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品有哪些精选110句

admin 句子 2023-12-02 11:02:49

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

1、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是什么?

(1)、在这部新版之中,父亲在他的前言里有这样一段话:“学校有大纲,有课程,有制度,有带着知识到学校教学的老师们,但还有一个东西——这就是教师的心灵,一个活的人的心灵。这个心灵就是像每一个父亲、母亲对于自己的孩子每走一步的理解、每一次神态变化的关注。”我认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心灵的一种特别人性化的描述,我自己找不出比这种诠释更贴切的对教师心灵的解释。

(2)、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3)、   苏霍姆林斯基22年年如一日地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他每天坚持早上5点至8点从事写作,白天亲自上课、同教师们一起听课评课和参加教研活动,并兼任班主任,晚上则整理教育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他整整花了10年时间,跟踪观察和研究学生从童年到青年的各种表现,对3700多名学生作了观察记录,积累教育教学资料2000多本,先后转化了107名差生,都作了详细产记录。此外,他还勤奋阅读了国内外各种教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学习经验。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在生前即获得了崇高的荣誉,先后被选为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教师”、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教师代表大会代表等,并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但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从没有脱离帕夫雷什中学的师生和课堂,直至最后逝世。他把终生献给教育和孩子的做法在世界上产生的广泛的影响。

(4)、为教师“减负”,即让教师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5)、看来当时苏联教师的负担主要还是来自家长的不作为,因为他们不作为,教师的负担自然很重了,也就没有了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

(6)、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灵魂。而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把自己毕生的“爱”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孩子们。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前言中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三—4)教师想爱孩子,必须要先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三—9)“热爱孩子”的观点和语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俯拾皆是。

(7)、《明日之学校》(美)杜威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发现:“教师还不得不花大半的业余时间,去给学习落后的学生补上以前荒疏的功课。”(《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赵玮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第81页)他认为:“要使教师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必须使学生按时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事情,及时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特别是掌握实际的技能,因为没有这些技能他们就无法学习。”(《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赵玮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第81页)

(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是苏霍姆林斯基作品,2009年3月1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10)、   一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目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阅读时间很少,迫切需要提高阅读效率,而很多的外国教育专著名词述语充斥全书,让教师们难以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玄奥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犹如同朋友叙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如同聆听一位教育长者的谆谆教诲,如同聆听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叙谈。

(11)、在乌克兰,我进一步了解到,19世纪以来,从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过渡,再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转轨,在整个社会经历重大的跌宕变革的时期,深负社会责任感的俄国作家,将文学与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用极富人道主义的笔调,或讴歌、或控诉、或启蒙、或批判,从而塑造了各个社会群体的不同人物形象,也造就了一大批璀璨文坛的大师。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愤世嫉俗,四大吝啬鬼之一泼留希金的爱财如命,罗亭的“无用”与“多余”,卡拉马佐夫兄弟对有没有上帝、有没有灵魂不死的追问,聂赫留朵夫的陷落与自我救赎……从感伤文学、浪漫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从普希金、果戈里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甚至后来的蒲宁、索尔仁尼琴……势如江河奔腾,形成数百年的洪流,为人类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学史写下光辉的一页,也为本民族的文学传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12)、《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3)、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运用了他的导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说。

(14)、在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教育新闻网联合教育科学出版社,为辛勤的园丁们送上一抹书香,约您一起重温苏霍姆林斯基经典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我国教育出版领域的扛鼎之作,畅销30多年,自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以来,累计销量200多万册,助力几代教师成长。

(15)、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16)、  本茶馆不定期会有广告文案,我早有说明:《直言不讳答网友:我不会接受任何道德绑架》。请感到不适者自行离去。

(17)、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18)、10年前,应乌克兰之邀,我有幸成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与全国著名教授、校长一同前往乌克兰,参加“第三届国际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讨会暨纪念苏霍姆林斯基9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那次乌克兰之行让我获益匪浅,我是苏霍姆林斯基忠实的“粉丝”,在很多平台我谈论过他的教育思想、教育艺术、儿童观,其实从他以及乌克兰这片土地上,我还能感受到文学的力量。

(19)、席慕蓉:没有童心的童年不是我们该给孩子的礼物

(20)、顾明远:怎么在课堂上真正关心到每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看到表面现象,还要看到它背后的一些原因。师生关系的构建非常重要,也很微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能体现他对学生的态度。我们在课堂上要关心到每一个孩子的表现,要真正看到每一个孩子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提到,他在头半年时间从来不会给学生打两分,尤其是第一次打分的时候,不打不及格的分数,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品有哪些

