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精选82句

admin 句子 2023-12-23 11:49:11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1、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百度云

(1)、《欧洲文学史》杨周翰,吴达元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部分(计45种) 对应课程:外国文学A1-3 比较文学概论A 一级书目: 荷马:《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杨宪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②、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位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的地位。

(4)、于鑫《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伊格尔顿 北京大学2007年

(6)、1曾国藩诗文集 清·曾国藩,王澧华点校 上海古籍2005年

(7)、龚自珍全集 清·龚自珍 中华书局1959年

(8)、格列佛游记 ﹝英﹞斯威夫特 人民文学1979年

(9)、正是中国人的这种精神现状使何怀宏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看来,这位十九世纪俄国作家提出的问题同样也是当代中国的问题,是每一个中国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都是活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世界中的问题人。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与何怀宏的困惑产生了共鸣和契合。从而让他在20世纪末写出这部《道德·上帝与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来反思西方现代性,反思百年中国的历史进程,同时把人文精神讨论引发的问题进一步学理化,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与回答。因此,在这部书的结尾,何怀宏自己所有的问题和困惑都指向了中国,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10)、项链、羊脂球 ﹝法﹞莫泊桑 人民文学1981年

(11)、《王维集校注》,陈铁民校注,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王维集》全注本,乃至各种规模较大的《王维诗选》)刘学锴、余恕诚撰、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商隐诗歌集解》)

(12)、1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墨西哥﹞卡洛斯·富恩斯特 外国文学1983年

(13)、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罗念生译,《罗念生全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4)、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民文学1981年

(15)、    M·巴赫金是享誉世界的文艺理论家,他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在于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其学术影响极其深远。

(16)、磨山 ﹝德﹞托马斯·曼 上海译文2007年

(17)、《红楼梦哲学精神》 梅新林著,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18)、我是猫 ﹝日﹞夏目漱石 上海译文2003年

(19)、《孟子译注》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20)、表明他自己并不凶狠,不想要自己凶狠,接着他敏感到人家会说他已经懊悔了,于是表示别人怎么看自己都不在乎,以虚拟第三者为对象,继续自己的内心对话: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欧阳修选集》 陈新,杜维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4)、昆丁:19A:痛苦的思辨理性,精神的痛苦。

(5)、《敦煌变文校注》,黄征、张涌泉校注,中华书局。

(6)、1元好问诗文选注 元·元好问,钟惺选注 上海古籍1990年

(7)、(德)黑格尔《美学》(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8)、二十世纪文学评论 戴维·洛奇 编 上海译文191993年

(9)、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俄﹞契诃夫 上海译文2003年

(10)、《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11)、照片书:“照片书”就象普通书籍、杂志一样,轻薄不重方便携带、可随时欣赏。在制作“照片书”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配上文字和背景,比照片冲印更加富有乐趣,比传统照片冲印更加易于保管,不会发霉受潮。

(12)、《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陈平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3)、史记(本纪、世家、列传部分)汉·司马迁 中华书局1957年

(14)、爱德华·萨义德著:《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

(15)、(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6)、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译  者:  臧仲伦出版年: 2013ISBN: 9787540760250

(17)、10南唐二主词校订 南唐·李璟、李煜,王仲闻校订 人民文学1957年

(18)、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中,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有效揭示了其作品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形式,成为这一话题下无法回避的重要理论。“复调”不仅是一个单一的批评概念,更可以延展为一套行之有效的批评方法,乃至一种批评框架。“复调”理论最初的分析对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但若将巴赫金的这一诗学理论作为观照对象,上升到元诗学(metapoetics)的层面,其自身展现出的诗学观念与其提出的“复调”理论却是十分契合的,即巴赫金自身的诗学观念即拥有它所提出的“复调性”特征,亦可以作为“复调”理论的一个恰当的研究对象。

(19)、《中国文化读本》,董乃斌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在章培恒、袁行霈、郭预衡主编的三种或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中,任选一部通读。

(20)、当代社会语言学 徐大明等 编著 中国社科1997年

3、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1)、剑桥中国晚清史 费正清等 主编 中国社科1985年

(2)、《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波德莱尔:《恶之花》,郭宏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唐宋传奇集》,鲁迅编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5)、曹植集校注 魏·曹植,赵幼文 校注 人民文学1984年

(6)、    本期悦读鉴享,彭涛老师为我们推荐了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复调小说理论》。以此书为开头,一并将本书提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推荐给大家。

(7)、(美)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关于“对位法”,表现在陀氏小说结构上,就是用不同的声音各自不同地唱着同一个“乐曲”,这也就是“多声部”现象。

(9)、《经子解题》,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但丁:《神曲》 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1)、闻一多《唐诗杂论》,见《闻一多全集》,开明书店。亦有其他版本及单行本。

(12)、《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吉保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3)、“总的来说,故事和情节……应该选定并在整部小说中整齐地平行进行。”

(14)、《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亦可用其他大型唐诗选注本,包括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乃至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陈伯海《唐诗汇评》)

(15)、(13)张开焱:开放人格-巴赫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05):20

(16)、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弗洛伊德 上海译文2005年

(17)、《古文观止译注》,(清)吴调侯、吴楚材选,李国章等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8)、易卜生《玩偶之家》 潘家洵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19)、随即用近乎悄声而又十分确定的语调补充一句:“罗奇昆·罗曼内奇,是您杀的!就是您杀的!”并劝对方去投案自首。

