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谚语(文案精选86句)

admin 文案 2024-03-26 08:00:55

关于清明节谚语的手抄报

1、有关于清明节的谚语

(1)、又是一年清明节,又叫扫坟节,也就是我们祭奠死去的亲人,去给他们上坟的日子。

(2)、由于春回大地、春暖雨多,特别适合农耕,古代农耕时就有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到后来,清明由最开始的只是一个节气,发展成踏青和耕种的大好时节。不过,因为清明节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人们祭祀祖先的日子,后人便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成一个节日,故清明时节禁烟火,祭祖和扫墓,只吃凉的食物。给清明节增添了许多重要意义和生活情趣。

(3)、清明前后正就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就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4)、在四川,有采清明菜做清明粑的习俗。清明菜书名叫鼠曲草,清明节前后,在开花之前,将清明菜采回家,切烂加入面粉或糯米粉,再加上盐或糖搅和在一起,烙成粑粑,就成了软软糯糯的清明粑。

(5)、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6)、清明即将来临,我是期盼清明,又讨厌清明。清明,给我留下很多伤感,同时也给我不少回味。四月桃花时,忧伤却与日俱增,何时才是一个‘了’字。

(7)、今天我起得很早,因为我要去乡下给爷爷上坟,爷爷的坟墓在我们隔壁的一个县城,坐车大概要一个来小时,一路摇晃着不知不觉就到了,一下车,哇!人真多呀!

(8)、爷爷过世已经五年了,想起爷爷生前对我的百般呵护:为我驱赶夏日的炎热,为我拂去秋日的烦恼,为我打散冬日的严寒,为我种下春天的希望。因为有了爷爷的陪伴,我才不觉得寂寞;因为有了爷爷的呵护,我才得以无忧无虑的成长。清明节我来到爷爷的墓前,有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到头来却只是“欲语泪先流”。

(9)、桃花匆匆开了又谢,杨柳匆匆绿了又枯,清明去了又来。感伤,思念,留下了伤心的人浸默在风雨中。清明节愁煞了多少人!

(10)、雨依旧下着,下着,物是人非。“沙,沙,沙……

(11)、译文: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12)、按中国老习惯,丧家未到除服是不能贴红联的。

(13)、雨依旧下着,下着,物是人非。“沙,沙,沙……

(14)、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

(15)、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16)、版块划分。对于手抄报来讲,也是需要划分版块的。毕竟是一份报纸。所以,在做之前,就是在找资料之前,你要想一下,你的报纸要分成哪几块,这几块的主题都是什么,需要有哪些内容来支撑。

(17)、我们穿着干净的校服,胸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形,来到了烈士纪念碑前。在漫天飞雪的环境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举行了一场“缅怀先烈”的主题队会。那时许下的一句句誓言,我久久不能忘记。最后,我们还献上了一朵朵小白花,表达我们对烈士的尊敬。

(18)、又一个清明节到来了,为了纪念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学校组织我们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去烈士陵园扫墓,可没想到,天空中竟然下起了大雪,学校只好临时决定去近一些的烈士纪念碑。

(19)、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20)、防风固沙,涵养水土。不仅能改善水质,还能在丰水期滞洪蓄洪,枯水期调节水源。

2、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谚语

(1)、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2)、孙中山不仅是我国近代最早极力提倡植树造林的人,而且他亲自起草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4)、于是小草纷纷从泥土里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河边的柳树,抽出新的枝芽,像饰品似的打扮着它们的柳树妈妈,一转眼就换上了绿色的新装,显得更加年轻漂亮。五颜六色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歌唱着这美丽的春天。

(5)、清明里总有一些花开,这些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花儿,一睁开眼睛和关闭视野都要流泪;也许这雨正是我无尽的伤悲的一场宣泄,宣泄后,一切都好。

(6)、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7)、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8)、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使空气清洁,新鲜。

(9)、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0)、▶都在说“整本书”阅读,那新学期如何指导和评价整本书阅读呢?

(11)、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2)、炼山要选阴天、桔杆勿烧山边。林区杜绝烟火、严防随意用火。

(13)、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14)、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15)、今天你与我清明时节来踏青,来赏花观景好心情;植树成林好遮荫,美化环境一份力;寒食日里吃鸡蛋,破壳重生好前景;清明节里放风筝,赶走晦气来好运!

(16)、结果是每家每户都有人被杀,家家都办丧事贴白联。

(17)、“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而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所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18)、清明如果刮大风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刮风。

(19)、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20)、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3、关于清明节的谚语和古诗

(1)、我们穿着干净的校服,胸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形,来到了烈士纪念碑前。在漫天飞雪的环境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举行了一场“缅怀先烈”的主题队会。那时许下的一句句誓言,我久久不能忘记。最后,我们还献上了一朵朵小白花,表达我们对烈士的尊敬。

(2)、 因此人们不得已贴上红联,但巧妙地留出一段白联以示抗议。

(3)、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4)、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5)、 民俗不光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与 制约,民间方言或普通行为习惯,亦产生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习俗。

(6)、爷爷过世已经五年了,想起爷爷生前对我的百般呵护:为我驱赶夏日的炎热,为我拂去秋日的烦恼,为我打散冬日的严寒,为我种下春天的希望。因为有了爷爷的陪伴,我才不觉得寂寞;因为有了爷爷的呵护,我才得以无忧无虑的成长。清明节我来到爷爷的墓前,有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到头来却只是“欲语泪先流”。

(7)、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8)、过去还有“书香门第”的说法,那是读书“出人头地”了。读书读出名堂来了。现在也有用“书香门第”来形容知书达礼的读书人家的。

