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维修是什么论的代表人物精选132句

admin 句子 2023-10-16 10:42:03

爱尔维修是哪国人

1、爱尔维修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1)、伊拉斯谟认为自杀是对“麻烦”世界的合理逃避,那些自杀的老年人比那些不愿死、还想活得更久的人要明智。蒙田是第一个挑战“自杀是非自然的举动”的思想家, 他指出“死的能力是自然的馈赠”,其思想对18世纪的人文主义者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孟德斯鸠严厉地批判了法律对自杀的惩罚,他说:“欧洲的法律,对自杀者非常残暴:拖着尸体游街,对着死人咒骂,没收死者的财产,可以说是再一次把他们处死。伊本,我觉得这样的法律很不公正。我身心痛苦,生活贫困,受人藐视,为什么别人不让我脱离苦海,而残忍地夺走我自己手中的解药?”伏尔泰和爱尔维修也认为,自杀是一种英雄主义的行为。

(2)、  尽管如此,然谁都无法否认的是,日本和韩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十分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古圣先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现在世界上真正意识到孔子之伟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的西方人也越来越多。

(3)、我们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这是一个能够产生也应该产生伟大思想家和理论家的时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广阔的展现自己才能的天地。同时,我们又处在一个充满物质利益诱惑和多种社会思潮碰撞的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旗帜、辨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还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

(4)、如果你真的希望生活早日回归常态,请务必老实一点,少干这些损人不利己的事。

(5)、        除了这些最为重大的用途,脑洞大开的边沁还会时不时想出一些非常有趣的小用途,比如:

(6)、        就如同中世纪的圣骨经常在各个地方周转一样,进入21世纪,边沁的尸体也开始走出校园,走出国门,接受世界各地的人民对它的朝拜。在这次的纽约之旅之前,“边沁”曾在2002年到访德国的埃森(Essen)。在可见的将来,伦敦大学学院会更多地将“边沁”推介出去,让世界各地具有“良性好奇”态度的人前来朝圣——“为了研究每个个体,看看他们对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

(7)、罗吉尔·培根可以说是旧时代最后一位具有科学思想的学者,也是新时代最早的一位科学思想家。

(8)、(1)(英)德里克·希特著,郭台辉、余慧元译,《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前言。

(9)、那么,在中华民国的国民政府时期,中国人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公民身份吗?答案是令人失望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蒋介石就逐步把民国变成了d国(以d治国)、军国(军事委员会乃最高权力机构),实为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的“后帝国”,即蒋家王朝。(6)在教育上,则实行“d化教育”,即“在国民d指导下,把教育方针建筑在国民d的三民主义根本政策之上”,“使学校教育国民d化,从而建立‘以d治国’、‘以d义治国’的一d独裁”。(7)

(10)、》》17首红尘情歌,美到醉,送给你!《梦中情人》《等你等了那么久》《藏爱》好听醉了!!

(11)、“如果这些身后的评判是负面的,他的自体肖像就会被倒置着展出”

(12)、有人说:“美国疫情超过70万确诊病例,都是无知和偏见的结果。”

(13)、第公民意味着对等,即公民与国家的对等或者契约关系:公民产生国家,国家为了公民。由此,可以区分形形色色的假爱国主义、伪爱国主义。

(14)、“高处只应该放置头颅的肖像,而地面上则应该放置全身肖像”

(15)、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行为(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全部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践行与参悟、日常行为的规训以及将文化传统传承给年轻一代,让他们从原点开始不断生成、发展,并且能够尽其天性地自由向上发展。

(16)、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17)、        从1850年之后,边沁就一直坐在伦敦大学学院为他重新配置的木柜子中。虽然他的头颅被史密斯医生给弄坏了,但“自体肖像”一文中的很多设想却得到了后人的有效执行。1953年2月24日,边沁俱乐部的成员邀请“边沁爸爸”参加了一次会议,从而实现了边沁在死后主持俱乐部活动的梦想。1932年6月5日,为了纪念边沁去世一百周年,“边沁”亲自出席了学院为他举行的晚餐派对。1986年,“国际边沁学会”成立,“边沁”出席了成立庆典。1998年,学院为边沁举行了250周年生日庆典,并且邀请了“边沁”参加派对,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市用卫星电视进行了同步直播,与“边沁”分享生日的喜庆气氛。

(18)、如果没有了规则的约束,自由就会肆意泛滥,制造出各种麻烦、灾难。

(19)、一个受人尊敬的牧师在布道时说,“他虽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圣经·新约·希伯来书(11:4)》,“他”指旧约里的亚伯]。如果将说过这话的自体肖像放在他生前的教堂里,将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啊! 

