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大全经文原文图片精选140句

admin 句子 2023-12-06 11:13:47

佛经大全经文原文

1、佛经全篇

(1)、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

(2)、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3)、陶怡松菊,田乐烟霞。 孟邺九穗,郑珏一麻。

(4)、君起盘古,人使亚当。 明皇化萼,灵运池塘。

(5)、(8)此碑铭,凡两次著录于《泰山文献集成》,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二卷,第99页(《岱史》),第三卷,第176页(《岱览》),据《岱览》,1747年此碑佚失。感谢蔡穗玲提供资料。

(6)、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

(7)、3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8)、子晋牧豕,仙翁祝鸡。 武王归马,裴度还犀。

(9)、通知:原《佛光应用先觉先知》现已升级为《化解增运先觉先知》,内容全部更新。

(10)、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11)、学问,不论贤愚、大小、无贵贱,都应是人本来就该懂得的事。如果没有圣贤之人,没有许多圣贤之书,没有许多圣贤所阐发的明确的道理,难道就不去理会,弄明白它了吗?也仍然要去理会的。如今有圣贤说的语言,有许多文字,人们却不去学习。师友们只能是把道理阐发明确。个人如果不自己发愤向前,师友们无论如何是没有办法的。

(1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14)、孙琏织屦,阮咸曝裈。 晦堂无隐,沩山不言。

(15)、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16)、三国时的董遇平常总是带着经书,一有空闲就认真习诵阅读。别人来向他求教,他往往并不直接讲解,而是说:「读上一百遍,自然就明白了其中意旨。」苏辙也说过:「看书就像服药,服的多了,自然就会发生效验。」读书人应当从这些话中得到一些启迪。

(17)、每当跟人提到佛教,大家都会对现在对佛教氛围有所误解。

(18)、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19)、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噉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

(20)、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2、佛经大全经文原文图片

(1)、仕治远志,伯约当归。 商安鹑服,章泣牛衣。

(2)、颜回练马,乐广杯蛇。 罗珦持节,王播笼纱。

(3)、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4)、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5)、后来,印度天竺国的一位法师叫般剌密谛,他听说“东土小释迦”智者大师为了求阅《楞严经》,整整礼拜祈请了十八年,而且不畏寒暑,精进不懈。这令般剌密谛法师深深地感动和钦敬,他觉得这部经和东土的众生,必定有殊胜的法缘。他决定要把《楞严经》抄录出来,打算藏匿着带到中国来,不料过边境时被驻守的官吏搜查出并且没收,因此不许般剌密谛法师出国。法师只好返回,但弘法的心,无丝毫动摇。

(6)、我们为什么念,还有更现实的原因,就是此经的语言优美得超越会让你重新看待我们的汉语。并且,全经也只有5000多字,如果只是偈颂部分的话,你只要花十分钟就可以看完一次。

(7)、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

(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10)、干椹杨沛,焦饭陈遗。 文舒戒子,安石求师。

(1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王良策马,傅说骑箕。 伏羲画卦,宣父删诗。

(13)、荀息累卵,王基载舟。 沙鸥可狎,蕉鹿难求。

(14)、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15)、《法华经》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

(16)、如果你还想了解阿弥陀佛及净土宗,可以继续阅读《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

(17)、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18)、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19)、(大义):若不登高望远,如何能够相信东流的河水最终汇聚成为深邃的大海。两个人一条心,能够得到购买黄金的钱。每个人都留着一个心眼,连买根针的钱也赚不到。

(20)、读书时,应放宽心,道理自然会理解、懂得。如果心情非常忧愁,急迫,终无法悟出书中的道理。

3、佛经原文及注释

(1)、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2)、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3)、24心不可纵,意不可逞,若能抑忍,则烦恼可除。

(4)、谢敷处士,宋景贤君。 景宗险韵,刘煇奇文。

(5)、心经,就不用多介绍了,这个很多不学佛的人也会背诵或书写,总共只有短短260个字,却蕴含了宇宙人世间最真实的道理,经文不仅讲了人的心,也讲了世界的心,同时也是整个般若经的心脏。

(6)、深情子野,神识阮咸。 公孙白纻,司马青衫。

(7)、论藏:主要讲修慧的部分,一般是佛的弟子所说,比如《俱舍论》、《十二门论》。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就叫三藏法师。

(8)、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9)、26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10)、这部经是净土宗非常重要的经典,对于学佛的人不会陌生。对于不学佛的人,读这部经的原因是,这部经很短,语句也不是很复杂,大多数人可以理解字面的意思。这部经解释了两个重要的佛教名词“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

(11)、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12)、《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时期中国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3)、深圳、上海、江苏、浙江:200本以内,每100本35元邮费。超过200本,每100本22元邮费。

