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精彩言论精选77句

admin 句子 2023-09-27 10:21:38

索尔仁尼琴对中国评价

1、索尔仁尼琴演讲

(1)、当然了,掌控着国际舆论和话语权的西方社会,只宣传索尔仁尼琴反对苏联的一面,对于索尔仁尼琴反对西方强权的观点只字不提。西方不提,我们国内的舆论也不提,也就没有人知道一个完整的索尔仁尼琴。但是深受其害的俄罗斯人民不会不知道,更不会忘记。

(2)、1956年,他终于解除流放,摆脱全部罪名,恢复自由身。1957年恢复名誉。

(3)、摘自金雁:《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1993年10月叶利钦下令军队包围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所在的议会大楼,随后进行炮轰,死亡人数是200人,受伤达到上千人。

(5)、1994年,索尔仁尼琴回国后在俄罗斯议会下院进行演讲

(6)、进入山东的日军在肆意践踏中国土地1914年12月11日,日本内阁通过《对华交涉案》,即“二十一条”,这月2日上奏天皇批准,随即召驻华公使日置益回国述职。日本政府除“二十一条”外,还附有交涉...

(7)、被驱逐的大胡子索尔仁尼琴在西方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8)、而索氏之所以这样“尝试”,目的当然是政治的:把苏联描绘成遍布劳改营的黑暗帝国。

(9)、应该说,从《红轮》的写作形式上来看,索尔仁尼琴比起托尔斯泰等人的小说"历史化"的趋势来更加剑走偏锋。了解他的心路历程的人都知道,索尔仁尼琴不但性格乖戾,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彻底的"反西化"的"后现代"论者,也可以称作"向后看的""前现代"论者。索尔仁尼琴对"市场化"和"现代化"充满着深深地担忧和反感,他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的自然环境恶化是人性的变坏联系在一起的,西方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时代,使金钱统治取代了此前一切形式的统治,金钱的冷酷计算是理性主义发展结果。在这种社会里,你会不知为什么会感到可怕,你会想着是不是在事实上已经达到的理想?这是不是终点?你会追问"主"在哪里?索翁的写作从来都不去考虑市场,也不顾及大多数"芸芸众生"的感受,更不在乎出来的成品是个什么东西,他自信只要把"鲜为人知的隐秘写出来",自己的作品就可以"不朽"。 

(10)、索尔仁尼琴当时已在苏联文人圈里引人注目,虽然其处女作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尚未公开发表,但已以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阿赫玛托娃有意与他见面认识,也读了《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评价极高。她对丘科夫斯卡娅说:“这本小说一定要读,还要一字不差地记住……苏联两亿公民每个人都应当这样做。”

(11)、薛伟平 xuewp@whb.cn 金久超 jinjc@whb.cn

(12)、爱因斯坦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科学家。对世界有深邃的洞察力。虽然只是短短的三天,浮光掠影,就看出了中国人的思想愚昧、目光呆滞、精神萎靡、行为猥琐,这是一个智者的良心。

(13)、此时正逢叶利钦1993年炮击白宫、遭遇信任危机,虽然在美国的帮助下,叶利钦的总统宝座坐得很稳,但共d的存在仍然对叶利钦的政治前途构成危胁。为了让国内老百姓老老实实支持自己,叶利钦极尽所能抹黑苏联,防止有人产生怀念苏联的想法,索尔仁尼琴的反苏立场、诺奖得主名头,都正好可以为叶利钦所用。

(14)、他进入英国时,凯恩斯早已是威望甚高的经济学家,而哈耶克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小子。

(15)、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不断地发展强大,正在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精英人士的认可和随从,将成为联合国的主要话语国。

(16)、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大家的真正实力是不低于或高于诺奖获得者的。

(17)、中国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产品:500米大口镜天文望远镜的使用;载人探测飞船进入太空;一件又一件举世瞩目的现代军事武器的亮相;先进的5G技术的使用;新型电磁波量子杀灭癌细胞医疗器械的发明等等。都让世界各国瓜目相看,佩服中国科技的快度发展。

(18)、1951年。索尔仁尼琴在头脑中构思喜剧《胜利者的欢宴》和《小路》的大部分内容,然后借助自制的念珠将它们熟记。

(19)、另外哈耶克也认为逻辑上走极端是不可能的。必须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划出一条线来,但他一直致力于说服人们相信,只要向计划指令的方向移动一寸,就走上了一条收不住脚的路,必然会滑向悬崖峭壁。而对于线到底应该划在哪儿,他却语焉不详,他也始终没有划不出这条线来。

