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檀迦利经典语录精选119句

admin 语录 2023-09-25 00:02:05

吉檀迦利

1、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

(1)、      我这一生,永远是用诗歌来寻找你。也是因为对你的这种寻找,使得我从一地到另一地,从一扇门到另一扇门,藉由它们的吟唱,我感受着自己,并探索、触摸着自我的世界。

(2)、   难陀大王之子(克利须那)啊!我是你的永恒仆人,但不知怎地,我跌落了生死苦海。请从生死苦海中提起我,并且将我如一颗原子放在你的莲花足下。

(3)、印度本是一个崇尚宗教的国度,千百年来人们孜致以求努力在宗教的神秘世界之中寻找人生启迪和慰藉。

(4)、泰戈尔泛神论的前提是人性的觉醒和生命的觉悟。《吉檀迦利》努力提升人的地位,人的自信、和人的尊严,与神的融合使得人的生命和使命变得无比的珍贵。泰戈尔的这一艺术表达是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的东方实践。泰戈尔作为思想深邃的哲人,深沉思考的结果是,人的自信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体现使得有理由不再仰视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而是可以拉近与神的距离,将神融入人的生命、生活等一切有形与无形的活动之中。由于人神的融合,传统的人的生命与生活变得充满幸福与快乐,并感到自身的崇高与卓越。(此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5)、每读一句泰戈尔的诗,可以让我忘却世上一切痛苦。 

(6)、     分离的隐痛遍满整个宇宙,它为无际的苍穹造就了无穷的情境。

(7)、最后就是弥漫于这部诗中集中的淡淡的忧伤和迷惘的情绪。因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国家民族的前途时刻不在世人心中,但现实又让人看不清前面的路,那种担心自然也就流露于诗中了,在第23首写道:“在这暴风雨的夜晚,你还在外面进行爱的旅行吗?我的朋友,天空像失望者在哀嚎,我今夜无眠,我不断的开门向黑暗中望去,我的朋友,我什么都看不见!我不知道你要走哪一条路!”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丰富的,但也是矛盾的,复杂的。

(8)、附录三 摘自伊沃.斯托尔尼奥洛的葡萄牙语《献歌》译本序

(9)、今天是您的生日,愿浩大的祝福,如神圣的唵,如一切妙音声、一切的沉默与庄重,超越而共在,一起晋献给您!

(10)、因为他总是可以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体会生命、爱与自然的美好。

(11)、    《吉檀迦利》竭尽全付心力所表现的,也正是这种发自灵魂的超越之爱。在无限富有、无限慈悲、至高无上的神明面前,灵魂化现其本来面目——神的婢女、不断求取神爱的女乞丐。比如第34号献歌:

(12)、林之非《追求于“无望的希望”之中(读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2期。

(13)、    世人皆知的徐志摩,林徽因同样是这位泰斗的死忠粉,更是在泰戈尔来中国之际当翻译、接待、导游.....徐曾叹其:只有灵魂伟大的人,才能铸就伟大的诗。

(14)、     在泰戈尔的家乡——孟加拉地区、加尔各答旧城,他被乡人们尊称为Thakur。这是一个神圣的称号,只有精神成就卓越非凡的灵性大师、至上天鹅才配得上的尊贵头衔。在加尔各答、在寂乡(Santiniketan),泰戈尔的故居都是供人们朝觐的圣地。在孟加拉人的心目中,泰戈尔不是一般的世俗中人,他是Kaviraja,一位诗圣;他是Bhakta,一位神的奉献者。因为,他将孟加拉最伟大的灵性传统——Bhakti,虔敬奉爱的精神,通过他的神圣献歌,传扬到了全世界,征服了彼时不可一世的西方文明世界的精英。昔日,泰翁也曾受邀访问过中国。可惜,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化界,浮躁好斗、急功近利,眼里只有诺贝尔奖的金光,对这位真正的泰戈尔,以及他所依托的广博精纯的灵性传统,不但全无解悟、浑然麻木,甚且大加怀疑与抨击,唯恐古印度的灵气阻碍了物质进化的步伐。因为受到左右两派精英的无情夹击,满怀传道与交流希望的泰翁只得黯然返国,留下一声深长的叹息。

(15)、其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变化及新一代的觉醒,同时也记载着他个人的精神探索历程。

