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诗爱国诗示儿精选145句

admin 句子 2023-09-25 00:04:52

陆游的诗爱国诗

1、陆游的诗爱国诗四句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3)、此词作于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长达十二年这期间他回想起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此时的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亲临抗金前线,感慨万分,写下此词。

(4)、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5)、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6)、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7)、陆游词风格多样,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真挚动人,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或寓意深刻,又和苏轼比较接近。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是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风格与辛弃疾比较接近。但陆游词亦因风格多样而未能熔炼成独特的个性,有集众家之长、“而皆不能造其极”之感。

(8)、陆游出生于两宋交替之际,金汉交接之处,他的父亲也是一个积极的抗金份子,这样的家庭背景对国破家亡之痛、之感,感触极深,所以他毕生的大愿就是北伐中原,收复旧土。

(9)、自朝廷解散王炎幕府被召回京后,陆游被迫到成都去了嘉州任通判。但他内心始终不忘抗金复国之大略,于是在乾道九年(1173)十月写了荟炙人口的《金错刀行》诗曰:“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10)、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11)、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12)、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3)、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月光斜斜透过窗纸。我自许可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呢?我鬓发虽残败灰白,可我(在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心却并未死去!

(14)、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15)、   陆游作这首词时,已年近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16)、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1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8)、《怀成都诗卷》《怀成都十韵诗卷》《致仲躬侍郎尺牍》

(19)、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20)、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2、陆游的诗爱国诗示儿

(1)、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2)、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

(3)、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只叹未到燕然山刻石记功名。

(4)、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此诗以雄伟、严肃、苍凉、悲愤的景象,更是以一个“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6)、3)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7)、这是人心的牵挂与放不下。青灯下,要的是心静,甚至是心空。是放下自己的过去,放空自己的心思,驱逐自己俗世里的一切过往,从此心里,眼里只有清净,空明。

(8)、今天是国庆节,让我们品读陆游的九首爱国诗词,一起祝福我们的祖国。打油一首,祝大家国庆快乐!

(9)、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宋史》有传。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创作的中心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诗风凡三变:早期工巧,中期宏肆,晚期趋于平淡,而以豪迈奔放为其主要特点。陆游诗词散文兼擅,而以诗名为高。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0)、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11)、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12)、译文: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13)、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14)、这首诗作于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此时的陆游已经年过六旬,以是苍老之年,却惨被罢官,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到山河破碎,国家动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15)、露珠结在草上,风吹黄叶飘荡,正当金秋时光。方滋啊,你的气魄真宏大豪放。感今愁,怀古忧,全被你谈笑间一扫而光。君不见羊祜曾登临岘山,观赏襄阳?

(16)、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17)、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18)、陆游的《入蜀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内容丰富,举凡史事杂录、考据辩证、诗文评论、小说故事等应有尽有,形式灵活,长短不拘、文字颇简练;尤其过三峡的一部分,多有对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历史人物的描述和品评,字里行间浸透着爱国之情,又饶有趣味。(116) 随笔式散文《老学庵笔记》,笔墨虽简而内容甚丰,所记多系轶闻,颇有史料价值,是南宋笔记的精品。同时,陆游还善于四文集中有不少四六文精品,如陆游的《祭雷池神文》语言浅切而气势雄放,与其诗风颇近。

(19)、2)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20)、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3、陆游的诗爱国诗简短四句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3)、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寄韩谏议注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6)、1)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7)、译文: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8)、译文: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9)、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10)、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11)、天地有情,星光是博爱的,它不看你身份,地位,贫贱,富贵。也不问你去向,归处。

(12)、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13)、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14)、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15)、“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16)、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17)、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18)、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9)、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虽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陆游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挥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20)、1)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4、陆游的诗爱国诗以及背景

(1)、《绍兴乡土成语》在杨乃浚老师、陆纪生老师、王云根老师等十几位方言学者的指导下,已完成初稿,这是一部集三万余条的乡土成语,六十余万字的方言解读,将为绍兴方言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此书由马超先生主编,正在校对中。期待您的合作。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3)、一个沙场建功之心,却无处作为,心愿还未实现,双鬓却已斑白,只能不甘的老死在沧洲,实在是可悲可叹。

(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陆游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是有意要做诗人”,对作词心存鄙视,因而,作为“辛派词人”的中坚人物,与其诗相比,陆游的词数量并不多,存世共约一百四十余首。但陆游才气超然,并曾身历西北前线,因此,陆游也创造出了稼轩词所没有的另一种艺术境界。

(6)、《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许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并挑灯更细看。”

(7)、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秋思》

(9)、5)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而今只能让逆胡在此传子生孙?