(20)、回国后的索尔仁尼琴,为叶利钦治下的俄罗斯经济凋零、人民困苦、腐败盛行而深感痛心,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急剧下降也强烈地刺激着他。1999年12月11日,索氏80岁生日,他拒绝了叶利钦颁给他的“圣安德烈勋章”,说:“目睹俄罗斯从欧洲强权的巅峰,堕落到当前如此悲惨的地步,我无法接受任何荣誉。”在民族主义的驱使下,他变本加厉地对西方加以激烈批评。“在那(北约轰炸南联盟和乌克兰橙色革命)以前,西方主要是被我们看成民主的救星的。现在我们不得不失望地断定,西方的政策首先是受实用主义支配的,往往还要加上利己的和露骨自私的考虑。许多俄国人在体会到这一点时,理想也就破灭了。西方为讨厌的冷战的结束感到高兴,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统治的年代之后,俄国国内出现了无政府状态,对外又放弃了所有的阵地。西方很快就习惯于认为俄国差不多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了,而且将永远这样。当俄国重新强大起来时,西方人的反应是惊慌失措——也许还受到尚未完全克服的对俄国的恐惧的影响。”

2、索尔仁尼琴精彩言论

(1)、索尔仁尼琴回答:我的神经很坚强,我经历过流放。“我在监狱里害怕的是失去理智,行为癫狂。”在阿赫玛托娃的《安魂曲》里,有着同样的声音。

(2)、然而,随着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在政变中下台,索尔仁尼琴也成了清算的对象,《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被公开批判,索尔仁尼琴短暂的好日子到头了。1965年他准备将集中营里开始创作的小说《第一圈》付印,该小说描写莫斯科郊区的一个特殊监狱的生活,结果被抄家,稿件充公。索尔仁尼琴从此将著作偷偷转送国外出版。

(3)、1907年吉卜林凭借作品《基姆》获诺贝尔文学奖,当时年仅42岁,是至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4)、这里关押的犯人,都是被指控犯有“叛国罪”、“间谍罪”以及其它莫须有的罪名的科学家,他们享受比普通犯人要好的待遇,在玛尔非诺从事绝密的科学项目研究。

(5)、尤其是1978年他赞扬撒切尔夫人发出的不再接纳移民的呼吁,他写道:“任何一个人,如果经历过那场导致希特勒掌权的暴烈的反犹运动的崛起,都不会反对我们赞扬撒切尔夫人发出的勇敢而直率的警告。我在维也纳生活的那些岁月,那些有权有势的犹太人家族是一个受到大家尊敬的群体,所有正派人都会对少数民粹主义政治家煽动的反犹暴乱嗤之以鼻。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加利西亚和波兰犹太人的突然拥入……却在很短时间内就改变了人们的心态。他们看起来太不一样了,根本不可能逐渐被同化。”哈耶克把奥地利的反犹运动的兴起归罪于那些’看起来太不一样‘的波兰犹太移民,这封来信就招来不下五封批评性响应,人们批评哈耶克“种族主义实际上完全是受害者的错,他们必须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太显眼,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很成功,要不然,他们就应该被消灭”。

(6)、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良心之是异议的化身。索尔仁尼琴的不屈不挠、个人理想以及长年多舛的一生,使得他成为继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后的一代传奇人物。他完全有资格进入世界伟人殿堂,我对他表示深深的缅怀。——法国总统萨科齐

(7)、2003年来,因为健康原因,索尔仁尼琴没有出门,一直住在莫斯科近郊的别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索尔仁尼琴仍在编纂30卷的作品全集。

(8)、1978年,索氏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对西方的法制、自由、新闻等进行了批评。在这篇轰动一时的讲话中,他将美国称为精神上的矮子,沉于庸俗唯物主义,只知享受,目光短浅,缺乏毅力,没有追求……

(9)、实际上前苏联并没有古拉格群岛这个地理名称,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种比喻说法,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海洋,在这个海洋上处处皆是监狱和集中营的岛屿,他把这些岛屿称为古拉格群岛。

(10)、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974年2月,他被剥夺苏联国籍,并被驱逐出境,他才到斯德哥尔摩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状。

