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哪里人【文案97句】

admin 文案 2023-09-25 12:18:15

朱熹是哪里人

1、朱熹是哪里人

(1)、我就好奇了,是什么样的理由,让家中长子可以缺席一年一度的家庭大聚会呢?

(2)、投稿邮箱:kaiwind123@sina.com

(3)、南宋儒学大师——那还是一个出大师的时代;存天理灭人欲——朱老师的名言警句听说过伐?

(4)、朱熹说孔子是“圣人”。可孔子却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5)、你看,现在的中国人在礼数这个问题上,就比韩国人更通情达理一些了。

(6)、1947年8月16日,国民政府作出决定,将婺源重新划归安徽,隶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消息公布之时,婺源乃至徽州人奔走相告,击掌相庆。 《休宁县志》记载了当时徽州人内心深处的喜悦,海阳、屯溪街头鞭炮齐鸣,人头攒动,万人空巷。

(7)、林光朝,生于1114年,卒于1178年,福建莆田人,字谦之,号艾轩,谥文节,世称“南夫子”。

(8)、晚年,朱熹隐居于福建武夷山,日夜读书、讲学、著述,其门下弟子追随者数千人。

(9)、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朱子是唯一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音乐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涉及并有著述,著作收集在《朱子语录》,康熙皇帝亲自为《朱子全书》作序。

(10)、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朱熹在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11)、张文宏回应不能喝粥:我知道很多网友批评我,但粥还是不能喝

(12)、我们都是凡人,都有私心,为了个人、子孙的祸福贫贱,会追求独立的、封闭的“环抱之地”,那当然就不可能实践儒家标榜的家族伦理,形成多代人合葬的墓地。

(13)、著名国学家钱穆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

(14)、近日高院长以扎实的考证,依据入闽朱氏事迹和传统籍贯论说,论证了朱熹籍贯建州建阳,祖籍徽州婺源。朱熹是福建人——关于朱子是哪里人的争论,当可尘埃落定……

(15)、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理学大师朱熹从福建崇安专程来潭州造访张栻。朱熹在长沙逗留了两个月,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朱张对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中和”、“太极”等分别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轮流进行讨论。岳麓与城南仅一江之隔,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

(16)、朋友们,风水在古代是一门科学。朱熹,孔子之后中国最大的圣人,这样的大儒,也是风水的迷恋者,粉丝。

(17)、他告诉我他的理由:“最近我老丈人生病了,我和太太要在医院轮翻看护。老往医院跑嘛,我就和家里人说,万一把感冒病毒带回家就不好了,所以我就不去了。”

(18)、每年朱熹随着朱松去扫墓,都要住在黄熊山脚下的云根书院读书。有时,为将天地之气与书本之精结合起来,朱熹真是爬到高耸入云的湛卢山抱经苦读。

(19)、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四中评序》中说:“千古善读书者,陶渊明一人而已。”

(20)、在徽州,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商等多多少少都与朱子有关,朱子对他的祖籍故乡更是难以忘怀。

2、

(1)、朱森去世时,适逢方腊起义,灵柩不能还乡,便葬在了政和县。朱松为了为父亲守丧方便,便入了建州籍。守丧期满,再调南剑州尤溪县尉临泉州石井镇。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朱熹在尤溪出生。

(2)、朱松后又当过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郎、度支员外郎诸职,性情刚直,不久辞官,退隐尤溪城外毓秀峰下。绍兴七年(1137),移居建州建瓯(今属福建)。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过世,托孤于朋友、右朝议大夫刘子羽,刘在其家乡崇安(今福建武夷山)的五夫里盖房,安置朱熹母子,生活颇为安逸。绍兴十七年(1147),朱熹在建州(今福建南平)参加贡举考试,说明朱家早已取得当地的户籍。

(3)、朱熹一生苦读,却从未以读为苦,而是以此为乐。

(4)、我们当然要肯定朱熹在文化上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他对五经皆有深入研究与创见;也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但所有读书人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与误解,也都是从此书开始。

(5)、庆元年间从武夷到山川秀美的泰宁隐居,在此期间写下春夏秋冬四幅壁诗。、

(6)、据南宋理学家林希逸在《鄱阳刊艾轩(林光朝)集序》曰:“艾轩先生道最高,名最盛,而后最微。”先生在时也号“南夫子”,于经于道,超悟独得。若此,与孔、颜旦慕之避。

