茨威格被称为什么作家精选147句

admin 句子 2023-09-24 23:59:24

茨威格被称为什么

1、茨威格的称号

(1)、茨威格把托尔斯泰的眼睛比作锐利无比的匕首:“戳破一切空想,揭穿一切谎言,摧毁一切信念:在这双真实的眼睛前边一切都变得赤裸裸。”这双眼睛既无情地瞅着世界,也同样无情地盯着自己。所以托尔斯泰既无情地揭露现实的罪恶,又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的内心世界。

(2)、而玛丽·安托内特,“结婚已7年而尚未被征服过”的徒有虚名的婚姻生活带给她的失望、不满足和屈辱,使她不断地寻求活跃而热闹的场面,通过与女士热情交友,与年轻的宫廷侍臣打情骂俏,通过梳妆打扮,以及通过类似缺点的发脾气来发泄她那用非其所的和毫无用处的感情。

(3)、从世界观看,玛丽·斯图亚特是维护旧教即天主教的先锋,代表垂死的中世纪骑士世界;而伊丽莎白却是新教即教会改革派的庇护者,代表发展中的新时代。

(4)、@本阿弥·光悦:人道主义者的抗争,宗教宽容,异端的自由,当思想家用笔当做武器的时候,你为什么用挥起刀剑呢?茨威格不愧是三观捍卫者,文章写得大气正义,且可贵的是不流于俗套的说教和宣讲。而且可以发现,所有的独裁者真的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5)、我委身相许的每一个男人,他们都喜欢我,他们都感谢我,都依恋我,都爱我,可是只有你不是,只有你不是,我亲爱的!”

(6)、当人们误以为在生活中早已死去和装进棺材的东西,突然以同样的形式和姿态重新向他们走去时,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

(7)、然后告诉他,他们的孩子因流感而死。之后再告诉他,她已经选择了随孩子一起离开了这个世界。

(8)、在那个德国圈子里有“作家、建筑师、假冒风雅的骗子、打扮成工艺美术家和雕刻家的年轻姑娘们、到这里来提高的德语水平的俄国大学生和满头淡黄色金发的斯堪的纳维亚女士…”茨威格也借此接触到了各个阶层的人,“我和那些酒徒、同性恋者、吸毒者同坐一桌。我会一十分自豪地一同一个相当出名的、被判过刑的大骗子握手(他后来发表了自己的回忆录,从而与我们这些作家为伍)”

(9)、@blackv1412:开篇已经足够惊艳。在数个雨天中读完了,却觉得依旧不真实,一开始阅读时我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作者六旬时的回忆录,20岁的故事,就像20岁一样充满激情。40代的无奈,就像40代会表现出的忧郁,他几乎把每一个时期的自己都记住了。通过这本书,才开始慢慢意识到20世纪欧洲社会是如何变化,作者就像一个见证者,耐心地记录着他认为有价值的一切。

(10)、你自己的这种秘密,我这个十三岁的女孩,第一眼就感觉到了,当时像着了魔似得被你深深吸引住了。”

(11)、只有孤独的孩子才可能聚集起自己全部的热情……我没有经验,也没有心理准备:我一头栽进自己的命运,仿若跌落深渊。”

(12)、“我第一次看见他那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是我有生以来在一个人身上看到的清澈、和善的眼睛;在谈话过程中,那双眼睛把内心深的感情色彩和热情表现了出来,同时又暗暗隐藏着悲哀。”

(13)、“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

(14)、在《三大师》中,茨威格把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并置起来进行比较,认为这三位小说家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领域,通过对这些领域进行比较便可发现他们的区别。

(15)、在一个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人生路口,一次一次的给到我暗示。

(16)、她与胡兰成的爱情虽然也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但那至少是两颗灵魂共同的激情迸发、激烈燃烧,是在懂得不值得之后,就毅然决然地退出的爱情,是饱含自尊的爱情。

(17)、作家追寻踪迹的癖好抑制了他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细心研究自己的苦难的时候就成了自己苦难的主人。

(18)、懂得你人生所有的痛,也能重燃你对生活的饱满热情!

