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家风家训16字读后感精选85句

admin 句子 2024-01-04 09:15:11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1、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1)、这一点,看起来似乎有点知识分子气,太清高,但是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是很远的。中国大人物的孩子大都热衷从政,这个选择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坏了心术。你从小就混在这个圈子里,你品质不可能好,结果整个家族风气也都败坏了。决定一个人成败的,是精气神儿,决定一个家族成败的,是风气正不正。一旦风气败坏,你这个家族就完了。

(2)、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到要读书的地方就有很多,他认为读书就是止愚。孔子说:“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为什么说“下愚不移”呢?下愚者是指愚蠢者,没读过书,不明事理,所以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和行为。要想“暮登天子堂”,跟天子一起讨论国家大政,不读书能行吗?

(3)、然而,他有个成就更应该被世人记住,他是一个优秀卓越的家长,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家庭具有高度责任心,一生修家书近1500封,对曾氏后人产生重大影响。

(4)、曾家是一个大家族,曾国潢没有做官,在家主持家务。曾国藩嘱咐这个弟弟,要好好读《父子宰相家训》,说,“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认为这是修身齐家的典范。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家风和家训的重视。

(5)、在工作方面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从不懈怠。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6)、 所以他在信中告诫儿子纪鸿“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7)、事实证明,曾国藩对于家族子弟的教导是正确的,后世子弟无一人是“逆子”,世代皆为有志之士就是最好的证明。

(8)、紧接着,李毅教授用浅显有趣的语言给大家分享了曾国藩家庭教育的特点和重点。他的教育艺术高超,寓深刻于浅显,用浅近的语言,说朴素的道理,而且深刻、透彻;每当曾国藩想要对子女提出希望时,会自己先做出表率;想要提出要求时,会先给与表扬;想要给与指责时,会先自我批评。曾国藩的教育方式与其他人对子女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曾国藩的教育风格,深知儒家中和之道,耐心、平和、稳健,既指定目标,又指明方向;既明确规定,又切实检查;鼓励发问,耐心答疑;养其自尊,响鼓不用重锤敲;磨砺品行,培养明理之君子,长养立身之才华。

(9)、 时代变了,但家风还是不能被遗忘,它是家庭育人的宝殿,是子女成才的富矿。

(10)、忠:忠实处事,忠诚为人。忠孝持家,忠心敬人。  

(11)、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3)、同是读儒家圣贤书的,一个致力成为圣贤的曾国藩,一个终成为杀人禽兽的曾国藩!

(14)、曾国藩的三儿子曾纪鸿自幼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他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数学家。后世子孙中,也有多人以数学为业。

(15)、 曾氏家族在曾国藩的苦心经营下,成为方圆百里的大户,曾国藩死后,曾氏家族依旧代代出人才,兴旺了百年。

(16)、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17)、 他不光官当得出色,而且在家风的营造方面也是能手。

(18)、 在京做官期间,虽然家隔千里,但曾国藩通过一封封家书,打破空间限制,建立了一个纸笔上的“亲情网”。

(19)、对于家风家教,世人景仰曾国藩。下面让那个我们走近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与教子之道。

(20)、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2、曾国藩的家风家训16字读后感

(1)、那么读书应该怎么读才对?曾国藩教给子女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

(2)、重:心胸宽博,举止端庄。步履稳重,字墨刚劲。  

(3)、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承父业,曾担任晚清政府驻韩和驻德大使,后来他还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也是著名的翻译家。除了曾广铨,曾氏家族中还出现了曾约农、曾宪森等翻译家。

(4)、一无可恃,就是不留财产的真谛所在。让孩子觉得没有父辈可以庇荫和凭靠,才会真正自己去努力。这一点,才是留给孩子最大、最可靠的财产。

(5)、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曾国藩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

(6)、“居家以不晏起为本”,早起同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7)、这一场演讲,将解决您和孩子面对教育的一切问题!

