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诗句【文案61句】

admin 文案 2023-09-29 11:48:08

谭嗣同的诗句

1、

(1)、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

(2)、蹈海闻高义,斯人亦壮哉。岂知宾日地,犹有报韩椎。蕞尔蜻蜓国,居然獬豸才。一声燕市筑,千古尚余哀。

(3)、妙手空空感岁华,天风吹落赤城霞。不应既识西来意,一笑惟拈富贵花。

(4)、前面一句表达了谭嗣同赴死的决心的原因。思张俭,是因为张俭在逃亡过程中投靠了不少亲友,结果这些亲友都因为收留张俭而被朝廷迫害。待杜根,是因为自己留下来或许有机会保存性命。(请自行搜索这两位名人的事迹。)所以,谭嗣同不逃跑,是因为不想连累别人,也心存侥幸能够得以幸免。这首诗写在狱中的墙壁上,就是写给狱卒看的,希望狱卒能像对待杜根一样对待自己。在内心深处,谭嗣同是不想死的,但是也不想逃亡,以免波及自己的亲友。所以,后一句诗应该是颂扬狱卒申明大义,保全忠良。(有拍马屁的嫌疑)

(5)、在人生的最后三年,他不断将这扇窗里的世界加厚,以容自己出入自由,不觉逼仄:谭嗣同的诗是虹吸而内卷的,其自身也是诗的一部分介质——可以绞缠盘转,可以分剖互照,而最终,人与诗便形成了动态的毛细关联。

(6)、冰玉相生愧独顽,可儿豪胆镇心关。悲秋剩有桓宣武,雪涕重经战鸟山。

(7)、今天看着我拍的照片,对照诗句仔细品读,自有一番滋味。相信会宁人特别是白草塬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8)、江汉夜滔滔,严城片月高。声随风咽鼓,泪杂酒沾袍。思妇劳人怨,长歌短剑豪。壮怀消不尽,马首向临洮。

(9)、原注:旧作除夕诗甚伙,往往风雪羁旅中,拉杂命笔,数十首不能休,已而碎其稿,与马矢车尘同朽矣。今见饶君作,不觉蓬蓬在腹,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鹡原。兄曰嗟予弟行役,不知今夜宿何村。”风景不殊,幽明顿隔,呜矣陈言,所感深焉,亦不自知粗放尔许。

(10)、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

(11)、谭嗣同在临死前夕,于囚狱里用炭渣在墙上题过一首七绝诗,这就是脍炙人口、传颂不绝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借讽喻东汉d锢之祸,谴责顽固派罗织成罪的卑鄙行为,在表现自己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时,寄莫大希望于来者。

(12)、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3)、又如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天体运动,举世认同,谭嗣同却在一篇名为《以太说》的文章中大胆质疑:

(14)、适逢戊戌双甲子,许多百二年前的追缅和怨慕,均在这个九月间日渐分明。随着浏阳会馆即将腾退重开的消息传出,我对谭嗣同一些未曾平息的惦念也便又被牵动了起来。

(15)、班马肃清霜,严城暮色凉。镫青一电瞬,剑碧两龙长。调角急如语,寒星动有芒。遥怜诸将士,雪夜戍氐羌。

(16)、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7)、烈士的光环太过耀眼,让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更立体的谭嗣同:他是晚清著名的诗人,以芬芳悱恻之语写尽祖国大地山川;他是一代侠士,以勇猛精进之姿祛除封建专制之魅;他是开一代新风的哲学家,以参天竞物之心叩问整个宇宙大我的涯际。

(18)、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19)、翻阅平凉市志,感受的是历史的沧桑。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寻道理而治国……平凉本身就是一卷令人读不完解不透的历史长诗。历代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在平凉吟诗作赋,久而久之竟成了一片诗歌的海洋。

(20)、有如此愿以身殉法的豪情,也难怪乎他会在狱中墙壁上题诗一首《狱中题璧》:

2、

(1)、一个悠长宁静的小城,有了崆峒山,有了柳湖,还有那从古到今滔滔不绝的诗歌,已经太完美了。水态山容足性灵。水靠山,山拥水,山水滋养着诗歌,诗歌也滋润着山水。平凉正以山的胸怀、湖的深邃、诗歌的浪漫迎接着所有走进它的人们。我也遵照历代先贤的惯例,在饱览平凉的山水之后,写那么一点文字献给平凉,也献给先贤。

(2)、系缆北风劲,五更荒岸舟。戍楼孤角语,残腊异乡愁。月晕山如睡,霜寒江不流。窅然万物静,而我独何求。

(3)、前度别皋兰,驱车今又还。两行出塞柳,一带赴城山。壮士事戎马,封侯入汉关。十年独何似,转徙愧兵间。

(4)、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蹊边白复红。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

(5)、谭嗣同大约是光绪九年(1883年)来到会宁白草塬的。这年的8月下旬,18岁的谭嗣同漫游陇右,来到会宁,在县城逗留二日,于驿馆留联句:“最是凄凉乡梦醒,卧听老马啮残刍。”谭嗣同离开会宁,北行上了我们白草塬,写下了《白草原》这首诗。

(6)、                ——《潼关》

(7)、究竟怎样的人生观才叫“仁”,怎样的政治制度才叫“仁政”,中国人争论了几千年。谭嗣同在《仁学》中开宗明义:“仁为通,通之象为平等。”

(8)、洋务运动后,士大夫都认为中国有了坚船利炮,就可以成为一流强国。谭嗣同看穿了“同光中兴”背后的局限,指出仅有技术而无科学思想,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算学即不深,而不可不习几何学,盖论事办事之条段在是矣。”