(9)、随着祖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清明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10)、终于,清明节前夕,爸爸妈妈带着我到老家去扫墓。踏着山路上的荆棘,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爷爷奶奶的墓前。面对已逝的前辈,我们所有人都肃然起敬,对着他们的坟墓深鞠躬。爸爸递给我一根点燃的香,看着那袅袅上升的烟雾,爷爷奶奶的音容笑貌仿佛浮现在我的眼前,回想起他们对我的疼爱,我十分难过。

(11)、杨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条可以却鬼,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就是这个意思。

(12)、文明祭扫,为创建山水生态园林城尽一份微薄之力。

(13)、清明节的习俗就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就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4)、2022年的清明节快到了,今年的清明,很多人可能还是不能外出踏青,但我们可以提前学一些小知识,和家人在家做一份手抄报......

(15)、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16)、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就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就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17)、第三栏目:清明时节——我们的节目有哪些呢?

(18)、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19)、1648 年,朱继祚克复了兴化府城,但 同年七月在清兵大举反攻下失败。

(20)、“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正是人们出户郊游“胜日寻芳”的好时节,所以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不过,这一习俗的形成最初却不是因清明节,而是与早于清明的上巳节有关。

4、关于清明节谚语的手抄报内容

(1)、又一个清明节到来了,为了纪念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学校组织我们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去烈士陵园扫墓,可没想到,天空中竟然下起了大雪,学校只好临时决定去近一些的烈士纪念碑。

(2)、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下面是我整理的2022清明节手抄报内容,欢迎大家参考!

(3)、苏教译林版1-6年级(上下册)英语全册课本配套视频跟读

(4)、清明节就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就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就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然而随意折取柳枝就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就是不宜提倡的。

(5)、所谓上巳,原指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时风俗因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xì)。另据《宋书·礼志》:“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可知,曹魏以后,上巳节固定为每年的三月三日。

(6)、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7)、第二年为了纪念这一惨痛时刻 就于大红纸上边特制一段白头,渐成习俗。 莆田闹元宵 莆田的元宵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直到正月廿九妈祖宫举行“尾夜元宵”才结束,每 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闹元宵,节目丰富多彩,盛况赛过春节。元宵,是指新春第一个 月圆之夜——农历正月十五晚,为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亦称“上元节” 。莆田各地到处 建有宫、庙、社、坛,每个里社均按古时划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 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 。还有“总元宵” 、 “末夜灯”等活动,系较大社庙集中举行 的大型元宵绕境活动。体现出莆仙文化所独有的强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

(8)、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9)、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就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就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10)、清明节,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时百问》有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另外,清明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如今发展成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主要表现形式为祭祖和扫墓。

(11)、许多人喜爱在清明节的时候放风筝。因为人们也会在夜里放风筝,还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一盏盏小灯,被称为“神灯”,特别好看。传说有这样的习俗,把风筝放上天空后剪断牵线,任凭春风把他们吹向各地,可以除病消灾,祈求带来好运。

(12)、和李季章校书西湖即事三首 其三(宋·孙应时)

(13)、雨依旧下着,下着,物是人非。“沙,沙,沙……

(14)、远处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帘,鸟儿唱着春天的奏鸣曲,漫山的桃红柳绿,遍地金黄的油菜花,“嫩芽吹叶落”,绿油油的嫩芽长了出来,到处是一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这是一个充满期望和祝福的季节。清明时节,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不要虚度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生。还要对生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充实实的,这样才会不让自己遗憾,并且对得起他人。

(15)、清明时节寄哀思,花香袅袅故人知。烧纸旧习莫仿效,文明上坟好风气。

(16)、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17)、俗称上坟,是祭祀已逝的亲人和革命先烈的活动。按照旧的清明习俗,人们扫墓时,携带烟酒、糖果、食物(多为主食)、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将纸钱焚化,还为坟墓除去杂草,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18)、清明节的划分版块,我建议同学们,可以划分成以下几个:传统来历,我的清明,参与活动,所感所想。

(19)、一天的扫墓活动就这样结束了,虽然爬山有些难,但是我还是跟着队伍顺利地完成了这次活动。我喜欢清明节这一天。

(20)、清明节重次点,对于上面的四个版块来讲,传统是重点,然后是所感所想是重点,面积要大。而其他的两个,可以次要。

5、关于清明节谚语的手抄报图片

(1)、清明时节语纷纷,郊外游客笑嘻嘻,欲问酒家何处停,路边农妇欢迎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催,商隐弹泪谁人,信香烛鞭炮金钱知。

(2)、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处在危机的时刻,是他们,不顾一切,冲在前头,保护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时光。“少年强则国强。”现在的我们也必须不停学习、奋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为今天而倒下的先烈们。

(3)、终于,清明节前夕,爸爸妈妈带着我到老家去扫墓。踏着山路上的荆棘,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爷爷奶奶的墓前。面对已逝的前辈,我们所有人都肃然起敬,对着他们的坟墓深鞠躬。爸爸递给我一根点燃的香,看着那袅袅上升的烟雾,爷爷奶奶的音容笑貌仿佛浮现在我的眼前,回想起他们对我的疼爱,我十分难过。

(4)、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5)、又至清明,脑子里开始对这个与生命有关的节日聚焦:清明节,既是春天的美丽仪式,更是生命飞扬激发的季候,因为她充满了对生命的祭奠与感恩!

(6)、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祭奠先人,骨肉情深。鲜花一朵,告慰亲人,改变陋习,祖先欢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