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三部曲是哪三部精选122句

admin 句子 2023-12-13 10:34:51

巴尔扎克三部曲

1、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

(1)、在《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一书中,信用法则及其叙事占据了核心地位。在商业鼎盛期过后,由于既无法收回投资,又融资无门,皮罗多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被迫宣告破产。小说主人公皮罗多,面对的是个体与法国信贷系统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根本无法化解,主人公最后也被逼上绝境,只能一死了之。城市小资产阶级皮罗多所遭遇的困境,在广大的法国农村其实更为常见。大革命之前,农民普遍遭受封建领主的剥削;大革命之后,由于贵族领主的经济力量被削弱,高利贷资本家在乡村经济战场上一举占据上风,“他们用小额信贷来剥削农民,并且使农民成为靠他们过活的人。”

(2)、据当时的目击者,巴尔扎克、罕丝卡和吉古三人共同的朋友作家米尔波记录:“第二天,巴尔扎克夫人完全恢复了自制。噢!她表现得非常严肃、高尚、痛苦不已,她应有的悲戚感动了所有的人,大家都来安慰她。……最富戏剧性的是,她表演得相当真诚——让我难以置信!”

(3)、 然而,创作这部作品并非他的平生所愿。一开始,巴尔扎克梦想成为一个悲剧作家,但他创作的关于奥利弗•克伦威尔的戏剧,和克伦威尔本人给英国人民的印象一样,并不怎么样。一个大学教授在读了此剧后,建议巴尔扎克的母亲让儿子学什么都好,只是千万别做作家梦。可巴尔扎克没有气馁,他继续努力。他开始尝试写通俗小说,1822年他炮制出了五部小说。这些小说并不怎么样,而他用于这些小说的笔名更不怎么样。其中的一个“罗纳勋爵”,只是他名字字母变位组合成的新词而已。

(4)、和巴尔扎克的其他长篇小说相比,《高老头》用相对较短的篇幅叙述了更多的故事,没有丝毫余赘,这是他最为凝练的作品。

(5)、每年读一遍《红楼梦》。我非常认真地将那一段时间视为一年一度的疗养。那段日子里,哪里都不想去。

(6)、据目击者记载,1850年8月18日巴尔扎克死前,他新婚不久的妻子即背叛了他。丰韵犹存的巴尔扎克夫人,竟然躲藏在隔壁一个房间里,与她的情人、雕刻家让·吉古同床共枕,与其说等待丈夫的遗嘱,不如说等待他的遗产。而在巴尔扎克孤独的卧室,唯一陪伴在他身边的好友纳卡尔医生怜悯地问:“您还想要什么?”神志清醒备受痛苦煎熬的巴尔扎克连连摇头:“什么也不要……”纳卡尔知道他与罕丝卡新婚刚5个月,于是又问:“您不想见谁吗?”这位《人间戏剧》的创造大师一口回绝:“谁也不想见!”

(7)、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8)、是什么在给巴尔扎克推波助澜,让他创作了这么多的文学作品呢?这还用问嘛,就是帮助数以万计的美国人挺过那些无聊透顶的9点钟会议的东西——旧式的浓咖啡。这个喝咖啡上瘾的法国人,每天会喝下多达50杯的超浓土耳其黑咖啡。在那个还没有星巴克的年代,这样的摄入量让人惊异。在无法喝到现煮咖啡的时候,巴尔扎克会干脆将一把咖啡豆碾碎,直接吞下。

(9)、然而,持之以恒显然是有好处的。很快,巴尔扎克穿着僧袍,喝着一杯又一杯咖啡,开始每天写作15个小时(在提神食物中,巴尔扎尔唯一不沾边的是烟草,他认为烟草会让人虚弱)。他还经常参加聚会派对,收集小说素材,把派对上偶尔听到的谈话,写到《人间喜剧》中去。

(10)、实际上并非所有他兴趣冲冲的描述,都是读者所想知道的,所感兴趣的,但是他自己则毫不懈怠,尽可能把他所掌握的行业信息都写出来。

(11)、据勃兰兑斯考证,这位沉迷于梦幻的大作家平生最疯狂的发财梦,是1837年他在热那亚时曾计划开发罗马人银矿旧址提炼纯银。为此他不惜花费宝贵时间,长途跋涉到撒丁岛察看矿苗。矿藏的实际情况和他的预期一模一样;可是当他向都灵当局申请开矿许可时,他才猛然发觉那位热那亚朋友已捷足先登,抢先注册了采矿的专利权(后摇身一变成为巨富)。他为此懊恼不已,但毫无疑问,这桩“风险投资”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于他而言或许是一件幸事——照传记作家的说法,巴尔扎克宛如传说中具有“通天神眼”的人物,似乎本能地知道财富埋藏的地点,但唯一遗憾的,是他缺少传说中希腊国王弥达斯(Midas)的金手指!