(16)、《吉檀迦利》是印度作家泰戈尔创作的诗集。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泰戈尔凭借该作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17)、望向夕阳,我并不忧伤,因为这本书会陪伴着我,提醒我用充满爱的心灵去好好爱这个世界。泰戈尔吉檀迦利读后感篇4这是泰戈尔另一部杰出之作,是给神的献祭,所以包涵了圣洁的情。有爱情、亲情、友情,还有宗教的圣情。

(18)、如这里,他写道;“大海哗笑着涌起波浪,而海滩的微笑荡漾着淡淡的光芒。致人死亡的波涛,对着孩子们演唱无意义的歌曲,就像一个母亲在摇动她的孩子的摇篮时一样。”

(19)、    也就是说,经过理性化“祛魅”的儒家,虽然有效地推动了文化的变革,但却不得不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就是剥夺了人类应有的获得个体精神超越和终极关怀的权利,同时,失去终极依据和裁判的儒家,也失去了对现实世界进行彻底而有力的批判的超越性力量,沦为王权的附庸。而《离骚》却凭借先帝和天神的威灵,自信而充分地施展批判的权能,并把对世俗的批判变为一场神圣的审判。

(20)、王苏,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现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品读”工作室主持人;上海语言文字测试中心特聘专家;配音演员、配音导演;获中华诵读联合会颁发的“第二届全国十大诵读艺术家”称号;声音传播艺术的推动者。

2、吉檀迦利经典语录

(1)、     我生命的生命,我要永远保持这躯体的纯洁,因为我知道,你鲜活的抚摸,已经留存在了我的身上。

(2)、作为泛神论代表作的《吉檀迦利》,描写了诗人对神的赞颂,对神到来的渴望,与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与神合一的狂欢,寄予了诗人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和沉思。从诗行间,令人感受到诗人生命激情,若无形的力量,引导着读者走向诗人构筑的激情与爱的世界里。印度本是一个崇尚宗教的国度,千百年来人们孜致以求努力在宗教的神秘世界之中寻找人生启迪和慰藉。泰戈尔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科学思想与印度传统宗教相融合,潜心汲取印度各种教义中的积极因意,用西方现代文明与印度古典哲学精神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的“诗人的宗教”,这种生命哲学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在《吉檀迦利》中。

(3)、在美丽的自然面前,泰戈尔是以为知识渊博的探索者;而在虚荣与贪念下,他更是一位清醒者。

(4)、    让我所有的诗歌,汇聚成一股曲调不一的洪流,在我向你敬拜之际,让它能够注入那一片寂静的目的之海。

(5)、在华夏文化的最深处,也曾出现了表达“人神之恋”的圣歌,那就是《楚辞》的传统。《楚辞》中所反映出来的神灵崇拜,有非常浓厚的神爱色彩。这种神爱,既表现在神与神之间,也表现在神与人(崇拜者)之间。并且这种爱,与希腊神话里宙斯式的情欲全然不同,有一种空灵圣洁的气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神之间的爱,似乎超越了敬畏,进入一种缠绵得犹如恋人的关系,因而获得了具有超越性的审美意味。例如《东皇太一》:

(6)、扩展资料:泰戈尔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7)、初读的时候满溢的都是感动,从来没有这样过。

(8)、我要给我的琴弦调出音调来,好与那永恒的音乐彼此合拍。当它呜咽出了那最后的余音,就把我这缄默的竖琴,一并放在了你的脚边,归于沉寂。(《献歌》第100号)

(9)、“黎明的静海,荡漾起阵阵鸟语轻波;路边茂盛的繁花,正争奇斗艳着;正当我们急于赶路无暇他顾的时候,云隙中射出一道道灿烂美丽的金光。”瞧,无论世人的脚步多么匆忙,他总可以透过人与人之间的间隙,看见这个世界最美的一面。

(10)、作为泛神论代表作的《吉檀迦利》,描写了诗人对神的赞颂,对神到来的渴望,与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与神合一的狂欢,寄予了诗人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和沉思。

(11)、《吉檀迦利》内容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泰戈尔的思想,首先是爱民爱国的思想。

(12)、      (徐达斯,天津大学毕业,后求学于剑桥大学比较宗教学系汤姆斯博士,现为北京三智东方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在东方学、考古学、神话学及中国文化史领域孜孜不倦研究十余年,专攻史前文明,对古印度文化和瑜伽哲学皆有独到而深入的理解,曾在印度瑜伽圣地温达文修学瑜伽多年。已出版《处处是禅机》、《上帝的基因》、《道,从这里讲起》、《博伽梵歌>通解》等专著。)

(13)、搜“吉檀迦利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可查看网购;搜“王君化工流程模拟”可查看网购。

