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大传简介一生【文案104句】

admin 文案 2023-09-25 00:00:18

陈独秀大传简介一生

1、

(1)、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2)、(作者系文史学者,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

(3)、“d一层,陈仲甫(即陈独秀,作者注)先生等已在进行组织。出版物一层,上海出的《共产d》,你处谅可得到,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4)、对象 中国公民、海外华侨华人能用汉语写作者

(5)、石墙院是宁静的,宁静得有点凄凉;然而,石墙院又是坚固的,它镌刻着一个伟大的灵魂,在最后时刻所散发出来的独特品格,这个品格是永恒的……

(6)、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7)、历史 |人文 | 美学 | 科普 | 励志

(8)、办学的同时,陈独秀参与了《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的创刊与主编。《安徽俗话报》取两大主义:“第一是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得大家躲在鼓里”“第二是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可以长点见识。”启蒙的意图十分明显。《安徽俗话报》创刊半年,即发行数千份,南京、上海、镇江、扬州、武昌、长沙、南昌等均有代销点。

(9)、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对自己影响极大的人。新文化运动时期,毛泽东认陈独秀为“思想界的明星”,“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毛泽东的这一看法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并没有根本改变。1936年7月,应斯诺之邀谈及早年经历时,毛泽东多次以尊敬的口吻提到陈独秀。他说,自己当时十分崇拜陈独秀和胡适所作的文章,“他们成了我的模范”。“当我在北大的时候,他对我的影响也许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都大。”

(10)、另一项工作是语言文字学研究。陈氏最后一本著作是《古阴阳入互用倒表》。二十世纪后半叶,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成为显学,思想的突破首先在语言学中实现,若干思想巨匠都是语言学家,如维持根斯坦、海德格尔、福柯、罗兰·巴特、哈贝马斯……陈独秀选择语言学,并非陶渊明式的、寻找一条自适之路、一处温馨的桃花源,而是与他登上新世界的屋顶散发传单的行为一样——高屋建瓴。天地大气的分合汹涌,只有真正的“龙”才能体验到。整个二十世纪,中国人过的都是“虫”的生活,有几个称得上“龙”的人呢?

(11)、按照我国法律对于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谁也没有权利私吞陈独秀遗著的手稿;何况陈独秀还有后人在,他们也没有声明放弃手稿的继承权,只不过由于方氏两代七十年的秘藏,而无法主张本应属于他们的著作权、继承权和物权。笔者作为陈独秀孙女,认为爷爷的手稿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理应上缴国家,或依《三方谈话会纪录》交还北大永久保存(爷爷生前赠送亲友者除外),《甲戌随笔》亦不应例外。一来使这本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本陈独秀有关文字学音韵学的著作原稿得到更好的保护;再者,陈独秀写作时,有一些有价值的一闪念,以随笔的形式写出,抑或能给今后的文字学音韵学、历史学家和书法家们以启发。在当下学界的浮躁,追求一夜成名、金钱至上的氛围下,“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此事又应了陈独秀的遗言:“学力太差者,不能写。”但我相信,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会被历史湮没,九曲黄河十八弯,中华民族总会有克服浮躁的那一天,总会有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批大师再现,他们不会辜负陈独秀在“监狱”这个世界文明发源地里创造的“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陈独秀《研究室与监狱》。《每周评论》第二十五号,一九一九年六月八日。全文如下: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12)、如果你们处死我,你们将很难再找到我这样的人。事实上,打个玩笑的比方,我是受神灵委派附在这个城邦身上的,这座城就像是一匹良种马,由于身躯太大,容易懒散,需要牛虻蛰一蛰……如果你们听从我的意见,就会让我活下去,但是,我猜想,不久你们就会从瞌睡中醒来,听从阿尼图斯的话,一巴掌把我打死,然后再接着睡。

(13)、5诗赛的初衷和本意是以文会友,增进交流。本平台真诚、友好、公正对待每一个作品每一位诗友。人品不好、目的不纯、想通过参赛发财而达不到目的就肆意诋毁造谣谩骂者,请勿投稿!

