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的精神(文案精选108句)

admin 文案 2023-10-09 10:43:07

孔子精神品质的句子

1、孔子身上的精神品质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释义: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2)、现代译文多为:孔子说:“谨慎而守信,泛爱众人而亲近仁者。做到这些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3)、传统对《论语?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的理解是:孔子教给学生四方面内容:文献、德行、诚实、守信。这种对《论语》注解,我们称之为治天下的治人学说。

(4)、我在小学、中学、大学课堂上都听到过孔子谈人生里程的话,新旧社会的老师都用来激励学生发奋读书,争取而立之年干出一番成就。作为学生确也牢记在心,按年龄段不断要求自己进入更高层次学业和事业的新境界。

(5)、孔子为天下无道混乱而忧心忡忡,为黎民百姓生灵涂炭而内心焦虑,他要做拯救天下的人,推行自己的“仁爱”和道德治国的思想,渴望建立一个“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同世界”。

(6)、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7)、赏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9)、美玉:一种石头,高贵纯洁形容人品或者容貌的美好也可以形容某事物的纯洁。

(10)、孔子的成功智慧是一套完善的成功学体系,就是:文、行、忠、信。

(11)、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12)、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1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论语》

(14)、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在当时的条件下,算是长寿了。那么他有哪些养生之道呢?我们将在《孔子的养生智慧》中谈如何在吃、喝、住、行、玩中得以长寿。

(15)、孔子的信学,就是教你知人用人的一门学问。

(16)、其实,坚毅、刚强也是杨老人生的一个基调。杨老早年是川东地下d,出生入死,新中国成立后做过西南区某情报机构负责人,后来到大学工作,经历了那一代共产d人、尤其是d内知识分子都经历过的事情。杨老挨整20多年,他曾坦承:“我的经历中与潘汉年相似,”只是比潘汉年幸运(第414页)。这次读到杨老研究孔子的笔记和劳改日记,我才理解,杨老何以有强大的内心,历经磨难、横遭冤屈而没有倒下;何以有从道不从君的胆气,无畏得失、宠辱不惊;何以在诬服自贬、屈辱困顿时依然书生意气、孜孜不倦,做到忍辱负重,为周围的人、为这个世界,能做多少好事就做多少。曾任西政院长的高绍先老师深情回忆,在文革后期,面对省革委会宣布撤销西南政法学院的荒唐决定,杨老不顾“思想问题”、“历史问题”、“阶级异己分子”等受谤蒙垢之身,当仁不让、奋袂而起,为“护校斗争”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第535页至536页)。

(17)、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人活的是心态,幸福不幸福是看心。忠是一门用心的学问,是一门保障人心灵幸福的学问。

(19)、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

(20)、《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谈孔子的精神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3)、▋“伦理法”是1981年杨老和弟子俞荣根先生解说孔子的法律思想用过的一个颇有影响的概念。回到当时的场景,这个概念至少抛弃了对孔子的“剥削阶级”定性,洗去了对孔子的“污名化”而从正面看待孔子,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同时推动了从法律视角进入孔子思想,也推动了法文化研究和法律思想史学科建设。

(4)、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该诗句出自宋代诗人冯京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答伯庸》,意思是孔子的文章名满天下,孔子为人处世之道也遍布天下。

(5)、《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6)、传说有一次,孔子发现宰予大白天在睡觉,结果气得火冒三丈,便大骂宰予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7)、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8)、其从纪念文章中,不难看出杨老是如何维护师道尊严的,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每个教师固然不应拒绝来自社会各界的问候与关爱,但更应该想想,在捍卫师道尊严方面,我们自己做得如何?毕竟,只有物质的教师节显然过于贫瘠。教师节应该有点精神上的反省,不是吗?

(9)、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11)、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2)、司马迁明明知道孔子每到一地,都是国君重臣接见。这样的待遇,岂是落魄之人?孔子困于陈蔡,不就是绝粮七天吗?一个在战争中断粮七天,不能看成一个人一生不得志吧?谁没有饿过肚子呢?

(13)、我们的一切工作始终坚持以客户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始终坚持把客户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客户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客户满意的事情做起!