(10)、④爱情诗。由于宋代理学对士人思想感情的约束和宋词的发展,宋诗言情的功能渐渐减弱,宋代的爱情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和唐诗比肩,但陆游却是个例外。陆游年轻时曾和前妻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悼念前妻的诗歌,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晚年创作的《沈园二首》,被后人称作“绝等伤心之诗”,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11)、《家世旧闻》《斋居纪事》《放翁家训》《高宗圣政草》《感知录》《清尊录》

(12)、《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13)、4)羌笛幽怨可谁能理解战士的心?月色凄凉空照沙场战士的遗骨。

(14)、这首诗作于公元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此时虽值初秋,但暑威仍厉,使陆游不能安睡。他于东方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想到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心头惆怅做成此诗。

(15)、译文: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

(16)、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17)、陆游是爱国,爱生活的诗人。对生活充满着憧憬,如他诗中表达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8)、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1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5、陆游的诗爱国诗句

(1)、《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上片感遇。“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他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被免职。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此词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2)、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3)、《临安春雨初霁》《金错刀行》《病起书怀》《冬夜读书示子聿》《沈园二首》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6)、只要走,便能到达终点。只要努力,便能有所收获。

(7)、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传。

(8)、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9)、《关山月》:“和戍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0)、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11)、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12)、《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钗头凤·红酥手》《卜算子·咏梅》《谢池春·壮岁从戎》

(13)、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14)、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15)、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16)、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17)、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

(18)、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失望。“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19)、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出自宋代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20)、《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始终静静的,努力的,挥洒着微光。为每一个夜间行路的人,指引着方向。

(2)、①艺术风格上,兼具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作风。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陆游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陆游的梦境、幻境诗,飘逸奔放,被誉为“小李白”。然而对功名的热望和当权者的阻力之间有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因而陆游又崇尚杜甫,关怀现实,主张诗歌“工夫在诗外”,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

(3)、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4)、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5)、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6)、这首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冬。陆游时年七十二岁,在山阴故乡。是一首七言“柏梁体”。诗曰:“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我语壮士勉自疆,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古属陕西甘肃境内的天水郡。有名曰陇坻、陇山,汉时称陇关。《三秦记》曰:“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故有此称。此处地势险要,是古人交战的重地。当年虽屯兵陇水,将士日夜持枪待命,朝廷却按兵不动,前线将士夜不安寐,为国土沦陷而悲泪泗流。男儿志在四方,在抗金战场上作好了为国捐躯的精神准备,决心收回失地。据《宋史》卷九二“高宗记:”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以淮水中流划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对此屈辱条约诗人予以抨击,诗中“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之句就是直击此事。当时形势非常有利,士气亦很高涨,可是朝廷偏安一隅,仍按兵不动,此乃当出不出,未当入而入。天下偃兵,前方将士“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悲亦可恨!