(14)、1920年5月,陈独秀编辑《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这时,他的思想已经发生质的飞跃,开始自觉地意识到工人阶级在社会变革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蔡和森将他的这一转变,称之为“由美国思想变为俄国思想了,宣传社会主义了”。8月15日,他和李汉俊主编《劳动界》周刊,这是一份劳动工人的报纸,主要任务是“改良劳动界的待遇……好叫本刊成一个中国劳动阶级有力的言论机关”。1921年1月23日,他到广州后,《劳动界》便停刊了。

(15)、形式 现代诗歌(单首或组诗)和古体诗(3--5首为一组)

(16)、本套丛书选编了陈独秀在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文体的作品890余篇。全书作六卷,按发表时间收入了陈独秀1897年-1942年发表和未发表的各类主要论著,约280万字,所选文章均依据权威资料和《新青年》、《向导》、《安徽俗话报》等重要报纸的影印件精心编选和严格校对,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内容的权威和准确性。

(17)、本书收入作者在陈独秀研究方面最重要的24篇文章,这些文章写于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其中绝大多数已经发表过,并产生较大影响。通过这些文章,不仅可以看出有关陈独秀研究的许多创见,而且可以大体看到国内陈独秀研究状况在几十年来的变化。

(18)、陈独秀很想站在抗日运动的前列,1931年12月5日,《热潮》周刊应运而生,这是他一生中所创办的最后一份刊物,他为之题写刊名,并在《发刊词》中说:“二十世纪是两种热潮的世纪,一种是广大的劳苦饥寒奴隶向一班寄生虫算账的热潮,一种是几十种被压迫民族向帝国主义算账的热潮……两种热潮之合流终要把全世界洗刷一新。”

(19)、再如,为感谢台静农的帮助,陈独秀决定将珍爱的《实庵自传》赠送给台静农作纪念。他于1940年5月5日,在自传稿尾页,写了一段题跋“此稿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十六至五日中,时居南京第一监狱。敌机日夜轰炸,写此遣闷。兹赠静农兄以为纪念。一九四〇年五月五日独秀识于江津。”1948年10月18日,台静农受聘于台湾大学,出任文学系教授,将《实庵自传》秘密带到了台湾。1990年11月9日,台静农病逝于台北。2011年11月纪念台静农百年冥诞,将《实庵自传》手稿收藏在台湾大学新建的总图书馆特藏室。

(20)、“悠悠道途上,白发污红尘,沧海何辽阔,龙性岂能驯。”陈独秀是革命家而非政治家。政治家是无人格无人性无人情的,而革命家则是单纯而天真、固执而顽强的侠客和文人的结晶体,亦即葛兰西所说的“哲学的实践者”。陈氏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弱冠以来,反抗清帝,反抗北洋军阀,反对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实现自由社会。”他的热情从未冷却,难怪比他小得多的胡适也羡慕他的“年轻”。学生傅斯年谈论世界大势,悲观地说:“十月革命本来是人类命运一大转机,可是现在法西斯的黑暗势力将要布满全世界,而所谓红色变成了比黑色势力还要黑,造谣中伤、倾陷、惨杀……我们人类恐怕到了最后的命运!”陈氏却坚定地说:“即使全世界都隐入了黑暗,只要我们几个人不向黑暗附和、屈服、投降,便能够自信有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力量。”

2、

(1)、1920年11月7日,他在上海创办了《共产d》月刊,指派李达担任主编。他在发刊词中号召:“一切生产工具归生产劳动者所有,一切政权归劳动者执掌,这是我们的信条。”毛泽东读过这篇短言后,极为赞赏,他在给远在法国的好友蔡和森的信中说:

(2)、说是陈独秀陈列馆,其实很简陋,没有解说员,只有一位看门老人。进入室内,似有一股霉味扑鼻而来。迎面墙上是“风流无悔——陈独秀生平事略”横幅,下方是陈独秀半身像。四壁挂着简介文字,配几幅图片,比较显眼的是,陈独秀直幅签名书法“独秀”两字;卧室和写作室有床、桌椅等遗物。寥主任领着我们边看边讲,介绍陈独秀在此的生活情况。他知晓得很详细,胜过一般讲解员。我想,也许是陪客人介绍次数多了。

