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解读精选128句

admin 句子 2023-10-17 11:50:48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成什么电影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叫什么

(1)、不过我们的风流客在某时某地的某一天却做了一个连自己都想不到的决定——结婚!

(2)、而特雷莎,这个男性话语笔下的女子,就是我,也是你。

(3)、就是这个结尾的好。它指出Birdy没疯,也没偏执狂,他始终很清醒。人人都以为他疯了,艾尔也差不多认为,连我都差不多认为他疯了。但导演在最后一个镜头交待清楚,他很正常。但如果他很清醒,那他一直神叨叨的做鸟状,算是怎么回事呢?再明显不过了,就是一个本能的反抗。

(4)、第媚俗者反对个性,反对多元,本质上是一种心灵专制,单调乏味。

(5)、最后一章提到了“牧歌”、“伊甸园”、“重复”,这无疑也带有强烈的西方哲学和神学色彩。伊甸园里原本只有亚当,在过着重复的生活(即伊甸园内的生活是循环的),且没有灵与肉的认识,但有了夏娃后,两人偷食禁果,上帝将他们逐出了伊甸园,他们不得不过一种未经演练的直线生活,这是一种历险。故事中,卡列宁最终病死了。临终之际,它的脸上还带着微笑,卡列宁是特蕾莎的伊甸园,而昆德拉提到“人们不该把动物当机器”,动物与人的爱是最好的爱,有了这份爱人们可以不至于因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即人生的虚无)而被压倒。这也是尼采观点的一部分。1888年意大利热那亚,他看到车夫用鞭子打一匹马,不禁上前抱住马痛哭,失去理智。在这之后,尼采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联系上下文,我们该思索的是,尼采的这种同情心,以及对超人的向往,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苦难的勇气,也许正是昆德拉想要向读者强调的人生态度。

(6)、因文化不同,小说文本在被翻译的过程中被逐渐重塑再造,从捷克语到德语,从捷克语到法语,从法语到英语,每一次翻译都经过了另一个文化的篮子,同样的米落在篮子里,最后经过译者的思想文化墨水,淘出来的米已经大为不同。 

(7)、“你所在意的总是那个你最无法掌握、最摸不透的人,无论男人女人。你觉得自己无法完全拥有,患得患失,这样的感情既让人焦虑,又让你乐此不疲,止不住的想要得到全部。”

(8)、弗朗茨是四个人物中最“重”的一个,作为萨比娜的情人之他喜欢给自己生命添加更多意义,也就是不断地加戏,如果没有充实的责任感便似乎无法存活。在与萨比娜的交往中主动和妻子摊牌承认婚外情来讨好萨比娜,却遭到萨比娜的反感。因为对萨比娜来说,人生就是不断的离开和背叛,不承担任何责任。萨比娜离开弗朗茨之后,弗朗茨只好去寻找其他更崇高的生命意义——参加了向柬埔寨进军的请愿团,然而过程之中形形色色的人都为了自己的目的搞得混乱不堪,弗朗茨再次失望地离开,返程的途中遭到强盗打劫失去了性命。可以看到弗朗茨本是怀揣很有重量的目标行动,最后却死得轻于鸿毛。

(9)、《布拉格之恋》被称为一部艺术精品是当之无愧的,导演菲利浦·考夫曼用电影的方式给观众展示了灵与肉的对立与统一以及轻与重的换位与迷失。它不仅把握住了小说的精髓,还以电影的方式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阐述的很到位。

(10)、她的画不单单是个人愿望的表述,放大开来却是两个世界呈现。里面有她认为的美(社会主义)与丑(共产主义)。可这种简单的呈现,背后却有着莫大的繁缛。无论是人之小理想还是国之大理想,在理想成为现实的过程中(表面成真相,底面也非谎言),有的也许就是挣扎。所以萨比娜挣扎。只是她将这种挣扎藏掖隐匿化了。正如她隐藏自己的爱情一样。(但她将隐藏爱情看作是理所当然,可爱情里同样会有挣扎。)