(12)、其收买吕西安灵魂的教士谈出一番对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见解,会使人领教什么叫社会泥沼中摸爬滚打一辈子后的终结解读。即便是邪恶观念也罢,如果不能反驳,那么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

(13)、其实下乡知青与农村姑娘的爱情,作为文革时期屡见不鲜的故事,在多数文艺作品中都能见到。但《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个故事与知青抛弃农村姑娘的套路不同,故事最后是农村姑娘抛弃知青,独自一人进城闯荡。而姑娘离开亲人,离开故土的理由竟是一个大陆彼岸的已故老先生——巴尔扎克。

(14)、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噶》。

(15)、然而,葛朗台守财奴式的精明狡猾比起银行家纽沁根又要稍逊一筹。纽沁根是深谋远虑的阴谋家、政治家兼金融家,他数次使用银行停止支付的办法获取巨额财富。他的发家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资金的腾挪周转,制造假象,散布谣言……最终在资本市场股票、公债的涨落中收割韭菜,牟取暴利。照普鲁斯特在《驳圣伯夫》一书中的说法,巴尔扎克笔下反面人物的形象无不栩栩如生(正面形象往往平淡无奇),乃是源于他惨痛的生活阅历和教训。

(16)、▲5-12《田园三部曲》书影  定价:00元

(17)、我的祖、父辈们——伴随着新中国长大、成熟的一两代人的人生故事,在我看来,浓缩了东方历史的全部节序:氏族、城邦、农耕、工业、商政……朝云暮雨,昨是今非,大浪淘沙,奔洪裂岸,颠弄了多少巨擘抟沙的雄才英物——有幸分享时代盛宴、笑到今天的可谓真“知时务者”的人中俊杰——凤毛麟角。

(18)、18世纪的曹雪芹,19世纪的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20世纪的福克纳、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他们的光辉不朽的名字,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每个人在某一方面都空前绝后。现在,无论看谁的东西,我都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参照。我认真地研究过他们,因为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能够影响我?有些人至今仍像强烈的光线一样辐射着。我从来没觉得他们是外国人,也没觉得他们是中国人。他们当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外宾。外宾是个什么?穿着亮闪闪的、领子很硬的衣服,两手插在两腿间。

(19)、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搞活市场,发展经济,农民工进城……中国岭南板块一夜之间猛然崛起,广州车水马龙、繁华竞逐。章以武先生以敏锐的时代嗅觉,书写了20世纪末广州这座城及城中人的时代生活变迁、爱恨情仇。

(20)、在奥祖夫看来,法国两性交流的悠久传统,以及由此形成的对话精神,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法国女性主义的温和特性。在美国,一种激进的女性主义话语得到广泛传播。这种话语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受害者,所有的男人都是刽子手”,并主张从纯粹的女性视角去重写文学、艺术和科学史。然而这种激进话语在法国应者寥寥。在法国,任何女性都不会在阅读拉辛和蒙田的作品时,把他们视为纯粹男性意识形态的代表。法国女性主义者担心提升“女性文学”、“女性科学”的价值会导致固步自封。甚至“女性主义圣经”的作者波伏瓦也不认为女性的解放意味着对抗男性世界。她与萨特长达半个世纪的伴侣关系表明了其态度。

2、巴尔扎克三部曲是哪三部

(1)、巴尔扎克所居住的邋遢阁楼位于一幢建筑物的顶层,那一带是巴黎最危险的区域。对于一个像他这样高要求的人来说,这种条件真是艰苦之至。巴尔扎克简直穷到了极点,大多数情况下,他的晚餐只有一个小面包和一杯清水。有一次,一名巴黎书商欲买下巴尔扎克的一部新小说,但在看到他那令人发指的住处之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一个小偷来到他的家中行窃,当他取下巴尔扎克书桌上的锁时,惊醒了正在熟睡的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大笑起来。“晚上你冒这样大的风险,想在这张书桌中找到钱吗?”他说,“就连在白天,我这个合法的主人也没能在那儿找到一文钱。”

(2)、作者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3)、只是囿于时间上或是风格性上,需要在所有作品中做选择的话,可以选择前面推荐的那些。当我们对于作品的阅读都要拣三挑四的话,我们是有多么幸福,为此我们该向提供这样机会的伟大作家们表示敬意。

(4)、巴尔扎克的“黄金梦”跟他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他的父亲是农民出身,凭借个人奋斗做到市参议员;他的母亲出生于巴黎马雷(直译“沼泽”)区富商家庭,是一位银行家的女儿。1816年大学毕业后他不愿当律师,遭到父母强烈反对。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两年之内,父母供应他每月120法郎生活费;两年后如果创作不成功,他仍须回归父亲友人开设的律师事务所。于是,巴尔扎克在巴黎的穷人区租住一间阁楼,每天只能靠三个苏(苏是当时法国辅币,相当于1/20法郎)的牛奶面包果腹。两年后,他的五幕诗剧《克伦威尔》以失败告终,父母无情中止了经济资助。但顽强的巴尔扎克没有妥协,而是选择写作为职业,期盼有朝一日能成为“文学的拿破仑”。

