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精选125句

admin 句子 2024-02-04 14:23:43

林则徐名言儿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1、林则徐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干什么,慧而多财

(1)、子孙不如我,留钱做甚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对于是否给子女财产的问题,二人表现得也很一致,即不给子女留余才。曾国藩在家书中说,“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绝不肯以做官发财,绝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3)、释义:林则徐告诫后人要明事理、知进退,志向远大,不为个人小家算计,而是要服务国家社会。进中知退,退中知进,预存退归之心,而后才能作最奋发有为的进取之计。不为追求私利而干进,不为留恋权位而徘徊,不要顾虑个人体咎(利益得失)而退缩。

(4)、饮食先让长者;兄弟互相助,留钱做什么:一戒是(晚)起

(5)、曾国藩与左宗棠二人似乎都淡泊名利,不希望子女做官,但左宗棠似乎做得更纯粹。曾国藩教育子女要多读书,将读书放在第一位。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有很多指点子女学业的记载,期待他们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读书,不在于求功名,而在于明事理。

(6)、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但有一分钱,留与子孙花。仿佛我们今天多留一些钱给他们,他们的日子就能增加一些甘甜与色彩。

(7)、这句话说明人生的价值就是在有生之年创造价值,自然包括财富的积累,因为要活着,要养家糊户,要过有品味的生活,这一切都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这得靠财富去支付眼前的生活和预期的生活。

(8)、LongPressQRCodeToFllowUs

(9)、林则徐50多岁的时候,还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我们通过林则徐的界定就会发现,世上没有绝对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条件的。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10)、出自于清朝政治家林则徐的对联,全文是:“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1)、我觉得这句最好,虽然译出来跟你说的意思不全吻合,但这句才是精髓。

(12)、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改变命运的窍诀——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13)、有太多的同胞看不懂那些捐款捐到令人发晕的外国富豪们。

(14)、他曾在家书中对儿孙的家庭教育提出批评,“诸孙读书,只要有恒无间,不必加以迫促。读书只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况科名有无迟早亦有分定,不在文字也。不过望子孙读书,不得不讲科名。是佳子弟,能得科名固门闾之庆;子弟不佳,纵得科名亦增耻辱耳。”

(15)、浴佛节的由来,意义,功德!如何浴佛?浴佛应持何种心?

(16)、家风不是嘴上说的,重在家庭传承,正所谓不看广告看疗效。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人的家风各有不同,难有好坏之分。两人都为后世为官、为人做出了楷模,如两人没有为子女留下多少遗产,试问哪个富豪、高官能做到?

(17)、点评:此句言如若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虽然屡屡行善多积阴德,也是枉然无益。阴鸷,即积阴德之意。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若有骄奢淫恶之恶行而虽有善行亦无益于己,无济于事。达人先自达,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艰苦朴素开始。

(18)、左宗棠死后,财产大概有5万两,也是非常廉洁,但比曾国藩还是多了7千两。这些钱,只是相当于左宗棠一年的养廉银的收入。有意思的是,左宗棠留下了廉洁的美名,而曾国藩却没有。

(19)、地址:中国雄安新区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莲心禅院

(20)、点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惜爱之。外躯内气,养身莫过于养气。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毛泽东又说,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以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惑,则所以制其气者重。如何养气?唯有制欲。色欲、食欲、财欲,人生于世,天下无处不有欲。若纵欲而行,伤身十分,更是有伤元气,虽灵芝妙药,服之无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以养浩然之气,诚哉斯言! 

2、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1)、讲闻正法的这一功德,是世俗善法中无与伦比的。在讲闻的开头,对上师及本尊顶礼必不可缺。而且在讲考等场合中,最好也先念顶礼句。

(2)、点评:“作事乖张”乃谓为人处事不讲情理,偏执、不驯服,处处与众迥异。有句话说,人不怕你聪明绝顶,就怕你不讲道理。如果为人不善,居心不良,“聪明”就会为虎作伥,成为作恶的工具。雄狮百万能伏,国贼一个可畏。难怪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敬,谨慎而亲仁,泛爱众,余力学文,则志于文”,学做人在求智慧之先,圣人一片苦心,可见一斑。 