(11)、在俄罗斯知识分子中,有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路标派”。“路标派”虽然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们都强调“个性自由”。所以,他们非常认同托尔斯泰所说的“自由的敌人就是我最大的敌人”。别尔嘉耶夫对这句话非常推崇。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路标派的保守主义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其最终的目标任然是自由主义。在路标派看来,共产主义不仅是基督教的危机,而且也是人道主义的危机,俄国革命将是俄国知识分子终结。因此,路标派对共产主义的斗争不主张政治斗争,而主张精神的斗争。此外,俄罗斯文化还受到东正教的影响。东正教曾经是俄国的国家,对俄罗斯的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是深远的。东正教引起教义而保守和神秘,仪式繁琐。因此,这种特点反映在俄罗斯文化上也是神秘且保守。这些因素自然也会赢到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俄罗斯知识分子有很深的政治“入世”情怀(胡键,2016)。从库尔布斯基与伊凡四世之间的“通信体”论战到帕宁(尼基塔·帕宁、彼得·帕宁)兄弟在体制内进行的改革,乃至于后来的高尔基、索尔仁尼琴、利哈乔夫包括别尔嘉耶夫本人等,都有非常浓厚的政治“入世”情怀。因此,知识分子的种种特点也自然地反映到俄罗斯的政治发展进程上来。

(12)、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普京在颁奖典礼上说:

(13)、谋划好写一本公开的日记,把所见、所听、所猜、所想都当成真实的事实写进去,这也不是错,个人记录,这些无可厚非,读者自带事实鉴别意识就好了。

(14)、他有一句名言,我很喜欢:一句真话的份量,比整个世界还重。

(15)、索尔仁尼琴的写作模式来自于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初衷原来是要以《一八零五年》为题讲述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后来在收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的兴趣向1812年俄法战争发生转移,他感觉到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异常丰富的历史素材已经无法用一部传统的历史小说加以容纳。托尔斯泰为此感到非常困惑,他陷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局限于人物故事,历史的宏大视角就受到局限,而把人物情节稀释在历史画卷当中又冲谈了故事叙事的紧凑性,而他自己很多总结性的哲理深化,恰恰是游离在叙事之外的。托尔斯泰说:"我很想把自己关于那个时代所知道和所感受的一切都详尽无遗地表达出来,却又明知道那不可能,有时候我觉得长篇小说的那种简单的、庸俗的、文学的语言和文学的手法跟宏伟而多方面的内容极不相衬,我经常感叹绝望于实在无法把我想说的而必须说的东西叙述出来"。因为托尔斯泰在创作过程初期常常纠结于为作品形式的定位,他知道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将是个"四不像",它与任何形式文学创作都不符合,既不是长篇,也不是长诗,既不是历史研究,也不是纪实作品,最后经过很多烦恼痛苦,他决定抛开一切顾虑,不去劳心费神地想写出来的作品往哪里归类,只要把那些认为自己"必须说出来的话"写下来就行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文学放在更宽阔的舞台上呢?所以最后我们看到了《战争与和平》这样一部具有"颠覆性"的历史史诗性的著作。 

(16)、在这里,索尔仁尼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重要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也是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

(17)、他所有的激情、勇气、愤怒和斗志都是为了这个国家而生。

(18)、更不要说,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生产水平,科技发展达到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有多少"中国造"一遍遍的刷新人们的看法。

(19)、(本文据俄罗斯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家克尔米洛夫著《阿赫玛托娃和索尔仁尼琴》译写。)

(20)、又能如此迅速开始预售,而且是美国、德国著名出版商直接操刀,这绝非一般人所能拥有的能量。

3、索尔仁尼琴晚年看中国

(1)、1947年他被转移到莫斯科郊外的第16号监狱。因为冒犯了16号监狱的狱长,索尔仁尼琴被转移到了荒芜人烟的的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地区。

(2)、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RudyardKipling),英国小说家、诗人。代表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

(3)、经济学分析家迈克尔?佩尔曼认为,马克思认识到了,“信用乃是导致经济混乱的核心因素……马克思将他对信用的分析整合进他的经济理论中。将这一分析联结起来的关键,就是虚拟资本的概念。”———即没有真实储蓄作基础,而由货币体系创造出来的资本。佩尔曼概括了马克思的理论:“虚拟资本对价格信号的扰乱越严重,人们越是无法得到有关经济的重要信息。关于生产活动的决策就越来越与其基本结构脱节。这会对经济构成压力,而这种压力却是看不见的。”这也正是哈耶克的基本看法。哈耶克在《价格与生产》中也曾提到过马克思这一思想,他说:“19世纪上半叶,这样的理论曾一度极为盛行,‘虚拟资本’是当时的财经记者经常使用的一个词,他所反映的基本上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观点。‘虚拟资本’被创造出来,使企业活动无法维持,或使新企业无法完工,最后,这些企业就倒闭了。”