(20)、我猜想,能说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优美句子的人,一定也是一位非常有教育情怀的教育者,我为中国有这样的教育者而自豪。他看到自己的句子被误以为是雅思贝尔斯的“名言”而被广泛流传,估计是高兴大于遗憾吧?只是如果现在他真的站出来指认这句话,说自己才是这句话的作者,谁会信呢?

2、爱尔维修是什么论的代表人物

(1)、这句话多出了一个分句,即“一个程序激活另一个程序”。树、云、灵魂,都是很有诗意的意象,但增加“程序”这个现代意象,它和树、云、灵魂搭配起来可能会比较突兀。

(2)、谢林——人类能够而且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3)、苏格拉底说过:「未经思考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左拉则说:「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

(4)、在思想和行为的领域中将会产生新的动机——道德上和政治上的动机。人们将会对我死后的自体肖像作何评论?一个人死后,他的善行将会受到正面的评价,他因此就不会被世人所遗忘。这样一来,他在生前就会预料到人们对他的评判。如果这些身后的评判是负面的,他的自体肖像就会被倒置着展出。这就是对自体肖像的炼狱一般的折磨。而一旦公众舆论发生变化,他的头颅就会被放回正常状态。

(5)、显而易见,无论是孔子,还是其传人孟子,都是中国公知的祖师爷。然悲哀的是,如今读了几本西方著作的某些公知,则普遍视孔子、孟子为其仇敌,而误导社会、误导民众,而企图从文化、思想、精神上将孔子、孟子推上十字架或五马分尸的现场。

(6)、所以,最后我倡议,凡是阅读这篇文章的朋友都将其转发,广而告之,让其传播面越广越好。

(7)、后来狂爱上休谟,认为生命是在怀疑中寻找真谛。好在房龙的「哲学的童话」让自己觉醒,「世界是什么?」「人的本质又是什么?」那是一生的过程,又怎能在自闭的对话中找到答案呢?

(8)、从巴门尼德开始,哲学的研究开始进入思辨的领域。

(9)、思想自由是最具吸引力、最为人们赞赏的。思想自由的本质在于思考的自由。没有人能强迫人或禁止人思考。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思想最具创造力,最需要独立思考,反对禁锢。但思想自由的目的是发挥思考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发挥个人意志的能动性和爆发力。思想自由与责任不可分。有一分自由,就要承担一分责任。要自由而不要责任,不是自由而是特权。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过,“自由意味着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惧怕它的原因。”但思想自由一旦为某种势力或利益集团所独享,变为它们的工具,就不再属于思想自由范围,而是属于思想特权范围。这时,评价的标准已经不再是抽象的自由概念,而是真理。谁占有真理,谁就拥有最大的思想自由。思想自由的合理界线和责任当然应由法律规定,而不由某个人的主观意志规定。学术自由与责任的连结点是法律、是法治;学术自由与追求真理相结合,这就是学者的责任和良心。

(10)、诚然,百年来一心朝向西方的国人之中,大多数都是善意的,其初心都是想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而民众生活得更加美好,且摆脱被西方列强宰割或由西方主导的命运,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大放异彩。

(11)、不遵守规则就要受到规则的惩罚,这很公平,谁都不例外!

(12)、自杀的“医学化”无疑影响到整个社会对自杀的认知,是向宽容自杀者迈出的重要一步。人们开始意识到自杀的人并不是遭到魔鬼的引诱,而是由于其自身的(身体的、经常是心理的)疾病导致。“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忧郁成为一个时髦的标志,对抑郁的着迷使人们认识到自杀是精神疾病的标志,而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犯罪。”随着《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出版,自杀甚至被肯定。因此人们逐渐接受自杀者不是邪恶的化身,不应该遭到严酷的对待。但是,对自杀的道德解释没有随着医学的进步而退却,在一段时间里,英国存在一个“混杂”的过程,即道德的、医学的两种解释并存。

(13)、                       陈俊一

(14)、17世纪法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笛卡儿,提出「普遍怀疑」作为他的哲学的重要的原则。他为了寻找建立他的哲学基础,要对以往所坚信的一切东西都普遍怀疑。

(15)、        不过,这篇文章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自体肖像所可能贡献的经济学、医学和颅相学价值,而在于,边沁认为,它能够革命性地更新我们纪念死者的方式。也正因为这个,边沁才自豪地声称,“如果没有我作为引导者,你们当中有谁能够跟进?……难道我不是你们所有人的爸爸吗?”