(1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5)、《论语》被解释成“治人之学术”,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保护统治者的既得利益。

(16)、▋读到这些,让我对前文提到的“充满仁爱精神的伟大教师群体”、“自然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有了深一步的感悟。仁爱之心人皆有之,悲悯恻隐性之所然,大话高调也是谁都会讲几句的,问题是在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能否体现出来,这就需要顽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在关乎个人得失荣辱的时候敢于豁出去,坚守信念,多替周围的人、多替天下苍生着想,至少不去害别人,或者追求那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功业。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其意亦此。近些年来,昔日的同窗们总是深情回忆西政流年时光,我想,这并非老之将至的恋旧情怀,而是在阅人历事的长期比较中形成的对某种宝贵的精神品质和生活环境的看重,就像宋词里写的,“对人不是忆姚黄。实是旧时风味,老难忘”。从文化学、社会学角度看,当时的西政氛围里,确实有一种既仁善又严肃、既传统又现代、既奋发又干净的精神品质,一种在礼崩乐坏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化和人性善、师生谊、朋友义、苍生念、家国情以及老一辈共产d人的品性、知识分子的良知、“文革”劫后余生的松绑解放等多种复杂因素而顽强生长出来的求仁行仁的自然秩序。细细体会,这样的精神品质、这样的自然秩序其实又是很普通、很平常的,因为它扎根普通人的人心,扎根常情常理常识,如同松柏扎根沃土,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也因此,它既不限于西政一隅,当然也不限于那个年代。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一个国家、一个政d、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群体、一个家庭里,都有可能形成这样的精神品质,这样的自然秩序。关键在我们自己。

(17)、《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8)、孔老师的学习兴趣注定是超越常人的,在常人感觉不到快乐的地方,孔老师可以轻松地获取学习的快乐。比如,孔老师就声明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先生把永不停歇地复习、实习当做学习的快乐境界来追求。我想,他自己觉得这样很快乐,也会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获取快乐。

(1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丘《论语》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3、孔子精神仁

(1)、从小时候起,我们熟悉的“老师”里,必有一位是孔夫子。读书时那些要求“理解并背诵全文”的经典,你可还记得,我们一起来“温故而知新”!

(2)、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d,君子亦d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3)、▋杨老的文字,整理出来的不多且零散,但感性、简明、直见性灵,有些像《论语》《孟子》里的对话和议论,读来清悦,又耐人寻味。杨老晚年主要研究孔子,我觉得,杨老的心同孔子的心是相通的,杨老是真懂、真学孔子。这是古往今来的论孔者们、尊孔者们很难做到的。

(4)、因此我们贯彻执行d的10九大精神,切实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为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建设、干部队伍素质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与督导。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听更多周国平文章,请关注本平台,点击底部菜单“境回眸”中“听周国平”

(6)、为人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7)、做好职业教育软实力培训,提升企业及个人核心竞争硬实力!

(8)、怎样知人识人,又如何应用呢?《论语》中有关章节进行了阐述。

(9)、我们将为你讲述《孔子的知人智慧》、《孔子的为政智慧》。

(10)、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论语》

(11)、一版:为新闻动态版。传递中国楹联学会的声音、活动,宣传各级楹联、诗词组织的经验、动态。各级楹联、诗词组织开展的重要活动(600字左右或更少)。一版投稿信箱:zhylb1b1@1com

(1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论语》

(13)、道德上的完善,做人做得好,这本身是目的,是价值,这是孔子思想中一个耀眼的亮点。他再三表达这个论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做人做得好,别人不理解你,你没有因此感到丝毫不快,这不正是君子的品质吗?“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你不要怕别人不理解你,要让自己具备值得让别人理解的品质。

(14)、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15)、因此说,孔子的成功每一个人都可复制,他的成功智慧,每个人都可借鉴。

(16)、一提起孔夫子,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课本里的形象,笑容温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模样。

(17)、9月28日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诞辰2572周年纪念日。

(18)、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一句骂人的脏话,就是由孔子流传下来的,而且这句话还被收录在《论语》当中。