(14)、    我要清洁我的心,摒弃所有的邪恶,让奉爱的花朵在里面盛开不败。因为我知道,我内心的圣殿,已经安放了你的席位。

(15)、所以,在泰戈尔那里,诗与宗教是统一的,他曾在一篇讲演辞中说道:“我的宗教,完全是诗人的宗教。它用无影无踪的渠道感动着我,正如它赋予我音乐的灵感一样。我的宗教生活,像我的诗歌生活一样,在沿着同样的神奇的路线进行。在我不知不觉之中,它们不知怎么地结合在了一起,并且有一个很长的订婚仪式。然后,突然有一天,我才知道了它们的结合。”  

(16)、而依我看来,去掉他身上的光环,这位老人只是个热爱写作与世间万物的“拾荒者”。

(17)、如是,《薄伽梵往世书》依赖义理建立梵觉的伟大性,又依赖美学引领人深入神圣的人格性领域。因此,绝对的两个概念:人格性和非人格性,和谐并立于《薄伽梵往世书》中,各有其所扮演的角色,皆为《薄伽梵往世书》主题之结转所必不可少。两者各以其自有的方式呈现出绝对的伟大;从哲学上来看,非人格性梵觉是最高的觉位,而从美学上来看,对神圣之人格性的强烈而浪漫的体验乃是最高的情感状态,是人神之间游戏(lila)的根本动力。如是,非人格性梵觉或解脱,乃成为进入人神游戏的前行和准备。在《献歌》第100号和101号献歌里,在玄默和诗歌之间,我们看到了无形无相之梵与神的王国交替闪现,呈现出了神性的无比丰富和深奥:

(18)、泰戈尔是一位印度的作家,是印文Tagore的音译,吉檀迦利是印文Gitanjali的音译,是泰戈尔创作的诗集名称。

(19)、第56—86篇是第三乐章,这一乐章是感情更炽烈、情绪更高昂的欢乐颂。诗人先纵情歌唱神带给世界的无限欢乐和光明,接着又凄然低吟人与神分离的痛苦。神创造人之后,两者自然分离。然而,正是神的这种“自我分离”才显示出神存在的意义并让人看到神的面貌。只有在人留下生命的果实返回神的殿堂之后,这种分离的痛苦才会结束。最终明白是他畏缩着不肯舍生因此不得以投入生命的伟大海洋,由此诗篇步入了“死亡”的篇章。

(20)、而神,往往也有情感有思想的,那则则传说便生机勃勃。蛮有情趣,读起来那幻妙的情节和爱恨情仇便跃然纸上了。而这仅仅是远古的决荒蛮夷的一种富有情趣的解释;孩提时代的我们,想必都嗜问"为什么"吧。为什么天那么瓦蓝;叶片皆为春水藏成的绿;为什么日月星辰斗转星移,而我们在一天天蜕变,父母脸上却描上几道纹,鬓上染了几缕雪;为什么看到公车上有人在拿他人的包却不能立即道破,只得等到那人得手后下车……

3、吉檀迦利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1)、在午后,品一杯清茶,我合上了《吉檀迦利》,合上的是书,打开的却是心门。这本书教会了我太多,它是献给世间万物的赞歌。

(2)、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

(3)、诗人曾在一本书中说:“诗与艺术所养成的是人的虔诚的信仰,这种信仰使人与万物化为一体,这种信仰的最后真理便是人格的真理。”因此,泰戈尔所信仰的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人与万物都是神的表现。因此世间的万物在诗人的笔下都有了情感,都被赋予人格化,而且有了思想。诗人就与人恋爱,与神恋爱,与万物恋爱。

(4)、当代一位诗人曾表达过这么一句先知式的话语:“所有的启示都是同一个启示,所有归宿都是同一个归宿。”我想,这应该是最原初与最末后的,也是人与神在根源处得以统一的一个美好结点,又恰好是诗的,于是构成了人神之间的那种寻觅与藏匿的无尽游戏,进而荡漾出了彼种富有神圣意味的欢爱。

(5)、我潜入了那形象丰富的深海,希望得到那无形无相的完美珠宝。 

(6)、附录七 法国作家纪德1914年法语版《献歌》序言

(7)、王君,安徽理工大学化工系教授,从事化工过程模拟、生物质化工品环保生产工艺开发研究,著有《化工流程模拟》(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2020年获安徽省一流教材奖),业余诗歌创作、翻译工作,翻译泰戈尔、博纳富瓦和惠特曼等名家经典诗作,已出版译作《吉檀迦利》(泰戈尔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诗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封面署名:一人无言),译诗音韵和谐,一改既有译本散文化的译法,作品的形式更加完美、可读性好,意境优美;2014年获得华东吉他比赛古典组银奖(上海浦东),口琴演奏…