(3)、《小学识字教本》是陈独秀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中就着手编写的。从字面上看,容易被误解为是一本儿童识字课本,其实不然。它是拥有很高中西文化素养、特别是国学雄厚基础、博古通今的学术性力作,是总结我国几千年和他几十年来文字研究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它是“教本”而非“课本”,是有意为中小学教师普及国民文化教育提供教学蓝本,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实用性。以他自己的话说:“《小学识字教本》用处可大了,中国过去的小学家(研究《说文》的人),都拘泥于许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和注释,不能形成一个文字科学,我现在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想探索一条文字学的道路……我发现前人在这方面有许多谬误,我有责任把它们纠正过来,给文字学以科学的面貌……我要言人之未言。”

(4)、    第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

(5)、万万想不到的是,仅一年以后,陈延年的弟弟陈乔年竟然也在同样的地方就义。1924年秋冬之交,陈乔年奉命回国,担任北京地委组织部长。d的八七会议以后,陈乔年从北京调到武汉,担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才几个月时间,陈乔年又奉命调上海,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这时,陈延年已经牺牲,陈乔年踏着兄长的血迹在上海与国民d作斗争。

(6)、同年底,陈独秀又回到安庆,与好友房秩吴守一等相商,创办一份《安徽俗话报》。吴、房二人积极响应,并议定陈独秀主编。安徽知名人士胡子承从中联络资助经费,并将社址设在芜湖科学图书社,承担发行任务。当时,芜湖没有印刷厂,他又和章士钊相商,所编报纸由章士钊交上海东大陆书局印刷。

(7)、潘兰珍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决定面对事实,与“老头子”共患难。潘兰珍每天跑警察局、巡捕房,打听陈独秀的下落,警察、巡捕对潘兰珍横眉冷眼,不时敲诈勒索。10多天后,她终于打听到陈独秀已经作为政治要犯被押解到南京老虎桥模范监狱。潘兰珍决定到南京监狱看望并照料陈独秀生活起居。她辞去了工厂里的工作,将领养的一个小姑娘送到老家南通托人抚养,然后退了房子,只身到了南京。

(8)、《小学识字教本》是陈独秀毕生的文字学研究成果。在反袁斗争失败后极度困难的1913年冬,完成文字学专著《字义类例》;《实庵字说》是在狱中完成的又一部解析汉字的文字学著作,1937年3月到7月《东方杂志》五次连载,引起学界重视;《识字初阶》在狱中完成初稿,晚年以主要精力修改补充重订,更名为《小学识字教本》。“从《字义类例》《实庵字说》《识字初阶》最后到《小学识字教本》,终于找到了汉字的整个发展规律,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体系。”而成为文字学巨著。“他在致台静农的信中,明确表示:‘中国文化在文史,而文史中所含乌烟瘴气之思想也最是毒害青年,弟久欲于此二者各写一部有系统之著作,以竟《新青年》之未竟之功。文字方面而始成一半……’实际上陈独秀从事文字学研究是他一生革命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唐宝林《陈独秀全传》第85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小学识字教本》即是陈独秀久欲在文字学领域所写的“一部有系统之著作”。

(9)、革命的火光在冲出一条血路的躁动中酝酿着,当蔡元培、章士钊、张继等积极侧身于暗杀事业的时候,陈独秀却体现出一份难得的冷静。如果说当年,他对于吴樾等人的暗杀行动在敬佩、同情之中持保留态度,成为共产主义者后,他对暗杀有了更清晰的反思。1923年1月31日,在《向导》周刊一篇名为《论暗杀暴动及不合作》的文章中,陈独秀写道:

(10)、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陈独秀在中国一大上被缺席选举为__。远在广州的陈氏听到这个消息后,该是怎样的心情呢?兴奋、惊喜、冷静、怀疑、忧惧?八年之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十五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开除陈独秀d籍的决议案》,陈氏听到这个消息,又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政治上的游戏规则,非陈氏这样“侠骨霜筠健,豪情风雨频”的狂士所能理解并操作。陈独秀只能是陈独秀,永远不能形成一个“陈独秀d”或“陈独秀派”。后来,他的托派学生们再次将他开除出托派共产d,亦在情理之中。

(11)、1913年,陈独秀在家乡参加“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讨袁斗争失败后,陈独秀东逃日本,袁世凯在安徽的爪牙奉命捉拿陈独秀并扬言要斩草除根,陈延年兄弟幸得友人相助,总算虎口逃生。已是翩翩少年的陈延年兄弟从小就对反动军阀充满了仇恨,他们对母亲说:“我们要找父亲去,这个仇一定要报!”

(12)、他常以“顽石”“三户”的笔名发表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他所发表的评论文章12篇,时事短评102篇。《热潮》只出版发行7期,上海“一二八”抗战后,便停刊了。

(13)、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14)、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15)、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16)、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7)、陈独秀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始人之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领袖之一。他的言行和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变革和青年觉醒有着巨大贡献,甚至对当今的社会及青年,仍然有着巨大影响:

(18)、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19)、1922年8月,兄弟二人经阮爱国(胡志明)介绍,双双加入了法国共产d。中共中央经过研究,正式承认参加法国共产d的同志为中国共产dd员,组成中共旅欧支部,陈延年、周恩来、赵世炎等被推选为支部负责人。1923年春,中共旅欧支部派陈延年兄弟与赵世炎等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20)、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d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d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3、

(1)、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2)、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石墙院不期而遇。2008年11月,我作为镇海区政协社法委负责人,与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办公室(简称外管办)的同志一共赴江津区,参加“来镇海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对接座谈会”。事毕,在江津区政府办公室廖义伟副主任等人陪同下参观了陈独秀在石墙院的旧居(对外又称陈列馆)。

(3)、   警醒全d牢记历史教训。在承认陈独秀功绩的同时,亲历大革命血雨腥风的毛泽东从未忘记陈独秀放弃d的领导权而使d蒙受的重大损失。1936年7月,毛泽东在陕北保安对斯诺说谈到大革命失败时,毛认为陈独秀应该负最大的责任,说他是一名不自觉的叛徒。“陈独秀的确害怕工人,特别害怕武装起来的农民。当时陈独秀是中国共产d的大独裁者,他甚至不同中央委员会商量就作出重大的决定。”

(4)、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从日本到上海。9月15日,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期改为《新青年》,后移至北京。1920年1月,陈独秀南下上海,《新青年》一并重返上海。从这个时候起,陈独秀主要以上海为舞台开展革命活动。

(5)、12月1日,《国民日日报》被迫停刊。章士钊对这段经历极为珍视,1941年5月,陈独秀还欣然赋诗遣怀寄兴:

(6)、1903年5月17日,陈独秀在安庆藏书楼举行慷慨激昂的爱国演说会,遭到反动腐败的清政府的“严密查拿”。他逃到上海,找到原《苏报》主编章士钊相议筹办《国民日日报》,继续宣传民族民主革命。8月7日,《国民日日报》创刊。

(7)、然而,这是一部多灾多难的书。在狱中,他基本完成了初稿,历尽磨难带出牢狱,寓居石墙院后,却遇小偷窃走了两箱底稿。这对已经贫病交加的陈独秀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他带着病体,凭着记忆重写此书。

(8)、陈独秀撰写的《小学识字教本》,获得预付稿费2万元,对于一贫如洗的陈独秀可谓雪中送炭。未料书稿送审时,教育部长陈立夫要求将书名改为《中国文字基本形义》,陈独秀说:“一个字都不能动。”结果该书不能出版。家中无米下锅,潘兰珍说:“老先生,钞票没有了,动一动那笔钱吧(指2万元书稿费)!”陈独秀说:“那笔钱动不得,我不改书名,他们就不出版,就不动他们一分钱!”直到陈独秀去世,2万元分文未动,后来全部如数退还。