(3)、想想看,拥有了一座金山的人,又怎会甘心每天汗流浃背地去沙中淘金呢?而带着“不值得”的心理去学习、工作的人,所收获的,也必将是一个“不值得”的人生。

(4)、父辈的钱让子女轻松,但同时也在慢慢伤害他们…… 

(5)、点评:孔圣人说,古之学者读书为己,今之学者读书为人。意思说古代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今天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别人。为人若为父母、为市场、为金钱名利、为工作职业,读书成为一种工具,读书沦为达到他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现在我们要认识到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读,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为己若何?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用现代人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简单说,读书是为了修身正行!如若读了满腹圣贤之书,但依然“行止不端”,学识上是大学生,品行上却是小学生,可谓读书无益,枉读诗书了。 

(6)、再看左宗棠。左宗棠出身与曾国藩很相似,同样是耕读家庭,父亲也是私塾先生。曾氏家族曾连续七代出过秀才。或许是左家的家庭条件比曾家优越,左家喜欢乐善好施。左宗棠的曾祖父经常在路边设义茶亭,免费让路人饮茶。左宗棠的父亲更是热心公益慈善,创办“积谷仓”,专为灾荒年份赈灾之用。左宗棠就是这种家庭环境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7)、“儿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8)、廉,是左宗棠的终生追求,为官廉洁,为人清白。左宗棠身体力行,确实做到了这点。为官一生,左宗棠堪称真正的清官,尤其是与李鸿章相比,左宗棠的廉洁显得尤为珍贵。左宗棠死后财产仅仅余5万两,与李鸿章的千万家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9)、他曾在家书中对儿孙的家庭教育提出批评,“诸孙读书,只要有恒无间,不必加以迫促。读书只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况科名有无迟早亦有分定,不在文字也。不过望子孙读书,不得不讲科名。是佳子弟,能得科名固门闾之庆;子弟不佳,纵得科名亦增耻辱耳。”

(10)、左宗棠死后,财产大概有5万两,也是非常廉洁,但比曾国藩还是多了7千两。这些钱,只是相当于左宗棠一年的养廉银的收入。有意思的是,左宗棠留下了廉洁的美名,而曾国藩却没有。

(11)、汉代名臣刘向给儿子刘歆写《戒子歆书》,既语重心长又措辞严厉,告诫儿子“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要做到“恐惧敬事”,不要忘记,“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宋代黄庭坚曾作《家戒》,“以为吾族之鉴”,因为他曾亲见“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已呈败象,又越数年,已是明日黄花,门庭破落。这大概就是“富不过三代”的民间谚语之意。而宋徽宗时期,更是由于大小官吏腐败无能,各种“高衙内”专横跋扈、欺压百姓,成为“靖康耻”的重要原因,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12)、点评:博学为何?通古至今,纵横捭阖,只为修己身。若以读书为装点门面,以博学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不可一世,以为莫己若者,纵然读尽天下古今之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徒增一恨耳! 

(13)、《莲花经》云,任何善信发心赞助建寺与佛坛,可以获得以下十大功德:

(14)、一个小孩不愿上学,母亲把他扔到学校里就走了,他大哭。另一个小孩跑到劝他:“我刚来时也爱哭,但这里不像家里,哭也没人理,我只好慢慢坚强起来。”这个小孩想想也有道理,就止住了。同样,我们在生活中,痛苦也不一定有人理,一切还是要靠自己,坚强一点吧!

(15)、 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般,我把钱留给他做什么?如果子孙贤良能干的话,有太多的钱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如果子孙不如我,我把钱留给他做什么?如果子孙愚蠢无能的话,留有太多的钱给他反而更增使他犯错。

(16)、从二人的经历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环境,为他们塑造了不同的价值观。在他们为官过程中,又将这种价值观传承给了后人。

(17)、苏洵:一宜勤读;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又须规以四宜,绝戒骄傲情,妄救无益,行路当随后行,游则共方;兄弟不和,衣则传服朱子家训弟子规曾国藩家训颜氏家训孟子,留钱做什么,开口就要尊称;不惜元气。

(18)、子孙若如我,留钱做甚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19)、善,即是积善行德,又是待人和善。左家爱行善,左宗棠也同样教育子女,多散财,乐于助人。在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竟然将95%的收入用于充公,一份用于国家建设,一部分则全部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善与廉,同根同源,这也是左宗棠家风“廉洁奉公”的具体表现。