(8)、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々。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9)、若对于天使一样的孩童们,泰戈尔是一位和蔼的老人,那么对于人生,他就是一位“哲仙人。”

(10)、    我坐在野地上,凝望高空,梦想你突然来临时那最浩大的辉煌一一万光交辉,车辇上有那黄金色的彩旗在飞扬。人们立在道旁,目瞪口呆。众目睽睽之下,你从你的车座上下来,把我自尘土中扶起,安置在你的身边。我这衣裳褴褛的女乞丐,含着娇羞与喜悦,像夏日暖风中的蔓藤,因喜悦激动而浑身颤抖。 

(11)、    我要驱除我思想中的一切伪饰,因为我知道,你就是真理。是你的真实存在,才于我的心中燃起了那智性之火。

(12)、《吉檀迦利》里的很多的句子,在我看来即使是放进《圣经》里也不见的会有丝毫的违和感的。他的诗歌适合反复低声朗读,在心头重复不断的回响,而你就会刹时醒悟过来,为什么有”诗歌”这个词。原来诗也就是歌,润物无声,催人泪下。

(13)、请采下这朵小花带走吧,千万别延迟,我唯恐它枯萎,落进泥土里......  

(14)、正是这份分离的隐痛,它于每个不同的夜晚,悄然凝视高天的星辰;并在七月的雨夜,于树叶蓁蓁的奏吟之间,书写了抒情的诗篇。

(15)、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

(16)、这次为《吉檀迦利》配图的是加拿大摄影家格利高里·考伯特(GregoryColbert)的系列作品《尘与雪》。他属于那种现在非常少见的艺术家,在2002年之前的十年内没有和任何画廊签约,也没有开过个人作品展,不曾接受任何的采访。由于收藏家的资助,他在1992-2005年间完成了27次的长途旅行,与共计29种野生动物合作,踏遍了世界各地的角落。《尘与雪》这个系列是他对大自然的礼赞,首次在2002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亮相。

(17)、在奉爱瑜伽中,人与至尊人格主神之间的情感呈现为Rasa(情味),一共有五种Rasa,最高超的Rasa就是爱侣之情或艳情味,其感情表达方式包含两种:相聚和别离。女神或Shakti则是这些超然而又变化多端的情感的载体。实际上,在瑜伽体系里,人神相恋并不发生在躯体的层面,而是灵魂的层面。灵魂永远是阴性的(prakrti),至上灵魂或灵魂之主——至尊人格主神则永远是阳性的(purusa)。躯体是男是女并不影响对神的爱恋,灵魂纯净与否才是人神相恋产生的首要条件。将人神相恋理解为世俗污秽之事,或以劝诫之笔叙述神人之爱(例如宋玉的《高唐赋》),应该是灵知文化堕落以后发生的事情。日本著名的楚辞学家藤野岩友在《巫系文学史》中已经注意到这种精神前提:

(18)、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

(19)、   哥宾陀啊!与你分离,一刻更甚一纪。我泪如雨泻,你不在,整个世界顿觉空虚。

(20)、泰戈尔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科学思想与印度传统宗教相融合,潜心汲取印度各种教义中的积极因意,用西方现代文明与印度古典哲学精神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的“诗人的宗教”,这种生命哲学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在《吉檀迦利》中。