(11)、其次,昆德拉的哲理小说往往通过故事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乃至政治表达,所以我们必要明白一些前提的哲学思想,才能真正领会到昆德拉的这篇小说的内涵。

(12)、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众多情妇中的一个,她的一生都在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没有沉重负担的生活方式,她不喜欢世俗的谄媚,她就这样一直背叛,但是这样的生活却是让她感到人生虚无。

(13)、该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14)、Birdy在医院里的种种行为,并不是发疯,而是无声的抗议,是谴责:人的世界太他妈荒谬了,老子没话跟你们说,不但不说话,人我也不当了。所以他日夜看着那扇窗,日日夜夜想飞离这荒唐的人世。

(15)、而吊诡的事情是,在米兰·昆德拉笔下出现的那个重的爱人——特蕾莎则是经过了种种偶然才与他相见。每日重复的必然是无声息的。而偶然的巧合会言说,人们试图从中读出某种含义,像吉卜赛人凭借杯底的咖啡渣的形状来作预言。

(16)、对于都灵之马解说很多,有人说那匹马的意志让尼采发现超人哲学的局限,觉得是在批判尼采的超人哲学不具变通能力;有人说那匹马就像可怜而又倔强的尼采自己,觉得其实是在暗暗的支持同情尼采。

(17)、爱情,正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束,影片正是通过这条线索,把两位主人公无法言说的“痛”寓于其中。

(18)、萨宾娜身处国外遇见自己同胞时,她笑同胞“要是你们真想改革,就不会逃出来了”,同胞却质问她,“我们真心爱国,你不过画了点画,你为国家做过什么?”。这种狭隘的价值观令萨宾娜很不舒服,她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和自己的同胞在一起,为什么爱国,因为捷克有伟大的音乐家吗?可是如果一个人不听音乐,对ta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捷克历史上的一些伟人吗?可是,如果对那些伟人知之甚少,难道就不爱国了吗?那么,对国家这种宏大抽象事物的爱,她又为什么要背负呢?

(19)、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期盼嫁人的年轻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追逐荣誉的年轻人根本不认识荣誉为何物。赋予我们的行动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对其全然不知。

(20)、“对萨比娜来说,活着就意味着观看。但萨比娜的视觉受双重边界所限:即让人什么也看不见的强光与完全彻底的黑暗。”很明显,两种界限是两种极端。在两种极端之间即为有限的存在。而在存在之下,不仅有挣扎,还有惊恐。萨比娜不爱音乐,认为音乐是噪音,实际上只有比较后,她才发现其实美是比较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比较也就没有美的存在。在布拉格,她悲伤时,总爱去公墓。如果说人死之悲伤去墓地,那么,生之悲伤就没有必要去墓地释放,因为人还活着,因为生与死于同一个人就是两种不可同时存在的极端。她之所以会去,要去,是因为那里有她想要的宁静,一种在现世现实中不能够被成全的宁静。也许那里是最接近生也是最接近死的地方。在那样的空间,她可能才能感觉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解读

(1)、   在小说中,卡列宁是特蕾莎所养的小狗。在最后的章节中,昆德拉引出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不同,又延伸到了《旧约》中的伊甸园。特蕾莎觉得她对卡列宁的爱更美好也更无私,可是为什么呢?昆德拉认为是因为“狗从未被逐出过伊甸园。卡列宁对肉体与灵魂的两重性一无所知,不知何为厌恶。”好似正是这种纯真,这种因为不在一个世界的前提,使得特蕾莎对于卡列宁的爱都是自愿的,不要求改变的。

(2)、(傲慢与偏见)改编自小说《傲慢与偏见》(1797简·奥斯汀)

(3)、“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

(4)、艾尔和Birdy曾是一对快乐年轻人。艾尔乐天,荒唐,冒失,而Birdy更温和,腼腆,内向。Birdy爱鸟,很正常,他只是个大孩子而已。他最爱的鸟,并非老鹰夜枭之类的,而是一只柔软的小黄鸟。这是人物性格的外化,体现他的温柔,敏感,内向的性格,和这小鸟一样。

(5)、特蕾莎是餐厅的女侍,也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女性,从小她的母亲就告诉她,她们的肉体只是一具无法承载灵魂的工具,但她却并不认同,她喜爱读书,更追求灵与肉的契合与统所以在看到托马斯的第一眼,她就被他深深的所吸引。

(6)、时至今日,在全球不少地域,昆德拉还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名字,与他的作品一起,熠熠生辉。他倾注在笔下小人物身上的大手笔,他的梦幻的浓情与哲理的思考,都给了人们以启迪——一流的作家首先是思想家。他思考着人类命运的重要问题:是轻还是重,是灵还是肉?