(20)、太阳照耀每一个人,不会有分别;镜子映现每一个人,不会有取舍。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只有摘除一切“凭主观喜好对事物评判好坏”的标签,才能爆发出本有的潜质,彻见最真实的自己。

3、林则徐家训子孙若如我

(1)、曾国藩的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他所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她认为,进府总要穿得光鲜体面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给的。但就是这条裤子的青色花边,曾国藩都觉得太繁复、太华丽了,认为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马上换掉。小女儿赶紧回房,换了一条没花边的裤子。

(2)、后来到福州参观林则徐纪念馆,墙壁上赫然写着他的教子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子孙要是贤德而聪慧,把钱留给他反而堕其斗志;要是愚蠢而懒惰,留的钱越多,越是麻烦过错。

(3)、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福建 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4)、 而这一副对联,后来也就成为了林家的家训,不仅林则徐的儿孙铭记不忘,而且林家的儿女亲家子弟也视作传家宝,摹仿誊写悬挂于中堂之上。

(5)、翻译: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

(6)、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酷爱音乐,在他搬到密尔沃基市前,开口向父亲借钱(这是彼得唯一一次向父亲借钱),却被拒绝了。

(7)、点评:人生于世有三种最伟大的“爱”。一为“亲人之爱”,一为“爱人之爱”,一为“朋友之爱”,或者简言之,亲情、爱情、友情。亲情温馨,爱情缠绵,友情z真挚,而如果要辨明三者之间哪一种最为无私,莫过于亲人之爱——父母之爱!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比山高比海还深,父母对于我们的恩,我们三生也报答不了!百行孝当先。一个人无论你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头上戴了多少光环,但是如果对父母不孝,所有的荣誉都将黯然失色。“奉神无益”,如果对父母不孝,无论你对神是多么虔诚,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父母之圣,神明犹所不及。如要敬神,何必舍近求远! 

(8)、管好自己,富养自己,有个好身体,有个好心情,自己过得好,全家都有福。

(9)、从二人的经历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环境,为他们塑造了不同的价值观。在他们为官过程中,又将这种价值观传承给了后人。

(10)、话虽如此,但不一定是曾国藩的真实所想。因为在那个时期,唯有读书才能求取功名。但有些话,不可能写到家书中,也不可能说得那么赤裸裸。作为高官的家书,是无法保密的,家族的人要看,还会流传出去。所以,曾国藩只能以煲鸡汤为主。就像很多女明星,嘴上都说要嫁给爱情,最后都跟了有钱人。说是不想让儿子成为自己,但曾国藩经常让大儿子跟随自己处理各种外交事务。

(11)、林则徐给儿子的信中说:“有一言嘱汝者: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厉自修,以为他日之用,是则用舍行藏,无施不可矣。吾儿其牢记之!”

(12)、有些老人对子孙的未来总是忧心忡忡,总觉得不留下点财产,心里不踏实,怕子孙怪罪自己。只要孩子伸手,就是“摘星剜肉”也不皱眉头,那种为后代舍得一身“剐”的精神令人感叹。有的老人含辛茹苦地攒下几个血汗钱,只为子孙将来能有个“安乐窝”。

(13)、如果从小给孩子打好佛教基础,幼年时所受的教育和熏陶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即使他上了大学,内心的善良也不会改变。

(14)、子孙不如我,留钱做甚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5)、不过,左宗棠的两个儿子也做了地方高官,虽然不如老爹,但也算是大官。三儿子左孝勋、四儿子左孝同通过科举升迁,分别做到兵部主事、布政使等职。同是带大儿子在身边,曾国藩带曾纪泽出入各种洋务活动场合,左宗棠则是带着左孝威征战西北。曾纪泽后来成了外交高官,而左孝威则病死在新疆。

(16)、曾国藩家训儿孙若如我 留钱有何用,儿孙不如我留钱有何用

(17)、“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8)、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人都是威震晚清的中兴名臣。只相差一岁的两位湖南老乡,有着共同的国家经历,一起领导湘军,一起镇压太平天国,一起兴办洋务。纵观两人的一生,曾国藩以修身齐家而闻名,左宗棠以忠君爱国而著称。两人都是满满正能量的励志榜样。抛开二人的文治武功不谈,只说说他们的家风。作为一代名臣,他们为后代树立了怎样的价值准则呢?

