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精选127句

admin 句子 2024-02-17 11:01:50

三国成语

1、三国成语故事简短

(1)、草船借箭 诸葛亮算定三日后长江水面上有大雾,因此敢于让鲁肃带着扎成草人的船只,到曹营水寨旁边擂鼓呐喊。

(2)、[典故出处]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七擒七纵。

(3)、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先主刘备率军欲攻取汉中,与魏将夏侯渊、张郃等以阳平关拒守而攻取不利,便急书成都,问计于留守成都的诸葛亮,诸葛亮召集在朝的文武商议对策,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杨洪说:“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应速再从成都发兵,支援先主刘备攻打汉中,于是便派法正、黄忠等领兵到汉中参战。次年(219年),便发生了决定三国鼎立的“定军山大战”,黄忠袭杀魏将夏侯渊,赵云火烧天荡山魏军粮草,曹操败退关中,刘备平定汉中,设坛称汉中王,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

(4)、旌旗蔽日,樯橹连云。刀枪林立,剑戟森森。风猛火烈,流急水深。人喊马嘶,鼓角齐鸣。

(5)、[成语解释]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6)、三顾茅庐,精诚所至。知遇之恩,投桃报李。隆中对策,审时度势。指点江山,面授机宜。

(7)、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妙计,化险为夷。七擒七纵,有胆有识。六出祁山,矢志不移。

(8)、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9)、指囷相赠: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10)、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11)、自有公论: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然会有评论。

(12)、曹操怕有埋伏,只让军士射箭,因此雾散前诸葛亮已经得到十万只箭了。

(13)、各位小朋友们早上好,成语MO讲堂开讲啦,快跟着老墨家族学习今天的成语:虎体熊腰。

(14)、尽管“空城计”这个故事完全属于虚构,当时在街亭与马谡交战的是张郃,根本不是司马懿,司马懿当时还在镇守宛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西城在今天的安康市,地理位置也是南辕北辙。但是,《三国演义》为赞美诸葛亮智慧,将失街亭的史事连贯而绘形绘色地描写,使虚构的“空城计”故事妙笔生花,逻辑性强,故世人皆信以为真,妇孺皆知,便流传千古。在《三国演义》的传播影响下,自古至今,不少人认为,“空城计”就发生在今天的勉县的阳平关。

(15)、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16)、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止击鼓,秘密布置军队。

(17)、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18)、(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后出师表》。

(19)、五内如焚(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20)、威风凛凛: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2、三国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1)、建兴五年(227年),步兵校尉(统管参战步兵)向郎(168—247)随诸葛亮到汉中参与北伐曹魏,并被封为丞相长史(丞相府中令史官)。向郎素与参军(丞相府常设属官)马谡交好,关系密切。因此,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遣马谡率军守街亭(今甘肃秦安县北九十里之陇城镇),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更重要的是他惧怕魏左将军张郃,因而惨败并弃军逃跑,躲藏在成都的向朗家里,给首次北伐曹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与恶劣的影响。后来,向郎明明知道马谡弃军逃跑而躲藏在他家的实事情况,但就是不汇报反映或检举揭发。事后,诸葛亮查明事件真相以后,斩了马谡,并因用人不当而引咎自责,上表自贬三级,以示自我惩罚。对向郎的“知情不举”,诸葛亮深为憎恨,将其免官送回成都。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率军进取汉中,“自阳平南渡沔水”(阳平:指阳平关,在陕西勉县城西5公里,秦、蜀间重要雄关。沔水:在陕西勉县城南,今统称汉水、汉江),派遣黄忠为主将,法正为监军直逼定军山(陕西省勉县城南五公里),准备攻打曹魏守将夏侯渊。法正向黄忠建议说:“夏侯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励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后来,法正果然用此计诱惑夏侯渊下山出战而被老黄忠袭杀,夺了定军山。

(4)、欲擒故纵: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5)、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正月,诸葛亮亲率主力经武都直取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深入到曹魏腹地陇右,开始了第一次北伐。然而,参军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在街亭被魏军大败,诸葛亮被迫迁西县(今甘肃西和县之长道镇)千余家退军汉中,魏将司马懿率大军长驱至追,诸葛亮不得不在西城唱“空城计”以退敌。司马懿率军来到西城下,只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抚琴,左右各一个童子,分持宝剑和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知诸葛亮一向谨慎,怀疑城内有伏兵,故引军退去。可掬:可以捧取。麈(zhu音主):鹿一样的动物尾巴,作拂尘用。