(16)、有些人总觉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没有学术水平,没有品位,没有个性。只有“为什么而什么”,诸如“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为哲学而哲学”,总之,“为学术而学术”,才叫水平、叫学术。似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没有服务对象,没有社会使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毫无疑问,研究工作需要有个人的爱好和兴趣、需要激情;没有个人爱好和兴趣,赶着鸭子上架是不行的,也是不可能获得成就的。但爱好和兴趣可以成为研究的推动力,而不是研究的目的。学术研究需要自由,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鼓励大胆探索;没有创新精神,不突破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永远在思想僵化的笼子里研究,不可能有新成果、新见解。不断重复虽然保险,但不可能创新。大家都走的路是平安大道,但不会看到新的风景。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而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是追求真理、大胆探索创新、平等讨论的必要条件。这种学术自由本质上是学术民主和学术主体性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但学术自由不能理解为可以任意发表各种奇谈怪论的自由、可以向真理发起进攻的自由。有人宣称中英鸦片战争的责任在中国,不拒绝鸦片贸易就不会有战争;鸦片战争打的是腐朽的清朝统治者,而不是中国人民。按照此说,从1840年起多次列强入侵,打的都是统治者而与中国人民无关;瓜分的都是统治者的国土,而与中国人民的家园无关。我们不是听见过有的论者说吗:越是爱国主义越是卖国主义,越是卖国主义越是爱国主义。发表这种“高论”如果也叫学术自由,这种“学术自由”还是少点好。这是伪学术自由,是向学术真理进攻时的掩体和防身的盔甲。

(17)、对担负不同方面工作的领导干部来说,应具备相应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不懂经济学理论的人管理经济,不懂文化理论的人管理文化,不懂管理学理论的人管理大型企业,不懂环境理论的人领导环境保护,都是搞不好工作的。有些领导干部不是不想干好,不是不想把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治理好,而是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和适应工作任务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不知道如何干。正因为如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自己承担的艰巨任务,或者“乱治”,或者陷入“无为而治”“懒政”“惰政”,陷入无计可施、无路可走的困境。恩格斯说过,“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这个论断,值得天天忙于事务而轻视理论工作的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思考。

(18)、 “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从小就知道这是胡适的“名言”,我们因此而对胡适大批特批,但后来也有学者考证,胡适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在他的著作中也找不到这句话。但现在这句话似乎成了胡适“历史虚无主义”的“铁证”。至于他在哪里说的,或者说过没说过,没人去考证了。

(19)、这也打开了一个保存服装的新天地啊!自体肖像该如何着装?当然是用他们的日常服装,用他们的职业服装,用他们的奇装异服了:人们可以在这些服装中进行选择。

(20)、利益的诱惑,足以让人疯狂,足以让人以身犯险。

3、爱维尔官网

(1)、黑格尔认为,在中世纪,真正的哲学是从爱留根纳开始的。

(2)、在3月12日晚,“湖北孝感小区近百人聚集篮球场”的视频,曾在网络上引起不小的关注:

(3)、于是就有了无可奈何的态度,安于现状的心境,无为而治的追求以及同流合污的理由。

(4)、与卢梭等人大约同时,有一批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年)、霍尔巴赫(1723—1789年)、爱尔维修(1715—1771年)等,曾经共同编纂百科全书,因而得名为百科全书派:他们用唯物论为思想武器,与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及宗教迷信作斗争。

(5)、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外迅速蔓延,可谓“中国上半场,世界下半场”。

(6)、郑州“毒王”郭某鹏,他曾凭借一己之力,让整个郑州的人陷入恐慌!