(7)、米兰·昆德拉在书中说“背叛,即摆脱原位,投向未知。”因为对未知有着极大的兴趣,萨比娜选择一次又一次的背叛。而事实上,她之所以选择背叛家人,爱情乃至于背离祖国,是因为她在找寻一种存在感,自由感,而所谓自由感,即是另一种存在,一种无有牵制的存在。但这种存在,又非高傲以至于去控制他人或凌视于他人之上存在(至少在爱情方面不是)。她希望爱情中双方的对等。她相信这世界上“没有一个男人适合她”。强,如托马斯;弱,如弗兰茨。而无论强弱,此世界似乎并没有那样一个适合她的男人的存在。

(8)、显然对于特丽莎来说是非常大的伤害,而此时的捷克政治动荡,于是两人选择了离开祖国,去到安稳的地方生活,但是特丽莎面对这样陌生的环境下,而且丈夫还与情妇私通,一气之下又觉得回到祖国捷克。

(9)、一直以来都尽全力安抚和宠爱Teresa的Tomas此时也很无奈,

(10)、好了,以上就是老A为大家推荐的我认为的10大经典电影,观影品人生,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电影的魅力。

(11)、男主角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由于婚姻的失败,显得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自己在内心里制造了一套法则游刃在众多情妇之间。但是有一天他竟然喜欢了一个女侍——特丽莎,甚至还娶她为妻,但是这一切和自己‘花天酒地’的做法相违背,而他还是选择花天酒地在众多情妇间穿梭。

(12)、“生命对于我太沉重了,而对于你却是那么轻。我不能承受这生命之轻,我不够坚强。在布拉格,我只需要你的爱,在瑞士,我什么都得靠着你。如果你抛弃我,我该怎么办呢。”

(13)、我个人觉得这部影片对尼采的超人哲学既有批判也有赞同。

(14)、在没有永劫回归的沉重的世界里,生命的存在如此轻盈。

(15)、何为媚俗?在汉语里,俗和雅相对,我们是否可以粗浅地认为,媚俗就是取媚世俗之意?这是不是昆德拉的本意呢?结合文本,可以大致总结kistch这个词所代表含义的几个特点:

(16)、Sabina并不依赖Tomas,她游走在这场爱情游戏中显得那么熟稔。她太过聪明,太过了解托Tomas,而自由从来不会使人回归。相反的,依赖往往能唤起沉睡已久的责任感。Tomas叼着面包在地上逗狗的样子真是可爱的一塌糊涂,为了妻子,这个贪玩的孩子也学会了去做底层的工作养家糊口。

(1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哲学小说,更确切说是一本存在主义哲学小说,而非一些人认为的小资情调,更不是言情小说。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18)、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19)、与特蕾莎相反,萨比娜始终想摆脱“重”的生活。她是一个独立且非常重要的人物,并且始终过着“轻”的生活。和托马斯相呼应,作者以她引出了“媚俗”,即“刻奇(kitsch)”的观念。

(20)、今天要说的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一篇探究轻与重,灵与肉的哲理性小说。

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经典语句 原文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作品,后被搬上荧幕。生命对于男人之重和女人之轻是整部影片探讨的主题。我也在想,既然生命对于二人的分量如此不可调和,Tomas为什么不选择爱他并给他自由的艺术家Sabina为伴,偏偏甘愿追寻Teresa的脚步一次次压抑自己呢?

