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高中必背篇目精选88句

admin 语录 2024-03-20 07:49:54

孔子语录高中必背原文

1、高中语文孔子语录十则

(1)、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2)、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4)、《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孔子说:质朴超过了文采,就显得粗鄙;文采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夸。只有文采与质朴和谐地配合在一起,这才成为君子。

(9)、孔子认为,要解决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恢复西周鼎盛时期的有序状态,即实施和完善礼治。对礼治的关注是春秋时代进步贵族思想家的一大特点。他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孔子继承了他们的思想成果,并将其发展到新的时代高度。

(10)、《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1)、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日: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见《论语雍也》)。

(12)、孔子语录,是由丁往道精选《论语》中一百则,分为“论仁”、“论礼”、“论孝悌”、“论政”、“论知行”、“论教与学”等十二个主题,将孔子对道德、教育、修身、齐家、治国的看法和他的崇高理想系统地表现出来。

(13)、(翻译)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更多孔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4)、*《长亭送别•碧云天》*《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

(15)、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日:不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6)、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17)、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8)、《蜀道难》《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1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0)、一个读书人,应当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的责任重大,路程遥远啊。 

2、孔子语录高中必背篇目

(1)、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所谓不惑,就是确立自己独立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原则,不随波逐流,不患得患失。这一态度最为明显地体现于孔子对志向与利益的关系的认识上。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7)、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8)、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9)、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10)、“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1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2)、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   ,   。

(13)、《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论语为政》)。

(15)、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品德),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的才能、品德)。

(16)、它并不要求损己利人,也不允许损人利己。在仁介入之后,礼原先那种为周代贵族集团服务的本质可以说基本被剥除。

(17)、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人生大全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孔子的名言名句及语录翻译集锦从孔子的经典名言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18)、《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9)、(翻译)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趟水过大河,这种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谨慎小心,喜欢动脑子想点子来完成任务的人。”

(20)、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高中必备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1)、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2)、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

(4)、《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7)、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见《论语-雍也》)。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0)、于是,为了让自己的主张能行之后世,他在晚年将主要精力投注于培养人才和创造性地整理古代典籍。他培养的学生之多,有贤人弟子三千之说。

(1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2)、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3)、《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第3段)

(14)、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15)、用爱生活,你会使自己幸福!用爱工作,你会使很多人幸福!

(16)、如果违背道义,与其富贵,不如贫贱。但这并不等于说义与利是对立的。相反,孔子认为,在真正健全的社会中,义与利是统一的。他明确指出:

(1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9)、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谢)也。”(《子罕》) 

(2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孔子语录高中必背原文及译文

(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2)、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4)、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5)、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6)、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7)、孔子说:(对任何有益的东西)了解它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在其中的人。

(8)、孔子对之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他把天看作人的精神力量的外化形式。他认为天是他唯一的理解者,但他并不指望天给自己带来什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不过,当他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从天那里寻找信念的力量。

(9)、引申为:人生中一个人的目标越远大,前进就会越努力。

(10)、孔子说: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进而能有新的体味,就可以做老师了。

(11)、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

(14)、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15)、礼完全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与血缘出身无关的等级结构形式。在以仁为核心的礼治之中,虽然仍存在着贵贱尊卑的等级差别,但一个人地位的高低在原则上应当由一个人凭才能所取得的职位来决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政治思想无疑是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平民阶层的利益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

(16)、别人不了解我的才能,我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17)、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18)、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0)、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5、孔子语录十则原文及翻译高中

(1)、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2)、看见贤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反躬自问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3)、(《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4)、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他教育学生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德行排在第一位。他认为只有在德行上努力加强自己修养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好学。他的学生很多,他认为只有颜回算得上好学,因为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从《论语》一书来看,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乐天安命,不忧不惧;(2)杀身成仁,义以为上;(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能够在这些方面树立坚定信念并付诸人生实践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人。这种教育思想对于造就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5)、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由高考帮帮团(ID:gkbang)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6)、《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烛之武退秦师》

(8)、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谈谈各入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做到把我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被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又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者让他安逸,对朋友予以信任,对年轻人予以关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