(5)、中医理论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又说,“以通为补”。身体中哪个穴位脉络堵住了,这是病,所以要先喝中药、针灸,疏通经络,等经络疏通开了,身体还处在虚弱状态,这时候就需要喝点鸡汤啥的补一补了,但也不是光喝鸡汤。所以身上有病得先治病,光喝鸡汤容易耽误病情,甚至病得更加厉害。

(6)、巴尔扎克追求卡斯特丽侯爵夫人不成功,于是在小说中把她塑造成特·巴日东太太这个角色,一个始乱终弃的荡妇形象,以此来泄愤。

(7)、健忘症几乎使人们失去了记忆中的一切,即使给每一件物品贴上相应的标签,也只能勉强知道其名称,而仍然想不起其用途。在无数次的实践中,头脑灵活的奥雷连诺开始把标签搞得越来越复杂,一头奶牛的标签便很能说明他们是怎样跟健忘症作斗争的。奶牛脖子下挂着的标签上这样写道:

(8)、作为巴尔扎克文学生涯96部作品中唯一一部以农村为题材的小说,《农民》(1844)一书对这一高利贷债务系统中农民遭遇的刻画(就像“虫子夹在锤子和铁砧之间一样”)曾引起马克思的高度重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将《农民》作为论据,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向非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扩张及其对农业农村所造成的危害。

(9)、因此有“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之称的丹纳这样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是莎士比亚之后,人类最宏伟的文件贮存库,人的内心世界的百科全书。”

(10)、根据巴尔扎克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交际花盛衰记》(1975)海报。

(11)、三部曲主要描述吕西安这个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他是一个满脑子都是幻想的年轻诗人,被情妇特-巴日东太太带到巴黎开创事业,他对于前途的美好幻想在初到巴黎后就被残酷粉碎,他被特·巴日东太太抛弃。

(12)、能对这个社会施以还击的只有伏脱冷那样的人物,了解社会法则、洞悉人性弱点,凶狠如鹰,蛰伏如蛇,狡猾如狐,贪婪如狼、胆大如虎,只问目的不问手段。

(13)、然而很奇妙的,这条沟壑,却被一位外国作家的书给弥补上了——就是巴尔扎克。

(14)、然而是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呢?《革命节日》写到1799年时戛然而止。不过,在《小说鉴史》和《女性的话语》中,奥祖夫着力呈现19世纪这个后革命时代的特性。动荡的革命开启了一个既矛盾又复杂的19世纪。它与大革命无疑存在着重要延续。例如,革命者把节日视为“成人的学校”。他们期待通过对时间、空间、教育的设计,传递给法国人一些共同的情感,让人们感到法兰西共和国是一个统一体。19世纪的法国共和派同样将学校视为建构民族统一性的核心。不过在奥祖夫看来,二者也存在重要不同。大革命呈现出唯意志主义和激进主义,对统一性的追求和对特殊性的反感。19世纪的法国则呈现出一幅更为复杂和矛盾的图景。

(15)、恩格斯指出:通过《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

(16)、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

(17)、鸡汤书籍在美国已普遍衰落的原因,通常的看法是,人们意识到这些文字将现实中的很多问题简单化,用“达到……你必须要做的几件事”“只要做了……你就可以……”这种设定,给人以虚幻的情感鼓励,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说这些书籍现在在中国7%的受访者曾购买过。很简单,读了一本不管用,再买一本,于是屡败屡战。

(18)、20世纪80年代,广州人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敢为人先,以“生猛海鲜”之姿,引领全国生活的潮流。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个体户、迪斯科音乐舞动青春的旋律、港台音乐风靡全国……章以武先生“沐浴在南海浩瀚的现代风中,行走在珠江三角洲这片热土中”,书写了《雅马哈鱼档》,被珠影拍成电影,广州五彩缤纷而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浓郁的广味市井风情、新时代的光芒都令观众眼前一亮。章以武的这部电影最早“撕开计划经济的一角,敲响市场经济大门”,第一个有胆量告别仇富心理,为劳动致富、赚钱光彩鼓与呼。

(19)、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20)、“人间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是戏剧中的演员。”

3、高尔基的代表作三部曲

(1)、因为早逝,巴尔扎克最终只写出的有96部。和他的偶像一样,虽然事业未竟,但都登上了神坛。拿破仑登上皇位,巴尔扎克被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2)、其罗斯多在引领吕西安进入记者行业之前,对他分析了这个行业种种黑幕,那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伎俩手段令人咂舌。

(3)、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文中的名字)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靠与外祖母一起摘野果出去卖糊口,他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干过洗碗工,还做过圣像作坊徒工。

(4)、▲ 德拉克洛瓦《肖邦与乔治·桑》(1838年)

(5)、我至今不知道这部中国电影的名字,不知它制作于何时。在接下去的一部美国影片里,一位教授正指责一位部长缺乏必要的道德,部长十分惊讶地说:“先生何出此言?”