(2)、《洛丽塔》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

(3)、   小说开头便引用了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在永恒轮回的世界中,一切都将再现,并且无限的重复下去。我们转瞬间所做的一切都将会成为永恒,因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负担。昆德拉通过这一最沉重的负担,引出了重的对立面——轻,可就像小说中所写:

(4)、尽管Tomas回答了好几次No,Teresa还是向小猫一样黏在他身上一遍遍肯定他们会结婚这个事实。

(5)、《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在1796年开始动笔,取名为《最初的印象》,1797年8月完成。她父亲看后很感动,特意拿给出版社,但对方一口回绝,使得他们十分失望。后来,她重写了《最初的印象》,改名为“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1月出版。

(6)、忠诚使众多生命连为一体,否则它们将分裂成千万个瞬间的印痕。

(7)、    “毁灭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只是我们是否真的要在人生的尽头,回望过去的时候,才能发现纯粹而宁静的幸福呢?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在反复阅读完满的最后一章的时候,我似乎再次知晓了直面生命的赤裸和它的脆弱的重要性。

(8)、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

(9)、“我们不能让一个政治上有污点的人去做脑科手术”

(10)、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11)、该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12)、Sabina开车前往瑞士日内瓦避难,和Tomas夫妇做了匆促的告别。而Teresa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她用胶片记录着布拉格的灾难和疮痍。

(13)、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14)、而我们无法预知和演练修正的生命中真的有必然之事吗?既然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那么未来又为什么是必然的?特蕾莎完全有可能爱上另一个男人,而托马斯完全有可能持续过着单身汉的“轻”的生活直至死去。对于托马斯而言,特蕾莎是一个意外,一个偶然的相遇。而这偶然的相遇是六次偶然的叠加。

(15)、关于俄乌之战,关于顿巴斯(不代表本号观点)

(16)、他的小说总是充满哲学意味,小说也不是传统的结构。所以他的小说有时显得晦涩。但他的小说中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是值得我们阅读后思考的。

(17)、一只遗失的小狗,与教授不期而遇在火车站里,小狗八公,与教授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而当八公终于学会了捡球,但他不知道,这是他与教授最后的美好记忆,教授就去世了,八公为此开始了长达9年的等待,最后,在一个如同他们相遇一样的大雪纷飞的夜晚,八公趴在铁轨上,它知道自己快要走了,却依旧要坚持回到车站,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的回忆,八公度过了9年的等待,受尽了苦难,最后回忆还是与教授的相处的时光......

(18)、她的情夫弗兰兹在被她背叛之后发现对于婚姻执着是可笑的,他的妻子简直是自己母亲理想的映射,后来他与自己的学生相恋,但是在一场突然的抢劫中,因为自己的抵抗,遭到重击,最后在妻子陪伴下死去。

(19)、没有接触过西方哲学的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能会摸不着头绪,讲了这么多,昆德拉究竟想说什么呢?

(20)、等看完了翻过头再看,就看出来了这两场的用途了。当时整个社会气氛,就像个一个大屠场,街上的孩子们像狗一样被围猎、被追逐、最后被送去一批批的死掉,Birdy最早本能的感受到这隐约的恐怖,因为他最柔弱,也最敏感。整个影片里,Birdy在越南战场只有一场戏,是以一个鸟的视角来的,先是低空飞行,越过尸体和战火,最后高高的飞起来,把极端恐惧的Birdy扔在满是战火和尸体的人间地狱里。回忆到这里,Birdy哭了。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原版是什么语言

(1)、当特蕾莎抱着《安娜•卡列尼娜》,只身一人来找托马斯,然后病倒在床时,托马斯奇迹般地产生了一种同情,这种同情使他将特蕾莎看作一个“漂流过来的弃婴”,隐喻在托马斯的脑海中发芽,扎根在特蕾莎的肉体上。这种感情是爱吗?昆德拉分析了不同语言中同情的词根组成,最终写道:

(2)、不过这次回到布拉格,Tomas的护照被苏联士兵收走,这意味着他们以后哪儿都去不了了。

(3)、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位慢粒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经济的治疗。若问前年最火爆的电影,恐怕非《我不是药神》莫属。这部电影既没有高昂的成本,又缺乏“流量小生”,却不仅赚足了口碑,而且取得了优异的票房。连带着,电影中提到的慢粒和格列宁,也成了热门话题。