(6)、佯输诈败:佯、诈:假装。假装败下阵来,引人上当。

(7)、草船借箭 ( 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8)、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9)、青梅煮酒,旁敲侧击。梦中杀人,狐性多疑。望梅止渴,略施小计。割发代首,工于心计。

(10)、以上韩德及四子情节系《三国演义》虚构,正史无据。

(11)、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12)、(典故释意)今形容领导带头,处处干在前面。

(13)、偃旗息鼓: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14)、(典故释意)今比喻对所作之事没多大兴趣,或形容事情得益不大。

(15)、三顾茅庐:也说三顾草庐。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16)、三顾茅庐 ( sān gù máo lú )也说三顾草庐。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

(17)、舌战群儒 ( shé zhàn qún rú )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18)、虚虚实实: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19)、张宝大败,落荒而逃,朱儁一面攻打阳城,一面受朝廷之命讨伐黄巾军余d。朱儁按照刘备的计策,一箭射死了韩忠,但赵弘和孙仲赶到,赵弘趁势夺回了宛城。朱儁在城外十里处安营扎寨,正欲攻打,却见正东方一队人马奔驰而来。

(20)、心胆俱裂:俱:都。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

3、三国成语故事有哪些故事

(1)、[成语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2)、七步成诗(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3)、[典故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4)、削铁如泥:切削铁器如同斩剁泥土一样。形容兵刃极其锋利。

(5)、一举两得(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6)、(典故释意)今比喻用于办大事的计谋结果只办成了小事情。

(7)、择主而事: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8)、(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9)、星月交辉:指星星和月亮一起照耀,格外明亮。亦作“星月皎洁”。

(10)、一手包办(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11)、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在汉中定军山下向后主刘禅再上《出师表》,即后《出师表》,请求继续率军北伐。十二月,便“出散关,围陈仓”进行第二次北伐。在后《出师表》的末尾,诸葛亮写道:“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所以能逆睹也。”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力:竭尽全力,贡献一切。后引申为“尽瘁”。瘁:指心力极度疲劳、交瘁。死而后已:到死方罢休。利钝:此指顺利或困难。逆睹:预见、预料。

(12)、最前头的那人生了一张国字脸,虎体熊腰,原来是吴郡富春人,孙坚。在孙坚的帮助下,朱儁夺回宛城,顺势而下收复南阳十余郡县。朱儁等人领兵回朝,上奏孙坚,刘备等人的功绩,但除了孙坚自己有门路当了个小官,刘备等人等了许久也不见册封。

(13)、文韬武略,经天纬地。苦心经营,不遗余力。事必躬亲,日理万机。出师未捷,积劳成疾。

(14)、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15)、太子刘辩的母亲何太后也不乐意了,有一天她请董太后赴宴,明里暗里劝董太后不要管国家大事,两人大吵了一架。当天夜里,何太后急招何进入宫,第二天何进就下令将董太后送到京城外面,并且要毒死董太后和董重。

(16)、养精蓄锐: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17)、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将恭敬谨慎,不辞劳苦,竭尽全力,到死方罢休。至于北伐战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利,还是遇到什么困难,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预料的事。

(18)、[典故出处]《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19)、(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杨洪传》:“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事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发兵何疑。” 

(20)、望梅止渴三国演义中的成语篇3东汉末年,民生凋敝。兵荒马乱,群雄竞起。枭雄曹操,首屈一指。龙骧虎步,踌躇满志。

4、三国成语故事大全视频

(1)、(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武侯弹琴退仲达”章节。

(2)、建兴六年(228年)正月,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曹魏,他“扬声由斜谷取眉”(今宝鸡市眉县),并派镇东将军赵云、中监军邓芝为疑军,据斜谷口内的“箕谷”。

(3)、上一期我们讲到,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三结义,并成功投入了涿州太守刘焉的麾下,但是三人在领命支援颍川的路上,得知张宝和张梁已经被曹操带领的人马大败,三人又连忙调转马头,赶回去帮助留在广宗的卢植等人。

(4)、(典故释意)今形容把事件看的很平常、很随便。

(5)、不容偏废(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6)、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7)、(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章节。