4、吉檀迦利名词解释

(1)、但在书中我最爱的还是那些仿佛如圣经片段般圣洁干净美好的句子,让人读起来不止是心灵方面得到温暖的抚慰,更多的反而是迷途顿返的反思感悟。

(2)、大部分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吉檀迦利》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吉檀迦利》给人以丰富而强烈的美感。诗人首先赋予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深奥思想以高度的形象性,将印度宗教哲学中最高实在梵从一个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变成一个具体有形的人格神。诗人让他化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在人类生活中驻足,在各种气候中奔走。不仅美的东西人格化,连死亡也具备人的形象与诗人低语。痛苦会在子夜敲门,传达神的旨意。其次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罗网、锁链象征私欲,“我”从水灌中倒给“干渴的旅客”手中的水象征神向人寻求的爱,献给死亡“心上的珍宝”象征失去的亲人。诗集中充满了美妙的比喻和瑰丽的想象,还采取寓言的形式,将诗人的思想融入其中。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3)、我国第一个注意到并动手翻译《吉檀迦利》的人是陈独秀。他在1915年刊行的《青年杂志》上以《赞歌》为题发表了其中四篇的译文。后来先后有刘半农、郑振铎、陈南士、赵景深、李金发、施蜇存、谢冰心等人选译或全译过这部诗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谢冰心的译本。198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出版了吴岩的新译本。80余年来,这部诗集在我国读者中广泛流传,对我国现代新诗和抒情散文诗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4)、当我再次读完《吉檀迦利》这部诗集,我深深地感觉到我的思想在和泰戈尔交流,我不是在读书,我是在和他面对面的交流,他用最纯朴的语言和我交谈;

(5)、让你找到一种更能让你的心灵休息和疗伤的地方。

(6)、作为泛神论代表作的《吉檀迦利》,描写了诗人对神的赞颂,对神到来的渴望,与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与神合一的狂欢,寄予了诗人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和沉思。从诗行间,令人感受到诗人生命激情,若无形的力量,引导着读者走向诗人构筑的激情与爱的世界里。

(7)、散文文诗中的婴孩,是神化的,集透明的美好于一身。如水晶,却没有棱角。他睡梦中的甜美微笑,如一罐陈蜜的甜定睡眠,还有娇嫩肌肤上的沁幽乳香。泰戈尔用飞翔的想像,赋予了它们精致的传说。于是,婴儿的可人也就变得合情合理。这是一种解释。阐明了圣洁,说明了纯美。然而,解释,时常让我们着迷,生活中也处处可觉得。一则传说岂不是解释共工怒触不周山,是未开化的远祖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于是天马行空,或归结于神的造化。

(8)、也许就是一本书,改变了你的一生,改变了你想法,改变了你的生活。

(9)、--------------------------------------------------------------

(10)、同样传承于楚地的巫文化,同样追求精神的超越,庄老道家却更多体现出对绝对之无形无相一面的体悟。道家的解脱之道是以泯灭主体性为前提的,它要求人们完全摆脱社会,回归到以虚无为归趣的自然状态,它是以牺牲责任感和价值观,以及对儒家文化的彻底颠覆为代价的。因此,道家所谓的“解脱”常常仅是一种回避、否认,它既没有一个终极的彼岸世界作为替代,也没有为个人的拯救提供人格的保障。与此相反,楚辞文化的超越是以神明为归依,是一种批判的、面向现实的超越,其气魄担当更为广大雄健,这一点倒与儒家的入世情怀颇相投合。

(11)、《楚辞》中的神爱世界纯粹空灵,没有普通宗教里经常表现的祈福主题,似乎神爱本身就是祭祷的目的,“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同时这种爱也是炽烈而富有个性的,甚至带有“迷狂”的色彩。

(12)、   只要我的生命与你的意志相和相应,只要我们之间尚有一锁相系,我就要以我的全部存在来执行你的旨意一一这相系的锁,就是你的爱情。

(13)、这些"为什么",有些出于天赋的好奇,有些出自小小心灵中强烈的不解。而问答,可从父母获取,可从书籍中汲得。更多的,来自社会。白纸般的我们,仅仅只需要一份解释,便足矣。解释,来自社会。而这生活中的大书浩渺如烟,我只希冀在不断进取探寻的道路上它能给我一份完美的解释。我也有幸阅读了旁人的提问及解释:张晓风误把微微被秋熏黄的银杏叶认作为花,金花绿叶,煞是好看;席慕容也有同样的际遇,作家尚且如此,我们渴求解释的欲望也更烈了。

(14)、诗集名“吉檀迦利”乃是孟加拉语Gitanjali的音译。Gita之意为“歌”,Anjali之意为“献”。泰戈尔在将其译成英文时加上了SongOfferings(歌之献)的副标题。至于这些诗歌究竟是献给谁的,这一问题成为研究界的一个焦点。《吉檀迦利》诗歌意象朦胧迷离,加之阅读者各自文化底蕴的差异,以至于在辨析把握诗作命意和审视界定诗中所颂之神的精神内质方面,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流评论认为诗中神明的本质属性,当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中“梵”的观念类同,泰戈尔所刻意寻觅和执著追求的与神同也正是印度传统精神文明中人与自然交感、物质和精神通同的“梵我如一”的境界。关于泰戈尔的思想,郭沫若曾说:“其全部是由‘梵’的现实,‘我的尊严’,‘爱’的福音所构成,也便是印度从古代以来,在婆罗门的经典《优婆尼塞图》与吠檀多派的哲学中流贯着的全部。”季羡林先生更进一步阐释为:“这种思想主张宇宙万有,同源一体,这个一体在就叫做‘梵’。”大部分学者都认同这个观点,殷人平甚至专门发表了《试论〈奥义书〉对泰戈尔〈吉檀迦利〉的一文》来论述《吉檀迦利》和《奥义书》的渊源关系。他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其《吉檀迦利》所颂之神与《奥义书》之梵同出一辙;其梵我如一的境界与神人同一的思想基本一致;其《吉檀迦利》充分表现了《奥义书》所弘扬的阿特曼四位说。