(4)、    而除了和老师合作的图片之外,其余皆来自1988年根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由菲利普·考夫曼导演,丹尼尔·戴-刘易斯,茱丽叶·比诺什,和丽娜·奥琳主演。值得一提的是,男主演丹尼尔是唯一一个三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演员。

(5)、 他算不算个矛盾综合体呢?渴望平静的生活所以从不带女人回家过夜,却在政治问题缠身时坚决的不让寸步,长着一张原罪般的性感脸孔,作为脑科医生还能犀利的针砭时弊。Tomas享受着女人们的迷恋和倾慕,而在Teresa的泪水面前,他总像做错事的小孩子一样。

(6)、在这个背景下,书中引入的四个人物就像是四重奏,共同完成一首曲子,也没有真正的主角。但我们会发现四个人物都陷入了轻与重的困境。

(7)、1988年改书被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改编电影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提名,1988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英国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奖项。

(8)、这个画面好有喜感啊,然后女主就砰的一下出现了。

(9)、   总体而言,小说的主题剧情是线性的,十分简单的。可正如所言,“昆德拉的小说不怕剧透”。因为在昆德拉笔下的小说剧情中,剧情中所穿插的人生命运与价值和每个人物所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道路都是远比剧情更值得我们思索和考量的。

(10)、是美国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的经典之作,故事精彩,吸引人心,意思深刻,有声有色,饱含艺术而又彰显大气。这部电影不仅是对美国司法、监狱制度的一种批判,同时也在述说着人与人之间珍贵的友情,现实主义的外衣之下的是揭示人生之中必要的希望,自由,坚持,值得每个人去感受与学习。

(11)、米兰•昆德拉,捷克作家,后入法国籍。大部分人对这个遥远的国度的恐怕没有什么了解,但另一个国家的名字中国人人皆知:苏联。

(12)、当时看到这段批判的话语的时候,对于正在求学路上的我来说,总感觉因为过于真实而感到悲凉和讽刺。

(13)、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书中也反复提到德国谚语,“一次,就是一次也没有”。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可以得出:第事物在随时变化,也就是每件事每秒钟我们只能经历一次,无法预习或排练,也就无法修正,第只能经历一次的人生是无意义的。我们的生命因无法重来而变得像一张不成形的草图。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这样就陷入到虚无之中去了。

(14)、可是Teresa说不出那个迫使她离开的里悠,只是哭泣着说,我们可以到乡下去,去过平静安宁的生活。

(15)、人们总对自己虚构出来的伟大而感动不已,政治不一定是媚俗的,但政治宣传无疑需要媚俗。任何政治运动都并非建立在理性的态度之上,而是以表演、形象、词语,老套等为基础,其总体构成了这种或那种的政治媚俗。萨比娜的情人弗兰茨陶醉于伟大进军的思想,便是把各个时代各种倾向的左的人们团结在一起的政治媚俗。

(16)、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他是非常强调小说的思想能力的。

(17)、剧本的好,好的很玄乎,最后一个镜头才呈现出来的。影片结束前5秒,Birdy从屋顶飞身而下,我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心想这他妈的算什么破电影?!但结果是还有一个镜头:Birdy安稳的站在下一阶屋顶,抬头问赶来的艾尔:what?让我评选电影十佳结尾,《Birdy》绝对算一个。试想这样一个结局:Birdy飞身而下,艾尔大叫一声奔过去往楼下看,发现Birdy血肉模糊的摔烂在地面上——这他妈算是一个什么电影呢?