(1)、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人如果缺少真正的阅读,缺少那种震撼他的理智和心灵、激发他去深思生活和考虑自己前途的阅读,那将是很大的不幸。我们应当尽量让好书成为青少年的朋友,并使他们每天都跟这个朋友单独相处,哪怕一天只有一小时也好。”(《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赵玮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第97页)

(2)、《大教育论》(捷克)夸美纽斯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

(3)、好了,不深究这个问题了,还是回到帕夫雷什中学,还是说苏霍姆林斯基比较保险。

(4)、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5)、   例如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257页《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开头说:

(6)、活动以学校为单位报名,不接受教师个人报名。教师可将信息提供给学校,由学校相关负责人提出申请。

(7)、我想,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重要性的论述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我这里不用多说。只引述他一段话:“真正的教师必须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经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帕夫雷什中学》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第一版第50页)

(8)、教师要相信学生,还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慎重地给学生打分。

(9)、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除了用于正常的娱乐、健身、旅游或自己特殊爱好,比如画画、弹琴、钓鱼——这是理所当然的——之外,还会同样理所当然地用于阅读与写作、思考与研究,尤其是阅读。

(10)、我这样的担忧是有依据的,的确有老师连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不愿完成——苏霍姆林斯基还要求教师一年写两份计划呢——一份是教育工作计划,一份是授课进度计划。可见应该反对的是过量且没有实际意义的公文,而不是排斥一切应该有的写作,但有的老师一听学校要求交材料,便大叫“负担重”,对他们来说,就连备课写教案都是不应该的,不是前段时间还有人呼吁废除手写教案吗?

(11)、苏霍姆林斯卡娅:这本书的意思其实是“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中文版隐去了“我”,这个“我”在俄文中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在我的理解中是所有教育者,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把自己的心献给孩子。说到对心灵的理解,我在父亲留下的档案里边发现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手稿,它是这样说的,学校里有教学大纲,有课程,有带着知识来到学校进行教学的老师,也有学校的制度。但是还有一个东西就是教师的心灵,这是一个活的人的心灵。这个心灵就是像每一个父母一样关注孩子每一个变化了的眼神、每一个迈出的步伐。苏霍姆林斯基对人性,对心灵有特别的理解,再让我说比这更好的解释,好像很难了。

(12)、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如果——我说的是“如果”——现在有中国的教师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当老师,会不会也喊“累”呢?因为苏校长对教师阅读那么重视——2004年11月,我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和同事(从帕夫雷什中学考上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工作)伦达克女士聊天时,她告诉我:“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碰见老师最爱问的问题是,你最近读了什么书呀?”(顺便“炫耀”一下,我当校长时也爱这样问老师)对于不爱读书的老师,这不是很重的“负担”吗?

(13)、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14)、   “于是我看到:一个孩子的思想河流汹涌澎湃地在畅流,不断产生新的形象;另一个则如同一打气势磅礴、水面宽阔、深浅莫测,却缓缓流动的大河。河水的流动甚至无法察觉,但它却奔流不息,无法使它转入新的渠道;而另一些孩子的思想河流则轻快急速,好似可以加以堵截,使它立即转变流向。”

(15)、解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都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品。答案选D。

(16)、当今推行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原因很多,有些是学校和教师无能为力的。但作为教师来讲,教育思想是否需要端正、教育方法是否需要改进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17)、在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谈论文学,其实是在谈教育需要的爱的力量,而这正来自于无数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人性的光芒。

(18)、顾明远:我觉得老师往往看到的是一些表面现象,还要看到背后的原因。师生关系非常微妙,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能体现出他对孩子的态度。老师应该关心每个孩子的表现,看到孩子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说,在头半年时间里不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给孩子第一次打分的时候,不打不及格。正是这些微妙的地方,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

(19)、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20)、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

3、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书

(1)、我不想对每本书做总结,脑子里总是映着苏霍姆林斯基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需因素的系统性研究。从学习认知、情感、信念、道德、性格、心理、学习、爱情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角度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另外从集体责任感以及对家庭、社会、祖国的热爱等角度分析如何让学生拥有这种情怀;从善与恶、勤与惰、孝与逆、善良与冷漠等角度分析如果让孩子拥有一种健康的处世态度;从阅读的影响、劳动的价值、思考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关键因素。从教师能力培养、教学能力、学生沟通等角度分析教师这份神圣的工作。