(19)、卡号:621226 0409 0108 97760

(20)、从二人的经历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环境,为他们塑造了不同的价值观。在他们为官过程中,又将这种价值观传承给了后人。

4、林则徐说的子孙若如我这段话

(1)、1841年,由于投降派的陷害,林则徐被以“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降级,充军伊犁。1842年途经陕西西安与家人告别时作七律一首,其中两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左宗棠也经常给家人写信,虽然没有曾国藩那么频繁,但他的家书同样体现了左氏家风的特点。如果同样总结提炼的话,左宗棠的家风,至少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廉、善。

(3)、释义:大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才能成其大,人没有私欲贪念才能像峻峭的山峰挺拔刚强。林则徐这则自勉联语展现了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并成为福州市的城市精神。

(4)、不过,左宗棠的两个儿子也做了地方高官,虽然不如老爹,但也算是大官。三儿子左孝勋、四儿子左孝同通过科举升迁,分别做到兵部主事、布政使等职。同是带大儿子在身边,曾国藩带曾纪泽出入各种洋务活动场合,左宗棠则是带着左孝威征战西北。曾纪泽后来成了外交高官,而左孝威则病死在新疆。

(5)、饭要一口一口吃,不可能一口就吃成胖子;路要一步一步走,不可能一步就跨过千里。同样,修心也要一点一点来,不可能修了几天就想超凡入圣。只要今天比昨天有一点进步,这就值得欢喜,如此日积月累,滴水一定可以穿石。

(6)、事实上,曾国藩死后,真的没有什么遗产,只有8万两白银,加上老家湘乡的一栋房子与部分藏书。要知道,曾国藩做了12年的总督,至少可以有180万两白银的积蓄。从这点来看,曾国藩言行一致,确实是严于律己之人。

(7)、崇尚俭朴,不慕奢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应该传给后世弘扬光大。

(8)、意思是,如果子孙后代像我,我把钱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子孙不如我,留钱给他使他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9)、善,即是积善行德,又是待人和善。左家爱行善,左宗棠也同样教育子女,多散财,乐于助人。在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竟然将95%的收入用于充公,一份用于国家建设,一部分则全部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善与廉,同根同源,这也是左宗棠家风“廉洁奉公”的具体表现。

(10)、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做好。一个拥有了一座金山的人,又怎么会甘心每天汗流浃背的去沙中淘金呢?而一个带着“不值得”的心理去学习、工作的人,所收获的也必将是一个“不值得”的人生。

(11)、虽然左宗棠也劝子女要“勤耕读”,也强调“读书不为科名”,但似乎很少将读书放在第一位。左宗棠本身只是个举人,也没有把读书看得很重。这或许可以说明,左宗棠是真正不希望子女过分追求功名。他曾多次强调。“笃根本,去浮华”,大概也有这个意思。

(12)、什么叫假交情,什么叫真朋友(句句见血,太精辟了)

(13)、这是林则徐为福州西湖李纲祠题联,这对楹联不仅反映了林则徐当时的心境,也是林则徐一生为官的真实写照。

(14)、 从为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牢记父亲“不妄取一文”的家教,并奉行终生,他还写下了这一幅有名的对联告诫后代:“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5)、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16)、译文: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

(17)、儿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8)、话虽如此,但不一定是曾国藩的真实所想。因为在那个时期,唯有读书才能求取功名。但有些话,不可能写到家书中,也不可能说得那么赤裸裸。作为高官的家书,是无法保密的,家族的人要看,还会流传出去。所以,曾国藩只能以煲鸡汤为主。就像很多女明星,嘴上都说要嫁给爱情,最后都跟了有钱人。说是不想让儿子成为自己,但曾国藩经常让大儿子跟随自己处理各种外交事务。

(19)、所以,父母千万不要以忙碌为借口,而把孩子交给学校、老师,自己从来都不管。若对孩子不负责任,你的将来也不一定快乐。

(20)、话虽如此,但不一定是曾国藩的真实所想。因为在那个时期,唯有读书才能求取功名。但有些话,不可能写到家书中,也不可能说得那么赤裸裸。作为高官的家书,是无法保密的,家族的人要看,还会流传出去。所以,曾国藩只能以煲鸡汤为主。就像很多女明星,嘴上都说要嫁给爱情,最后都跟了有钱人。说是不想让儿子成为自己,但曾国藩经常让大儿子跟随自己处理各种外交事务。

5、林则徐名言儿孙若如我是什么意思

(1)、点评:兄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包括堂兄弟姐妹在内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倘且不能与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许多人(包括我)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于外交友彬彬有礼,坦诚相待;于内与兄弟姐妹却难以倾心相交,甚至恶言相向,实在令人惋惜。如今提倡优生优育,许多人少了兄弟姐妹,若有幸能有一二兄弟或姐妹,岂可不好好珍惜? 