(15)、     泰的诗最大的感触就是幸福,《吉檀迦利》这本得了诺奖的诗集如此,他的《新月集》、《飞鸟集》亦是如此。

(16)、    如同七月潮湿的雨云,带着那未坠的雨点,低低垂下;在我向你敬拜之时,让我全部的心意,也能够垂首拜倒在你的门前。

(17)、赞美,通常都是指向理想的事物,所以人们就需要一种完美而可赞的对待,这就是神。借着这种练习,逐渐步入了生命的妙境界,与神的深度联结,其结果,就是神性的自我开始打开,一切的真实圆满,才会如愿以偿地结蒂开花。所以,诗人泰戈尔才会说:“我知道,我只有作为歌者,才能靠近你。”

(18)、   主啊!何时我才会一面唱颂你的圣名,一面为爱你而挂着不停涌流的泪水?何时才会诵不成声?何时才为颂你的圣名,毛发直竖?

(19)、祈祷、聆听、忧伤、安抚,无论是文明世界的人类还是土著,也无论是鲸鱼、猩猩、飞鸟、大猫还是猛禽,都闪耀出非凡的特质,超越了人兽的温暖。他成功地在人与野生动物之间找到了久违的爱与信赖,而不是因为人类滥捕与猎杀而造成的恐惧与危险。在他看来,大自然有着一种轮回般的诗意,正如他在远征途中拍摄的纪录片里,由美国著名演员劳伦斯·菲什伯恩吟诵的诗句一般:「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

(20)、    泰戈尔19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颁奖词是:“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是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也成为了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有人说,泰戈尔的全球意识使他拿了诺奖,有很多与之相同水平的诗人并未有此殊荣,如纪伯伦、夏目漱石、闻一多等等.....

5、吉檀迦利

(1)、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2)、“吉檀迦利”是孟加拉文的音译,意思是“奉献”。

(3)、巴克提对独一主神的爱和信仰,貌似与基督教十分相近。并且,《圣经》里也有《雅歌》,通过男女之恋表达基督与教会,或基督与信徒之间的关系。基督与被拯救的人藉婚姻的联合而显明。《圣经》中用了好多方法来表明这一种关系,就如基督是头,我们是身体,这乃是生命的联合;基督是根基,而我们在上面建造,这就是永恒的联合;基督是真葡萄树,我们是枝子,这就是弟兄或是同为后嗣的联合。但最华美超卓的一个联合,乃是藉人间最神圣的关系——尽管仍是不完全的——显明出来,那就是婚姻。基督是新郎,我们是他的新妇,这就是最亲密的爱的联合了。这也是《雅歌》之内涵。《雅歌》与《传道书》形成一个极强烈的对比,《传道书》告诉我们这个虚空的世界不能满足人的心,而《雅歌》则告诉我们,只有基督才是人心里所求所想的。

(4)、诗人自小受印度教的影响,成人后还担任过“梵社”的秘书,因此,印度宗教里那种“梵我如一”的观念,也就在诗集中有所体现。《吉檀迦利》系孟加拉译音,原音是“献歌”,是人自己说要:“献给那给他肉体,光明和诗才的神的”但在诗集里不难发觉,诗人笔下的神不是专一的,而是十分神秘不定的,神的意象可谓千变万化,万事万物有生命也好无生命也好,都可以成为诗人歌颂的神,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的印度宗教里那种“梵我如一”,而成的“泛神论”的概念,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集人称不时变化上看出来,一会儿你一会儿他你也好他也好,都是诗人心中的神。

