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诗句四句古诗(文案精选105句)

admin 文案 2023-10-09 10:38:59

古诗中秋四句古诗

1、古诗《中秋》四句

(1)、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2)、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李朴《中秋》

(3)、无云世界秋三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中秋对月》

(4)、说起中秋,不约而同回想起一轮满月。月是一种寄托,寄托着希望、思念与团圆。

(5)、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6)、很多诗人笔下的明月,并不是中秋佳节的那轮明月,唐诗中,描绘中秋佳节的佳作,非王建的那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莫属了。

(7)、释义: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8)、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长袖善舞、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但是词人的心意并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尽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人内心的痴情。而“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若可触及。结句出人意料,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词人说假如能够回到她的身边,会将离别时所生的幽怨,转换成欢乐的感受向她尽情诉说。在这样的结句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被传递得婉转动人。

(9)、末尾二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整首诗作惊艳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羁旅在外的游子。圆月高照,万籁俱寂,诗人独立庭中,凝思入神:这样一个秋高月明之夜,全天下像我一样思念亲友的人应该不少吧?

(10)、另外,末句中的那个“落”字掷地有声,化虚为实,真是不同凡响,仿佛那秋思随着月色一起洒向了人间一样,化无形的思念为有形的月光。咏月的诗词,从古至今何其多。可能在不同的读者眼里,这一首唐诗并不是最经典的那首。然而,它情景交融,含蓄委婉,情深意远,不失为一首千古佳作。

(11)、这首诗是诗人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12)、   (解析)张孝祥在岭南做了一年的知府,受谗言挑拨,被贬官北还,途经洞庭湖,恰逢中秋。这首词的上阕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诗人的心又何尝不是?在这一瞬,朗月银河,流光普照,映出坦荡人心,表里一派澄澈。这份融合默契的欢喜,“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个人在贬官的路上恰逢中秋,没有捶胸顿足的号哭,没有怨天尤人的悲叹,只有与天地合而为一的喜悦,只有对明月入心的悠然领悟。此番曼妙,难以用语言传达。

(13)、   (解析)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这一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14)、   这首词是苏词的代表作之它构思奇拔,飘逸空灵,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在此词中,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透着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将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作品。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15)、常月是中秋月,中秋月是寻常月。——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寻常月是中秋月》

(16)、有一个最简单的考察办法,就是向一些参加过学习班的孩子打听一下他们的学习感觉,或让自己的孩子试听一段时间。孩子们喜不喜欢,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17)、今天晚上如果再没有圆满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虚度光阴了。

(18)、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一首想象丰富之作:

(19)、第3首:轻烟薄霭九霄寒,素月浑如隔縠看。此夕洞庭应更好,谁能从我跨青鸾?

(20)、解释:在中秋佳节,词人兄弟相聚,家人团圆,心情愉悦。然后他把祝愿送给天下所有的人,祝家家户户阖家团聚,共赏这一轮皎洁的明月。

2、中秋诗句四句古诗

(1)、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上,学古诗要避免的,恰是“过度解释”。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2)、小释:又写秋意,又写明月,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堪称古今第尤其前面四句,是山水诗中的千古名句,极为通俗易懂,而且逢着秋风秋雨后清爽无比的秋夜,一定能让孩子理解和喜爱。后面的四句可以给孩子这样解释一下:竹林里传来了洗衣姑娘们的喧笑声,过往的渔舟轻轻摇动了莲叶,春天的芳菲就让她过去吧,这秋天的空山里同样令人驻留。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这首诗情景交融,先写月夜美景后抒思念之情,深情唯美。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是写作者在庭中赏月的情景。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洒满了庭院,一片银白如雪。此时,周围一片寂静,白天还叽叽喳喳的鸦鹊也都安静了下来。

(6)、   这都是一些人生失意之人。也许,人得意的时候更多是在太阳下花团锦簇、前呼后拥,而在失意的时候,才知道明月入心。“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月宫的玉兔银蟾真知道人间的心事吗?其实,只是人生有恨,在中秋月夜都被明月勾出来了而已。

(7)、孩子之所以能对学习古诗有长久的兴趣,也在于家长从来不把背古诗当作一项单方面加给她的任务,而是当作共同的爱好,一起来慢慢享受。在保护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方面,我觉得还要注意的是,带领孩子学习古典诗歌的动机一定要单纯,至少要让孩子感觉到单纯。

(8)、这首诗文采飞扬,关键是想象力突破天际。在月色之下,陆游幻想自己能够飞天而行,能够于宇宙间感受天地之美,感受天人和谐,这是一种诗人的独特幻想,令人无比羡慕。

(9)、   (解析)诗人以一种忐忑的憧憬,从暮云沉沉的时候就在企盼,云彩渐渐消歇下去,清寒之光流溢出来,终于,皎皎的月轮,仿佛洁白玉盘,在静谧的天空缓缓转动。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居然有一丝隐隐的疼痛,隐隐的不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美丽的夜晚终将会过去,相比起颠簸的人生,这种美丽是何等短暂,多么希望人生像今夜一样“长好”啊!而在明年,再见明月的时候,我已不知身在何方。为什么人人都说中秋月好?就是因为它太难得,太美丽,太短暂,而为了这一刻皎洁圆满,人心又要经过多少不同形态的残缺?