(7)、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别号晦庵,六十岁后称晦翁、晚号遁翁,又号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遯翁、紫阳等。在古代社会中,出名的文人有众多别号,并不稀奇。奇怪的是,朱熹著述文章,往往采用不同的籍贯,作为署名时的定语:如邹县朱熹、吴郡朱熹、丹阳朱熹、平陵朱熹、新安朱熹、婺源朱熹、紫阳朱熹……这一现象使人们产生疑问:朱熹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籍贯?尤其是邹县、吴郡、丹阳、平陵等地,宋时早已撤置,朱熹为什么将这些地方作为自己的籍贯呢?

(8)、后来在山水环绕的“六经堂”读书时,朱熹规定自己“读书必诵”,必须读书,不能看书,学习《中庸》《大学》,他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诵读十遍。

(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0)、朱熹主张“人性本善”。但是孔子明明是说“性相近”啊。

(11)、朱熹(1230-1200),宋朝理学家,哲学家。

(12)、朱熹强调读尽天下书来解读天下的道理,但是和他同一时代的陆象山(1139—1193)当面质疑他:“尧舜以前,何书可读?”

(13)、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载:自南渡后,周(莲溪)、程(二程:程颢、程颐)中歇,朱(熹)、张(栻)未起,以经行倡东南,使诸生涵咏体践,知圣贤之心不在于训诂者,自艾轩(林光朝)始。

(14)、读到《中庸》中所说的:人家一遍就能做成的事,自己做不成,就做一百遍;人家十遍就能做成的事,自己做不成,就做一千遍,人若果真能够若此,再蠢的人也会变得通达,再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大。

(15)、高教授指出:南宋末以来,朝野定论: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学,其代表者前期是孔子,后期即朱熹,是后先相继的同等级的;而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大都经过朱熹比较准确地整理和注释,研究孔子思想也就是研究朱熹的孔子思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被概括为“孔朱学”。福建是朱子学的故乡。对于福建文化强省建设,可作为主要资源,为提升新时代人们的道德伦理风尚服务。

(16)、值得注意的是,安徽、江西建省都比婺源隶属于徽州的时间短。省,这个行政区划元朝才有。江西省出现在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期间还与福建省有过重叠和交叉,那时候的江西省管辖地区比现在大,包括江西、一部分湖南、一大部分广东;安徽省在康熙六年(1667)年才有,此前安徽地区先后分属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南直隶、江南省。

(17)、2015年,韩国发生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事件,类似于中国的非典,有一位韩国老人得了MERS住院了,他怀孕的儿媳妇去医院探望老人家,回来之后就染病去世了。

(18)、他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19)、“与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得酒啸咏。”

(20)、据《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二载: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和靖)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以进士及第。

3、

(1)、在昔隆、乾间,士之师道立,浙东莱吕氏(吕祖谦)、建晦庵朱氏(朱熹)、湘南轩(张栻)、江(西)象山陆氏(陆九渊)、莆田艾轩林氏(林光朝),皆以道师授并世而立名者也。艾轩(林光朝)于时犹为先辈,号“南夫子”……

(2)、所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要打倒的“孔家店”,并非孔孟的原始版本,而是在秦始皇实施帝王专制以后,两千多年以来“被利用”的儒家,说的更明确一点,就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所塑造的儒家。

(3)、真正的读书,都是慢阅读,慢慢地读,精精地读,才可读透一本书。

(4)、宋明学者的分立,可以推源于《中庸·第二十七章》所谓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朱熹的理学采用的是“道问学”(努力请教及学习),同一时期陆象山的心学依循的是“尊德性”(尊崇天生的本性)。

(5)、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生于1130年,死于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逆翁等,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朱熹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6)、朱熹的爷爷朱森,墓在福建的政和县,朱熹的父亲朱松埋在武夷山,朱熹本人埋在建阳。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朱塾埋在建阳的另外一个乡镇,小儿子是埋在建安的。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朱松墓在武夷山,朱熹的母亲祝氏埋在建阳。

(7)、虽不属于“背诵默写朝你走来”男团,朱老师也属于历史课本里的名人,那么,先复习下这些标签:

(8)、杭州市中小学取消2020年春假!“五一”放假安排公布

(9)、以上这些知识点,我是在央视正在播出一部最新的纪录片里拎出来的。

(10)、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评述朱熹的学术体系“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广大”就是规模宏大,“精微”就是内容精细,“综罗百代”就是说朱子对中国历代诸子的全面综合。

(11)、我在大学教了几十年书,见到很多韩国学生,学长打学弟,学弟哪怕是跆拳道黑带,都不能还手的,因为你以下犯上,就是不尊重礼数,韩国社会阶层也是如此。

(12)、从上述情况看,作为“婺源著姓”的朱家,从唐朝末年到北宋末年,在徽州婺源生活了二百余年,那么,朱熹的籍贯应该是“徼州婺源人”,《宋史》本传也如是记载。南宋度宗曾下诏朱熹故乡婺源为阙里。元代又诏旨在婺源兴建朱熹祠庙。清代已形成如此观念:婺源之有朱子,犹如邹县之有孟子,曲阜之有孔子。所以婺源是朱熹的籍贯,应无疑问。问题是徽州处于浙江、安徽、江西的三省交界处,清康熙年间此地属安徽省,有人据此以为朱熹是安徽籍。民国时期,婺源划归江西,故也有人以为朱熹应为江西籍。

(13)、明代永嘉有一个叫做项乔的人,早期曾为朱熹辩护,说我去过朱熹晚年居住的家乡考亭,朱熹老家的风水很差啊,后面的靠山还没有前头的案山高呢,以此说明朱熹并未惑于风水。朱熹的子孙升官发财,不是因为风水,而是因为朱熹的积德,荫及子孙。

(14)、兰若寺墓地,就是典型的居于山水中的“怀抱之地”。

(15)、这就说不过去了。一来,孔子明明是说“性相近”,所以朱熹又赶紧说明孔子思想有含混之处;二来,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德行的修养,如果人性都本善了,那还谈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呢?显然,朱熹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为了支撑自己观点,朱熹还是要用孟子的“性善”来批评孔子,但孟子会认同“性即理”这种先秦时代见所未见的思想吗?孟子所谓的“行善”是指人性本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孟子说过,“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人需要受教育,可见人性不是本善的。

(16)、莆田因郑露、林蕴、林藻、欧阳詹和大儒林光朝等历代名贤大力弘扬儒家思想和理学之风,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海滨邹鲁”之誉称。诗人朱熹以“泗水滨”誉称莆田,因莆田被誉为“海滨洙泗”。莆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荟萃,诗人故有“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之感慨。林光朝开创中国理学史上赫赫有名的“红泉学派”,南宋著名理学家林用中(择之)、林亦之(网山)、刘夙(刘宾之)、刘朔(按:二刘分别系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祖父、叔祖父)等皆为其高足。

(17)、而1949年,婺源又划给了江西。至今人们在习惯上,仍称之为徽州婺源。

(18)、“(孩子学习)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清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

(19)、南宋名相陈俊卿作《林艾轩祠堂记》载:莆虽小垒,儒风特盛。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义修饬兴于乡里者,艾轩林先生(林光朝)实作成之也。先生学通六经,旁贯百氏,蚤游上痒,已而思亲还里,开门教授,四方之士,抠衣从学者,岁率数百人,其取巍科、登显仕甚众。先生之教人,以身为律,以首先为权舆,不专习词章为进取计也。

(20)、朱熹还是个文学家,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如《观书有感》、《菩萨蛮》、《南乡子》、《水调歌头》、《西江月》、《念奴娇》、《青玉案》、《满江红》、《鹧鹄天》等。

4、

(1)、朱熹理学采取“道问学”,但是一个人的学问怎么可能穷尽呢?