(6)、毋庸置疑,通过宏大深邃的视野和精细入微的刻画,巴尔扎克的创作为小说这一体裁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并使得小说获得了空前的表现力。在此之前,法国小说一直未能完全摆脱故事(以及罗曼司)的格局,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力都有相当的局限性。而巴尔扎克不仅拓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同时也扩大了文学的题材,使得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那些貌似与文学格格不入的东西都能得以描绘。

(7)、父母拿去给法兰西学院的一位院士看,收到的评语是:“这位作者随便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搞文学。”

(8)、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28年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

(9)、人口过剩了,什么人都有。我不了解南方的农民。在北方的山区里,如果不去参加别人的丧事或婚礼,那就意味着一辈子都要在自己的家里吃饭。不管他一天吃几次,端起又放下的都是同一个碗,动作与姿势因经年的重复雷同而娴熟无比,有时又因过于娴熟而显得笨拙、生硬。没有人敢于在一个贫穷寒冷的村子里开设一个什么,这与“谁敢杀我?”基本属于同一个命题。也许,某一个小店专门是为准备杀人的人存在的,干活之前先进去吃一顿,好歹镇定一下。通常情况下,被布帘子特意遮住的那一部分被称为“雅座”。掀起帘子进去,会看到乡长与他的客人们正在用火柴棍猜拳。火柴棍多的时候,拳头握得很紧,生怕掉出来;火柴棍少的时候,拳头是松散的。

(10)、巴尔扎克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有想让世界屈服的野心,他渴求不是得到文学中的一根元帅的权杖,而是那顶皇帝的皇冠。

(11)、巴尔扎克1848年8月31日写给保罗·盖维尔的信件,信的大致内容为巴尔扎克请盖维尔为持有此信件的人引荐。

(12)、什么叫爱国?我以为至少不能是一种无原则的护短行为。一位流亡的总统,一对旅居异国的夫妇。拉美国家的总统们已习惯于逃跑和颠沛流离,动不动就被以上校甚至上尉为首的人推翻了。马尔克斯的《一路顺风,总统先生》是我读过的最感人的短篇之一。

(13)、使我怀有极大敬意的全世界的八位作家中不包括詹姆斯·乔伊斯。在他的前面和上面,还有一位查尔斯·狄更斯,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是说着同一种语言的同胞。人们说,按照乔伊斯的小说,可以重建一个都柏林;但按照狄更斯的作品,可以重建一个英国。狄更斯能代表英国,就像巴尔扎克可以代表法国,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照亮了黑暗漫长的俄罗斯一样。

(14)、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15)、商业上的一再失利的巴尔扎克重又拿起他的笔,躲进房间埋头创作。整个创作期间,他都一直被追债,被人追债也成为鞭挞他奋力创作的动力。后期名声鹊起时,他又因为出尔反尔把稿子卖给出价高的出版方,因此经常被官司缠身。

(16)、以《高利贷者》(1830)《欧也妮·葛朗台》(1833)以及《纽沁根银行》(1838)三部作品为例。波旁王朝复辟后,贵族虽然恢复了“古旧门第”,掌握了国家政权,但是经济命脉却操纵在大大小小的金融资产者手里。他们不仅控制了银行、商界、政府信用部门,而且控制着法律、政治和社会风俗,成为“无人知晓的国王”和人们“命运的主宰”,以至于整个巴黎的工商业都要放在他们的“天平”上称量,而后方能确定价值几何。

(17)、首部曲《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是周迅与她的好友陈坤、刘烨出演的电影。

(18)、作者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19)、还有威廉·福克纳。廉耻与怀疑像南方潮湿的龙舌兰一样时刻交织、攀援在他的意识里。有时,即使面对迪尔西这样的女人时,他也不免会感到拘谨。为什么?因为他成功地将人格与伟大的尊严赋予了她。

(20)、穷人的吝啬是被理解的,老葛朗台的吝啬主要体现在他有钱不肯花,他的吝啬是思想的吝啬,钱财在他心里衍化为另一种物品,只有握在手中的金币才能填补他内心的匮乏,成为他心理安全感的一种寄托物。

4、巴尔扎克三部曲是什么

(1)、在当时,影片巧妙地融入了东西方美学和文化的精髓,不仅有着真实动人的真挚情感,同时片中镜头尺度之大,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非常大胆。