(14)、文翁教士,朱邑爱民。 太公钓渭,伊尹耕莘。

(15)、(大义):有些人名义上是亲戚却不像亲戚,有些人虽然不是亲戚却比亲戚还亲近。不论甜美与否,家乡的水都好喝;不论是不是亲戚,故乡的人都最亲近。朋友相聚不饮酒,连洞口的桃花也会嘲笑你不懂得人情。

(16)、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17)、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喜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18)、《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19)、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20)、马当王勃,牛诸袁宏。 谈天邹衍,稽古桓荣。

4、佛经100首经典

(1)、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2)、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3)、▲ 德国汉学家雷德侯教授担任中德政府联合考察摩崖经刻学术合作项目负责人,图为考察组成员在山东考察现场。

(4)、豫让吞炭,苏武餐毡。 金台招士,玉署贮贤。

(5)、第一远路波陌内被恶人窥算之灾。第二远路风雹雨打之灾。第三过江度河落水之灾。第四墙倒屋塌之灾。第五火光之灾。第六血光之灾。第七劳病之灾。第八疥癞之灾。第九咽喉闭塞之灾。第十落马伤人之灾。

(6)、(大义):读书人是国家的宝贝,儒生就像宴席上的美味一样珍贵。

(7)、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8)、广平作赋,何逊行吟。 荆山泣玉,梦穴唾金。

(9)、陵甘降虏,蠋耻臣昭。 隆贫晒腹,潜懒折腰。

(10)、前生冤业罪消灭。今生冤业罪消灭。前生父母罪消灭。今生父母罪消灭。又说灾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阳星。太阴星。罗睺星。计都星。紫炁星。月孛星。忏悔已后。愿灾星不照。福曜长临。四时无病。八节无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11)、(大义):只要五湖明月仍在,就不愁没有地方钓不着鱼。

(1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3)、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14)、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15)、编者按:《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古时候,中国有许多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学、取经,他们没有见到这部经典;玄奘大师在印度住了十七年,没有看到过《楞严经》。印度高僧到中国来弘法,带了不少经典到中国来,也没有《楞严经》。这是什么原因呢?

(16)、《楞严经》是佛陀的智慧,读经的人蒙受佛陀智慧的加被,就像站在了一个高高的山顶,目睹人类的文明,俯视遍观着轮回的形成。 宋朝一位学问广博的学者,读过《楞严经》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自从一读《楞严经》,不看世间糟粕书。” 

(17)、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18)、(大义):要把钱财看做粪土一般低贱和微不足道,而仁义道德才价值千金。

(19)、《华严经》是经中的王中王,但是近百万字浩瀚长卷,普通人看一篇基本是不可能的。而《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最后一部分,也可以说蕴含了华严最根本的要旨意,是华严经的“心”。

(20)、李平鳞甲,苟变干城。 景文饮鸩,茅焦伏烹。

5、佛经大全经文原文在线阅读

(1)、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2)、周兄无慧,济叔不痴。 杜畿国士,郭泰人师。

(3)、更多内容请参考“莲印玄心”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anyinxuanxin

(4)、孔璋文伯,梦得诗豪。 马援矍铄,巢父清高。

(5)、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6)、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纳得寿生钱。免了身边一十八般横灾。若有人不纳不折寿生钱。后世为人多注贫贱。寿命不长。丑陋不堪。多饶残疾。但看注寿生经。又名寿生经。真经不虚除了身边灾。免了身边祸。又说十地菩萨。长寿王菩萨摩诃萨。延寿王菩萨摩诃萨。

(7)、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9)、如果我有小孩,让他二十岁前学《普贤行愿品》和《六祖坛经》,一生也不用愁他的语言和写作能力了。

(10)、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11)、盖忘苏隙,聂报严仇。 公艺百忍,孙昉四休。

(12)、《维摩诘经讲经文》以其丰富的艺术想象自由驰骋,描摹出了大量惊心动魄的场面,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优美、富丽、新奇、稀有的幻化世界,令人生出身临其境之感,为讲经文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当时俗讲的繁盛情况极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本卷遗书具有极高的文献与文物价值。

(13)、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14)、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

(15)、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师乃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16)、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17)、你也许没看过这部经,但是你一定听过六祖慧能顿悟的故事以及那句人人皆知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8)、班昭汉史,蔡琰胡笳。 凤凰律吕,鹦鹉琵琶。

(19)、皋惟团力,泌仅献身。 丧邦黄浩,误国章惇。

(20)、王戎简要,裴楷清通。 子尼名士,少逸神童。

(1)、岐曾贩饼,平得分羹。 卧床逸少,升座延明。

(2)、(大义):黄河尚且有澄清的时候,难道人就没有时来运转的那一天。

(3)、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4)、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5)、蔡陈善谑,王葛交饥。 陶公运甓,孟母断机。