(4)、“第一圈”源自但丁的不朽诗作《神曲》,诗中的《地狱篇》中把地狱分成了九圈,第一圈是最好的一层,索尔仁尼琴借用第一圈的喻意,描写了地处莫斯科郊区的一个特殊监狱——玛尔非诺的生活。

(5)、索尔仁尼琴也是直爽人。他听完阿赫玛托娃的 《安魂曲》后说:这本是人民的悲剧,可您的诗里只表现了母亲和儿子的不幸。阿赫玛托娃对此并不认同:“难道一个人的命运不能反映千百万人的命运吗?”“《安魂曲》的结尾就是广大人民的命运啊。”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也是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了千百万人的命运。但阿赫玛托娃后来还是接受了他的某些看法,对《安魂曲》的一些片断作了修改。

(6)、2008年8月3日夜间,索尔仁尼琴心脏病发作,因心脏病抢救无效,俄罗斯的伟大作家索尔仁尼琴与世长辞,享寿89岁。

(7)、1918年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他中学毕业,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8)、哈耶克被学术界被抛弃后,他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哈耶克决定去美国,最初打算在爱因斯坦呆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谋个职位,但这个大学不接受接受由其他机构资助的学者,他便去了芝加哥大学,在1962哈耶克也说,他之所以放弃经济理论,是因为他觉得,《通往奴役之路》发表后,他在经济学界已经声名狼藉了。之后哈耶克更多的是研究社会学问题。

(9)、点击标题下方(文汇读书周报)字样,关注我们的动态

(10)、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苏联著名作家,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1)、我们姑且绕过这种观点,从另一方面进行探讨:建国七十以来,我们中国人大约经历了四种心态变化,忍受、妥协、和解、自嘲(自黑),这四种心态的变化,是一种进步。见证了多数国人随着国家的强大,而变得更加自信。(强大、自信的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声音)

(12)、现在,正是中美欧三方博弈最激烈、舆论交战最复杂的时候。美国不用说,英文就够了。欧盟的主导国就是德国和法国,如果不是眼前中法关系比较好,我猜也会同时问世一本法文版的书。

(13)、1963年10月17日,在科马罗沃,她问来访的丘科夫斯卡娅,索尔仁尼琴给你读了《古拉格群岛》的目录和某个篇章吗? 当听说“读过,在莫斯科,在索尔仁尼琴的朋友那里”时,阿赫玛托娃很不满地问:为什么他没给我读?而且连一个字也没有提到这部书? 我这样赞赏他,他却这样待我。阿赫玛托娃心里很不平衡:“我在考虑是否与他说再见。”

(14)、然而观念要发挥影响,未必需要大量读者阅读过记载这些观念的书,不过,要获得最高层次的影响,则一定需要某些掌握实权的群体来阅读赞成这些观念的书。哈耶克的思想是年轻时在奥地利形成的,他的青年和中年时期在英国度过,又在芝加哥大学呆了十几年,最后,在撒切尔夫人执政后,他才在英国大为出名。

(15)、其实诺贝尔奖颁奖颁给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这样的异端思想家,对于引导经济学研究走上新方向也发挥了某种作用。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都根本没有料到,诺贝尔奖会颁给哈耶克。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哈耶克几乎被完全遗忘了。他最后发表的一本重要而完整的着作是《自由宪章》,出版时间是在遥远的1960年。此时十几年来,哈耶克生活在英语世界之外。而且大约有三十多年,他都没有写过经济学方面的论述了。从某种程度上诺贝尔奖是闹了一个笑话,但是本质却不是这样。

(16)、那次见面,阿赫玛托娃读了她当时还未发表的长诗《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片断,索尔仁尼琴却熟知每一句,因为他在朋友家里抄录了这首诗,读过多遍。他说:“这首诗开始怎么也读不懂,再读还是不明白,而后豁然开朗,理解了,而且是很深的理解。”

(17)、哈耶克的一生也是一个移民在异国努力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哈耶克出生在奥匈帝国,在面积上这是仅次于俄罗斯的欧洲第二大国,在人口上,也仅次于俄罗斯及德意志,是第三大国。但他在英国呆的时间最长。

(18)、1896年,显克维支又完成了反映古罗马暴君尼禄的覆灭和早期基督教兴起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5年他因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0)、“而如果索尔仁尼琴精神正常,那么他就是公开的和凶狠的反苏分子。在这两种情况下,索尔仁尼琴都不应待在苏维埃作家协会的队伍里。我无条件地赞成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作家协会。”