(19)、孔子三十多岁,在齐国与齐国君和齐相晏婴谈政治,论学问。

(20)、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4、孔子精神品质的句子是什么

(1)、夜阑静,望苍穹,我想借此机会,谨向歌乐山以杨老为代表的故去的、健在的老师们致敬并感恩!2014年冬我去重庆出差期间,匆匆回校祭奠老师,还有幸拜见了年至耄耋的田师母、杨和钰老师、黄焘老师。回来写一小诗《母校祭师访友》,后蒙“七八级歌乐台”转发,里面有两句:“学堂蜀道中,士子幸开蒙。”“师德高五岳,友义远三公。”这是我的心里话。

(2)、▋当然,杨老反省之意义重要的不在方法,而在境界。杨老借“伦理法”原本想表达的,其实是某种根本法则,是居于现实政法制度之上的法,是法之法、法上法。这样的法,已经走出通常意义的法律学,说明杨老不论是对孔子的理解,还是自己的理论求索,皆达致别样的境界。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作为一个根本性、整体性、普遍性的概念,仁是高于礼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不能仅用伦理、人伦来解释仁;同时,仁又是具体的、现实的,离不开礼(惟克己复礼,天下才能归仁);当然,孔子的礼也离不开仁,如杨老指出,不能用周礼去解释孔子的礼,孔子的礼含有新的社会变革的创造性方案,是“新礼”(第45页)。按我的理解,孔子的新礼可谓仁礼,这是孔子的新法,其实就是某种根本法则或普遍规范。遵循这样的根本法则、普遍规范来治理国家,遵循体现仁爱的一般原则来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法律,才是中国文化中可以媲美世界的法治思想,才是走出政刑之治的正确的法治道路。至于仁何以成为根本之道,根本法则何以通过价值的、政治的、程序的诸法则体现为典章制度,这样的典章制度何以使国家成为“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王国维语),个体生命又何以在其中安放、确立人格尊严和权利义务,以及,当代“新礼”何以创制完善,当下法治何以既避免重蹈政刑治国的旧辙、又克服西方法治的弊端和照搬西方法治的弊端,这些题目,我想,是后人们应当踏踏实实往深处细处去做的。杨老的求索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3)、成语“招摇过市”牵连出孔老师的一段“艳遇”。《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对此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老师在与美女王后南子的交往中,并没有获取践行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反而引来了各种各样的谣言,甚至引起自己的学生对自身人品的质疑。孔老师百口莫辩,只能对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老师的意思是:我不可能做这样的事,如果我做了,就让上天惩罚我吧!让上天惩罚我吧!孔老师这样发誓时,一定是老脸通红,青筋暴起的。

(4)、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杨老多次提到,孔子告诫弟子“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他认为,“从董仲舒到程朱陆王,宗派迭出,各立门户,都是尊孔的。但是其中的一些儒者,却以帝王的旨意、态度为转移,而离开了孔子学说的主旨。王安石说先秦以后的儒者都是‘俗儒’,这大概是他领悟孔子的‘无为小人儒’之戒的心得。”(第31页)他还认为,后世所谓儒学或新儒家越是神乎其神,越是离开孔子思想,有些实为“美化赃品、污蔑孔子,”“明代李贽说了一句真话,儒学不在士大夫之林,而在‘三家村’的野人那里。”(第71至72页)。

(6)、孔子三十四岁,鲁国重臣孟厘子遗命二子师从孔子学礼,

(7)、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如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8)、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9)、* 书法导报一个重要书展征稿,内容为楹联、诗词、文赋,6月30日截稿。

(10)、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11)、“淑女”者,品行尚善,柔美纯净,上善若水,厚德贤良;女性的素养决定家庭的生活品质及和谐社会的人文环境,更是推动整个民族素质提升的源头!

(12)、禅修净住,禅悟指导,明道实修,体证实相,了知生存、生活、生命、生死之真境!解缠去缚,开启生命智慧,提升心灵力量,升华生命境界,圆满成就清净、从容、喜悦、光明、福慧具足的正觉人生!