(5)、《吉檀迦利》是一座精神的灯塔,在人生的旅途中时时仰望它,你能获得内心的安宁,永怀希望,不会迷失方向。

(6)、你不但为它的文字感到优美,隽永,意味深长。

(7)、《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

(8)、    呵,我的主人,在我向你敬拜之时,请让我全部的感觉,都能够舒展开来,去触摸你脚下的这个世界。

(9)、世上的一切“装饰”“服饰”等都是地位、财富与虚荣心的代表,他们不仅虚无缥缈、空洞无物,而且还是阻隔人们进行心灵交流的障碍。作者不为名利与地位所动容,他是一位如莲花般的正直君子,对一切不正当的财富权利视若浮云。

(10)、他用教导的方式,让我知道什么才是心灵和精神所想要的;他用文字让我知道,什么才是最美的语言文字,什么才是文字最美的地方;什么才是文字最有价值的所在。泰戈尔吉檀迦利读后感篇3这正应是静坐的好时光,与你相对,就在这安静和无边无际的闲暇中,唱一首生命的献歌。——题记

(11)、《献祭集》、《献歌集》和《渡口集》以及部分新作。其中所收入的《献歌集》的诗歌最多,有51首。孟加拉文版本的集团佳丽是有用的,格律诗译成英文时采用了散文诗的形式,使诗的韵律更富于变化和优美,由于所蕴含的丰富的哲理和抒情艺术风味。英文本《吉檀迦利》在欧洲一问世便引起轰动。诗人也因此成为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成为第1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吉檀迦利》就是这103首英文本,我国的著名文学家冰心在早年时曾经把它译成中文影响颇大。我国最早是陈独秀首先注意到并对其进行翻译,但是冰心的译本影响最大。

(12)、    带着这样一个疑问,我打开了他传过来的这个崭新的《吉檀迦利》译本。细细浏览一遍,忽然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闻中翻译的《献歌》,不再留恋于华美绚丽的辞藻、缠绵甜腻的抒情,确实,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光与影,不再是打动读者的原动力。在这个新译本里,透过清新简约、高华劲健的文字,一种新的灵性的光芒几乎照耀了全篇,使这份来自古老恒河菩提树下的千古绝唱再次放射出奇异而圣洁的豪芒。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泰戈尔蓦然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不再是戴着月桂之冠的田园诗人,却显露出了圣者的面容和觉悟者的道袍。是的,这才是真正的泰戈尔,灵性的泰戈尔,圣人泰戈尔!

(13)、只可惜如今提问的机会太少。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对神的膜拜的解释;古老的传说是对自然妙趣横生的解释;甚至我的生活也是解释,解释我生命的繁复。泰戈尔吉檀迦利读后感篇5“今天炎夏来到我的窗前轻嘘微语群蜂在花树的宫廷中尽情弹唱这正是应该静止的时光和你相对在这静寂和无边的闲暇里唱出生命的献歌”。

(14)、泰戈尔好似一位老顽童,不然他为什么那么爱与孩子交朋友?

(15)、     驱除身心各方面的邪恶虚伪,以保持洁净纯粹,明显属于巴克提的“清除”阶段。全诗最后一首献歌则表达了对全然皈命和回归灵魂故园的渴望:

(16)、序二 泰戈尔与“人神恋歌”的传统……徐达斯

(17)、也有学者留意到了泰戈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消极影响。徐坤分析了冰心、徐志摩、郭沫若受泰戈尔影响的创作,认为他的“自然、童真和母爱”并没有解决那一代青年“该往何处去?”的困惑,却使他们去痛斥还未曾看得真切的现代文明。可是作者也认同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泰戈尔的贡献完全可以和菩提达摩、真谛、不空、维帷卡南达及法显、玄奘相比肩。

(18)、这在诗集中的第10首和第11首中表现的最为鲜明,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在诗里还表达出了对爱的渴求,诗人的爱是一种放爱,表现为对一切人的爱。尤其对处于被压迫被统治地位的印度人民的同情和对民族压迫的反抗,诗人渴望用爱来解除人间的痛苦,用爱来消解心中的烦闷与寂寞,其中的第70首诗就是对诗人爱的呼唤的诗篇。

(19)、                文| 徐达斯

(20)、     但是,与基督徒的“愚拙”和“信仰的跳跃”的超绝路数不同,巴克提乃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瑜伽,它需要持续不断的修炼、体证和对“宇宙-神-人”及其关系的深入而系统的觉解。换言之,在巴克提的底层,隐伏了一套“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即超越又内在的古老哲学体系——韦檀多的大梵“即一即异论”(behdabehdatattva)。在《吉檀迦利》里面,这套智慧被比喻为神明留在人间的重剑,以斩断俗世的羁绊。第52号献歌吟道:

(1)、    第84号献歌则刻划了分离,并表达为一种宇宙的悲情:

(2)、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3)、    只要我矢志不移,我就能感觉你一直存在于我的周围,我会向你请教诸般的事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愿意把自己的爱给你献上。

(4)、    最意味深长的是,契檀尼耶在“八训”中,揭示了个我存在的本来面目、或灵魂的灵性真身:虽然外在的躯壳是男性,但灵魂却是神的婢女。并且,灵魂总是在一种别离(vipralambha)之情中,呼唤、体验、抒发其神圣的爱恋。这种爱完全是无私的,毫无动机,也不会因为外在的境遇,甚至所爱者的临在与否而中断变质,跟基于肉体的爱欲截然不同,因此,它是绝对的,源自于真我、灵魂的本性,乃是真我的自性表达和自我圆成,如是灵魂在爱中与神合一。《薄伽梵往世书》将这种爱视为人类至高无上的法(Dharma),其第一卷有颂(6-7)曰:

(5)、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淮南市图书馆、合肥瑶海图书城

(6)、书名“吉檀迦利”是印度语中“献歌”的意思,即献给神的诗歌。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献给那给他肉体光明和诗才之神的。”这个“神”十分神秘,究竟“他是谁”?诗人自己说,“真的,我说不出来。”

(7)、我要拿着我生命的竖琴,走进那广漠的音乐大厅,那里回荡着沉默的音乐,那里有着无可测度的深渊。

(8)、    如果你想体味幸福,品尝幸福,我觉得读泰戈尔的诗是个不错的选择,你们觉得呢?

(9)、梁潮:《泰戈尔〈吉檀迦利〉国内评论要端蠡测》,《广西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0)、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以你为我生命的全部。

(11)、如果把这句话里面的“诗”与“宗教”的位置互换一下,然后把整句话反过来以“我的诗,完全是宗教的诗”作为开头,来重新叙述一遍,我觉得就可以拿来形容他最伟大的《吉檀迦利》了。譬如,它里面的第47首,就既充满了人的寻觅、疲惫与悖谬的世道,也充满了神的隐秘启示,其启示的秘义在于:“让我以自我的回归,成为对他即刻的皈依与臣服。”

(12)、《吉檀迦利》是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13)、第8—36篇是第一乐章,主题是对神的思念。诗人先写神就在最贫贱的人群中歇足,继而写自己对神的渴慕与追随以及神的不可及。诗人在追随神的道路上星夜兼程,遍寻广漠的世界乃至于众多的星球。然而诗人的小我恬不知耻、昂首阔步,诗人的真我却被接天的高墙所囚禁。诗人明白身上那华丽的衣不过是尘土与死亡却又热爱地把它们拥抱,在自以为胜过世人的财富与权势的宝库里做了囚人。这一乐章在祈求神的拯救与赐福里渐渐落幕。

(14)、    如同一群思乡的天鹤,在日夜兼程地飞回它们的巢穴;在我向你敬拜之时,也让我全部的生命,能够得以启程,返回到它那永恒的家园。

(15)、   这八首偈颂涵盖了巴克提修持(sadhana)的六个阶段:培养信心、亲近圣者、清除恶习、坚稳、依恋、喜乐、纯爱。从八训规可以看出,巴克提的最高境界是saranagati或atma-samarpana,即毫无保留地彻底委身皈命。据契檀尼耶的亲传弟子鲁巴(Rupa)所著的《巴克提情味甘露海》(BhaktiRasamrtasindhu),皈命包涵六个方面:接受有益于奉献服务的事物、拒绝有害于奉献服务的事物,深信克利须那将赐予保护,接受他为自己的保护者或主人,自我臣服和谦卑。一个全然皈命的人,会托庇于克利须那度过逍遥时光的圣地,他向主祈祷:“我的主,我属于你。”由于内心明白这点,他在奉献服务中享受到了灵性的极乐。

(16)、   除了克利须那,谁也不是我的主,即使他拥抱我时,对我粗暴,离开我时,叫我心碎,他仍是我的主。他喜欢怎样,便是怎样,因为他永远是我无条件崇拜的主。

(17)、    它们用整个白天来带领我,带我走进那悲欣交集的神秘国度。最后,在我旅程的终了,那黄昏时分,它们会把我带入哪一座宫殿的大门呢?(《献歌》第101号)

(18)、     “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作者的另外一部诗集>才具奉献之意。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19)、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永远不愿把你隐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