(9)、李耀宇:上海人,曾任上海《公用事业报》首席副刊编辑,上海《城市导报》编辑、记者。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上海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有抒情诗《渴望》获“中华杯”(华东地区)一等奖;《傣家茶浓》获全国第二届“诗与远方”海上邮轮诗歌大奖赛三等奖;《顾村,诗意栖居的地方》获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新诗创作大赛的“百首优秀诗作”。独幕话剧《擎天柱》(1978年)被上海戏剧学院搬上舞台,戏剧小品《落寞》、《桥》、《绝处逢生》等分别获得全国、省市级专项类大奖。原创大型沪剧《担当》获得2018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化艺术资助项目、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优秀剧目奖。

(10)、勤王革命皆形迹,有逆吾心罔不鸣。直尺不遗身后恨,枉寻徒屈自由身。

(11)、1929年,陈独秀被开除出d籍。从1927年到1929年,这是陈独秀一生中最难熬的3年。他失去了在d内的地位,两个儿子先后惨死,且尸骨无存。同年,陈独秀与上海烟厂的女工潘兰珍共同生活。

(12)、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13)、  陈独秀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

(14)、陈独秀还写道:“我记得我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他童年时,是随祖父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其课程《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稍长则学《四书》、《五经》。这位祖父管教子孙是非常严厉的,人称“白胡子爷爷”。当邻里的孩子哭闹时,只要一说白胡子爷爷来了,便停声不敢再哭。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对自己的童年是这样描述的:

(15)、在晚清急进的革命风潮中,晚清革命志士中、陈独秀的朋友中,许多人信仰无政府主义,在革命手段上,主张暗杀行动。谋炸清廷出国五大臣的吴樾与陈独秀有通信、面晤之谊。对于吴樾的暗杀计划,陈独秀曾表示:“要努力唤醒广大群众,起而救亡”,“同人等进行革命,要能谨慎而不懦怯,要有勇气而不急躁。”唐宝林先生认为,这表明陈独秀主张侧重于发动群众革命,不要急于进行个人的暗杀行动。但吴樾认为,在“革命时代”之前必有“暗杀时代”,前者难后者易,他愿“手提三尺剑……为同志诸君先鞭”,“留其难以待君。”

(16)、陈延年被捕时,身上穿着短衣,裤子上扎了一根草绳,这样的打扮很像一个雇工。陈延年自称陈友生,是受雇到这家人家做工的。我d闻讯后立即组织营救,当时谈妥交800块钱放人。与此同时,陈延年的好友汪孟邹也在设法营救。他通过关系找到胡适,胡适不敢擅自做主,即向吴稚晖请示。吴稚晖听说陈延年被捕,非常高兴,他一向痛恨陈延年,认为陈延年是共产d里不好对付的人物。吴稚晖立即打电报给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祝贺他抓住了陈延年。陈延年就这样落入了虎口。蒋介石下令:“此子之恶,胜过其父十倍,立即斩首严惩。”

(17)、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陈独秀继续被推选为d的总书记。陈乔年当选为中央委员,陈延年虽然没有出席会议,但在会上也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父子三人在d的代表大会上同时当选为中央委员,这在中共d史上绝无仅有。

(18)、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19)、事实上,他祖父想多了,以后的陈独秀让这个家门名留青史。

(20)、两年后,1901年,陈秀才没有停止反清宣传活动,清政府忍受不了了,进行通缉,他便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4、

(1)、4同一作者参赛作品不受篇幅限制,投稿一经录用,主办方享有免费使用权

(2)、陈独秀虽身陷囹圄,但因他的名气在监狱里受到优待。他住一间约20平米的看守房。房间里除了1张大床和几把椅子外,还放了2个书架,上面放了不少经史子集书籍。国民d要员及社会名流,如胡适、罗世伦、段锡朋、刘海粟等不时来探监,陈独秀并不寂寞。