(7)、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8)、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9)、因抗金前线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三月,只身抵达南郑(今陕西汉中)进入王炎幕府,官为: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实为王炎幕府中的军机幕僚(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之职)。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实现了他“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的毕生心愿。身入军营,投笔从戎是陆游人生中的一大转则,他发出了“投笔书生古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的心声{《独酌南郑有怀》}在南郑的军旅生活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多月,但却是陆游一生中的巅峰时期。他发挥了早年攻读兵书的军事学识,入幕后积极为王炎制订作战方案,准备收复长安和北方失地。他分析南郑所处的军事战略地位之重要,看到南郑一向处于咽喉锁钥地位,“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连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又:“汉中府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右,北接秦川,乃秦蜀之重镇也。《广与记》曰:前控三秦,后据西蜀,左(右)通襄沔,是一大都会”。宋王朝南渡后,南郑更成为西北国防前线,乃宋金必争之地”。掌握地形地理是军事一大要素。充分发挥了他早年研读兵书所掌握的布阵、屯兵、训练、防守、攻击之基本军事技能。还为王炎制订了《平戌策》,提出了驱逐敌寇,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他在《平戌策》中提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畔则攻,无则守”的策略。他在南郑不仅向王炎建言献策,还亲自率兵巡逻放哨,真应了他梦寐以求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写下了很多壮怀激烈的爱国诗篇。他说“予山南杂诗百余篇”。但可惜的是在南郑回成都途中在途经望云滩时不慎诗稿落水而湮灭。他有记述:“舟过望云滩,坠水中,至今以为恨”。根据他传世的文献中可窥得其在南郑期间所作的诗词当在一百六十首以上。他的作品足见其才略奋发,学识精深,尊德义,斥功利,抗金复国一片丹心。如在《闻虏乱有感》中写道;“有时登高望鄠杜,悲歌仰天泪如雨。头颅自揣已可知,一死犹思报明主。”诗人的赤诚之心,报国誓言掷地有声。八个多月的军中生活是陆游一生的辉煌,几乎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激起诗人对南郑军中生活的回忆。如《岁暮风雨》中写道:“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又如在《秋夜感旧》中写道:“往者秦蜀间,慷慨事征戍”。从这些诗句中让人看到诗人认为从戎是慷慨雄壮的美事。再如《江北庄取米到》一诗中忆及“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城”。把当年从军在渭水边,大散关下驱贼寇的豪迈气概描写得真真切切。又如《蒸暑思梁州述怀》中写到:“最思出甲戍梁州,戈戟彻夜相摩声”。诗人当时最关注就是手持戈戟等武器披甲出征,战斗在秦陇一带,驱敌出境,统一祖国河山。虽然这一抱负无法实现,但诗人对南郑的军旅生活有许多美好和慷慨激昂的记忆,他写过许多“忆昔”为题的诗篇记述南郑时期的情怀。如:“忆昔西征日,飞腾尚少年。军书插鸟羽,戍垒候狼烟。……壮士埋巴峡,……安西九千里,……遣将人幽燕”。又如:“忆昔轻装万里行,……壮志可怜成昨梦,残年惟有事春耕。独对青灯意未平”。诗人满怀壮志,不远万里投入军营,情绪高涨,但因朝廷妥协投和,诗人抗金复国之梦未能成真,直到晚年都看不到当朝的抗战行动,只能以农耕度日,诗人日夜操思未杀胡虏心意难平,爱国意志何等坚定,令人赞叹!其不但爱国,且爱乡爱民,他的家国情怀无与论比,在诗中多处写到关爱遗民,如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关注遗民疾苦,希望朝廷出兵解救他们。又如《忆昔》中写到“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等,为关爱遗民而痛哭流涕,爱民之情昭然可见。这些《忆昔》诗篇,多为描述在南郑军幕时的战斗生活,有些以当时的现状作对照,借以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这些都是我们今人值得学习之处。

(10)、陆游的诗,诗风奔放,壮阔,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

(11)、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12)、   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为“颓放”(《宋史》本传),并于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陆游索性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但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忧患、愤慨和悲哀。

(13)、此诗作于庆元三年(1197)春,陆游时年七十二岁,在山阴三山故里,同题有七律两首,其一:“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阨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坦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又诗曰:“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从这两首诗来看,作者虽已年逾古稀,但抗金意志之坚,壮心不老。第一首的最后两句表达得明明白白,“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虽然从镜里看已两鬓斑白,权权老矣,但爱国之心“尚如丹”,随时准备穿上戎衣,身佩宝剑,远赴战场,壮图万里,征战皋兰。可是一片赤诚报国之心却付之东流。后一首末尾两句“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这是对南宋王朝和戎政策之抨击,也表达了当时广大爱国军民共有之悲愤。

(14)、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5)、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初年,虽然局势危急,但士气尚盛,诗坛风气也颇为振作;随着南宋偏安局面的形成,士大夫渐趋消极,诗坛风气也变得萎靡不振,吟风弄月的题材走向和琐细卑弱的风格日益明显。陆游对这种情形痛心疾首,他高举起前代屈、贾、李、杜和本朝欧、苏及南渡诸人(吕本中、曾几等)的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振作诗风,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江湖诗派中的戴复古和刘克庄都师承陆游。到了宋末,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更使陆游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