(19)、“如果任何一架飞机都像玩儿似地轻而易举飞越过国界,那么这些国界又有什么意思呢!那些海关壁垒和边防岗哨完全是褊狭和人为的!和我们的时代精神完全是矛盾的!因为我们的时代显然热切盼望着彼此的紧密联系和世界大同。这种感情的高涨就像飞机的腾飞一样引人入胜。有些人没有亲身经历过在欧洲互相充满信任的那后几年,我今天仍为他们感到遗憾!”

(20)、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2、茨威格被称为什么作家

(1)、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 徐友敬等出版年: 2018-7

(2)、作为女王,玛丽·斯图亚特高贵的身份是天生注定的,是通过继承获得的,一开始就是一个合法的女王;伊丽莎白却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生命争来的,一开始就是一个身份受到怀疑的女王。

(3)、我相信所有阅读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读者,读完这部小说都会从内心滋生出一股莫名的惋惜与疼痛。

(4)、01 利用精神分析学,对传主进行鲜明而突出的心理分析茨威格对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其人和学说十分崇敬和熟悉,继而在思想观念、小说创作、传记写作等方面深受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5)、“你的样子始终没有变化,岁月在你的身上飘然而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你穿着一套迷人的浅褐色运动服,总是两级一步地上楼,动作像个男孩一样轻盈。

(6)、1942年.他写完了个人传记,也即是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参考来源——《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同年2月22日与妻子服毒自杀。

(7)、在她的内心深处和天性的下意识里,她依然在做着一个孩子的旧梦:“说不定你还会再次把我召唤到你的身边,哪怕只是叫去一个小时也好啊……自从我情窦初开以来,我这整个一生无非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决定!”

(8)、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9)、但审视了一回之后,忽又喃喃自语道:“只有那肩膀上面,线条仍嫌太硬。对不起……”

(10)、就在她离开的时候,作家家的老仆人约翰认出了她是对门当年的那个小姑娘。

(11)、这和茨威格在《致外国友人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过去因为友谊和共同的爱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如今我们突然被暴力拆散了。但是,在我的内心里却没有忘记远在法国、英国、俄国、比利时等异国他乡许多和我有着兄弟般友爱情谊的伙伴们。我要比现在我用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更为深刻地忠实于你们,我们要使我们人道的友谊成为所有民族间友谊的典范。”在《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和悲剧》的创作中,这一特点更明显。茨威格希望这部传记作品“将是一首对于失败的颂歌”。他还明言,他传写伊拉斯谟这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是因为他就像当时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德国人遭受希特勒迫害一样,他要通过类比进行描述,以伊拉斯谟为例,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阐释这一类型的人。

(12)、茨威格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传记。既是十九世纪“独特的伟大小说家”的传记,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小说家的心理学”著作。

(13)、在重大抉择的关键时刻,玛丽亚·斯图亚特和伊丽莎白两人气质上的不同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玛丽亚·斯图亚特是毫不迟疑,果断而迅速地做出决定,其勇气直冲云霄。

(14)、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里诞生了早熟的奇迹,霍夫曼斯塔尔。这个名字对诸位实在是陌生了,因为这位诗人后来投向了纳粹帝国的文艺力量分队,国内也不会有人翻译他的诗集。虽然后来茨威格回忆起时不无可惜,但仍在《昨日的世界》里不遗余力的赞美霍夫曼斯塔尔的作品,描述他的演讲几近于描述一场宏大的交响乐,“只要他存在,就会给我们增添力量,因为他存在这一事实本身就清楚地说明了,纵使在我们那个时代,在我们自己的城市里,在我们这样的环境中,同样可以产生诗人。”

(15)、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童年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6)、可在我心里——这一点你又如何能想得到呢——这件事只不过是化成了语言的愿望,是经过千百个白日黑夜的积聚而今爆发出的渴望呀。