(2)、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著作里,他描写了许多战后儿童的故事,这些孩子要么家庭是残缺的,要么父母是残废的。但在当时的教育学术圈里,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官方的教育学是凯洛夫的理论,是重视教的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把这本书同时给了两家出版社,一个是乌克兰,一个是东德。但很显然的结果,乌克兰拒绝出版,所以这本书首先在东德出版社。在国外出版的形势逼迫之下,苏联这个的版本才出来,这也是没有先例的事情,一个教育学者的书先在别国出版,再由本国出版。此后到苏霍姆林斯基去世之后,他的这部书才获得了苏联功勋奖章。这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的命运。

(3)、顾明远:明远教育书院名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4)、苏霍姆林斯基让老师们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后,老师们除了正常的生活娱乐之外,最重要的事,就是阅读。

(5)、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因为此时的教师就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多的是孩子的陪伴者,我想问一下二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又有什么新的意义?

(6)、就读书来讲,他写道:“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的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7)、(20山东/20河南单项选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A.教学与发展的理论B.认知结构理论C.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8)、我国现在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青少年的思想有点混乱,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我们应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要求上进的,是可以教育的。只有有了这种信念,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9)、对国人影响如此,那么,这些文学对苏联的影响如何?

(10)、苏霍姆林斯卡娅:坦率说,我是不知道的,但是我猜想,这首先源于苏霍姆林斯基个人对于教育的理解。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身体并不是很好,曾经在战争中负过伤,遭受着弹片的折磨,同时他经历了当时的乌克兰大饥荒,非常知道生命的不易。

(11)、接下来给大家讲讲关于他的一生吧!苏霍姆林斯基于1918年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他从家乡的一所七年制学校毕业,在1937年夏天进入了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预备班,不久就转入该学院的语言文学系学习,他从17岁就开始当小学教师,在1935年~1938年期间他先后在两所学校教乌克兰语言与文学,1936年他一方面努力工作,一面以函授教育的意义的方式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学习语言文学,在获得初级中学乌克兰语言文学教师资格,在1938年获得了高级中学乌克兰语言文学教师的资格证书,在学业结束时,他和朋友们一起立下终身在农村工作的誓言。

(12)、  请勿在后台给我发消息,我一般不看后台消息,因为每天铺天盖地的“求助”我无法一一回应和满足,请理解!有事在每天的文章后留言即可。

(13)、1960年他写了一本书,就叫做《要相信孩子》。这是他的教育信念。他说:“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创造条件使这些学生能最充分地发展这些长处。”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这种信心。

(14)、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每个教师都应该想一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15)、《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英)伯特兰·罗素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6)、为什么经常在一年级就会出现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智力劳动领域中没有对孩子个别对待。他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

(17)、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8)、最近,我听过一些课,发现我们的一些老师关心孩子其实并不是很充分,往主持人往只关心几个聪明的孩子。两个多月以前,我听了一堂语文课,授课教师一节课对一个孩子提问了8次,但坐在我旁边的孩子既不举手,也没被提问,他对教师来说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样。所以,在我看来这堂课是不成功的。不可否认,大班额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六十个孩子教师可能照顾不过来,可以理解。但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确实应该关心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

(19)、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语言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20)、但是,请容我“书呆子气”地傻问一声:为什么今天中国的校长,就不能有当年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自主权呢?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1)、1928年,乌克兰人通过转译法文本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阿Q正传》。1929年,《阿Q正传》俄译本(鲍•亚•瓦西里耶夫译)由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出版,其后在苏联有4种俄译本,还有20多种苏联各民族文字的译本。1956年苏联著名作家鲍•尼•波列沃依访华时,曾经对与鲁迅友谊颇深的翻译家曹靖华说:“30年代最初读到《阿Q正传》俄译本时,发现书中描写的不是帝王与妃子们的逸事,也不是神话传说,而是苏联人民迫切关心的中国被损害、被侮辱的普通百姓的悲惨命运。”有意思的是,他很同情“阿Q”的悲惨遭遇,不甘心“阿Q”就这样被无辜杀害,便将这部作品改编成剧本——《阿Q在广州的街垒上》,结尾处让“阿Q”在共产d员的引领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2)、因此,只有当劳动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需要时,它才能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应当让孩子从童年开始就领略到劳动的乐趣。在帕夫雷什中学,不同年龄儿童都选择了相应的劳动。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保健工作。

(3)、如果说,“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么,“教师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不学习,这对于个人(教师本人和他教的孩子)是真正的威胁。”这是我说的。

(4)、                            

(5)、我自是没有能力来整体地评价苏霍姆林斯基,但我努力地思索:苏霍姆林斯基何以能对教师、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6)、遇到了这样的校长,帕夫雷什中学的老师们多么幸福啊!