(20)、巴赫金在对陀氏的小说的分析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贬斥独白而提倡对话。巴赫金分析陀氏小说时把作品中的主人公阐释为思想中的人。现实中的人的对话是不自由的,在思想领域中的对话是自由的。人们可以不顾财富多寡、权力关系等进行对话,他们之间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带来的交流的隔阂被消解了。在思想领域内不同的思想之间是平等的各具价值的而不是一方服从另一方。比如巴赫金认为陀氏笔下的人物都是有思想原型的。同时巴赫金认为陀氏小说中作者和主人公是同等重要的。作者只是—个平等的主体身份,与主人公进行平等的对话。作者的声音与主人公的声音互相重叠,谁也压不倒谁,在对话中,构成了叙述话语的多声部。

4、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作者

(1)、《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结尾就给人这种感觉。在人物关系的结构上,“复调”、“对位”或“多声部”,表现为人物的对立式的组合,这种现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比比皆是。(在第二种对白中,就列举过相关例子)05 微型对白“微型对白”主要表现于人物心理结构之中。这种对白的类型,一种是在形式上表现为人物的独白,但这是一种包含了对白的独白,即在一个人的内心独白中,先后同自己、同别人交叉对话,即独白性的对白。

(2)、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王国维 北岳文艺1987年

(4)、《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5)、《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唐0,严家炎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6)、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中国社科2008年

(7)、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8)、《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9)、③整部书是各种思想的交响乐,将思想观念引入文学,成了文学主要表现的对象,思想的音乐化对位成了小说的又一手法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思想形象化的单一方式之中。演奏思想,感性的超感性化。超感性的感性化。显示人类思想的深宏博大与幽淼复杂。人类与灵魂的经纬织毯。人类间的张力与绞缠。

(10)、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 商务2001年

(11)、我在《李洱诗学问题》中,引用了李洱有关其作品的许多言论。作为一个文学批评者,我这样做,确实是很犯忌的事情。作家的话决不能轻易信任;批评者能不征引他们的言论最好不征引,以免误会和误导。我在此之前所做的批评工作中,就很少征引作家、诗人关于其作品的言论。但李洱似乎可以例外。李洱从创作伊始,就是一个沉思型的作家。只要熟读他的作品,尤其是以作品编年的方式熟读其作品,会强烈地感觉到,李洱像西方古典哲学家创建哲学体系一般,在创建小说体系;李洱的所有作品都互相牵连,都有自己的来路和出处。基于这样的印象,我在逻辑和理性的层面大致可以说服自己去相信:李洱对自己作品的解读和理解值得信任。

(12)、《西游记》(明)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3)、巴赫金把古往今来全部小说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独白”型小说,在这种小说里,人物的塑造、性格的刻画、行为的显示、心理的描写都被纳入了作者意识的坚实外壳,都在作者的全能全知中得到外来的确定和说明。

(14)、(德)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5)、《论语新解》,钱穆注解,三联书店。(亦可用其他《论语》全注本)

(16)、巨人传 ﹝法﹞弗朗索瓦·拉伯雷 上海译文2007年

(17)、《庄子集释》,(清)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亦可用其他《庄子》全注本)

(18)、1929年,巴赫金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诸问题》(1963年再版时改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在这本书中,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提出了一种新研究理论——“复调小说”理论,认为“复调”或称“多声部”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根本艺术特征。

(19)、《语感论》(增订本)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里,他一会儿把自己当成第三者,一会儿又与母亲对话起来,并且马上又转为第三者,把母亲语调中的亲昵色彩摄取过来,一会儿与母亲、妹妹同时对话,一会儿又与妹妹单独对话,然后自身分裂为相互对话。

5、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提出的什么理论

(1)、《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很明显,新时期以来中国知识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接受与研究仍然限定在新启蒙知识的框架之内。而新启蒙知识无疑是一套现代知识,更准确地说,是一套关于现代人的主体的神话。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到了人文精神讨论之后,到了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性的时刻,这套知识与神话才会被瓦解。随之而来的是,原来在这一框架下被理解的对象的形象也会发生变化。以新时期鲁迅研究为例,在八十年代,最初是王富仁的启蒙主义者鲁迅取代了陈涌的阶级论者鲁迅。随着研究者对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比较研究的深入,又产生了汪晖的存在主义者鲁迅。而无论是启蒙主义者鲁迅,还是存在主义者鲁迅,都可以在新启蒙知识的框架内得以阐释和理解。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鲁迅的形象再次发生了变化,左翼鲁迅和竹内鲁迅成为鲁迅形象的主流。左翼鲁迅呼应了九十年代中国出现的新的贫富差距,城乡差异等现实问题,竹内鲁迅则与其时中国反思西方现代性思潮有关。正是在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中,鲁迅成为一个抵抗西方现代性,坚持中国现代主体的象征。所以竹内好在解读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时会说:“奴才拒绝自己为奴才,同时拒绝解放的幻想,自觉到自己身为奴才的事实却无法改变它,这是从‘人生最痛苦的’梦中醒来之后的状态。即无路可走而必须前行,或者说正因为无路可走才必须前行这样一种状态。他拒绝自己成为自己,同时也拒绝成为自己以外的任何东西。这就是鲁迅所具有的、而且使鲁迅得以成立的、‘绝望’的意味。绝望,在行进于无路之路的抵抗中显现,抵抗,作为绝望的行动化而显现。把它作为状态来看就是绝望,作为行动来看就是抵抗。”(竹内好:《近代的超克》,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06页)竹内好的论述很缠绕,不好理解。其实,他想说明就是鲁迅的一种拒绝被西方现代性异化的主体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