(17)、他只是把她当做了一次新的艳遇,她却为此感恩戴德。

(18)、他就捡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质小刀来。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使像身的肌肉产生一种更细腻的光泽。老人的手指活泼起来,眼睛里放着光芒。

(19)、“一九一四年的战争不知道要从现实中得到些什么,它只是为一种幻想效劳,即,梦想建立一个更美好、正义与和平的世界。而且只是那种幻想,而不是知识使人觉得参加战争是一种幸运。当时的炮灰像喝醉酒似的欢呼着向葬身之地走去,钢盔上戴着花环和橡树叶。”

(20)、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3、茨威格的

(1)、直到作家41岁的生日到来之际,白玫瑰没有了,花瓶里空荡荡的,然后他收到了这封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大概我们能够从茨威格的文字里边读出他的意思。他看似在贬抑斯科特,实际却是在制造“悬念”-为之后所要歌颂的“英雄”作必要的铺垫。想必这是他有意安排的。“没有任何特殊的迹象暗示出他是一位英雄”,结果却是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3)、@Conch_Kick:巴尔扎克是不知疲惫的鼓点、狄更斯是和煦的春风、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要燃尽一切包括自己的火焰。茨威格传记的特色在于他不是评论逝者的学者,而是召唤回死者亡灵的巫师,他不是按部就班再现传主的一生,而是吁请他们本人来重现人生的轮舞。这种写作风格和他所选的人物,尤其是巴尔扎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有精神上的血肉联系的。

(4)、一个人的肌肉缺乏锻炼,以后还是可以补偿的;而智力的飞跃,即心灵那种内在的理解力则不同,他只能在形成时的决定性的那几年里进行锻炼。

(5)、装帧更是保持了三联书店一贯的高品质,典藏精装,奢华、高雅。

(6)、这身体魁梧、肩膀宽阔、一脸灰白胡子的老人后退了一步,侧着头细加端详。“是的,我想没有什么毛病了。”

(7)、这个女人留给他的,除了虚空的渺茫,还有与生命等长的疼痛。而那种两情相悦的欢愉,则需要我们走出自我的卑微,是在我恰好成熟你恰好优秀的时刻,所向彼此敞开的怀抱。

(8)、后来,他大功告成似的松了一口气,丢下小刀,把刚才的那块湿布给塑像盖上,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宛如一个男人给他情侣披上披肩。然后转身向外,那魁梧的老人恢复了初见时的样子。

(9)、但爱情向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应该是一颗心灵感应另一颗心灵,一颗灵魂呼唤另一颗灵魂。

(10)、“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11)、人们知晓斯科特最后一次旅行的详情,是因为他的日记记到了最后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寻队发现了这本日记,以及斯科特等三人的尸体。三人的尸体被就地掩埋,而奥茨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

(12)、“就为了他认出我,我真想跪在他面前,亲吻他的双手。

(1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于1922年,这是一部世界战争时期产生的小说,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悲剧力量以及作者对女性心理天才般的洞悉,其笔触的细腻丰富往往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14)、我素来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即面于某种单一的思想不能自拔的人,因为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狭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

(15)、此时的他,创作风格和主题都发生了大幅的转变,开始关注人类、变革、世界发展这些话题。

(16)、对此,茨威格慨叹:伊丽莎白,一个现实主义者,在历史中取得了胜利;玛丽亚·斯图亚特,一个浪漫主义者,在诗歌和传奇中获得了成功。

(17)、于是,他感到心力交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心灵的疲惫。所以他在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之后,选择和夫人服毒自杀。

(18)、茨威格在《巴尔扎克》第一章“童年时代的悲剧”中,就细致地分析了脾气坏、戒律多、冷酷无情、崇拜金钱的母亲对巴尔扎克一生深远的影响。

(19)、巴尔扎克的是一个社会的世界,狄更斯的是一个家庭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则是一个个人与宇宙的世界。

(20)、他们真正的第一次见面是她在母亲重新嫁人强行带她离开维也纳两年之后。

4、茨威格以什么著称?