(13)、d的10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4)、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孔子《孝经》

(15)、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弟子: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1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7)、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9)、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说句实话,如果人们从《论语》读出的是孔子成功智慧的四学,《论语》这本书早就被统治阶级销毁了。

5、孔子具有什么精神

(1)、他去洛阳留学读书,也是官派官费,并由南宫适这样的贵族子弟跟随陪同,何等潇洒。

(2)、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孔子是春秋时期最博学的人,孔子认为,他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只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追求的人。孔子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天才,如果有天才的话,他们是勤奋好学的人。一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都可以成为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

(5)、①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②分析写法,领悟感情。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6)、明师、圣地、有缘人;朝圣、访道、修学、禅悟、交流,出世入世,激荡生命智慧,有为无为,共话真爱人生!

(7)、生前和身后都成功的人不多,孔子是这不多中的佼佼者。孔子生前和死后都是最成功的人。

(8)、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释义:君主使用臣子时要以礼相待;臣子侍奉君主时应该忠诚勤勉。

(9)、作为教师,孔老师还时刻注意更新自己的“桶中之水”,将自身的“业务进修”推演到了极致。孔老师乐意于向一切人学习,从有特长的人身上学习其特长,从无特长的人身上吸取失败的教训。孔老师学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学弹琴而“未得其为人也”绝不停歇。如果没有这种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孔老师又如何能确立他多方面的成就,如何能够赢得三千弟子的信服。

(1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1)、* 庆祝建d100周年全国诗联大赛如火如荼,4月20日截稿

(12)、孔老师的这种“评优”标准,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当孔老师要求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理想追求时,面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鸿鹄之志”,孔老师并没有盲目欣赏,而是看到了壮志背后的性格缺陷。孔老师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老师的话,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先批评子路说话不知道谦虚,再批评冉有和公西华过分谦逊中的自信心欠缺。孔老师尊重学生的理想,却不容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缺陷。

(1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的确受到过一些挫折,如果从这几次挫折就认定孔子一生不成功,那就大错特错了。

(15)、杨老的文字,整理出来的不多且零散,但感性、简明、直见性灵,有些像《论语》《孟子》里的对话和议论,读来清悦,又耐人寻味。杨老晚年主要研究孔子,我觉得,杨老的心同孔子的心是相通的,杨老是真懂、真学孔子。这是古往今来的论孔者们、尊孔者们很难做到的。

(16)、做人做得好,未必得好报,这是常见的事实。儒家对此的看法是:要把道德境界和外在遭遇加以区分。做人做得好不好,你可以支配,要努力,你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外在遭遇好不好,你支配不了,就坦然承受。关于这一点,孟子说得最清楚。其区分“在我者”和“在外者”。

(1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18)、有人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求官无门,很落魄。孔子周游列国,根本不是求官,只是宣传自己的学说。如果是求官,哪里不能做一官半职?他在卫时,卫国国君给他的俸禄与在鲁国当相国时一样,俸粟六万,那官俸就是现在也少有人可比。

(19)、哪怕是个普通人必须有志向而不可轻易改变: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0)、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神似) 

(1)、孟子这个思想给我们两点启示:第道德在人性中有基础,不是从外面强加的,因此,德育不是道德规范的灌输,重点应该放在开启人性中固有的同情心和羞耻心;第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仁和义,即善良和做人的尊严,有之必能自律,其他品质是派生的。

(2)、他认为,研究孔子,要把自己放在二千多年前的孔子生活的环境中,看到他所处的境地和时机,在乱邦、危邦中狼狈辗转不得安息,而又要坚持自己的主张。“春秋战乱四百年,也还有一些贤人,今天我们的社会好人坏人分不清了”。(第408页)晚年日记中,他对不良d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批评,如,“为专政而专政,为革命而革命”(第331页),“上伪下诈”“自欺欺人”“我行我素,大话要说,大事要做,大财要发,一呼百应,有权就用,风光一时”(第332页),“从喜欢空话、爱听假话......发展到以权谋私、见利忘义”(第334页),以及“争权夺利”“左右逢源”“左右打人”(第331页)等,也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的句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天爵,就是老天给你的爵位、奖赏;人爵,就是社会给你的爵位、奖赏。仁义忠信,即道德,这是天爵;公卿大夫,即名利,这是人爵。你要追求天爵,把人爵当作可有可无的副产品,有,当然好,没有,也无妨,总之顺其自然就是了。

(7)、(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8)、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