(16)、2)豪门府第终日沉溺于宴乐歌舞,可叹战马肥死厩房弓箭断了弦。

(17)、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18)、白发将军虎老雄心犹在,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19)、3)边疆戍楼的刁斗声声催下落月,可伶战士三十从军今日已白发。

(20)、陆游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在宋朝那个文人都流行写词的年代,他偏偏更加爱诗。

(1)、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2)、《书愤》:“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上天恢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竦报国,尚凭精意视炉熏。”

(3)、陆游一生都在以诗词表述这股沉重的爱国情怀,强烈的北伐之愿,那股山河破碎的伤感悲痛,读来直是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4)、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5)、事业。无论你做什么,只要你努力了,付出了,终会成功。

(6)、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7)、陆游词的主要内容是书写爱国情怀,抒发壮志未酬的幽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回想当年,满腹怆然。陆游也有咏物词和爱情词,其《卜算子·咏梅》,上阕写景、下阕表志,显示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钗头凤·红酥手》一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先后两次感叹,荡气回肠,凄婉动人。

(8)、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北宋沦亡,南宋偏安江南,向敌投降纳贡的屈辱时代。这一时期民族矛盾高于阶级矛盾,民间解放斗争虽未间断,但政权始终基本上掌握在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大汉奸秦桧卖国集团手里,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陆游的悲哀。

(9)、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10)、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11)、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12)、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13)、会稽世德堂陆氏传人放翁公第二十七世孙,修智斋主陆纪生,字肇修,号云石山人,1944年生。中共d员、中专文化、中级职称、退休医生,系中华医学会会员。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省、市、区三级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绍兴市陆游研究会,乡土文化研究会、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会员。市、区两级书法家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方言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本人爱好传统文化,喜欢学写诗词楹联,近年来诗词楹联作品散于见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并偶有获奖。楹联作品在市区及周边风景名胜、园林寺庙、牌坊等处勒石留存。曾与人合著《临床工作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退休后独著《杏林小集》。著有陆游研究论文多篇,并有五篇论文刊发在国际、国内陆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本人被录入《越中名人谱》。         

(14)、陆游在散文上颇有造诣,兼善众体,构思奇巧,文笔精纯。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地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陆游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书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

(15)、《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16)、③道德情操: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这一句是词)

(17)、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18)、②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陆游反对雕琢辞藻和追求奇险,其诗语言“清空一气,明白如话”。陆游重视锻炼字句,他的对偶,新奇、工整,而不落于雕章琢句之嫌。赵翼曾评陆诗“看似奔放实则谨严”,刘克庄亦有“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之叹。陆游的七言古诗《长歌行》,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迭起,寓恢宏雄放的气势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

(19)、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20)、“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

(1)、陆游以“书愤”为题的诗很多,这里择其中一首。诗曰:“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诗作于淳熙十三年春上,时年作者六十二岁,在山阴三山故里,这一时期中有较多的爱国诗词之创作。《书愤》一诗是作者自抒爱国情感兼有指斥朝廷屈辱求和及诗人蔑视强敌之意。这也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忆及当年在大散关前与强敌激战,借用当年诸葛亮《出师表》之典故,用来激励抗战将士的斗志。虽两鬓已斑,但诗人的抗金意志不移。铁马秋风、独立横刀战斗在塞上长城,誓死保卫中原国土,真乃“千载谁堪伯仲间”!同年冬月作者有《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绝句》四首,其中第四首真是激励人心,诗曰:“群胡束手仗天亡,弃甲纵横满战场。雪上急追奔马迹,官军夜半入辽阳。”让人看到了胡寇一败涂地的狼狈相,溃败者阵亡倒毙,死横遍地,苟延者甩铠弃甲,慌不择路,纵横逃窜,而我抗金将士意气风发,驱马急追,扫尽残敌。乘胜直取辽阳,真是大快人心!

(2)、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3)、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4)、1)与金议和的诏书已发布十五年,可笑将军们不战只是空来防边。

(5)、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