(1)、他感到悚然一惊,仿佛突然有一道门悄无声息地被打开了,冷飕飕的穿堂风从另一个世界吹进了宁静的房间里。

(2)、那时的茨威格,会用带有些许沉沦的目光来看这个世界,在灼热的爱情和滚烫的情欲间,大把大把的撒上辛辣的盐,满目都是绝望的孤独。

(3)、在这一刹那他对我的了解,恐怕比你这一生对我的了解还要多。”

(4)、通过简洁明晰而生动传神的肖像描写,来透视传主的心理、性格,从而使传主形象真实生动,具有立体感,给读者一种如见其人之感;

(5)、“就为了他认出我,我真想跪在他面前,亲吻他的双手。

(6)、尤其可怕的是,她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将这种单向度的情感演绎成了一种疯狂的自我沦陷,一种令人心悸、令人感动也令人不可思议的命运悲剧。

(7)、如果女主人公只是将这种美好的暗恋潜藏在心底,也许小说的结局就会被完全改写,很不幸的是,她将自己此后的整个人生都搭了进去,

(8)、然后告诉他,他们的孩子因流感而死。之后再告诉他,她已经选择了随孩子一起离开了这个世界。

(9)、高中结束,他的家人也因为他考上了柏林大学,大方地提供了作者全然自由的环境:

(10)、我不能让他娇嫩的嘴唇去说那些粗俗的语言,不能让他白嫩的肌肤去穿穷人家发霉的皱巴巴的破旧衣裳……”

(11)、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12)、他们的斗争是独立与专制、冷静与盲从、追随个性与墨守成规、人性与暴政的斗争。当后人回望他们之间的斗争时,就不得不在“意识或是理念、人道或是政权、独立的个体或是整个社会”中作出抉择。

(13)、一个人可以这样完全忘记时间、空间与整个世界,这个认识,使我受到空前绝后的感动。这一小时,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集中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上。

(14)、“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

(15)、03 通过简洁明晰而生动传神的肖像描写,透视出传主的心理、性格,从而使传主形象更真实生动,具有立体感在对传主的肖像描写上,茨威格既简洁明了又生动传神。如在传写狄更斯的肖像时,主要凸现他的眼睛:“那是一双英国的眼睛:冷静,灰暗,敏锐,闪光,就像纯钢一样。”这双眼睛什么都不会漏掉的,他的眼睛的记忆力是无人可比的,其眼力是完全人世的眼力,水手的眼力,猎人的眼力,一种观察细微人性的鹰的眼力,他的眼力捕捉细小特征。他的目光就像摄影机上的快门,能抓住一个动作,一个姿势的百分之一秒。茨威格认为这正是狄更斯的天才所在。

(16)、作为女人,玛丽·斯图亚特完全是个女人,始终如一是个女人,她的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都出自她女性最深的本源,她只是为她自己而活着;伊丽莎白却相反,她却从来不能全身心地献出她的爱,她是为她的国家而活着。

(17)、接下来请允许我回到最古老的介绍方式介绍,斯蒂芬·茨威格。

(18)、在美国呆了两年,不断听到欧洲各种战火纷飞的消息,让他内心非常的煎熬,构筑起他精神世界的欧洲文化一点点被摧毁,他几乎绝望。

(19)、你竟然付给我钱,付给我钱!被你忘记还不够,我还得忍受你的凌辱!”