(2)、判断自己的行为,或是别人的行为,不能轻易下定论。按佛教的观点,一件事情是对是错,不看表象,而看发心。

(3)、“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能,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不孝,且长其恶”。

(4)、但作为佛教徒,为了孩子的未来,一定要禁止杀害众生,培养孩子的爱心。

(5)、英国著名香港史专家安德葛·《香港史》:“(林则徐的禁烟计划)以果断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使得英国人出乎意料,(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林则徐会以果断、活力和对中国利益的献身精神来付诸行动。”

(6)、我答:“我信。不过,老辈子有句话,叫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真的没必要给儿孙留那么多。”

(7)、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8)、你若真爱自己的孩子,就不妨在金钱上对他吝啬一些,别用一把“金匕首”伤害了他。既然你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就该看重他生命的尊严,把创造的权力还给他。

(9)、心底宽阔的人,不管到哪里,接触什么人,自己都很快乐;而嫉妒敏感的人,则觉得处处都是荆棘的刺,把自己扎得浑身是伤。

(10)、蓝图绘就梦想—《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发布

(11)、林则徐有一句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儿孙们无论是贤是愚,遗留财富给他们都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儿孙贤而有德,财富对他而言没有什么用处;如果儿孙愚而无德,财富留给他只会增加他的罪过。宋朝司马光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无穷之计!”也就是说,身为父母尊亲,要在平时的起心动念、言语行止中谨慎小心、行善积德,修福、积福、培福,留下福报给子孙。

(12)、事实上,曾国藩死后,真的没有什么遗产,只有8万两白银,加上老家湘乡的一栋房子与部分藏书。要知道,曾国藩做了12年的总督,至少可以有180万两白银的积蓄。从这点来看,曾国藩言行一致,确实是严于律己之人。

(13)、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4)、虽然左宗棠也劝子女要“勤耕读”,也强调“读书不为科名”,但似乎很少将读书放在第一位。左宗棠本身只是个举人,也没有把读书看得很重。这或许可以说明,左宗棠是真正不希望子女过分追求功名。他曾多次强调。“笃根本,去浮华”,大概也有这个意思。

(15)、释义:这首诗是林则徐1842年8月被充军去伊犁途中所作。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用生命去换取,岂能因为灾祸就避开,有利就上前伸手呢?为国家利益生死以赴,不避个人祸福勇往直前,有容乃大千秋永照,无欲则刚百世为师。

(16)、曾国藩生于地主家庭,父辈主要以耕读为主。应该说,曾国藩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在他以后学习、为官的过程中,始终不忘耕读之本。他的爷爷曾玉屏阅历丰富,为家族确立了八条十六字家规,即“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祀、睦邻”。曾国藩又将其简单归纳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家是耕读家庭,但还是将读书放在了首位,因为只有读书,享受到好的教育才能建功立业。自古只有读书一条路,想出人头地只能如此。后边的七个字,基本都是一个农民家庭的本分要求。

(17)、还有的,殚精竭虑,拉关系走后门,一心要为孩子寻找轻松自在、养尊处优的金饭碗。至于“小皇帝”或“小公主”们的思想、品德、文化等做人的基本素质如何,却很少顾及。殊不知,这种畸形溺爱的结果,只能使子孙养成贪图享乐、不思创业的恶习;个别缺才少德的分子,还可能滑入犯罪的泥潭,成为社会的蛀虫。

(18)、再看左宗棠。左宗棠出身与曾国藩很相似,同样是耕读家庭,父亲也是私塾先生。曾氏家族曾连续七代出过秀才。或许是左家的家庭条件比曾家优越,左家喜欢乐善好施。左宗棠的曾祖父经常在路边设义茶亭,免费让路人饮茶。左宗棠的父亲更是热心公益慈善,创办“积谷仓”,专为灾荒年份赈灾之用。左宗棠就是这种家庭环境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19)、他说:“在还贷的过程中,我学到的东西,远比从父亲那里接受无息贷款多得多。现在想来,父亲的观点对极了。”