(3)、传传就是我,我就是传传。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做新闻界d史宣传的顶流形象代言人。

(4)、作者简介  陈红:陈独秀孙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5)、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6)、生活再艰苦,可对颠沛半生的陈独秀而言,有了石墙院这个“家”,也算是有了相对安稳的栖身之地。从此,他闭门著述,偶尔在住房的后门外和夫人一起垦地种菜、养鸡,主要精力集中在续写《小学识字教本》。

(7)、   毛泽东作为陈独秀曾经的战友,继陈独秀、瞿秋白、李立向忠发、博古、张闻天之后中共d内的最高领导人,他曾多次谈及陈独秀。

(8)、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9)、而大陆直至1995年才第一次出版《小学识字教本》。此次出版,是以当时已过七旬的原华中工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严学宭教授保存的手抄本为底本(严先生于1946年从王星拱处借到其收藏的油印本的手抄存本,躲过文革‘破四旧’未被焚毁。后华中理工大学语言研究所决定出版该书,把手抄存稿交由该所工作的刘志成校订)。由于年代久远,经油印又经手抄,可以想见字的失真会多么严重;再加上刘志成对他认为“讹错”的地方进行“改换”和“删削”,在后记中,还说“改不胜改”。(见《小学识字教本》,巴蜀书社1995年版)这真应了陈独秀临终时担心的事:“学力太差者,不能写。”这样一部被修改得面目全非的纯粹学术著作,此时又遇上“清理精神污染运动”,被作为“史学界的精神污染”而搁置到1995年,改由巴蜀书社出版。直到2009年,任建树先生领军的陈研专家组编写《陈独秀著作选编》,据《文字新诠》本,将梁实秋不得已而改换的书名与隐去作者的姓名和叙,“一律复原”,编入第六卷。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之波折,可谓世间少有。

(10)、1937年对日抗战爆发,8月23日,被国民d反动派羁押5年之久的陈独秀提前释放出狱。蒋介石即刻委派陈立夫、陈果夫请他出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长,条件是要求陈独秀组织一个新共产d,并供给十万元经费和国民参政会五个名额,均遭陈独秀拒绝;在美国的胡适邀他去美国写自传挣钱,也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认为,当下钱是我最需要的,但国难当头之际,跑到美国去写自传赚钱,拿共产d人鲜血染红的旗帜炫耀自己,那无异于亵渎和背叛。就这样,他既拒绝了国民d的高官厚禄,又堵塞了去美国以写自传赚钱的路子。从此,陈独秀走向了茫然惆怅、穷困潦倒的漫长生存之路。

(11)、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12)、他的幼年经历被直接复制下来,等他自己有了孩子,就把祖父对待自己的手段用在孩子身上,对几个孩子要求特别严格,比如,为了让孩子磨练意志,让两个儿子睡在图书馆的地板上、外出打工自食其力等等。

(13)、《安徽俗话报》的风生水起是大时代的风起云涌。白话运动始自1898年维新派人士裘廷梁提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口号,学者统计,到1904年,全国有40多种白话报。其中在据俄运动热潮中创办的白话报有28种。《安徽俗话报》是其中之一。

(14)、生于1879年,书生陈独秀、政论家陈独秀、政d领袖陈独秀经历过20世纪前半叶革命中国大大小小的急流险滩。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唐宝林先生用34年时间研究陈独秀,成近百万字的陈氏全传。2013年,《陈独秀全传》简体中文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此后一直是常销书。在这个特别的年份里,鸣沙君拟分专题对该书部分章节内容进行缩写,并以连载形式在鸣沙公号推出,以飨有意回望历史的读者。今天先推出第一个专题《陈独秀的觉醒之路》之第一部分。

(15)、“d史新传”系列将d史与新闻史相联结,探寻d史与新闻史之交汇点,设有“人物采撷”“名篇鉴读”等栏目,由华中大新闻学院“形象代言人”——新新和传传邀请师生d员,围绕我d历史人物、d报d刊历史沿革等,将d史故事娓娓道来……