(2)、在宋人的实际生活中,世俗的、功利的风水观念,通常要远远大于儒家伦理合葬、族葬的观念。所谓的南宋墓葬等级制度模糊,只是表现在地下墓室,而地表墓园依然有明显的等级之分——地上是给活人看的,地底下只是给死人享用的嘛。

(3)、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位里程碑式的大儒,一是孔子;二是朱子。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曾提出“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泰山位于山东,武夷山在闽北,朱熹十几岁起就居住在武夷山下。蔡尚思先生这句话的意思:在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

(4)、连朱熹也不能免俗,可见古人既有追求族葬的理想,但又深深地被世俗的祸福观念所困扰、所左右。

(5)、据明代邑人探花林文在《红泉讲道序》中载:“吾莆自郑露讲学于南湖,在唐则吾祖(林)蕴、(林)藻、欧阳詹读书于泉山。至宋,艾轩(林光朝)讲道于红泉,由是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海滨邹鲁)之称,其盛矣哉。”艾轩林光朝授徒讲学以来,儒风振起,洛学广传,一时莆田有“海滨洙泗”之称。

(6)、4月21日到4月24日,央视科教频道开播了全新纪录片《朱熹》,每晚21点20分,可以说,要了解朱熹的基本生平,今天晚上追看就是了。

(7)、我于是决定恶补韩国宫廷剧。一看不得了,我发现他们都特别崇拜儒家孔孟思想,连宫女入宫考试都是“孟子见梁惠王,他们谈得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宫里教小孩子念书,念的也是《大学》《中庸》。这么重视我们中国人的儒家思想,我还是很感动的。

(8)、中国传统是一个家族社会,家族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按照儒家伦理的价值观,生前要聚族而居,死后要聚族而葬。

(9)、中国历史上,一个县先后划归不同的省,不止婺源这一例。但是,像婺源这样因为江西、安徽不同省份的认同问题,而出现强烈民众呼声的却绝无仅有。

(10)、《宋史》载: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

(11)、“那不废话嘛,他自己都没有这么做,还怎么指导别人?”郑嘉励说。

(12)、因为他们迷信风水,每个人都想去占一个好山头。所以,朱熹的子孙清明节上坟苦啊,一家人的墓离得这么远,没有半个月哪里跑得完。

(13)、朱熹门人陈宓《艾轩集旧序》载:林光朝学通《六经》,旁贯百氏,发而为文,森严奥美,精深简古,不事雕镌,下视骚词,为他人数百言不能道者,公直数语雍容有余,所谓清庙朱弦,一唱而三叹者也。

(14)、林光朝约于淳熙四年(1177年)《与杨次山龟山之孙》书信云:“某(林光朝)授徒三十年。”林光朝最早在其诞生地福建莆田合浦里珠墩(今秀屿区东峤镇珠川)村之“蒲弄草堂”讲学,后又受其族叔林回年之延请,到林回年创办黄石红泉义斋(红泉书院)、谷城山松隐岩精舍、谷城山麓国清塘林回年所构“横塘别墅”门前观书亭(濯缨亭)等地讲道,至1163年考中进士,林光朝在家乡授徒先后达三十年。四方之士,抠衣从学者,岁不下数百人。在昔隆、乾间,士之师道立,艾轩(林光朝)于时犹为先辈,号“南夫子”……

(15)、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扩展资料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

(16)、通过回乡省亲扫墓和与家乡土子的交往,更加深了朱熹对故乡的眷念之情。他在作书序、跋和论著中,经常署名“新安朱熹”以寓不忘桑梓之意。

(17)、“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

(18)、此后,一年四季,无论春雨夏雷、秋叶冬雪,在福建尤溪的一栋小馆舍窗前,都可以看到朱熹伏案苦读的身影,天资聪颖,再加日夜苦读,朱熹很快对先秦古经熟络起来。

(19)、我仿佛看到一个白髯飘飘的老者,和一大群稚嫩的年轻人,他们好读书,好喝酒,他们啸聚在一个无人到访的深山之中,一手持书卷,一手握酒坛,每饮酒,则成诵,诵读之声,漫山遍野,悠悠而鸣,浩浩其声。

(20)、“我有师儒,号‘南夫子’,非国非乡,实天下士。道在太虚,书留天地。考亭(朱熹)东莱(吕祖谦),之所严事(师事)。”    南宋邑人余谦一先生曾在黄石红泉书院就读,所以言“我有师儒,号南夫子”,其又明确记载言“考亭(朱熹)和东莱(吕祖谦),曾之所严事‘南夫子’林光朝。“严事”即“师事”:拜某人为师或以师礼相待。”