(8)、出类拔萃: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即超出群体的才干。

(9)、恰在这时,忽然之间,只见曹军大乱,落荒而逃,原来是蜀将马超、吴兰两军纷纷杀来。马超的军队蓄锐日久,士气很旺,因此,一上战场便奋勇杀敌,他们个个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耀武扬威,势不可档。”孟达、刘封复引兵夹击曹军,使曹军大败,不得不败退于褒谷口(指褒斜道南口,即今勉县东北六十里之褒城镇与褒河水库一带)。

(10)、肝胆皆裂:胆脏和苦胆都碎裂了。后来引申为 “肝胆俱裂”。

(11)、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魏大战定军山,黄忠刀劈魏将夏侯渊后,曹操急率大军往汉中救援。为作长久计,曹操在天荡山下的米仓山屯集大米“数千万囊”,结果又被赵云、黄忠连夜烧毁,曹操进不能取胜,退又丢不下汉中,所以扎营拒守,相持对阵。当时,正值阴雨连绵月余,魏军帐内积水尺余,将士苦不敢言。一天晚上,庖官给曹操送来炖鸡,曹操最喜吃鸡肋,十分高兴。正在这时,将军夏侯惇入帐,请示当夜值勤巡夜口令,曹操脱口而出,连说“鸡肋”,夏侯敦就以“鸡肋”作为当夜的口令。行军主薄杨修闻知当夜口令是“鸡肋”以后,便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值勤将夏侯惇问杨修何故?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也。”于是,将士们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来日撤军起程。是夜,曹操私行,见将士纷纷准备好行装,于是大惊,便问缘故,得知是杨修分析“鸡肋”而至,曹操大怒,便以“扰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推出斩之。后来,便将此类事情引伸为“味如鸡肋”。

(12)、(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章节。

(13)、诸葛孔明,惊才风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用行舍藏,韬晦待时。

(14)、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5)、隐介藏形: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

(16)、三顾茅庐(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7)、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大军驻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今勉县汉水以北,城西阳平关至旧州铺一带),为北伐曹魏做出征准备。探马来报,魏遣驸马夏侯楙(曹魏大将夏侯惇之子,曹操的女婿)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敌蜀。蜀镇北将军魏延上账进谏说:“夏侯楙仍膏粱子弟,懦弱无谋,”所以,他要求带五千精兵,走子午道(今陕西西乡县子午山之古道)而北进,“不可士日,可到长安”。他让诸葛亮率大军走褒斜道(今勉县东北六十里的褒城镇北通眉县之古道),如此,“则咸阳以西,可定矣。”诸葛亮思虑再认为只有平取陇右(甘肃天水一带),循续推进才有可能获胜,因此,未采纳魏延的建议。于是,诸葛亮令赵云据箕谷(今褒斜道内北端)为疑军,他亲自领兵进击陇右,开始北伐曹魏。

(18)、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从定军山下率军“出散关,围陈仓”(今宝鸡市东十里之古陈仓城)进行第二次北伐,魏将郝昭(字伯道,今山西太原人)、王双(?—228年,字子全,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死守,蜀汉军攻二十余日不克。魏都督曹真(?—231年)率大军来解陈仓之围,诸葛亮用计令姜维(202—264年,原魏国中郎将,后降蜀任征西将军)献书曹真,以诈降手段欲里应外合生擒曹真。魏国的中护军费耀恐曹真中了诸葛亮计,便自愿替曹真出兵与姜维里应外合生擒诸葛亮,结果,费耀果然中计被蜀击败,自刎而死。回到汉中定军山下后,诸葛亮十分惋惜地对姜维说:“可惜大计小用矣。”

(19)、作奸犯科、不出所料、舌战群儒、锦囊妙计、知遇之恩、赤膊上阵、缓兵之计、力排众议、谋事在人、鼓角齐鸣、封金挂印、步罡踏斗、

(20)、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5、三国成语

(1)、(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章节。

(2)、博物馆人,肩负着展示中华文明、传播文化的使命。近年来,南阳市博物馆社教部,秉承“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历史文明”为首要工作任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疫情期间,将由讲解员们,为大家分享三国成语故事。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国成语故事“挟天子以令诸侯”。

(3)、笑傲风月: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4)、(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杨洪传》:“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5)、偃旗息鼓(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6)、仰人鼻息(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7)、(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章节。

(8)、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9)、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10)、(典故释意)今形容色彩耀眼鲜明,或赞美事业前程远大辉煌。