(16)、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17)、南京沦陷前,陈独秀与潘兰珍漂泊到四川江津,寄居在一个友人家里。陈独秀没有收入,生活十分拮据,蒋介石曾经派要员前来邀他担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长,陈独秀一口回绝,说:“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我不反对他就是了。”

(18)、1932年10月16日早上,潘兰珍带着一脸的疲惫,匆忙赶往回家的路上。她买了一份《中央日报》给他的“老头子”王先生。报纸上《通缉令》的面孔映入潘兰珍眼帘:“天哪,这不是阿拉老头子吗?”潘兰珍此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她与陈独秀生活已有两三年,做梦也想不到,她的“老头子”王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共产d领袖陈独秀。《通缉令》上与陈独秀一起被国民d通缉的还有瞿秋白、周恩来等人。

(19)、这似乎是一个天生的叛逆者,要从自己所属的时代、所属的阶级中出逃,赤手空拳创造出一个新世界。

(20)、梁书鑫,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本科生低年级d支部预备d员。曾担任新闻学院团委组织部部长,现任新闻学院团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胡吉伟班”班长。曾获讲好华中大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三等奖、2020年校优秀学生干部、2021年校优秀共青团干等荣誉。

5、

(1)、历史三千年黑暗,同胞四百兆颠连。而今世界须男子,又杀支那二少年。

(2)、一九零三年,二十五岁的陈独秀留学日本。当时,清国湖北留日学生学监姚煜生活腐败、思想顽固,拼命压制进步学生。一怒之下,三名热血青年闯入姚的房间,将他按在地上,由张继抱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咔嚓一声便剪去了姚的辫子。这一瞬间对陈独秀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的一生所走的道路在这一剪中就选定了。他为之终身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

(3)、   2009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陈独秀著作选编》六卷本,辑文890篇,272万字。较原三卷本600多篇、162万字,多出200多篇、115万字。校正旧编中错、别、漏字句上千处。新辑作品主要是档案文件、新发现的文章书信,以及音韵学、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其中有陈独秀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主持特别委员会的发言,五卅运动中在《热血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在南京狱中写给汪原放的54封书信,入川后写给台静农等人的近百封书信,等等。

(4)、笔者在查找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对于这七种论著传递过程的描述有细微的不同,在学者徐光寿的研究长文有关部分中,谈到:“该书手稿和清样一直完好地保存着,直到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仍被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注:唐宝林先生的工作单位)。1993年,著名学者唐宝林将清样手稿推荐给中华书局出版。”(见徐光寿《关于陈独秀遗文资料的整理与出版》,《安徽史学》,2017年第1期)

(5)、    作为中国共产d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曾几何时绝对称得上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却以63岁的人生,凄然离世于江津区(原属四川省,现为重庆市)鹤山坪一个小山岗上,那方小小的石墙院,镌刻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年光景。

(6)、1897年,陈独秀在乡试中落榜,但拜赶考所赐,他从闭塞的安徽来到了口岸城市南京。甲午战争后,“康梁派”振聋发聩的文章让他不愿再走科举老路。

(7)、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场考试了。我背了考篮、书箱、文具、食粮、烧饭的锅炉和油布,巳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彷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睡。一条号筒内,总有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筒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做“屎号”;考过头场,如果没有冤鬼缠身,不曾在考卷上写出自己缺德的事,或用墨盒泼污了试卷,被贴出来,二场进去,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那一年南京的天气,到了八月中旬还是奇热,大家都把带来的油布挂起遮住太阳光,号门都对着高墙,中间是只能容一个半人来往的,一条长巷,上面露着一线天,大家挂上油布之后,连这一线天也一线不露了,空气简直不通,每人都在对面墙上持起烧饭的锅炉,大家烧起饭来,再加上赤日当空,那条长巷便成了火巷。煮饭做菜,我一窍不通,三场九天,总是吃那半生不熟或者烂熟或煨成的持面。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最深:考头场时,看见一位徐州的大胖子,一条大辫子盘在头顶上,全身一丝不挂,脚踏一双破鞋,手里捧着试卷,在如火的长巷中走来走去,走着走着,上下大小脑袋左右摇晃着,拖长着怪声念他那得意的文章,念到最得意处,用力把大腿一拍,翘起大姆指叫道:“好!今科必中!”