(8)、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书本与人生联系起来思考的人,而且他特别善于从中抽取出可以指导人生的信条与经验。我国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能受到严峻的挑战,所以现代教育应该把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和弘扬现代文化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引起高度重视。

(9)、唐浩明先生作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他认为曾国藩家风家教包罗万象,如果用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曾国藩写给他儿子的一句话,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10)、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11)、 此外,他对弟弟们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12)、在祖父治家“八诀”的基础上,他扩充提出了八本家训:

(13)、三戒奢华,方其幼也,阴陟无益;淫恶肆意,虽有笃厚之人,食则同案;妄取人财。不可虚言戏谑。莫呼长上表号。范仲淹,分形连气之人也。林则徐,修身奉主神:奉先思孝。敬长舆怀幼、恒:勤,不能不相爱也,布施无益。刘备。颜之推。苏洵:

(14)、第“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15)、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6)、勤:刻苦求进,勤学善思。懒惰误己,勤奋兴财。  

(17)、他不希望自己的家里人世代做官,事实上也不能、也根本做不到世代做官。他给妻子欧阳夫人写信时也说,我们家里不要做代代做官之想。当官是偶然之事,不是必然的,不能拿这个偶然的东西当成一种必然,当成家族世代的追求。自古以来,官职越高,风险越大。基于此,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做官,做高官。

(18)、仁:仁术并用,以仁爱人。仁礼并施,稳聚人心。  

(19)、在孝的方面,曾国藩堪称模范。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极其恭敬孝顺。他始终以很低的姿态给父母长辈写信,常常盛赞其德其行,时时嘘寒问暖,经常禀报商议家事,恳请兄弟子侄尽孝尽责。曾国藩经常为不能亲身孝敬父母长辈而内疚惭愧。道光二十九年四月致诸弟信中说:“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锦绣,竟不能效半点孙子之职;妻子皆安坐享用,不能分母亲之劳,每一念及,不觉汗下”。当父母长辈稍有病恙,曾国藩深切担忧,他说:“祖父大人之病,日见日甚如此,为子孙者远隔数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当母亲病故时,曾国藩更是哀痛不已,深深自责。咸丰二年七月给纪泽的信中说:“余德不修,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惧之久矣。不谓天不陨灭我身,而反灾及我母。回思吾平日隐匿大罪不可胜数,一闻此信,真无地自容矣”!

(20)、 从小事做起。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曾国藩认为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屑于做小事,大事又不会做。曾氏常对家人说:“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轻看了家庭中的日常琐事,这中间就包含着处事待人的绝大学问。家庭中大事不多,多的是小事。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便可以走出家门做大事。我们打开一部曾氏家书,迎面扑来的都是曾氏在告诉儿子从小事上做起:诚实,从不说假话做起;勤奋,从不睡懒觉做起;戒骄,从不讥笑人做起戒奢,从不坐轿做起;端庄,从步伐稳重做起。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都做好了,人的总体境界就提高了。总结起来很简单,把一件件小事做好做顺,事业自然就水到渠成。

3、曾国藩的家风家训16字

(1)、曾国藩认为,“儿女越贫贱,越知生活之艰难;越知发奋,亦就越易成器”。“而世家子弟条件优越,易犯奢侈”;一门心思都用在追求豪华的生活上,不仅难以成才,而且还会由此变坏。因此世家子弟欲成大器,就须”崇俭”,“以戒奢侈为要义”,努力像普通贫寒子弟那样生活。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家庭的物质生活管束很严,规定甚细。他们家日用家具是“但求结实,不求华贵”。文房四宝是“但求为寒士所能备者,不求珍异也”。每月生活所需银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盈余,不准亏欠"。吃饭方面,他自己经常“夜晚不用荤菜,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后辈则夜饭不荤,专食蔬菜而不用肉汤”。穿衣方面,他自己“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要求子女“衣服不可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婚丧喜庆则“一切皆从俭约”,就连他亲母的丧事,也照一般人家开席用菜,“不用海菜”。

(2)、 陈家是书香门第,祖父陈宝箴21岁便中得举人,他的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曾国藩所赏识,称他为“海内奇士也”。

(3)、林则徐对此也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堪称千古良言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可见这是有智慧的成功者共同的洞察。

(4)、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家族能长久下去的真理所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一般来说有两个:一是信天命,“天”就是天帝,中国人畏天;一是信祖宗,我们在遇到重大难题时,常会给祖宗上炷香祷告一番,希望祖宗保佑后代平平安安之类。要知道,老天离我们远,只能敬畏;祖宗才是我们生活中存在过的,离我们很近。

(5)、 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曾国藩不留钱财给子孙。

(6)、但是曾国藩却不这样想,他一生没让曾纪泽去考科举。为什么呢?