(6)、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7)、颜之推云:「吾每读圣贤之书,未尝不肃衣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辞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温公谓其子曰:「贾竖藏货贝,儒家惟此计,然当知宝惜。今释子老氏犹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赵子昂书跋云:「聚书藏书良匪易事,善观书者澄端虚,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读书者当作此观。

(8)、律藏:主要讲修戒的部分,讲的是佛弟子的戒律以及教团规则,比如《四分律》、《梵网经》等。

(9)、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10)、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11)、(大义):如果想得到戒酒的方法,只需用清醒的眼光看看喝醉酒的人的醉态。

(12)、若自己有数本相同的经书,可以广为流传,务必告知对方应当十分尊重恭敬,方可予以恭请,则功德无量。

(13)、庄生蝴蝶,吕祖邯郸。 谢安折屐,贡禹弹冠。

(14)、韩琦焚疏,贾岛祭诗。 康侯训侄,良弼课儿。

(15)、(大义):多年的努力做成一件事还不一定成功,但一朝不慎毁坏起来却是绰绰有余。

(16)、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17)、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18)、佛说寿生经。即说咒曰:天罗咒。地罗咒。日月黄罗咒。一切冤家离我身。摩诃般若波罗密。一解冤经。二延寿真言。三灭五逆之罪。诵此经。免地狱之罪。便得生天不虚矣。

(19)、神威翼德,义勇云长。 羿雄射日,衍愤飞霜。

(20)、《法华经》言:若能如法修行者,名为法供养。“法”,即佛菩萨所宣说之真实谛理。依法修行,能长养法身慧命,令混浊染污的烦恼心升华为清净平和的智慧心,远离生老病死之束缚,臻于解脱自在之境地.古德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因此,吾人于闻法之际,生起珍重希有之感恩心,以敬慎心闻法,不仅能与尊贵无比的佛法相应,当下之清净心即是佛性之作用,进而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口意三业皆得清净。如此,看经闻法之同时,也是在修“法供养”。

(1)、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2)、(大义):走路遇到危险处尚能回避一下,麻烦事临到头上就由不得自己了。

(3)、如龙诸葛,似鬼曹瞒。 爽欣御李,白愿识韩。

(4)、(20)有关这段题记的讨论及英译本,参见达白安[Dott]对此段的英译与讨论。BrainR.Dott,IdentityReflections:PilgrimagestoMountTaiinLateImperialChina,HavardEastAsiaMonographs244,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AsiaCenter,2004,220ff.

(5)、奕宛李讷,碑赚孙何。 子猷啸咏,斯立吟哦。

(6)、5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需心药医。心若正时身亦净,心生还是病生时。

(7)、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8)、王戎支骨,李密陈情。 相如完璧,廉颇负荆。

(9)、自说,佛陀未待他人问法或者无请问佛法者,而佛自行开示教说的经文。佛陀说法,多是弟子先请问,佛再作答,于一问一答中深入开来。而自说一体,是指弟子们不知提问,而佛从大事因缘出发,认为教义重大,即便无人求法请问,也要主动开示众生。

(10)、曹公多智,颜子非愚。 伍员覆楚,勾践灭吴。

(11)、高逢白帝,禹梦玄彝。 寅陈七策,光进五规。

(12)、黄联池上,杨咏楼头。 曹兵迅速,李使迟留。

(13)、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14)、19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弘一法师

(15)、(大义):道观寺院迎接神仙贵客,学堂隐藏着宰相儒士。庭院栽有落凤的竹子,池塘养有化龙之鱼。交朋友须找学识本领胜过自己的人,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交往如同不交往一样。只要相处几天,就会发现他还不如初次见时的印象好。

(16)、核心提示:凡得此经的善知识,即是时来运转之兆。请认真研读此经,并按经文去做,定可修成佛果。请将此文分享给您身边的人,功德无量!

(17)、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18)、以前请到过一些印刷不精美的经书,或有缺字、漏字的情况。后来又请到了精美的经书,可以把前者的错别字找出来,用不干胶、计时贴等修正过来,以后再结缘给需要的莲友。

(19)、李邦珍同样没有提及《金刚经》状况与意义,而是玩弄文字游戏。“经”字可以指某部佛经,也可以指某种儒家经典,而且暗指“标准”。这是李邦珍征引《孟子》的意义所在。他承认这部佛教典籍是经典,但不符合他所谓的正统标准。正统的标准蕴含于儒家经典,就像刻于《金刚经》旁的“圣人之经”。

(20)、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