(9)、守旧派长长地舒了口气,维新派的羽翼被剪除,权力地位的威胁终于消失了。

(10)、不同于诗人式的迂回掩抑,他的圈子兜得利利落落,似脱乎武技:鞭子抖出个圆来,是为套住人咽喉,而绝非求姿态好看——“这个人这么帅,他是谁啊?”似此设问不答,当然不是故作谦逊,而全如抽身出圈以长兵器发招,立于狼狈距离以外,乃能自由,极以洋洋自命。

(11)、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波,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酒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12)、其实以现在的观念来看,这首诗的结构并没有多么高明——无非将自己剖破作了三组半镜,最终在尾联率领,得以重圆合一。但这种拆解,实是谭嗣同后来许多作品里虚实交缠、典境相生的变化基础。

(13)、显然,这是一首绝命诗,他借用了古典人物案例,笑对着苍天,将自己的肝胆视若同那昆仑山般的气势磅礴。此句颇有点像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14)、我辈虫吟者,小文人语也,即“庶所为诗,茹古涵今,成一家言,而不与虫吟蝉噪等乎”之谓。而商颂系诗经颂先王之祀歌,谭嗣同称“古之乐章,则亦志也”,即诗之高处。

(15)、有些人说什么大刀王五啊,“去”就是去赴死啊什么的,都是想多了,现代诗看多了,没有理解这首诗前两句典故的意义。

(16)、0人们倾向于记住最先发生的事情和最后发生的事情

(17)、他不全是诗,诗不全是他,但他与诗终究已是不可分的,诗的气质和导向里,正落成着他的人生结局。

(18)、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

(19)、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20)、               ——《山寺》

3、

(1)、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2)、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揽袪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涂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心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第行,毋自苦。

(3)、第一句,写的是张俭故事(具体可网查)。望门投止,是仓促逃亡的代名词,张俭因弹劾宦官受迫害,不得不仓促逃亡。。但人们知道他的品行,都愿意收留保护他。。总之张俭是个好人,但迫于危机的形势,不得不逃亡,是"去"(离开)的。

(4)、晚清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整个中国面临挑战,也不乏机遇。时代轨迹中的士大夫精英,凭借资源和实力,又得风气之先,建功立业自是水到渠成。名重一时的维新派官员王照,曾上书言事引发礼部六堂官革职,后来潜心语言改革,编制的《官话合声字母》,成为今天使用的汉语拼音蓝本。“维新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遭遇家国变故之后躬耕诗田,发扬了“同光体”诗派,成为近代最负盛名的古典诗人。

(5)、孤岭破烟石径微,湾头细雨鸬鹚飞。有人日暮倚门望,应念归人归未归。

(6)、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边防。西人转饷疲东国,南仲何年罢朔方。未必儒生解忧乐,登临偏易起旁皇。

(7)、词牌名:望海潮|朝代:近现代|作者:谭嗣同

(8)、春风送客出湖亭,官道迢遥接杳冥。百里平原经雨绿,两行高柳束天青。蛙声鸟语随鞭影,水态山容足性灵。为访瑶池歌舞地,飘零黄竹不堪听。

(9)、落日平原拍手呼,画中神俊世非无。当年狐兔纵横甚,只少台臣似郅都。

(10)、一百二十四年前的除夕,有个听彻爆竹声的青年人坐在浏阳书斋里,隔空抬眼,忽然一笑。

(11)、去年我写谭嗣同时做了不少阅读功夫,掠眼自然见过这首诗,只当时既未觉好,也便不曾为它多作沉耽。

(12)、①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鹿死谁:“鹿死谁手”的省词。旧以逐鹿中原比喻争夺天下。

(13)、正如他十八岁那年在《望海潮·自题小像》中写到的:

(14)、黄彰健对原诗的存疑观点,是依据1908年出版的一部演义小说,名为《绣像康梁演义》。书中是这样写的,戊戌变法“六君子”在就义前,一个叫林旭的吟咏了一首诗:

(15)、踏上平凉的土地,正是夜色苍茫。汽车在戈壁荒漠上行驶了好久,蓦然进入了一座灯火通明的城市。繁华的大街,高大的楼房,闪烁的霓虹灯,歌舞升平的市民广场……一种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酒店大堂宽敞华丽,房间舒适温馨,温水淋浴洗去了全身的疲惫和风尘。这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吗?是大西北丝绸之路上的边城吗?是谭嗣同歌咏过的平凉吗?我在闹市中心的夜宵摊上吃酿皮,喝啤酒,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处何地,怀疑自己置身在一个富庶的江南小镇。

(16)、央要来了待版的年谱后,我沉下心来阅了一过,打算看看谭氏在京时是否曾就琴事有过诗作,而那些诗作里又是否能看到残雷的影子。但当然,以谭氏惯出人意表的风格不难想见,结果并不尽如我意。

(17)、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8)、第四句,是写谭嗣同对“去”、“留”两种情况的看法:无论去,还是留,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肝胆,是指战友关系紧密,昆仑,犹言顶天立地大英雄。

(19)、一骑龙沙道路开,王庭风雨会群才。笔携上国文光去,剑带单于颈血来。柳外家山陶令宅,梦中秋色李陵台。归舟未忘铙歌兴,更谱防边画角哀。

(20)、这是一首很见作者架担安排的诗作——也或可以说,正是从这次试探起,谭嗣同方才正式开始在近体诗上进行自我拆解。全诗前六句里,每两句间均能组成一个自我的镜像,到得最后一句乃以“双龙”提领说破,构成收束。

4、

(1)、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