(10)、词人望圆月疑是重新磨成,微酣时又与嫦娥说起话来,老夫不甘心啊,怎么就被白发所欺?接着又豪情万丈,想乘风飞上月宫,砍去遮住月光的婆娑桂影,让人间清光更多。

(11)、诗人当时被贬湓浦(pénpǔ,今江西九江),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孤苦伶仃。

(12)、社会动荡不安,兵戈四起,不知何日才能平息;而那在乱世中的旧友不知有几人能保全。

(13)、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几乎人人都读过,流行歌曲天后王菲也曾以其词演唱,其影响之大,正如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而王国维《人间词话》也评论:“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14)、“冷湿流萤草,光凝宿鹤枝。”两句写景,炼字精妙,意境清幽,体现了中秋节独特的气候,展示了诗人的独家慧眼,令人佩服无比。

(15)、嫦娥奔月(chángébènyuè):嫦娥:月宫仙子;奔:投向。嫦娥投向月亮。

(16)、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这首诗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邀约。

(17)、“谁人陇外久征戍?”——是那些远远戍边久久未归的人。“何处庭前新别离?”是谁在月光下道别?是谁又新添一段眷恋相思被明月照亮?“失宠故姬归院夜”,如花的美人年老色衰,失宠之际回到深深院落,只有明月岑寂相伴。“没蕃老将上楼时”,那些流落在异邦他乡的戍边将士,此时在异乡独上高楼,他们望见的可是照着故乡的月光……

(18)、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19)、一些家长在孩子背会一些诗后,总是要求孩子给客人表演背诗;还有的家长不断地计较孩子背会多少首,仿佛背诵是为了一个数字;也有家长直接告诉孩子,多背些诗对写作文好……

(20)、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

3、中秋古诗四言绝句大全

(1)、第2首,《中秋对月》:无云世界秋三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2)、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3)、释义:烛影深深映上云母屏风,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面对碧海蓝天,日夜思念人间。

(4)、小释:《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这首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徘徊室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堪称“中国人必背古诗”。因为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所以家长可以跟孩子多朗诵几遍,此外,如果孩子有兴致,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介绍李白的另外一首诗《月下独酌》,这首诗比较长,重点在于介绍和朗诵前面四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跟《静夜思》一比对,会发现截然不同的意味。

(5)、整首诗写月,但是诗人性格稳重含蓄,不喜欢开门见山,直到第三句才出现一个月字。有了前两句的铺垫,此时出现个”月“字,突然就将读者的视野给拉阔了,让人不由得也随着诗人的思路,陷入了沉思,”赏“起了月来。

(6)、月夕花朝(yuèxīhuāzhāo):月明的夜晚,花开的早晨。形容良辰美景。

(7)、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之道。这首诗写中秋赏月,语言清丽,感情欢快,体现了悠闲之乐。

(8)、最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则是从中秋月色的描绘升华到思人怀远。意思是说,今天中秋月圆之夜,天下人人都在望月,不知道这秋日的情思会落到谁家?从诗题可以看出,明明王建自己在怀人,为何要在此处说不知道秋思会落谁家呢?一方面,这样写可以将他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天下人都在望月,但唯独他有秋思。

(9)、颔联写中秋节的月亮非常明亮,好像没有天黑一样,让人看到了满天清气。颈联写王安石的赏月动作,闲坐喝醉,优哉游哉。尾联写对月吟诗,兴味不减,足见中秋月色之迷人,体现了诗歌题目的“赏月”之意。

(10)、《中秋月》宋代-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2)、风清月朗(fēngqīngyuèlǎng):风凉爽,月明亮。

(13)、“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14)、烹麟脍凤,幕天席地,争似杯盘草草。明年应更胜今年,但只恐、朱颜暗老。

(15)、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16)、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7)、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苏轼《南歌子·再用前韵》

(18)、于是陆游放飞想象:“我在此处看到月色,已经如此动人。如果身在洞庭湖,饱览月色,该是如何赏心悦目的奇景呢?我多么希望自己跨坐青鸾,飞往洞庭湖赏月呀。你们有人能陪我一起吗?”