(2)、支撑他旺盛的创作力的,不只是黑咖啡,更多的是来自创作中涌现的激情。巴尔扎克把他的激情赋予他笔下的人物,这些人物的激情反过来又刺激作者的热情。

(3)、当然,在出版商和书店老板眼里,不单单诗集是平常的商品,报纸也不过是用来“贩卖思想的妓院”——报刊文章“只有拿稿费去衡量他的价值”。日后改行当记者的吕西安,所写的无非是一些庸俗的马屁文章,以及迎合低级趣味的无聊小品,却大获成功——其奥秘就在于他为老板带来了金钱和“利润”。巴尔扎克据此评价说,“文学事业原来有着一副恶俗的生意面孔。”崇拜巴尔扎克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由此发明“拜金艺术”(Mammonart)一词,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还为此写过一篇题为《拜金主义》(1925)的文艺评论,其题旨便是巴尔扎克的名言:“荷马……与缪斯姘居共处。”

(4)、作品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深信人类无穷的创造力和科学的巨大力量将使人类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5)、这有点像梯级转移的落后设备,发达地区淘汰了,却成了落后地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又像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的台球,本来挺高雅的活动,却流落到大街小巷的台球摊,常见穿着拖鞋、叼着烟的社会青年玩得稀里哗啦。

(6)、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Crusoe)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

(7)、是太执着于“文以载道”的古训吧,读章以武先生的小说,我便想起了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立言”旨趣:用自己的笔来研究法国的社会现实,使自己的作品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来记录法国的社情风貌。欣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吕西安、大卫……老先生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真是名至实归。

(8)、什么叫友谊?盖斯凯尔夫人的《夏洛蒂·勃朗特传》是我读过的最感人的传记,其成就丝毫不比《简爱》和《呼啸山庄》逊色。打开卷首,英国的紫色的荒原扑面而来,艾米莉·勃朗特的狗整日整夜地为其早逝的女主人哀号。

(9)、从1820到1825年,巴尔扎克以各种笔名参与或独立创作了十多部通俗小说。生计问题虽然暂时解决,但艺术家的良知却让他饱受煎熬。他知道这类粗制滥造的“商品”,绝不会带来他所期盼的荣誉。他把这些作品称作“文学垃圾”、“文学粗饲料”,成名之后干脆拒不承认上述作品乃是出自他的手笔。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经济基础,彻底摆脱为金钱而写作的烦恼,他决定退出小作坊,正式投身商海。

(10)、在法国,作品于1869年3月20日~1870年6月20日连载于《教育与娱乐杂志》(Magasind’ÉducationetdeRécréation)。

(11)、如果写作不是一种艰辛而呕心沥血的事业,按照他的身体和性情,这个人完全可以活到90岁,甚至100岁;如果一位作家写完自己该写的一切后,还继续活在世上,剩下的那些日子该怎样打发呢?100岁的巴尔扎克并不比50岁的巴尔扎克更容易获得幸福。自从停止写作以后,列夫·托尔斯泰几乎不再同包括家人在内的任何人说话,打招呼?他在想什么呢?

(12)、当一个天才又富有激情时,那就再没有什么能阻止他通向伟大的神坛。

(13)、1850年,巴尔扎克50岁的时候,写完了该写的一切,离开人世。其时,他的身边只有一位仆人,还有前来看望他的维克多·雨果。雨果是看着他死去,然后才离去的。茨威格将那一个特定的时刻描写得十分感人。巴尔扎克的仆人和雨果站在飘摇的灯影里,看着那位举世无双的小说家做最后的呼吸。

(14)、拉斯蒂涅是一个对上流社会无限渴慕的大学生,他的欲望被勾起,要跻身上流社会,不得不以上流社会的用度来装扮自己,他榨取母亲、姑妈和妹妹们口袋最后一个法郎,开始学习上流社会那一套待人处世的方法。如果不是伏脱冷过早被捕,很难说他能摆脱那个骗财的陷阱。纯真在欲望面前不堪一击。

(15)、巴尔扎克的第一个商业项目,是与书商合作出版袖珍版《拉封丹全集》。在筹集足够资金后,雄心勃勃的大作家将首印数定在5000册,丝毫没有考虑市场需求。《拉封丹全集》销路不佳,合伙人见势不妙,赶紧抽身退股,剩下巴尔扎克独立支撑。不巧的是,此时他又遭遇另一名无良书商,开出高价将滞销书悉数盘走,支付给他的却是无法兑现的破产商号的期票。为了弥补损失,巴尔扎克决意追加投资收购一所印刷厂,继续印刷出版《莫里哀全集》《高乃依全集》《拉辛全集》——以及他本人的作品。1826年,巴尔扎克的印刷厂在巴黎马雷区的一条小巷中正式开业,但生意清淡,收入微薄,于是次年,这位富于想象力的“老板”又追加资本再次扩大规模,成立将铸字、印刷、出版各环节组成一条生产链的印刷公司。

(16)、20世纪初到本世纪当下的一百年,应该是人类史上最为辉煌也最为黑暗的世纪。共产主义运动风靡全球,十月革命的炮声,两次世界大战,太平洋西岸东方板块的江山动荡,不可告人的悖论和妙不可言的异化,让一个个自视高远的过客,在此或抚膺太息而匿影潜形,或不甘摧眉而舍生取义。