(7)、刘清之《戒子通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8)、 他说,“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菜”。

(9)、缓:事缓乃圆,好从慢得。从缓待变,应对自如。

(10)、这件事说明,曾国藩的兄弟之情,一开始就被传统伦理观念所塑造。在儒家伦理当中,兄弟之情被概括为“兄友弟恭”。长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家族未来的领袖,“须要为子弟之表率”,是诸弟的先导和楷模。

(11)、浑:由聪明变为糊涂。藏锋觅迹,不过于显露,方不至招人嫉恨,做事不要棱角分明,而是留有充分的余地,方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12)、变:洞察势情,识破天机。深识远略,出奇善变。  

(13)、要注意的是,“威如之吉”,有威严才能走向吉祥,“威如”并不是家暴,威仪从哪里来?“反身之谓也”,就是做父母的懂得反身修德,自己做好榜样,也就是说,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威如”不单单是对别人严,还要对自己严,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样威仪才能出来,你才能要求子女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而不是“父不父、子不子”一般。

(14)、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15)、曾国藩家规的一大秘诀,就是高度重视对后代的职业选择。

(16)、那么,什么是君子呢?曾氏接着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意味勤劳俭朴,能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不怕劳苦,可以过好日子,也能过苦日子。这种人就是君子。君子是具有好品性的人,与财富、地位、权力无关。

(17)、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心态上进行放松,是松字诀的最高境界。

(18)、两百多年来,自曾国藩以下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有名望者多达240余人,构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华夏望族。

(19)、十六日曾国藩送弟弟出门,本身经济很紧张的他还是给弟弟带了三十二两银子作为路费。此外,又封了十两银子,这是给家里老人们的钱,不过他嘱咐曾国荃,如果路费不够,也可取用。兄弟二人“彼此恋恋,情深似海”。

(20)、廉:护官之符。清,勤,慎,为居官三鉴。保持廉洁,必能服众。

4、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与教子之道

(1)、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2)、第三则: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

(3)、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作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边看边写,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思、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

(4)、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5)、他在给大儿子曾纪泽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6)、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7)、在此四者对比之上,曾国藩申述道:“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8)、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9)、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胸广宽,得道多助。   

(10)、 好的家风,与物质财富无关,它给予你气质和价值观。

(11)、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12)、“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句话为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

(13)、《三字经》称“子不教,父之过”,管教不严,则子弟的不良习气就会逐渐滋长起来,父亲说的话当成耳旁风,根本不当回事。时间一长,子女就变得放荡懒散,整日无所事事,那就会造成很多的问题。

(14)、在给四弟曾国潢的家书中,曾国藩说,祖父留下的八诀家训,“若不能尽行,但能行一早字,则家中子弟有所取舍,是厚望也”。又说,“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则不厌其烦地询问:“尔在家常能起早否?诸弟妹早起否?”

(15)、我们今天也常讲,孩子有一个青春叛逆期。叛逆是怎么形成的?有时和父母的挑剔、拘束过甚脱不了关系。可见,父母在严格管理孩子的同时,一定要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否则,孩子被过分管束,他的天性就被完全遏制。所以,治家贵严,但不要走极端,要学会宽严并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会觉得宽松、不拘束。

(16)、一位妈妈,一天骂了女儿两句,这个女儿离家出走了。路上饥寒交迫,遇到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给了她一碗粥喝,这个女子认为老太太是天底下最好的人。聊到自己离家出走的原因,对妈妈满腹怨言。老太太说:“你妈妈每天都给你做饭吃,你没感恩她。我今日就给你喝完粥,你就感激我?”这位女儿无地自容,马上回家了。

(17)、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让作者的高能量场影响着我们。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

(18)、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八目”,是一整套做人做事成人成才的自我教育体系。曾国藩最令人惊叹的是他真是按着这个干,老实干,对别人对自己都自我解剖的干,而且是很有恒心的干,一干一辈子,大拙胜巧地把自己铸造成了一个非凡的人物。

(19)、 祖母好讲故事,每天晚上,为了哄儿孙们,会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和来自民间的传说,这为日后莫言写作打下了基础。

(20)、同是家书家训,朱子后人和曾氏后人,尽皆碌碌。

5、曾国藩的家风家训家规

(1)、注:本文部分素材来源唐浩明、颜爱民对讲家风家教揭秘“富不过三代”的传说(点击可查看),《曾国藩家书》以及网络文章。

(2)、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3)、曾国藩之重于兄弟情谊,在安排曾国荃南返一事上表现得很充分。

(4)、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5)、翻开《曾文正公家书》,可以发现,就早起这件事,曾国藩对家人有颇多叮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