(7)、作者简介:杜时忠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导、所长,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德育中心主任

(8)、 在似乎无人知晓洪秀全及其信徒是不是早已沦为孤魂野鬼的大背景下,面对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不仅当时的庙堂之人被吓得屁股尿流,而且诸如陈独秀、胡适和鲁迅之类的不少海归,以及土生土长的一些社会名流,也基本都是一个劲儿地朝着西方列强或日本等国的洋大人点头又哈腰,甚至是变着法儿地一味跪舔之。

(9)、(11)薛传会:《公民教育30年:研究与评述》,《学术论坛》2015年第4期。

(10)、而在二〇〇五年三月二日的一个网页上,终于出现了把这句话标注为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话语——

(11)、也许你会认为他是个疯子,可是正是他的体验,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原理,建立起自己的数学体系和哲学体系。

(12)、从此之后,人们不再需要石头或者大理石的纪念物,收集死尸已经不会再危害公共健康,教堂的墓园也可以被逐渐废置了。

(13)、显然,以“西方中心论”或“美国中心论”,彻底取代事实上存在了几千年“东方中心论”——目前中国在某些层面、某些领域落后于西方是另外一回事,以主导全球话语权、完全主宰世界命运,是西方国家的官方行为,而非只是简单的中西文化交流或学术问题之类的。对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中国民间层面,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

(14)、当然,比喻本来就是语言的常态,有学者统计英语中70%的表达方式是比喻性的。美国学者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也说,“譬喻是想象力的理性事件,容许通过一类经验去理解另一类经验”,“新譬喻能创造新理解,并且因此而创造新真实”(《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GeorgeLakoff,MarkJohnson著,周世箴译,联经出版事业股份公司2006年版,第339页)。也有很多哲学家对比喻持有消极的看法,柏拉图、霍布斯、洛克、派克皆不认为比喻有助于认识真理,比如派克认为,“所有仅以譬喻术语表述的哲学理论,都不是真的真理,而是想象力的产品……它们放肆而华美的奇异思想爬上理性之床,不仅以低级而非法的交合亵渎了理性之床,还使心中充满幻象幻影,替代了真概念以及对事物的关注。”(同上书,第287页)派克此段文字写于十七世纪,主要是反对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华丽文风,然而反讽的是,派克此段文字却也是比喻性质的。

(15)、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不少国人更是普遍以为,美国就是天堂之国,就是世界文明成果之最大化身,就是人类追求的至高精神境界之所在。但殊不知,被美国前总统林肯誉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的世界著名思想家、作家、诗人爱默生则点赞道:“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6)、现在有些人喜欢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传统、士的担当精神,借题说事,似乎谁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谁就是依附权贵,就是没有中国传统士的独立精神。其实,真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士,也就是儒家讲的君子,是有标准的,这就是讲气节、敢担当。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已把中国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无可再高的地步。这才是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

(17)、教育万能论是指18世纪理性主义者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可以决定社会,否定遗传素质差异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教育观点。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靠教育。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曾说,如果给他以教育的全权,不需要一百年,就可以使欧洲改观。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是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

(18)、这篇文章用引号表示这句话是引用的,但是没有说明引用自谁。这句话包围在几句更完整的表述中,前面和后面都还有精彩的句子,可能还是出自某本书。笔者暂时还没有检索出“它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好、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这几句话出自何书。

(19)、毒舌问答第三期: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有放弃

(20)、在网络上,有句评论这样说:“不管你有什么公主病王子病,都没有人会惯着你们那些臭毛病。”

4、爱尔维修是教育万能论吗

(1)、试想,如果社会没有了法律,那么人人都会因一己私利而大肆放纵;那结局就是,这些无知者会危害到社会安宁、人们的生命。

(2)、这种将死者持久暴露在众人面前的景象会不会太令生者悲伤了?窗帘或者滑动的幕布就可以解决问题。

(3)、莫言: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4)、“卢克莱修在他的时代独自进行了一场壮烈的战争,他当然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诗人。因为他,以及后来的卡塔路斯、西塞罗和维吉尔,拉丁文学才走向成熟。”