(7)、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实践的科学,在其著作中无处不体现着这一点。劳动的力量如此之大,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他用无数实例说明了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卡娅: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现在的教育更加复杂,这一点在乌克兰也是一样的。因为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孩子比我们成人要更快地掌握一些技能和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是孩子教老师、教父母了,这种变化自然就影响到了孩子与老师互动以及教与学的形式。

(9)、他提倡从校园环境、教室布置、师生仪表到音乐、体育、美术教学都要做到外表美和精神美的统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他说:“学生走进校门,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

(10)、翻  译: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肖甦

(11)、在学生毕业前夕,学校还要组织隆重的毕业典礼,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也是图书节。毕业生首先参观纪念馆,瞻仰教育家的手稿、作品和书房,告诫孩子们——“没有书的头脑就像没有翅膀的鸟”,提醒他们尊崇知识、永远爱上书籍;然后,全校师生到体育馆表演童话剧,回顾老校长写过的童话故事,师生共同做交流读书格言的游戏,书仙子送给孩子们一个读者备忘录——如何读书和利用图书;最后,一年级学生给每个毕业生献上鲜花和题有临别赠言的一本书,毕业生向学校图书馆捐赠图书,学生代表向老师和学校致答谢词。

(1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

(13)、什么叫和谐发展?他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

(14)、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几乎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他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从教育的内容来说,主张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并在各项教育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也都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从教育的学段和培养者来说,《我把爱心献给孩子》可以说是一部幼儿和小学教育学专著,《公民的诞生》是专门论述中学生成长的,《给儿子的信》谈的是大学生教育;《帕夫雷什中学》是一部中学教育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谈是的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着重谈的是中小学校长的基本素质。另外,还有《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谈的是教育伦理学和儿童的德育教育,《爱情教育》专门论述青年爱情教育的内容,《家长教育学》则是论述家庭与家长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都涉及到了,而且还有建立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这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的著作与实践中是很少见的。

(15)、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我这里只举出其中几点。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充分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的。

(16)、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和谐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他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

(17)、主持人:第一个问题请问卡娅女士,请您回忆一下苏霍姆林斯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的?

(18)、苏霍姆林斯卡娅:我想补充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孩子心灵的理解,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看到,一个是看见。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但是看见孩子却不那么容易,因为看见孩子包括看见孩子的内心。比如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一个孩子打瞌睡,这是看到,但还要看见他打瞌睡背后的原因。

(19)、今年是著名教育家瓦西里·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在他35年的教育生涯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他一生不懈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学遗产,被很多教育人称为“活的教育学”。

(20)、   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曾深情地说:

5、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

(1)、   “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一个人首先要使自己留在人的心中。我们常说的不朽就在于此。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使儿子或女儿牢牢记住自己,就是为了活在他们的激情和劳动之中。人最大的幸福和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此,如果你想留在人们心中的话,那你就去培养自己的子女吧。培养人,这可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2)、重复一遍:“为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创造环境和条件,使他不要白白地耗费精力和宝贵的时间,去做那些琐碎无用和妨碍他的创造性努力的事。”

(3)、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全称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4)、据我所知,苏霍姆林斯基在写这本书之前酝酿了很长时间,他也写了很长时间。这本书不仅反映了教育过程本身,还包括了教育学的全部内容。苏霍姆林斯基很不喜欢上世纪30年代那个时候的教育学以及教育人对孩子的态度,特别反感那时的教科书总是说我们的“学生”,而不是我们的“孩子”,因为孩子不仅仅是学生,孩子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因此他就写下了这本书表达他对教育、对孩子的理解,这本书包括了情感发展、身体发展、智力发展、劳动教育等等内容。

(5)、他说:“对孩子来说,教师最大的不公平是不公平地给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而且还要让家长来处罚他。”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善意相信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激发起积极的智力劳动的推动力。“ 绝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来束缚住儿童的思维。”