5、

(1)、问题在于:一个人如果一字不识,他有可能成为圣人吗?毫无疑问,“尊德性”的人哪怕没有学问,也还是有机会可以成为圣人的。所以,朱熹的见解未免落了下风。

(2)、朱熹之宗族真有史实可考的家谱,是从唐末开始。其远祖朱古寮当时在歙州刺史陶雅手下为将,率兵戍守婺源,遂在此安家,当地的紫阳山颇有风光,遂成为地方的一个标志。朱氏在这里生活到第八代,就是朱熹的父亲朱松,进士出身,北宋宣和年间授建州政和县尉,正逢睦州方腊起义,危及家乡,便携全家寓居政和(今属福建),其父朱森(朱熹祖父)随子赴闽,后病死也葬于政和县。朱松调任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县尉,家又迁居尤溪,建炎四年(1130),朱熹就诞生于此地。

(3)、朱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启迪人思想的的人生名言:

(4)、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5)、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6)、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精致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7)、他们受朱熹的影响太大了,以至于韩国社会到现在还非常僵化。这就程朱理学的遗毒之一。

(8)、宋明时期,“去人欲,存天理”一语已成为儒者修养的标准口号,问题只在于这个天理落在何处。在朱熹看来,是“性即理”,就是人性只能具有“天地之性”或“本然之性”,所以人性是必须本善的。

(9)、本号由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提供常年法律顾问服务

(10)、笔者在《朱熹半亩方塘考》中考证:朱熹一生过莆十多次,其中第七次时间为1160年11月下旬至1161年暮春三月,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游学莆田,追随“南夫子”林光朝,聆听其讲道期间作《群仙书社记》《归乐堂记》《倡学祠堂题壁》《曾点》《伐木》《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九首诗文。

(11)、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12)、1934年,婺源划归江西省所辖的消息传出后,在徽州尤其是婺源县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似乎很难接受这种文化传统上的分割,婺源当地的民众与乡绅、民间社团,在外的婺源籍人士纷纷以上书、游行、散发传单、抗议等各种形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长达十数年的“婺人返皖”运动,也由此拉开大幕。要求回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习俗悬殊”,二是“经济差异”,三是“文化偏离”。

(13)、刘克庄《艾轩集》旧序中评云:“先生(林光朝)乾、淳中大儒,国人师之”。   刘克庄云:“以言语文字行世,非先生意也。先生(林光朝)乾、淳中大儒,国人师之。朱文公于当世之学间有异同,惟于先生加敬。于时朝野语先生不以姓氏,皆曰艾轩。”淳熙间曾为天子讲《中庸》,“玉旨嘉叹,擢置近侍”。刘克庄称其为道学渊源,为文精深简古,“学力既深,下笔简严,高处逼《檀弓》《穀梁》,平处犹与韩(愈)并驱”。

(14)、他的学生辅汉卿等人将他的读书方法整理起来,史称“朱子读书法”。

(15)、高令印院长是我国研究朱子理学的著名学者,在寒江雪书院主讲中国佛学史,并由邱季端先生聘请为《寒江雪馆藏——中国佛学史》总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他开始研究朱子理学,并参与创办了中国朱子学会,现任中国朱子学会名誉会长。

(16)、其实,在朱子“综罗百代”之中,就有一位年长朱熹十六岁的先辈师儒、南宋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先生。朱熹谓公(林光朝)为后学所观仰者,曾慕名拜见求学,收获颇丰,影响深远,令其念念不忘。    

(17)、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这样一个故事:绍兴二十年,朱熹荣归故里,途经休宁,闻齐云山风光独秀,乃决定登山览胜。时值仲春,草木繁茂,山花遍野,景色宜人,他与同伴涉横江,至岩脚,沿着登山小道拾级而上,经桃花岭,过梦真桥,从一天门一直登上三天门。途中观看了珍珠帘、碧莲池,在紫宵岩下,他仰望了那“一石插天,高与云齐”巍峨而壮观的云岩;又观看了对面玲珑的香炉峰。只见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云气蒸腾,紫烟缭绕。山上的风光已尽收眼底,使他心旷神怡。他即兴赋了一首《咏云岩》的五言古诗:“山行何逍遥,林深气箫爽;天门夜不关,池水时常满;日照香炉峰,霭霭烟飞暖。”这首诗是赞颂齐云山的,可见朱熹对徽州的喜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