(5)、    启蒙运动,是反对封建贵族的专制主义统治,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所谓的“西方中心论”得以主宰世界几百年的最大根基之所在。其席卷了当时欧洲所有的主要国家,而其中心在法国。法国的启蒙运动以法国“百科全书派”为核心,包括狄德罗(百科全书发起者)、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霍尔巴哈、拉梅特里、爱尔维修、波维尔、魁奈等一批杰出思想家。

(6)、柏拉图——物质世界的背后存在一个理念的实体世界

(7)、(3) (英)德里克·希特著,郭台辉、余慧元译,《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110页。

(8)、        这之后,史密斯医生将边沁制作成一副骨架,填充好稻草、棉花和香料,罩上边沁生前常穿的外衣,以坐姿将其安置在边沁生前的椅子上。根据边沁的遗嘱,史密斯医生将边沁的头颅制作成了木乃伊,但由于操作上的失误,头颅不宜被公开展示,史密斯只能请法国艺术家塑一个蜡像人头作为代用品,插在边沁的躯干上。

(9)、这种罪过,是对别人的生命不负责,不值得人们去同情与饶恕。

(10)、“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

(11)、但引用名人名言得有准确的出处,不能随意地从别人的文章中转引。引来引去,以讹传讹。比如,我常常见到有老师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就感到吃惊,因为我没有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哪本书里有这句话。后来看到这句话,又有人说是“冰心说”“霍懋征说”……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几乎所有教育家都说过,但既然是引用这句话,就应该准确指出其出处。如果不知道出处,就别说是谁说的,就直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是可以的。

(12)、爱默生则如此称赞柏拉图和他的代表作《(理想国)》:“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全部价值都在这本书里了。”

(13)、治国理政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和方法是不同的。《史记》中记载了陆贾与刘邦关于如何治天下的一段对话:“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可见,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这是中国的一条历史经验。刘邦听取了陆贾的建议,重用叔孙通制定政治礼仪制度,依靠萧何等人参照秦朝法律制定《汉律九章》。汉朝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王朝,应该说与刘邦醒悟到“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不无关系。

(14)、《富勒实用颅相学》(1847)插图。这本手册被誉为19世纪最好的颅相学著作(图片来自网络)

(15)、不知道是这群人的无知,还是憋不住“居家令”,而要向往自由?

(16)、其实,何止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也是一样。尽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各有特点,但当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同样面临如何建立制度和法律的问题。他们从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潘恩、杰弗逊、汉密尔顿等一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那里吸取思想和理论,形成了反映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思想和观点,制定了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长期统治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恩格斯曾经称赞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思想家,说他们是“给现代资产阶级统治打下基础的人物”。

(17)、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可以说在他那里,哲学家、预言者、科学家和江湖术士等等身份经常交错出现,以至于我们无法确切地勾勒出他的形象。

(18)、教育无止境,教育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方法的重复,而是文化的积淀、方法的创新。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我们为每个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让教育在和谐中焕发它无穷的魅力!

(19)、是故,笔者罗竖一认为,兴建孔子大学是万利而亦有“害”。

(20)、他否认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断言人的形成只是教育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才智差异也仅仅是教育造成的,即“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一方面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改造人必须改造环境;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们的偏见统治着世界,改造环境又必须改造人的偏见,即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因而主张教育万能。爱尔维修的这一教育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但陷入“意志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

5、爱尔维修是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

(1)、二〇〇四年,笔者检索到两个网页出现了这句话,分别是二〇〇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小鱼的微博转发“画家蓝蝶”的微博,但此微博却把这句话冠在了莫言的头上——

(2)、陈春花廖建文:顾客主义,数字化时代的战略逻辑

(3)、艾克哈特关于神和灵魂的思辨无疑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德国哲学的思辨精神。

(4)、这样一来,每个人都会成为他自己的纪念碑。如果人们需要一些复制品,石膏的翻模就可以取代雕塑。

(5)、“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己的景仰和敬畏: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6)、        不知道边沁在写这句话的时候,自己是不是已经笑趴下了……

(7)、到了二〇〇五年的网页,依然有部分人把这句话引用为莫言所说。另外在二〇〇五年三月一日的网页文章《朱自清的大气——在当下语境阐释温州中学的校训和校歌》中,作者黄惟勇写道:

(8)、本文根据人类民主实践的历史成就,特别是中国仁人志士浴血奋斗的艰难历程,指出普通中国人获得的公民身份来之不易。公民意味着人民主权,意味着国家与公民对等、公民与公民平等,以及权利和义务对称,它具有法律、政治和社会诸多层面的丰富内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国教育特色。促进中国人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变,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使命。

(9)、当然,这句话的意象很美,之所以被广为引用并不仅仅是因为雅斯贝尔斯的名头,更因为这句话本身内涵的丰富和语境的优美。在语言的运用中,比喻往往可以一语中的,让人感觉到事物的本质。比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机制。

(10)、有位网友说:“这群人的心真大,不怕死吗?”