4、索尔仁尼琴的生平

(1)、看了条友的评论,内心深感欣慰。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仍然有很多朋友观注中国的文学作品,以鲜明的态度支持自己欣赏的作者。这说明中国文学一定会有更灿烂辉煌的明天。观点不同并不可怕,真理就是在争论中产生的。况且文无第武无第二。

(2)、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于1994年回归俄罗斯,他原来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陆续在国内出版。

(3)、提到索翁的写作手法,还要从俄罗斯文学范式的发展历程说起。其实从普希金写《上尉的女儿》、《彼得大帝的黑奴》等作品开始,俄国文学创作就开启了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的写作模式,它从此摆脱了欧洲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报告的分类形式,而独创出一种无一定之规的"作品形式",或者被有些人称为"古怪的历史长篇小说"和"令人精神倍受折磨的全景式探索"。 

(4)、先生的幸远,在于遇到了这样的译者。当然先生的作品也有自身的丰富内涵。这里不做过多评论。

(5)、嗯,他就是这样转手就卖了叶利钦。不过叶利钦在下台前,和普京达成了交易,普京承诺不追究叶利钦和他的亲随的责任,所以对叶利钦的指责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6)、不过哈耶克很自负,哈耶克曾对他的妻子提到,在凯恩斯去世后,他可能就是在世的最着名的经济学家了。然而,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么回事。凯恩斯去世后仍然是大人物,而且由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变成了一个圣人,而渐渐地,再没有人还记得哈耶克这个经济学家了。“曾做过哈耶克助手的库尔特?洛伊贝和经济学家阿尔伯特?兹拉宾格尔写道,哈耶克的研究仅仅”在短暂的时间中沾了凯恩斯的新观念的光,因而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东西“。

(7)、2008年8月3日,这位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和俄罗斯知识分子传统的继承者,离开了我们。他给俄罗斯乃至全世界留下了一笔精神遗产。除了《古拉格群岛》、《癌症楼》和《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等著名小说之外,他的精神立场也是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8)、索尔仁尼琴在美国人、西欧人眼里,最大的价值就是利用他反对苏联,反对布尔什维克。苏联倒台以后,索尔仁尼琴又看到俄罗斯的惨状,又开始反对美国和西方。不过这时他在西方已经是一个“过气网红”了,西方再也不宣扬他的“新观点”,更不会宣传他反对西方的言论。于是他的形象被永远定格在“反对苏联”这一帧。

(9)、索尔仁尼琴认为,只有那些在自己的本国内部进行战斗的人才配得上尊重,他说:“无论移民到哪里,这永远是一个缺点,它把自己的故土交给了强暴势力。”

(10)、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11)、的确,索尔仁尼琴终生耗力最大、最为震撼人心并奠定了其文化-思想界地位的两部多卷本的巨著,即流亡前写的三卷本《古拉格群岛》和流亡期间几十年写作而直到临终都并未出齐的10卷(30册)《红轮》,都很难说是"文学创作"的作品,至少索尔仁尼琴自己从不把这两部大书叫做"长篇小说",乃至"报告文学"。 

(12)、2008年8月3日,索尔仁尼琴在莫斯科的家中去世。6日,葬礼在顿斯科伊修道院举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出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斗士,莫斯科的一条街道以索尔仁尼琴命名。

(13)、什么是“真公知”?“真公知”只是蠢而矣,并不是坏。“真公知”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好心办了坏事。索尔仁尼琴这样的“真公知”只知道什么是错的,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14)、文学作品离文学太远没关系,离西方近就可以了。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被捕,并在关押一昼夜之后被驱逐出境。

(15)、我和三十七名护理员洗刷了布满鲜血的地板。

(16)、但是,绝大多数诺贝尔奖(乃至类似崇高荣誉)获得者的获奖根据(作品或社会活动)都是他们终身成就的高峰,此后他们作为"名人"并无更大作为。而索翁则属于剩下的极少数:导致他1970年获奖的文学作品乃至他因而获得的头衔("著名作家")相对于他此后的著述(如1973年起问世的《古拉格群岛》)和扮演的角色而言简直算不了什么。尽管这些著述被一些从"纯文学"角度出发的评论家认为"文学性"不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着述的震撼力远远超过其获奖前的作品。你可以不承认这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却不能不承认这是伟大的思想史文献。 

(17)、时值阿赫玛托娃逝世五十周年之际,本报特刊本文介绍阿赫玛托娃与索尔仁尼琴两位大师的交往,以志纪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