(20)、当作家收到这封信的时候,说明她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5、茨威格是什么主义作家

(1)、“还有这里……这里……”他又修改了几处地方,再退一步,细细观察。又把架子转过背来,喉咙里喃喃地发出奇怪的声音。有时他欣然微笑,有时他眉头紧皱,有时捏了一点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轻轻抓掉一些。

(2)、1940年,他决定离开这些消息,彻底去到一个没有这些消息的地方,他选择了里约热内卢,然而,还是不断的有关于欧洲各种悲催的消息传进来。

(3)、三本书,本本经典,字字酣畅,豆瓣评分罕见全部9分以上。

(4)、“我真不要脸,我要把这件事告诉你,可是你别害怕,亲爱的——我卖身了……

(5)、只懂得卑微地牺牲和无底线地奉献的爱情,只能是一个人的一厢情愿,是自我的情感凌迟和单方面的自戳,更是对对方的一种惩罚,

(6)、如果这暗淡的光消失了,那时代便也无保留的消散了。

(7)、而伊丽莎白却是畏首畏尾,一拖再拖,迟迟不做出决定。在玛丽亚·斯图亚特和伊丽莎白两人的斗争中,她们的性格特色展现得一览无余,她们都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使命。

(8)、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9)、然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女孩自设的命运悲剧,是因为自身的人生处境,和视野与格局的限制而自设的情感囚笼,从此她便走上了一条永无救赎的情感之路。

(10)、作者: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译者: 赵台安 / 赵振尧

(11)、我站在镜子面前,这时我从镜子里看到——我又害臊又吃惊,差点儿跌倒在地——我看到你悄无声息地将几张大面额钞票塞进我的暖手袋里。

(12)、茨威格以史为鉴,以古喻今,折射现实,却并非脱离现实,神游历史;而是通过传记文学来服务于现实斗争。他是通过传记文学创作,期望实现在人们之间,在思想之间,在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人性谅解。

(13)、除了减员,还有别的原因造成了斯科特的失败,他的失误判断注定探险队最后的悲剧:斯科特错误地认为爱斯基摩狗无法抵御南极的严寒,反倒认为狗的胃口太大,南极没有可猎的动物来补充狗的口粮;他还低估了西伯利亚矮种马的耐力。事实并非如此,狗可以和人吃同类的食物。于是,他决定用人力拉雪橇长途跋涉,终于使自己和四名伙伴在从南极返程时因极圈寒季的突然提前到来,在极寒交迫之中死于体力不支。这正是茨威格写到的:“说不定那永垂不朽的功名就系在一匹矮种马的四只蹄上。”

(14)、那之后是欧洲的消失。虽然在一战与二战间隔中的那十年,茨威格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最受人尊敬的作家,并且创作出了链条小说的第二部分其中包含《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但由于那时代只是关于旧欧洲的喘息,我也不多赘述了。

(15)、因此在他的余生里,虽然这个来信的女人已经不存在了,孩子也不存在了,但生命对他的情感惩罚才刚刚开始。

(16)、《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17)、所以,茨威格认为他“做什么都可以,就是当不了国王”,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力比多”。

(18)、直到作家41岁的生日到来之际,白玫瑰没有了,花瓶里空荡荡的,然后他收到了这封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9)、没有戏剧化的情节,没有光怪陆离的背景设定,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就是有一种能力,把一句话就能概括的平淡故事写得让人欲罢不能。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评价:茨威格驾驭语言至为纯熟,他善于表达一个对象,使得它的最精致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具体。

(20)、茨威格传记作品的代表作,德文直译无删节版。十四个故事,横跨不同时代和地域,虽然篇幅精短,但内容丰富完整,既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也凭借茨威格深厚纯熟的笔力,展现了以旁观者视角面对这些关键时刻的复杂情绪。

(1)、在《三作家》中,茨威格将卡萨诺瓦、斯汤达和托尔斯泰并置起来进行比较。认为这三位作家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但又都是自我写照的高手,他们都把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当作自己的化身和代言人。

(2)、爱是一个人的事情,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3)、“我有一些有钱的朋友,阔气的情人。先是我去找他们,后来是他们来找我,因为我长得非常美,这一点你可曾注意到?

(4)、在她的内心深处和天性的下意识里,她依然在做着一个孩子的旧梦:“说不定你还会再次把我召唤到你的身边,哪怕只是叫去一个小时也好啊……自从我情窦初开以来,我这整个一生无非就是等待,等待着你的决定!”

