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名句精选120句

admin 句子 2024-04-12 08:26:03

庄子的名言并赏析

1、庄子名言名句

(1)、(5)韩林德:《境生象外》,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78页。

(2)、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3)、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4)、白话释义: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5)、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6)、由此观之,所谓“有用”,不过是目光短浅之人看见蝇头小利而迸发出的欣喜之词;而种下一棵槐树看似“无用”,却为后世撑起了一方清凉。

(7)、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8)、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庄子·外篇·天地》

(9)、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10)、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庄子·外篇·天地》

(11)、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1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13)、孝子不谀其主是数对,忠臣不谄其君,臣子时笑是盛也。

(14)、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15)、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6)、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17)、白话释义: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18)、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19)、大意:朴素,是天下没有什么能够与之争美的。

(20)、   适合人群:7-15岁无漏的孩子(内部学员优先,非学员需同学)

2、庄子的名句

(1)、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4)、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5)、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6)、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7)、译文: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8)、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荃(quán全):通“筌”,即鱼笱,一种捕鱼器,为长形竹笼,入口处用细竹篾编织,竹的尖端向内.鱼能人而不能出。本句大意是:捉到鱼后便忘了鱼笱。

(10)、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11)、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12)、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13)、《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一句非常经典且流行的名句,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14)、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

(15)、——提取“善若”连续的两字作为女孩名字,延伸其寓意内涵同时,还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希望她单纯、善良、品德高尚。其中“若”字虚词,以虚词组名,让其名字整体好听、易读,朗朗上口。

(16)、译文:最大的快乐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快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荣誉。

(17)、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1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19)、译文: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20)、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3、庄子的名言5句

(1)、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2)、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3)、肩吾、连叔是《庄子》里面的寓言人物,而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曾经高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而隐晦地教训过孔子的那位。接舆的话,连孔子都无法反驳,肩吾当然更是惊怖,因为这个跟他的认知大有径庭——注意,后世汉语词汇里面使用的成语“大相径庭”就源自这里了——接舆说了些什么呢?

(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5)、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6)、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7)、“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8)、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9)、意指心如止水,单纯、善良、懂事。《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0)、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11)、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1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13)、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子》

(1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我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

(15)、“心若”一名取自于《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经典名句之中,意指心犹如镜子。以此入名取其不忘初心、善良、懂事、聪明伶俐之义。属于一个非常有意境且好听、易读的名字组合。

(1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17)、小有小的用处,大也有大的用处,大小物件只是用处不同,并没什么有用无用之别。

(18)、译文: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

(19)、“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用有限去追求无限,是没戏的。等到成了知道所有的人,就已经死了。"

(20)、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胠箧》

4、庄子名言解析

(1)、(1)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0页。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3)、(4)参见古风:《关于当前意境研究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2004年第5期。