(6)、苏霍姆林斯基以及其他教育者也注意到这一点。他们强调,在孩子们刚学会学习和思考、思维刚起步的时候,父母应该注意把非技术操作层面的东西、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东西、德行的东西尽早输入给孩子。一些可以迅速习得的能力可以称为短时或者瞬时记忆之下的技能,而人和人之间的交流非技术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东西。因此在新的时代,教育者要注意要跟孩子交流,尤其是情感上和精神层面的交流;父母更要尽早,可以从两三岁起就注意有目的对孩子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影响,因为这些是会留在长时记忆之中的。

(7)、  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育思想适合中国国情。

(8)、在我的书房里,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部,有《给教师的建议》。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读得并不快,也并不急,但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总会忍不住玩味再当然,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今天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也会感觉很多很多的遗憾与无奈;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自己昨天的教育,也会感觉更多的不安与后悔!

(9)、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古老的话题,也是常青的话题,我们今后可能还要继续讨论下去。特别是我们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一些封建思想还残留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人怎么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主人,成人怎么理解孩子,怎么真正把心灵献给孩子,都需要继续探讨。

(10)、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因为用于备课的时间太多;而为了让花在备课上的时间尽可能少,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读书。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减负”的逻辑。

(11)、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12)、顾明远:对心灵的理解,在我看来,主要讲的就是精神世界。这本书里面很多都是讲培养孩子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和谐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很重视人的精神世界,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之所以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有价值,正是这个原因。

(13)、特别提示:本活动系为推动教师读书发起的公益活动,如发现有人恶意冒领图书,将被赠书出版社列入黑名单。

(14)、   本文就据了解的资料,来尝试分析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原因。

(15)、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教育界最熟悉的名字,他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有48年的时间,但他的思想一直在世界各国流传,而且至今仍闪发出耀眼的光芒。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形成不是偶然的,是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与他的成长密切相关。他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热爱教育。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几十年,从来没有离开过课堂、离开过学生。他担任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到十年级学生毕业;他带领学生到田野到社会去体验劳动体验生活;他研究三千多名学生,探索儿童成长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思想。

(16)、本文收录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7课(由晓澄朗读)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4课。(选自课文时文字有改动)

(17)、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教育界最熟悉的名字,他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有48年的时间,但他的思想一直在世界各国流传,而且至今仍闪发出耀眼的光芒。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形成不是偶然的,是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与他的成长密切相关。他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热爱教育。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几十年,从来没有离开过课堂、离开过学生。他担任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到十年级学生毕业;他带领学生到田野到社会去体验劳动体验生活;他研究三千多名学生,探索儿童成长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思想。

(18)、真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在欣赏艺术品。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源于他的帕夫雷什学校的真实生活,他的每一部书、每一篇文章,都已融入到他的情感世界当中,成为了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教育的力量固然强大,但当它依附于说教,其作用就会终止。试想,如果苏霍姆林斯基文字生涩,词句干瘪,没有带给你审美的向往,在教育道路的诸多繁难面前,我们怎能借此获得慰藉与鼓励?

(19)、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他说:“每一个人,从童年时,特别是从青少年时起,应该理解自己精神生活完满、劳动愉快和创造的幸福。”

(20)、主要成就  两枚列宁勋章  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

(1)、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与情感教育相提并论。他认为,所有在德育手段不能达到的精神世界,美育的手段都能触及它。听一支曲、看一幅画,能给人以“无言的”陶冶和感染,打动读者和观众的心灵,进入精神世界。

(2)、是孩子而不是学生,这是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接下来想问问顾先生,您是什么时候读到的这本书,当时有什么感受?

(3)、——这话可真是说在今天中国教师的心坎里啦!

(4)、著有《教学目标分类学》等著作,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5)、(特别提示:拙著在各网站都有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前往搜索购买就是了。我这里就不单独提供链接了。)

(6)、《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创作的小说作品,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7)、在今天这样的大数据的时代,一切都可以数据化、工具化,感情可以成为煽情的商机,故事可以集体团队化创作,情怀可以装点肆意兜售,在今天谈文学还有意义吗?文学还有自信力吗?我们还需要文学吗?我们还能安静地欣赏诗歌,还能静下心来读小说吗?文学和教育到底有怎样的关联?

(8)、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发展的科学。他的光辉教育思想没有也不会停止,他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当它在卫国战争中重伤住院4个月被问到工作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回学校”。他的生命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同时也推动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的发展。

(9)、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

(10)、②苏霍姆林斯基非常热爱孩子,他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写道:“我生活史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