(17)、生活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18)、作为艺术品,他笔下的各类小说或许不够精致,但气魄宏伟,生气勃勃,和它们所揭示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同时又比现实生活更加集中、凝练和强烈。此外,他还借鉴了其他文学题材的特点,将戏剧、史诗、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小说创作中,使小说成为文学殿堂的瑰宝。正如文学评论家所说,在他之前,小说一般归为通俗文学(悲剧才是高雅文学),是巴尔扎克“使它登上了大雅之堂,并上升为主流文学”。

(19)、《奥诺丽纳》可以说是一部纯爱情小说。奥诺丽纳是一个在爱情中坚决捍卫内心自由的女人,她所追求的自由可以说被几乎所有其他的女子忽略,即便万千家财柔情万丈也不能收买她,而正是她恪守内心的珍贵,她的情感超凡卓越,在她的心头开出一朵蓝莲花。可惜的是最后香销云散。

(20)、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21世纪的广州已进入典型的城市市民生活,城市人的各种压力、情绪困扰、情欲交织都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2012年,章以武先生出版中篇小说《太老》,以都市生活和爱情理念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文化局副局长李凡丁、美术学院讲师苏霓虹、富二代乔真真这一男两女之间的情感纠缠。李凡丁因为恪守着一些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的传统伦理道德不会随时而变,加上年龄太老,遭到一部分异性的嫌弃,却又博得另一些人的青睐。

5、《巴尔扎克》

(1)、作者艾米莉·勃朗特,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2)、传记电影《巴尔扎克激情的一生》(1999)中的巴尔扎克。

(3)、如果仔细阅读傅雷、高名凯等翻译的几十部巴尔扎克名著,如“私人生活场景”里的《高老头》、“外省生活场景”里的《欧也尼·葛朗台》《幻灭》、“巴黎生活场景”里的《贝姨》《烟花女荣辱记》、“军事生活场景”里的《朱安d》、“乡村生活场景”里的《幽谷百合》、“哲学研究”里的《驴皮记》、“分析研究”里的《婚姻生理学》等等,脑中会产生一个很大的疑团:这些小说明明全是幻灭的悲剧,并没有一部是滑稽的“喜剧”,那么,巴尔扎克小说总集的题名,一直译为《人间喜剧》,究竟为了什么?是诙谐讽刺?是正题反写?……都不像。

(4)、《巴尔扎克传》(法)安德烈·莫洛亚,艾珉、俞芷倩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5)、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6)、对于福楼拜提出的问题,奥祖夫有自己的答案。在她看来,答案就隐藏在法国女性的独特性之中。在《女性的话语》中,奥祖夫描绘了个性各异的十位杰出女性的画像。著名的沙龙女主人迪·德芳夫人,充满活力和求知欲的德·沙里埃夫人,英勇无畏地走上断头台的罗兰夫人,在渴望爱与荣耀中焦虑不安的德·斯塔尔夫人,精神安宁心灵却动荡不安的德·雷米萨夫人,被雨果和福楼拜誉为不朽者和天才的乔治·桑,执拗地争取妇女选举权的于贝蒂娜·奥克莱尔,赞美女性独特禀赋的科莱特,弃绝自我的苦行主义者西蒙娜·薇依,《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娜·波伏瓦。

(7)、《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

(8)、看看近日当当网的图书文学板块热卖区吧。第一本,白落梅的《一剪宋朝的时光》。取一小瓢,诸位尝尝:“立于长江水岸,我试图抓住一片云彩,一缕清风,将它们放进行囊,我害怕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过客,空手而归。我要依靠它们,记住那片湛蓝的天空,记住脚下滔滔的江水,记住那些与水相关的故事。”

(9)、而在旅法30年之久的导演戴思杰眼中,这部充满法式浪漫的中国电影,是给美,给女性,给艺术,都赋予了全然独到的诠释。

(10)、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再看一眼他的祖国,就像一个人出门远行之前,再来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一样。

(11)、美国人将《卡拉马佐夫兄弟》搬上银幕,其意义也许仅仅是让说惯了俄语的俄国地主和军官们讲一讲英语。银幕上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轻浮而简单的,是小的,像一个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许多未被理解、难以消化的内容,甚至基本的脉络都被不客气地取掉了。可恶的人们,之后又用获奖来表示他们的制作是成功的。

(1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13)、小说的时代在南北战争前,写的虽是圣彼得堡小镇,但该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14)、其在吕西安动身去巴黎前,大卫对夏娃分析吕西安的个性和命运,时后大卫的预见得到了证实。由此可见性格决定命运是颠破不灭的真理。