(20)、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一般都坐轿子,可是曾国藩却在信里告诉孩子,要步行去办该办的事,绝不许使唤轿子。同时,他还要求孩子们不许使唤奴婢添茶倒水,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

(2)、他的另一幅对联也传至今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显示了他的胸怀。林则徐是一个家教很严的人,他小时候受到父亲良好的家教。成年后,林则徐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很重视家教。他曾经写过一幅对联:上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下联: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表达了他对财富的态度。

(3)、林则徐简介: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4)、曾国藩是清朝末年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但是,他虽然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却并不为子孙积攒金银,购置田产;反而教育孩子必须勤俭,要求他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

(5)、左宗棠也经常给家人写信,虽然没有曾国藩那么频繁,但他的家书同样体现了左氏家风的特点。如果同样总结提炼的话,左宗棠的家风,至少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廉、善。

(6)、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7)、他曾在家书中对儿孙的家庭教育提出批评,“诸孙读书,只要有恒无间,不必加以迫促。读书只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况科名有无迟早亦有分定,不在文字也。不过望子孙读书,不得不讲科名。是佳子弟,能得科名固门闾之庆;子弟不佳,纵得科名亦增耻辱耳。”

(8)、UnderstandingOnLife,OfferringToLife

(9)、点评:儒家把“人”等同于“仁”,认为人之为人,在于为仁。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气,人心仁善,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无疑是自取灭亡。“风水无益”,即谓如若为人不善,多行不义,其不仅上愧祖宗,更是下损子孙。所谓心存不善,无好后果。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声誉,殃及子孙,岂不是罪加一等,十恶不赦?! 

(10)、山东东营观音寺修建僧寮、居士寮、讲堂丶斋堂工程已接近完工,截止3月31日建寺款余额为负690256元,因部分基础设施急待建设,计划筹款100万元。

(11)、美国华裔学者张馨保·《林钦差与鸦片战争》(1964年出版)““以他的勤奋、改进政府工作的强烈愿望以及全力为民谋利的信念而著称。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

(12)、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下成长,是不可能树立大志的。开始是放逸,继而就是放荡,然后就是败家。官宦之家能够传上几代都不衰败的,真是少之又少。所以,应该由勤俭入手,教孩子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13)、联系方式:13563377433(顿音)

(14)、这样,就不会被所谓“官二代”的教育问题所困扰,不会被“我爸是李刚”的负面新闻所烦恼,更会成就为官廉、儿孙福、口碑佳的美好人生。

(15)、曾家的家训,曾被许多名人奉为经典。曾国藩一生,没有为子孙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却给他们留下了清正、勤俭、廉明的德行,让子孙受用一生。他的后代中人才辈出:长子曾纪泽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则是一位数学专家。两个儿子的成才和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严格教育有极大的关系。而且,难得的是,不光他的儿子成才了,他的后代子孙如曾宝荪、曾约农都成为大教育家和大学者。

(16)、▲ 三坊七巷名人家训馆内展出的林则徐“十无益”家训

(17)、 53岁的李鸿章为何会输给29岁的日本人?

(18)、对于是否给子女财产的问题,二人表现得也很一致,即不给子女留余才。曾国藩在家书中说,“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绝不肯以做官发财,绝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19)、投稿新闻: 2754266679@qq.com; 

(20)、当听说股神巴菲特要捐出99%的个人财富时,我的一个同事说:“那他的后代还不得气疯了?”

(1)、官员如何教育子女及亲属,历朝历代都是个问题。

(2)、原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3)、账号:6217856000061793013

(4)、这话说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脱,但仔细思量,此话也不无道理的,现在的小孩都生活在了温室中,太过于安逸,对他好也未必就是好!!!如果您现在真的爱您的孩子,则不妨在金钱上对他“小气”一点,不要用“金色匕首”伤害他。自从您将他带入这个世界以来,您应该珍视他一生的尊严,并把创造的力量归还给他。让他出汗,流泪,流血,让他在没有雨伞的雨中拼命奔跑,让他拼命追求“最好的自我”,让他用自己创造的“金汤匙”喝最美丽的汤。

(5)、 这句话是林则徐的家训,完整来说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