(5)、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6)、这个时期开始,茨威格的创作世界变得明朗起来,他开始相信人类有力量与命运相抗衡,语言基调也更加的积极。

(7)、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1931年,出版《通过精神进行治疗》;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8)、你看,在这屠戮的荒原上仍然留有文明的星星火光,而这曾被称为人性。

(9)、里尔克参军,军装一身毫不合体;罗曼·罗兰写下《超脱于混战之上》呼唤艺术家即使在战争中也要主持正义与人道;茨威格以《耶利米》呼唤失败,以《致外国友人的信》联合文艺界。但他们对于历史的前进和倒退竟不能起一点作用。

(10)、“谁年轻时在那里生活过一年,他就会一辈子都带着一种莫大的幸福回忆。”

(11)、严格地说,以上并不是科考的日记了,而是斯科特明知死神会降临情况下写的数封遗书,对象包括他的妻子和朋友。它们非常感人,死在眉睫,信中却丝毫没有缠绵悱恻的情谊,仿佛渗透着那没有生命的南极天空清澈的空气。正因为如此,茨威格评价道:“那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然而是说给全人类听的;那些信是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

(12)、就好像作家本人的影子一样活在作家的生活里,却从来不主动告诉他,自己是谁,只是一心希望着,等待他认出她。

(13)、作者: (奥)斯特凡·茨威格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 申文林出版年: 2017-11

(14)、由于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丈夫,在妻子面前感到羞愧,这种羞愧持续愈久,他就愈可悲地听从她,妻子就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想要的一切,他对妻子也就毫无抵抗能力,他无限地迁就她来赎取内心的负罪感。

(15)、“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自太古以来丛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一个分子量的时间之内-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闻所未闻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16)、更主要的是,卡斯特里奥这位谦逊而高尚的学者忠于自己的良心毅然决然地走出书斋,凭着无畏的勇气、顽强的斗志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感,无视全民的集体疯狂。

(17)、茨威格1881年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中。有多富有呢?据说他的书桌是当年贝多芬用过的…

(18)、描写人物是茨威格的长项,这不仅是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人的行为对时代造成的深远影响,还在于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这里不妨摘录一段茨威格刻画斯科特形象的文字,供大家欣赏:

(19)、于是,我从暖手袋里迅速掏出你用来鞭笞我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他哆嗦着,惶恐不安地抬头看我。

(20)、几年后发生了一件大事——希特勒上台了,跟苏联关系这么好的茨威格自然是混不下去了,于是他开始了一段英国之旅。又过了几年,二战爆发,他的奥地利没有了,他没有了国籍,就开始了流亡生活。不过家境殷实的他很快加入了英国籍。很快,英国也不行了,他不得不离开欧洲,前往美国。

(1)、今天是茨威格逝世80周年纪念日,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他的10部代表作:《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自传,记叙了他自出生至60岁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他的经典短篇,读完你就明白,为什么他被高尔基称为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人类群星闪耀时》《三大师传》等是他的传记类代表作。

(2)、但是,斯科特等人顽强走向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为集体甘愿牺牲个人的精神、接受失败的科学精神、忍受失败的屈辱甘为胜利者作证的胸怀、热爱祖国亲人的人生态度、为集体荣誉而甘于献身的探索精神的意义,是远远大于失败的,是“悲剧”之外的“伟大”体现。

(3)、因为这种爱情毫无指望,唯唯诺诺,低三下无望却又激情满怀,这和成年妇女那种欲火焚烧、在不知不觉中索求的爱情迥然不同。

(4)、索罗门老人发现女儿和其他男人偷情,他感到十分羞愤,但是却没有勇气和女儿对峙。这种感情后来慢慢演变成他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否定,他的内心变得敏感脆弱,女儿和妻子的行为和言语都被他解读为对自己的厌恶。最终饱受折磨的他在愤恨中离开人世。