(15)、巴尔扎克之所以如此忘我地投入工作,除了天才的灵感勃发,更主要的还是源于偿债的压力。为了讨好每一任情妇,他不惜花费重金,购置宝马香车,装修豪宅别墅——而他动用的往往是出版商的预付稿酬。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他在写作方面却一向精益求精,不肯丝毫懈怠。他的每一部作品,少则修改几遍,多则十几遍,其中大部分是将清样推倒重来——据说稿酬相当一部分由此又重新回流入印刷商的口袋——使得他的发财梦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他的最后一任情妇汉斯卡伯爵夫人,之所以迟迟不愿答应他的求婚,正是出于对他巨额债务的担心(1850年二人成婚,5个月后巴尔扎克去世)。

(16)、“谁佩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与诗人。”确实,巴尔扎克创造了一个法兰西资产者的世界,正如但丁创造了一个中世纪鬼魂的世界。几十年来,中国几代读者们习惯于将巴尔扎克小说总集称为“人间喜剧”,将但丁史诗三部曲称为“神曲”或“神的喜剧”。

(17)、其文学小组中的大尼埃对吕西安分析文学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要经历什么才能通往成功。可谓是道出此中艰辛,时至今日,对于文学爱好者也是一剂良药。

(18)、它们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学科著作采取了“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实、准确无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必须真实,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质、特征、用途、必须准确,所举的数字、图表、例子必须可靠,一切都有具有客观的实在性。

(19)、从四眼那里偷来的皮箱是三个人的精神家园,罗明曾经高呼”我要用这些书改变小裁缝“,马剑铃在看完《于絮尔·弥罗埃》之后感叹整个世界都变了,老裁缝可以晚上听《基督山伯爵》白天做衣服,医生可以为了一部外国小说冒险为小裁缝堕胎,一切一切的原因都是来自于文学的魅力。

(20)、在拥护波旁王朝的奥尔良主义体制中,政府禁止自己充当雇主和工人之间的调停人,但没有禁止自己“炮击聚集在街头和在街头从事犯罪活动的群众”的权力。巴尔扎克尖锐地指出:“当一个政府动用兵力去对付群众时,有错的并非群众。在任何情况下,皆错在政府,甚至在政府是获胜者时亦是如此。”《巴黎评论》总共出刊三期——一方面由于言论尺度过大,随时有被政府查封的危险;另一方面更是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的账面亏空(杂志订户只有区区300名,而根据成本核算,至少要有2000户才能维持生存),于是被迫停刊。

(1)、尽管巴尔扎克自封为贵族,但常常穷困潦倒。在最艰苦的岁月中,他生活在一个既无供暖也无家具的小棚屋里。不过,这位勇敢无畏的大作家,决定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给这间小棚屋进行内部装饰。他在空空如也的四壁上写下了他希望摆在那儿的东西。在一面墙上,他写了“红木镶板,五斗柜”,在另一面墙上则是“哥白林挂毯,威尼斯挂镜”,而在空荡荡的壁炉前,他写的是“拉斐尔的画”。

(2)、按说有其父必有其女,这样一对截然相反的父女,有些让人不可理解,小说中就此也没有提供什么说法。不过,文学的魅力之一是可以各种解读。

(3)、吕西安像落水狗一样回到家乡,善良的亲人原谅他的荒唐浅薄,可他在心怀叵测者的鼓动下,他又露出天子骄子般不可一世的嘴脸。最终昙花一现成为遭人愚弄的对象,他的好心成为家人的灾难。吕西安准备跳河自杀,遇到一位教士,一个专门收买灵魂的教士,吕西安对他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4)、在19世纪末之前,革命节日很少引发历史学家的兴趣。多数历史学家只用寥寥数语记述它们,并且语带嘲讽。19世纪末,时值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准备完成政教分离,对革命节日的研究升温。著名史学家奥拉尔和马迪厄曾就革命节日进行过研究和争论。不过,与其前辈史学家一样,他们断言革命节日总体上是失败的尝试。的确,联盟节、理性节、最高主宰节与共和历法早就“与革命本身同归于尽”了。那么,奥祖夫为何还要研究它们呢?在她看来,革命节日的历史很好地呈现了法国的独特性。

(5)、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6)、不过,在奥祖夫看来,女性并非只有一种固定的共同命运,事实上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千差万别。奥祖夫笔下的女性中有好几位经历过不幸的婚姻,并感受到两性不平等带来的痛苦。不过她们并未成为现实的囚徒,她们都拥有“找寻快乐的能力”。德·沙里埃夫人告诫被囿于家庭的女性,不要成为“在日式大碗中不停转圈的金色美丽的鱼儿”。对于那些劝说女性背离学习,告诉女性她们只需轻松消遣和照照镜子的人,她的回答是:女性应当在困难中磨炼心智,嗜书如命,甚至在阅读中忘我的人便得救了。奥祖夫笔下的女性都对教育带来的解放寄予厚望。她们一面自我教育对抗生活的平庸与单调,一面致力于教育更多人。她们无一例外都孜孜不倦地写作。