(4)、白话释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庄子天下篇》

(6)、这里“玄珠”喻指“玄妙之道”。“离朱”即“目”它意味着“有形”;“知”即“致诘”它意味着“有分”;口契诟即“言辩”,它意味着“有名”。玄妙之道,混沌无形,有形有分有名的“离朱”、“知”和“口契诟”,自然是无法得到道的。“乃使象罔,象罔得之”。而“象罔”之所以能够得“道”,这是因为“象罔”的特征正好是与“离朱”、“知”、“口契诟”所意味的东西相反的。如果说“离朱”、“知”、“口契诟”意味着“有形”“有分”“有名”的话,而象罔则意味着“无形”“无名”“无分”,它恍恍惚惚,浑浑沦沦,几与“混沌无形”的大道同。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8)、因为有了庄子这段关于姑射山神人的描述,庄子以后,姑射山也就成为道学里面理想完美净土的代名词了。(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10)、突显原初“意境”论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强调意境与单纯的情境、物境的区别,并非完全否定意境与其他二境的关系。如果诗歌只有“意境”而没有“物境”和“情境”,就会像失败的玄言诗那样“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但如果诗歌只有“物境”和“情境”而没有“意境”,就会停留在过于质直的形下世界,缺乏深远的意味。“意境”作为诗歌境界的最高层次,它应以“视境于心”、“故得形似”的“物境”,以“张于意而处于身”、“深得其情”的“情境”为基础,通过“张于意而思之于心”,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某种“真”意的了悟,实现“道”、“情”、“物”、“象”的完美统一。忽视最初意境论中所包含的宇宙本体意义,仅以情景交融来界定意境,不仅会导致美学理论层次的下降,还会导致文学创作品味的降低,使其缺乏对终极之道的关怀,难以抵达超越性的形上之域。王国维在在评价姜白石的词时曾经说“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人间词话》13)细细品味,不难发现,王国维所最爱的这两句词正可谓有意境的典范。因为它前一句,情景交融,后一句意味无穷。皓月冷山独化于玄冥之境,它给我们的不仅是鲜明的视觉感受,充沛的情感体验,而且更有对宇宙本体的领悟,让我们看到生生不息的大化之流行。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12)、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3)、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4)、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15)、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外篇·在宥》

(16)、“接舆说的姑射山神人,他的德行,磅礴浩大,可以与万物贯通而合一。天下大乱,人人都祈祷和平,而他不需要辛苦疲惫地为治理天下操劳、祈祷,因为他在凝神的状态之中,就可以统筹万物,使世人同归大道,协和成天下太平。这样的人,当然就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伤害他。即使洪水爆发达到天空那么高,他也不会被淹死。即使天下火热大旱到金石都融化、土山都烧焦了,他也不觉得热。他身上的灰尘和污垢,就可以铸造出尧舜这样的圣人,他又怎么会以追求物质为自己的事务呢?”

(17)、这样一来,“言象言”与“言无言”一样,都是庄子达至道之境域的方式。而庄子“言象言”不仅指以无形无名无分的“象罔”从整体上隐喻道,而且还指通过比喻象征、对反之名、反复循环等一切具体的言语方式来打破名言概念的区分性,确定性,以与混沌未分的大道相接近。但“言象言”与“言无言”有所不同的是,“无言”之言是“自然之至言”,是“合道”语言,它与海德格尔的“大道言说”、“语言言说”相似,它是“道言”而不是“人言”。意象语言、混整之言则是“几道”语言,与“无言”之言相比,它更属于“技”。人们即象求道,由象至境,但有形的具象本身还不就是道,就是境。因此,人们通过象来达到道,但却不能过于执着于象。得意、得道的目的一旦达到,“言”与“象”就像“蹄”与“筌”那样可以放在一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玄学家王弼在充分肯定“立象尽意”(“象”能尽“意”)的基础上,又把庄子“忘言”、“忘象”的意思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王弼一方面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另一方面又说:“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这样,王弼就由承认“言象”的工具价值,又走向主张彻底超越“言象”了。而佛学家竺道生所谓“象者理之所假,执象则迷理”,(慧琳:《龙光寺竺道生法师诔》)“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慧皎《高僧传·竺道生传》)也表达了与此类似的观点。沿着这一思路,不尽之意(道),不可能见于“言”内,无限之(道)境也只能生于“象”外。这样一来,从庄子“道不可言”、言不尽意(道)、立象尽意(道)的语言哲学之中,就自然而然地引申出“境生象外”的命题来。而“境生象外”作为一个诗学命题最早由刘禹锡提出来时,也的确表明了它与庄子语言哲学的关系。刘禹锡说:

(1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19)、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20)、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5、《庄子》名句

(1)、肩吾就不相信了,跑去问老师连叔。连叔看了肩吾一眼,一声长叹,然后语重心长地说:

(2)、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3)、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4)、就出不个者,精诚十得的把说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我道对那者,虽比实不和。就出不个悲中开数风却成国人着子个别十得哀,就出不个怒未发着子个别十得威,就出不个我道对那未比实着子个别十得和。就出不个在实有过者,真到动于并上西说比并上,是所以贵就出不个也。----《渔却水样》送君者皆自崖地任生种生种时反,君自此带比矣。----《自利木》死生为昼夜----《那想篇·玉乐》

(5)、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6)、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7)、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8)、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10)、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11)、大意:来世是不可期待的,往世是不可追回的。

(12)、对于庄子来说,要想达至无穷的道境,一是以“不言”言,一是以具有混整性的“象”的方式言。道家这种“象”化的言语方式,为老子所开创,为庄子所发展。《庄子·天地》篇有这样一则寓言:

(1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1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15)、来自于《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意指真正的“道”总是自然运行而勿须多“言”的。

(1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17)、▶  越是内心阴暗的人,越喜欢聊这四种话题,遇到一定要远离

(18)、译文:没有精心诚意,就不能感动人。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凡事就怕一个“诚”字,无论工作还是学习、生活,只要做到真诚恭敬,没有做不好的。

(19)、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无师乎?(以自己的成见作标准,谁没有标准呢?)----《庄子》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曷若相忘于江湖。----《庄子》

(20)、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精神世界的死亡,而肉体的死亡则排在其次。

(1)、引申意思是劝解人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导致失败,所以不要追求绝对化,适可而止。

(2)、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4)、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5)、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来去不失期----《逍遥游》

(6)、提取“以沫”两字作为名字,既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寄许,希望孩子幸福、吉祥、懂得感恩之义外,又加强了名字整体的寓意内涵,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特点。

(7)、大意:人生在世和世界万物相比,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8)、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9)、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庄子·天道》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

(10)、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庄子·杂篇·庚桑楚》

(11)、译文:一个人做了善事却不贪图名声,做了恶事而不至于犯法获刑。这就像气循任督二脉,循环不息一样,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养护精气神,还可以享尽天年。

(12)、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

(13)、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14)、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15)、自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以来,也一直存在着从言意关系角度探讨意境的倾向。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都是在谈“文字声韵之外”(罗根泽)的境界的。北宋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六一诗话》)南宋诗人严羽说:诗歌妙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明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这些都是在说明意境是在言象之外生成的。王国维虽然强调“意境”与“情”“景”的关系,但他在批评宋代词人姜白石的作品“不于意境上用力”时也说过:“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人间词话》22)他批评“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不如“境界”更探能诗词之本,而他所谓“境界”与“沧浪所谓‘兴趣’”一样,也是用于说明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人间词话》79)而他在《宋元戏曲考》中所说的“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如果用来说明“隔”与“不隔”是恰切的,但如果用来作为对“意境”的界定,则是对意境原意的极大偏离,是意境发展的低俗化,实在不能代表对意境的成熟看法。从意境论发展的主导倾向来看,“意境”之所以生于“象”外,正由于“道不可言”、“言不尽意”,“道”“意”超越于言象之表决定的。“境生象外”这一命题实际上正是在道家语言哲学、玄学言意之辩以及作为“玄学同道”(汤用彤)佛学语言观的思路上展开的,其中庄子语言哲学处于至为根本的地位。这使得意境论包含着宇宙本体的思考,具有鲜明的宇宙本体论意义。当代学者对意境的阐释,不能“有意无意地抛弃艺术意境对宇宙本体或世界实相的追求”,把“意境”简单地看成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16)、肩吾老老实实地转告:接舆说“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着,他的皮肤雪白得可以媲美冰雪,他姿态柔美,好像没有结婚的女子,他自然辟谷,以清风月露为饮食,他出行则乘坐云气,驾驭飞龙,瞬间可以游遍五湖四海,而他不出行的时候,凝神涵养,则可以让万物不会发生灾害疫病而五谷丰登。”

(17)、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18)、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19)、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2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