(8)、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9)、陈独秀的母亲总是用好言劝勉他:“小儿,你务必好好用心读书,将来书读好了,中个举人替父亲争口气,你的父亲读书一生,未曾考中举人,是他生前的一桩恨事!”一面母亲的严命,教习八股革命,一面弟弟看不起八股文,不愿学,孟吉夹在中间很为难。一直到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陈独秀17岁了,距县考只有一两个月时,孟吉才硬着头皮对陈独秀说:“考期巳近,你也得看看八股文章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也只好听其自然了。对弟弟的格格不入,他急中生智,向母亲作些虚假的报告,以取得母亲的喜悦和宽慰。在县考府考自然名次都考得很低,到期了院试,宗师出的题目是“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的截搭题。考完后,陈独秀竟然中了第一名。他在《实庵自传》里是这样记述的:

(10)、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言时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4月21日,毛泽东在讲七大工作方针时又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

(11)、1897年8月,成为秀才的陈独秀是当红热门,经家族选定,与安徽一个当官的叫做高登科家的女儿高晓岚结婚了。

(12)、诸如此类的见闻,给二十岁出头的陈独秀极大刺激,他在一篇名为《说国家》的文章中写道:

(13)、在陈延年的努力下,广州d组织迅速由几十人发展到数千人。陈延年还协助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叛乱,组建了“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后扩大为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陈延年组织并领导了省港大罢工。

(14)、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5)、小时候的陈独秀是一个奇怪的孩子,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是一声不哭,把严厉可怕的祖父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祖父不止一次愤怒而伤感地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祖父看人看得很准,这个孩子长大后果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16)、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写道:“我自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我记得我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我记得家中有一个严厉的祖父,一个能干而慈爱的母亲,一个阿弥陀佛的大哥。”

(17)、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 ,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d早期主要领导人。

(18)、寿春倡义闻天下,今日淮南应有人。说起联邦新制度,又将遗恨到君身。

(19)、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共产d早期组织。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陈独秀虽然没有参加会议,但因为共产国际的指示及陈独秀在中国共产d创造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此后,陈独秀连任五届中共中央总书记。

(20)、1897年8月(光绪二十三年),陈独秀初次离开母亲,到南京参加乡试。同行的有他的大哥,大哥的先生和安庆的同学等。陈独秀本对科举和八股文就不感兴趣,对这次参加江南乡试他在《实庵自传》里说:只是想“考个举人以了母亲的心愿,以后好让我专心做点正经学问”,又说:“至于写字,我喜欢临碑帖,大哥总劝我习馆阁体,我心里实在好笑,我巳打定主意,只想考个举人了事,决不愿再上进,习那讨厌的馆阁字做什么!我们兄弟感情极好,虽然意见上没有一件事不冲突,没有一件事依他的话做,而始终总保持着温和态度,不肯口头上反驳他,免得伤了手足的感情。”虽不情愿,也只好硬着头皮来渡过这场灾难。《实庵自传》里是这样记述的:

(1)、    第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阵地。《新青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其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2)、今天,新新邀请到学生预备d员梁书鑫,带我们学习陈独秀创办报刊的故事。

(3)、恽代英曾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象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做《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谢了。”

(4)、陈独秀是一位中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历史人物。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功过,早已铭刻于史。公道自在人心,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有多少志士仁人,耗尽心血,搜集史料,著书立说,拂去历史尘埃,还原事实真相。至今,虽然对陈独秀的评论仍没有定论,但一个真实的陈独秀,已经以正面人物的形象定格在民众心里。古语常说“当代不修史”,作为陈独秀后人,笔者能够活着看到今天陈学研究的成果,已经很感安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