(7)、我将永远记住这些不朽的峰峦。《百年孤独》《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族长的没落》《兔子三部曲》《巴玛修道院》《魔山》《赫索格》《洪堡的礼物》《杜宾的传记》《三言二拍》《太平广记》《佩德罗·巴拉莫》《死者》《乞力马扎罗的雪》……

(8)、欢迎来稿,邮箱地址:gdqlhx@1com

(9)、作者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著名作品有《名人传》以及这部《约翰·克利斯朵夫》,他还是社会活动家。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0)、他一生创作了96部长 中 短篇小说和随笔 总名为《人间喜剧》

(11)、《搅水女人》是一部很适合拍成连续剧的剧本。既有邪恶也有善良,既有贪婪也有慷慨,既有无知也有狡诈,有出卖有收买,有亲情有爱情,有争产有夺爱,有暗杀有决斗。看得最过瘾不是好人与坏人斗,而是坏人与坏人斗,有着将军的才能却耍着流氓的手段,是决斗的勇士又是金钱的奴隶,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12)、平心而论,由于遗传基因和家庭熏陶,巴尔扎克的商业眼光是一流水准,(印刷业在当时属于朝阳产业)然而他缺乏商海实战的技能:既不懂核算成本,又不会节约开支,更不曾下功夫去研究经商这门学问。尽管他“不得不和纸张油墨打交道、看校样、整理单据”,可是他的思想却总在想象中的世界翱翔,心不在焉——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他分心,比如当时他正为拿破仑帝国一位将军遗孀阿布朗泰斯公爵夫人撰写《回忆录》——膜拜贵族(及其夫人)是巴尔扎克一生之痛,为此他不惜伪造档案,在自家姓氏前硬生生加上“德”字,日后在文学圈传为笑谈。

(13)、不意外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部电影,在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上作为“注目单元”的开幕电影首映,还提名了第61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14)、高老头曾是狡猾精明的商人,过着丰食餍足的生活,但是他最后被亲情搜刮成干尸,死后连下葬的钱都是大学生拉斯蒂涅筹借来的,两个嫁入豪门的女儿连葬礼都不参加。亲情在名利虚荣面前不堪一击。

(15)、这是奥雷连诺上校在马孔多的一个最好的发明。

(16)、咖啡并不是巴尔扎克唯一的饮料,他也善于品茶。俄罗斯政府官员曾送给他一种特别的茶叶,是中国皇帝送给沙皇,沙皇又转赠给他的。这种茶叶是巴尔扎克的最爱之一。这种采用“皇家采摘方式”采摘、通过敞篷马车送往俄国、价格不菲又充满异域情调的茶叶,简直是传说中的极品。据说,任何人只要喝了这种茶就会失明。难怪巴尔扎克珍藏着它们,只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分享。他多年的好友劳伦-贾曾多次享用这种茶水,每次喝茶时,都会说:“我又在冒失去一只眼睛的危险了——但是,天哪,太值得了!”

(17)、乔治·桑的例子或许更好地呈现了法国女性对自身解放所持的态度。在奥祖夫看来,没有一个女性比乔治·桑在世时更遭男性忌恨和诽谤了。不过这并不妨碍她与多位男性保持坚不可摧的友谊。她坚信两性的解放是一体的:当女性还是奴隶时,男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奴隶。乔治·桑的特立独行“让女性从卑微中重新站立”,但她坚持认为,相对于人的品质,性别的区分是次要的。因而关键在于,每个人作为自由平等的个体,都应尽力建设自己。为此要克服急躁,坚韧隐忍,懂得妥协,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18)、乔治·桑(1804-1876),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也是全世界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一生著有七十多部长篇小说,五十部各式作品,包括短篇小说、童话、戏剧等。早期创作以激情小说为代表,主要描写爱情上不幸的女性追求自由;中期创作“社会问题小说”,代表作有《木工小史》《康素爱萝》等,关注社会不公现象;晚年创作受卢梭影响,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主要创作田园小说,如《田园三部曲》,描写农民生活。被雨果誉为“在我们时代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19)、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20)、1978年,一个名叫李智深的人第一次阅读《金瓶梅》,完全被惊呆了。市井的气息使其不能自拔。西门庆的生活“丰富、充实、具体,随时都能清晰地触摸,随时又都像在做梦。”“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李智深对另一个名叫张仪的人说,“你那也叫生活?”此前,张仪每天饮酒,饮一元钱一斤的高粱酒,自以为过着半人半仙的日子。

(1)、《汤姆·索亚历险记》(TheAdventuresofTomSawyer)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2)、“负债为了投资,这就是资本时代。”19世纪初,正值法国从手工业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转型时期。资本时代的大幕已徐徐打开,与资本运作关系最为紧密的商业与银行业是法国社会的两大支柱。信贷从这时起,也成为商业与银行业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