(5)、而他把一生所经历的繁荣和衰败,满怀赤诚、坦率,全部如实记录了下来。

(6)、大凡自杀,多半缘于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对于身怀忧患意识而又无力同命运抗争的文人尤其如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人类执着的精神于飞蛾扑火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专注于自己所追逐的目标,甚至不惜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二十世纪才诞生了那么多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7)、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8)、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译者: 韩耀成等出版年: 2014-7-1

(9)、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另外,罗曼·罗兰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0)、第由于以上两方面继而影响了巴尔扎克的爱情观,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请你给我物色任何一个拥有财产的富孀”。童年时代与母亲的关系,使他一方面惧怕厌恶母亲,另一方面又无比渴望母爱,导致他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恋母情结”,所以他一生都在追求母亲般的情人。

(11)、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 张玉书出版年: 2007-7

(12)、中国单身已达2亿,超过俄罗斯和英国人口总和。认清婚恋工作的价值!

(13)、我的驳辩说完之后,维尔哈伦欣然地拍拍我的肩头。“我明天就要去拜访罗丹先生,”他说,“跟我同去。凡像你这样的钦佩他的人,就有权利跟他会会面。”  

(14)、他在《昨日的世界》中指出,为什么会有世界大战发生?

(15)、即使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打破沉默,大义凛然地抗议人类自相残杀的暴行,为遭受苦难的同行者提供帮助和支持,作为被压制的人权的代表向独裁者提出控诉与挑战。

(16)、她在信中告诉他,她一生一世对他的痴情,献身和牺牲。告诉他,他们之间的两次肌肤之亲。告诉他,她为他生下了孩子,抚养他长大。

(17)、“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18)、那个夜晚,她沉醉在自己的少女梦中,在他的身边待了整整一夜,她不反抗,不迟疑,尽力掩饰自己少女的羞涩,因为她害怕他猜出自己内心的秘密,爱的秘密。

(19)、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20)、有人说:如果说一个人在读完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没有被感动得至少起一次鸡皮疙瘩,我是不信的。

(1)、“我真不要脸,我要把这件事告诉你,可是你别害怕,亲爱的——我卖身了……

(2)、当你忘记俄罗斯人对于时间的理解是有多么超脱的时候,请随便翻看杂志,有一本刊物中的约翰尤其吸引你,于是把所有的刊物都从那俄罗斯画家女人的屋内一扫而空,凑出了完整的一卷。之后,世人以《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黎明》称呼它。

(3)、斯科特好像就是茨威格本人的影子,从这个阴影里,茨威格也许看到了希望,至少他可以看到人们对曾经不懈奋斗过的那些弱者和失败者的纪念。世人铭记着斯科特的伟业,正如他在篇末所说的:“在堆满白雪的墓顶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它至今还孤独地矗立在银白色的世界上,好像这银白色的世界将永远藏匿起这件人类历史上那次英雄业绩的物证!”

(4)、当他们再次相遇的时候,他竟然把她当做了一个妓女:“你吻我,再一次狂吻我。我的头发被你弄乱了,我只好再次梳理整齐。

(5)、他们毫不关心爵位和皇室血统,和一位与鲁道夫沾亲带故有个封号的亲王吃饭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也没有人在意欧洲大陆上交互,分不清谁是谁妹妹哥哥的关系了。但若一个家庭里能出位擅长读书的大学生,那莫大的荣幸足够使得曾担忧孩子未来的父母走路带风两颊发光。可如果是有一位学者或者音乐家或者是高音歌手在路上向他们致意,那足够令这些对艺术挑剔又渴望的市民兴奋个三天三夜,他们更毫不在意这些伟大的人们是哪个国家的人。

(6)、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

(7)、后来我知道,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原来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看来,我们的道路常常偏离我们的愿望,而且非常莫名其妙和没有道理,但它最终还是会把我们引向我们自己看不见的目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