(11)、一言以蔽之,兴建孔子大学是万利。然,万事万物皆有利害。那么,兴建孔子大学的“害”在何处呢?

(12)、在4月18日,正当美国确诊病例突破70万时,美国的得克萨斯、密歇根、明尼苏达、威斯康辛等多个州,却爆发了大规模的人员聚集抗议活动。

(13)、当有人问他什么是哲学的时候,他回答:“哲学就是一帖治疗灵魂疾病的药剂。”

(14)、 譬如,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就以“萧甘”为笔名,抛出了一枚名为《孔老二罪恶的一生》之重磅炸弹,而误炸了无数国人,并造成了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

(15)、杨朝明作为一位在国际上亦有不小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为何要持之以恒地建言兴建孔子大学呢?

(16)、在自体肖像的展厅中,高处只应该放置头颅的肖像,而地面上则应该放置全身肖像——两个性别的肖像交替放置,就像波斯的建筑或者希腊的女像柱(Caryatides)一样。

(17)、        由于文章写于边沁去世之前几天,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一个以随想录的形式保留下来的文本——但这已经足够体现边沁对“自体肖像”意义的构想了。我们并不清楚边沁的想法是不是认真的,但这些并不完全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自体肖像不仅仅是对毛利人习俗的借鉴,而且也是中世纪圣骨崇拜的延续与发展。

(18)、 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胡塞尔

(19)、文学基金会可以收集作家们的自体肖像。在一个环形的,或者半环形的房间里,他们可以环绕着生者,或者根据其独特之处,被安置在不同的走廊之中。人们可以以生卒时间为顺序来排列他们,或者按照功绩来排列,或者根据抽签来排列。

(20)、这个句子中文意思与上文所提类似,但笔者仔细阅读之后发现这又是根据中文翻译而成。看来,这句话有很大的概率乃是国人所创,并逐渐被误传为雅斯贝尔斯所说。但究竟有着怎样的传播过程呢?网页上的信息成千上万上亿,要追踪一句话在网页上的传播史、流传经过并不容易。甚至这句话最初的出处也许并不是在网页上,而是更早的某本不为人知的纸质书。因为没有条件对现存的纸质书籍进行电子化的全文检索,笔者暂时就把检索范围限定在网页上。

(1)、尽管我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战略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调整,但是,无法否定我们仍然属于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无法否定主权在民的国家根本制度,无法否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努力方向。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必须坚持、必须捍卫、必须重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基本立场。

(2)、"WasistBildung"erwähnt:"dasWesenderBildungbedeutet,dasseinBaumeinBaumschütteln,schiebeneineWolkeandereWolke,eineandereSeele,eineSeeleerwacht."   (译文——《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3)、        这些历史人物之间的对话,被边沁取名为“天堂乐土之景观”(ScenesintheElysianFields, 或Elysium)。在具体设想戏剧的情节之前,边沁先探讨了舞台上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4)、        对于这种经常引起家庭纠纷的案例,边沁是如何解决的呢?他设想,“正如同在有些教会中男女分开礼拜一样——男性在教堂的一侧,女性在另一侧——自体肖像也可以照此摆放。”这样一来,“这个令人尴尬的问题轻而易举地就被解决了”。

(5)、在教育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培养合格公民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比如,万明钢说:“在对教育目标的表述上,培养合格的公民总是处于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培养公民是一切教育目标表述的基础,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9)檀传宝不满意只把公民教育看作是学校德育或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出:“公民的培育是全部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公民教育的倡导意味着教育性质的改变。公民教育实际上应该是、也必须是全部教育的转型乃至整体社会的改造”。(10)还有人梳理了近30年(1982-2012)公民教育的研究成果,指出2002年开始,公民教育的研究论文大幅增长,并且成了研究热点,公民教育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都成为公民教育研究的学科视角。(11)