(1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继无人,此恨何及。武圣关羽,义薄云天。赤胆忠心,天人共鉴。

(12)、七擒七纵:诸葛亮出兵南方,把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了七次,放了七次,孟获心服,不再来攻。见《三国演义》。后用以比喻运用策略,有效地控制对方。擒:捉拿。纵:放。

(13)、养精蓄锐、一面之词、有机可乘、笑容可掬、先礼后兵、强词夺理、

(14)、笔者从事专业研究三国历史文化四十余年,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以及其他史料中发现和搜集了不少东汉末年与三国鼎立时期所出现的成语典故,为此,笔者与侯素柏合作编著了《三国成语典故》图书,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工具书,由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全国发行,在这其中,产生于汉中定军山下的三国成语典故就有三十个,它们是:

(15)、(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章节。

(16)、短兵相接,弓折刀尽。血海尸山,触目惊心。曹军败北,豕突狼奔。灰飞烟灭,片甲不存。

(17)、位极人臣(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18)、摇摇欲坠:摇摇:摇动,摇晃;坠:落下。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19)、出言不逊(张A):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0)、(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蒋琬传》:“时新丧之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1)、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3)、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七月,曹操闻知刘备亲自领兵取汉中,攻打阳平关(今陕西勉县城西五公里之老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城南五公里),于是便统大军往汉中救援。浩浩荡荡的魏军“分五队,每队五千,按青、黄、赤、白、黑五色,旌幡(音帆,用彩色羽毛装饰的窄长旗子)甲马(披铠甲的战马),并依本色,光辉灿烂,极其雄壮”。光辉灿烂,形容军阵色彩鲜明,光芒耀眼。

(4)、勿怠勿忘:勿:不要;怠:懈怠;忘:忘记。告诫不要懈怠,不要忘记。

(5)、万死不辞: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6)、坐视不救:见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坐在一旁看着不去援救。

(7)、初出茅庐,锦囊妙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草船借箭,妙算神机。

(8)、南阳市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它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这里是诸葛亮躬耕十年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是三国文化的源头和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10)、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1)、招兵买马: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12)、[典故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1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闻夏侯渊被杀,汉中失利,急亲率大军赴汉中与刘备决战,此时,正遇其子曹彰引军相救。曹彰,字子文,曹丕的同母之弟,少善射骑,臂力过人,能与野兽格斗,但不喜读书。因此,曹操当时告诫曹彰说:“你不读书而好弓马,此匹夫之勇,将来怎能显贵?”曹彰回答说:“大丈夫应当学卫青、霍去病(皆汉武帝时大将,曾北击凶奴,屡获大胜),立功沙场,长驱十万之众,纵横天下,怎能去作博士。”(汉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官员)曹操又问曹彰志向时,曹彰答说:“好为将。”曹操问“怎样为将?”曹彰回答说:“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听后大笑。身先士卒:将帅亲自带头作战,走在士兵的前面。

(1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15)、人生如寄(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16)、一亲芳泽(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17)、(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破曹兵姜维诈献书”章节。

(18)、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九月,刘备在平定汉中后,“遂于沔阳(今陕西勉县城东之旧州铺)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而称汉中王。他在给汉献帝上表之中说:今天,曹操的罪恶行为和丑陋的灵魂在现实中繁殖和影响了一帮人(恶直丑正,实繁有徒),他所怀着的害人念头(包藏祸心),其目的是篡夺和盗取汉家江山基业,这已经十分明显(篡盗已显)。因此,刘备说他是在“群寮(群臣)见逼,迫臣以义”的情况下,“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而当汉中王的。于是,他连同上表,一并上交了原“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大典后,他即“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从此,汉中归蜀汉所辖。

(19)、养精畜锐: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锐气。

(20)、(典故释意)今形容缺乏锻炼经历的富贵人家子弟。

(1)、[成语解释]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2)、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初出茅庐、望梅止渴、七步成诗、伯仲之间、暗渡陈仓、七擒七纵、

(3)、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先主刘备率军欲攻取汉中,与魏将军夏侯渊、张郃相拒于阳平关(今勉县城西五公里之老城),急切难进。为此,刘备发书成都,让诸葛亮火速出谋划策,同时派兵增援。

(4)、(典故释意)今形容客人当主人,变被动为主动。

(5)、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6)、先礼后兵: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7)、膏粱子弟:食肥肉和细粮美味饭菜长大的子弟,多没实际本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