(19)、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心中最美的那一首中秋诗词是哪一首呢?欢迎留言分享!过中秋,赏诗词,传播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20)、《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宋-杨万里——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4、古诗中秋四句古诗有哪些

(1)、史上写得最好的一首送别诗,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冠古绝今

(2)、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3)、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4)、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王建便以精炼而含蓄的笔触,将中秋月夜特有景物的萧瑟苍凉之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它的意思是说,清冷的月光,将中庭的地面照射的雪白一片,树上则栖息着鸦鸟。这里的“地白”二字,不仅给人一种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还可以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清美的意境。

(5)、小释:这首词脍炙人口,因为通俗易懂,富含哲理,所以家长在跟孩子一起朗读时,不必逐字逐句的加以解释,更不必穷究什么“中心思想”,只要让孩子感受到这首词所蕴含的美好意境即可。下面这几个词,可能孩子会问到是什么意思:

(6)、   (解析)这首词题为玩月,描述词人月夜漫游太空、神往月宫的幻想之旅,同时,不忘人间百姓疾苦。幻境与现实巧妙结合,读来令人既感奇特,又无比亲切。

(7)、弄清影:在月光下跳舞时,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8)、无云世界秋三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9)、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0)、此诗首二句反复对比,通过阴晴变化揭示天象无常,进而感慨人生苦短,好景总难寻,接着却笔调一转,说明境由心生,心有明月,不论何时都能看到,都是团圆月,只要山河大地都沐浴在月光清辉之下,就会时时赏心悦目,何必等到中秋节。

(11)、译文: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

(1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3)、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14)、   (解析)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把整个世界洗得爽朗清新。暑气消退,九天纯净,秋色澄澈,万物清明。星辰把光彩让给明月,金风拂寒露,熠熠晶莹。人间变幻莫测,月宫长久永恒。诗人将中秋月夜的清明澄澈描绘得生动传神,让人读之如置身于晶莹透彻的月宫之中。

(15)、颈联具体写人们在中秋节的思乡想家之情。人在边城,向来是比较孤独的,因而对于中秋节的月分外喜爱,站在高楼望着天边月亮,久久不愿离开。

(16)、此外,关于明月的诗句,还有岳飞的”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明月归“、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17)、一轮月好,正人间、八月凉生襟袖。万古山河,归月影、表里月明光透。月桂婆娑,月香飘荡,修月香人手。深沉月殿,月蛾谁念消瘦。今夕乘月登楼,天低月近,对月能无酒。把酒长歌邀月饮,明月正堪为友。月向人圆,月和人醉,月是承平旧。年年赏月,愿人如月长久。——白朴《念奴娇中秋效李敬》

(18)、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9)、正适合高声吟诵诗篇,可惜月亮又西沉,只给人们留下满腹惆怅。

(20)、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中秋》古诗四句诗

(1)、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也是脍炙人口之作,且读其诗:

(2)、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诗词爱好者,记得关注我哦!今天我和大家分享4首妙不可言的中秋古诗,不但有文采,而且有意境,让人拍案叫绝。

(3)、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字子由)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4)、桂花才是主角,中秋佳节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这里的桂花可不仅仅指的是庭院中的桂花,可以想象到广寒宫中,吴刚砍的那颗桂花树,也可以联想到此时此刻,普天之下,千家万户团圆赏月,桌台上的桂花糕、桂花酒。

(5)、花好月圆(huāhǎoyuèyuán):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6)、《中秋夜半後无云而月色微淡尤为绝景》(宋陆游)

(7)、在大唐熠熠生辉的诗人群中,王建或许并不是最耀眼的那一个。但是,这并不妨碍这首诗在整个文坛上成为千古名篇。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中秋之夜为思念好友所作。诗中通过中秋夜景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

(8)、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白居易《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

(9)、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虽无法确定是否中秋时作,但却颇为适合中秋夜读:

(10)、《中秋月》宋-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1)、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

(12)、第2首,《陪友人中秋夕赏月》:海雾看如洗,秋阳望却昏。光明疑不夜,清莹欲无坤。扫掠风前坐,留连露下尊。苦吟应到晓,况有我思存。

(13)、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一》

(14)、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

(15)、闲暇之余漫步在秋天的夜色中低声吟唱,总觉得心里空虚郁闷、心里惴惴不安。

(16)、这样的天气让人倍感舒适,客居他乡的愁绪却又从心头泛起。

(17)、   (解析)漫漫长夜里,积郁在心中的满满相思,如月影般摇漾不定,把蜡烛吹熄,你才会觉得盈盈的月光照得满窗满室,你的身边包围的都是滋润的月华;在月光中,披起衣服,或者静坐,或者独行,凉意渐起,原来白露已经沾上衣襟。都说“明月千里寄相思”,但相思怎么寄?明月怎么付邮?“不堪盈手赠”,我想伸手捧住明月,想把手中的月光送给心中牵挂的友人,但月光似水,不能在手心留存片刻,那我还能怎么办呢?不如回去,带着月光入梦吧。也许你在梦中,可以掬起一捧月光,交在他的手心。也许梦里月色,真切映照出那位充盈心间的挚友……

(18)、夜月家家望,亭亭爱此楼。纤云溪上断,疏柳影中秋。

(19)、古中秋月最明,凉风届候夜弥清。——金庸《丘处机之未成诗》

(20)、《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

(2)、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3)、《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而尾联两句,则把颈联的事迹放大,把思念的情绪拓展:“这一天,月华流转,无论身处何地,人们在月光下,哪能不起相思之情呢?”余味悠悠,可以反复咀嚼。

(5)、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