(6)、自杀人数的增加引起政府及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由于自杀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因此对自杀者的惩罚引起教界、俗界的关注。

(7)、位于伦敦舰队街的萨尔蒙夫人蜡像馆(1793)。从17世纪开始,蜡像艺术逐渐在英国发展起来,大多数艺术家都是女性,这是因为制作蜡像所需要的体力劳动相对较轻。萨尔蒙夫人(1650-1740)是早期蜡像艺术家中成就最高的,她创立的蜡像馆直到1831年,也就是边沁去世的前一年,才正式关闭。这时候,我们更熟悉的杜莎夫人(MadameTussaud,1761-1850)登上了历史舞台,她首创于伦敦的蜡像馆现在已经风靡于全世界(图片来自gettyimages)

(8)、在西方哲学史上,爱尔维修的独特之处,就是以利益为核心的功利主义伦理学思想。

(9)、 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

(10)、从语境看,这句话显然是张庆海自己“总结”出来的,而非雅斯贝尔斯或其他人所说。

(11)、他不仅仅怀疑我们感觉到的所有物体的存在,而且怀疑我们的感觉器官的存在,怀疑我们的肉体的存在。他设想,我们每天所见的天空、云彩、大地、万物,是不是全属于虚假,只是一个巨大的魔鬼布置下专门迷惑人的东西呢?

(12)、笔者的检索结果显示,网页上最早出现这句话,是二〇〇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发表在教育在线网站的一个名为“考上大学的苦恼”的帖子(网页地址为http://bbs.eduol.cn/thread-3011-1-html。还有两个更早的显示为二〇〇一年的网页,但实际上那两个网页都是假网页,故忽略)。

(13)、但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比喻句并不多。大哲雅斯贝尔斯更多的是通过理性分析,层层推进去讲述他所理解的教育。有些时候,比喻是一种灵感的迸发,会对思维产生奇妙的催化作用;但有些时候,比喻也是一种思维的偷懒,让人沉醉于句子本身的漂亮而忘记了去追寻更为本质的东西。而雅斯贝尔斯绝不是一个思维偷懒的人。

(14)、我们因为生活在现实中,所以会非常强调现实的作用,每每到企业中,人们无法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的时候会说,这是中国文化的问题;无法做到产品的精益求精的时候,也告诉我这是中国人的现实;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人们会告诉我这是中国国情。

(15)、难道真的就无所作为了吗?林肯的美国之路,支撑他的是对于现实的藐视;邓小平的中国改革是理想对现实的征服。也许你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可是你可以让自己活在理想中,而不是现实中。

(16)、本文来自“镇西茶馆”。            

(17)、由O.S.富勒和N.S.富勒合著的《新编插图版颅相学面相学自学指南》(1859)插图,左图是“好妈妈”的颅像,右图是“缺乏母性者”的颅像。富勒兄弟(FowlerBrothers)是19世纪最著名的颅相学家(图片来自网络)

(18)、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 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19)、加缪坚持认为自杀是唯一真实严肃的哲学问题,自杀研究虽然只涉及社会中的少数人,但其折射出的社会意义重大。同时,自杀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理查德·柯布教授写道的:“死亡,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是谈论生的前提。”“18世纪科学至上主义、启蒙人文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都对越来越宽容的态度有所贡献。但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决定性的,既不是一种‘主义’决定的,也不是一些“主义”决定的。”我们目前能得出的结论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开始摆脱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一切的做法。人们不再认为自杀是恶魔控制了人们的心智。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可以说近代晚期英国社会出现宽容自杀者的呼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这种态度对于我们今天客观理性地对待自杀形成了重要作用,也是人们争取“安乐死”权利的基础。萨斯教授认为自杀是我们最重要的道德与政治问题,自杀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由(fatalfreedom)。

(20)、因此现在我写文章,尽量不引用名人名言,一旦引用我就一定要知道其出处,尽管我不一定在文章中注明,但如果有人要问我,我能够回答得上来。否则我就不引用。

(1)、自体肖像之被保存,有时候是为了给予荣誉,有时候是为了进行谴责。……就好像荣誉的喷泉池——我们称之为国王——可以报偿人们的功绩一样,难道就不能有羞辱的喷泉池——我们称之为公众舆论——来处置犯罪者的自体肖像吗?公众舆论是会变化的:它受经验、知识和哲学的启发。如果一个自体肖像因为被放置在羞辱的庙堂中而名声遭到了伤害,公众舆论可以矫正这一伤害,更正自己的错误,将受害者转移到荣誉的庙堂中去。同样的,由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利益与偏见,有些自体肖像可能被放置到荣誉的庙堂之中;但当这些利益与偏见消逝之后,人们可能会将其转移到羞辱的庙堂中去。自体肖像在两个庙堂之间的移动,是多么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啊!……

(2)、其中还附有一个原链接(http://wilma.blogdriver.com/wilma/index.html),但至今十一年过去了,已经打不开。通过互联网的网页历史搜索,目前笔者检索到的最早将这句话注明为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就是这个网页。

(3)、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

(4)、近代晚期的英国,要求对自杀者持宽容态度的呼声日渐高涨,这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阶层、群体逐渐转变了对自杀者的态度,开始同情自杀者及其家人。史学家认为:“对‘自杀’态度的转变是漫长的18世纪现代化的标志,这一时期死亡成为非社会化的——一种私人的、单独的、神秘的(行为)。”自杀逐渐“去犯罪化”或者说人们的看法越来越“世俗化”, 不再相信自杀与超自然力量或恶魔的引诱相关。人们认为自杀是疯癫、压力或抑郁的表现,是与(正常的)自我分离的行为。人们越来越不认为自杀是一种罪(sin),而是一种可以解释的世俗行为。自17世纪60年代以后,当地选出的验尸官调查团越来越多地判决自杀者疯癫,这样就可以避免自杀者的财产被没收。因为神志不清的人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可以免除惩罚。据统计,1485—1660年,95%以上的自杀者都被判重罪,不到2%的人被判为疯癫免于定罪。1660年后这一比例稳定增加,从17世纪60年代的4%增加到80年代的 8%,再到18世纪前期的5%。同样, 1660年以后(自杀者)被没收财产比例稳步下降(按每二十年计算),17世纪60年代是35%,80年代下降到25%,18世纪前十年下降到13%。

(5)、 人所共知,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在深入研究世界26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史之后,不仅编写了被评价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之巨著《历史研究》,而且直言道: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之所以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主要是指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同时,他还认为,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是人类未来最美好和永恒的新文化。

(6)、其次,孔子一生主张的是“克己复礼”,而其所复之礼,乃为周礼。其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封土建国”,以行“敬天爱民”、“明德慎罚”之大道。这跟孔子辞世200多年后,即秦朝开始建立而被后世不断改革的君主制,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

(7)、曾某在疫情防控期间,煽动人员聚集,这是一种无知的行为。他不仅公然践踏防疫规则,更是不顾别人的生命安全。

(8)、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9)、C)不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

(10)、德谟克利特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1)、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的达官贵人们[指教士和贵族],一旦被制作成自体肖像,就应该被放置在最荣耀的殿堂中。他们身披长袍,头戴冠冕——这是一场多么罕见的皮影戏啊!就连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拱顶之下的蜡像,以及萨尔蒙夫人在舰队街的蜡像博物馆,都相形见绌了…… 

(12)、从政治学的视野来考查,公民”代表的是民主国家的政治立场,它反应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对等关系,即一方面,国家要保护公民的安全,增进公民个人的福利;另一方面,公民要承担对国家的义务,如忠诚国家,依法纳税,保卫国家(服兵役)等。从教育学的视野来考查,“公民教育”的宗旨是把未成熟的自然人培养成为具有公民资格的社会人,或者说是把未成熟的公民培养成能够捍卫公民权利、承担公民义务的合格公民。政治学关注的,政治实践探索的主要是哪些人可以成为公民,具有公民身份,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去实现权利,如何去履行义务等。教育学关注的、教育实践探索的主要是合格公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公民知识与公民技能,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或方式来培养、训练或造就公民。这种关注和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在路上”。正如有论者强调的,“那些运用‘公民身份’、‘世界公民身份’和‘公民教育’等词汇的人应该意识到,在这些概念的背后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含义。”(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