(18)、虽然昆德拉在最后并没有在所有的对立中偏向任何一面,可人生的道路不就是在不断地摇摆和争辩中前进着吗?而我始终感谢着这些抛出新的观点,发现新的角度,找到新的思考点,从而引领我们思索和争辩的人们。

(19)、苏联电影十分美好,两个俄罗斯人之间所能产生最严重的冲突,不过是爱情的误会。他们在描述一种共产主义理想,而当时,共产主义的现实要远远灰暗得多。二战前的十年是黑暗的斯大林时期,特蕾莎的父亲就在这时期因为一点小事被捕。昆德拉在这里把萨比娜和特蕾莎联系到一起,特蕾莎的噩梦,肉体集中营,和萨比娜因苏联的媚俗而感到的情绪很相似。特蕾莎的梦揭露了媚俗的真正作用:媚俗是掩盖死亡的一道屏风。

(20)、本片将小女孩的倔强伶俐和弱小,与杀手的冷静睿智和强大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和容差。整个影片当中充满着艺术的气息,里昂无疑是带有英雄主义气质的,他用自己的生命救赎了一个年轻的生命。片子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但故事的最后还是留有了一丝对生活的希望。

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谁译得好

(1)、“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2)、一场大雨后的刹车失灵将这对饱经磨难的年轻夫妇送往了天堂。就在事故发生前的几分钟,Teresa还依偎在丈夫的怀里柔声问到,你在想什么?

(3)、啊,就是这个美丽可爱的菇凉,Teresa。

(4)、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5)、最后他们来到了风光如画的农场,两个人的狗狗得了癌症,他们为它进行了安乐死。面对家庭成员的死亡,Teresa和Tomas也分别梳理起自己生命中的所爱与所被爱,更加确信彼此是最珍贵的存在。Teresa在酒馆中纵情舞蹈的样子那么明媚,印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然而这两个年轻的生命还是过早的陨落了,就像在初遇时淹没在喉咙里的cognac一样悄无声息,就像在夫瓦尔塔河上漂流的破碎桌面一样来由不清。

(6)、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7)、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8)、特蕾莎与托马斯,这是许多必然叠加出来的巧合。在特蕾莎听到贝多芬音乐的时候,她遇见了托马斯,于是,她告诉他她的房间号是六。他们坐在黄色的长凳上,一种无名的爱情在悄悄生长。

(9)、“我们开布拉格去了日内瓦,你又离开日内瓦回到了布拉格,现在,为什么又要离开?”

(10)、“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日出月落时匆匆,迎风踏浪奔前程,世事纵有千千结。”

(11)、好友告诉Teresa她可能被拍成情色影片的事实后,Teresa没有勇气面对自己,决定离开布拉格。可是她和Tomas的护照都被拿走了,除了布拉格他们无处可去。

(12)、昆德拉引用了很多哲人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抽象而难懂,所以一二章节我们难以理解,但昆德拉之后就借故事来阐述了他的理念,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故事文本来分析他想表达的内容。

(13)、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14)、如果这样讲不太好理解的话,我们可以联想一下汉语中相似的文章,便于理解,譬如苏东坡的《赤壁赋》:

(15)、描写了英俊潇洒放荡不拘的外科医生托马斯与特蕾莎和萨宾娜三人之间的感情生活。

(16)、(英国病人)改编自《英国病人》(迈克尔·翁达杰)

(17)、这与第一章提出的问题相呼应,人们不会想要痛苦再次回来,但永远想要幸福和快乐再次回来,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18)、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19)、开篇作者对于“轻”已经给了答案。引用尼采的永恒轮回之说,即若生命不存在轮回,一旦消失便从此消逝,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再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人的记忆里也会逐渐变成文件、图片、理论,变得轻如鸿毛。所以布拉格之春甚至不算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可是因为这场变革改变人生轨迹的人,又怎么能接受它没有意义呢?如果曾经的往事都没有了意义,人在当下的任何决定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20)、爱开始于一个女人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1)、   而回到小说本身,昆德拉以男女之间的感情生活为出发点,由此阐述和引发了“生命的轻与重”,“灵魂与肉体是否分离”,“背叛与忠诚”,“媚俗与坚持自我”和“必然与巧合”等哲理问题的思考。也正是这些过于两极化的问题,引发了大家激烈的争辩与讨论,而又多亏这些讨论,使这个作品能不断地进入大众的视野,由此来引发出更多的思考。

(2)、托马斯和特蕾莎结婚了,但藏在托马斯心中的,那沉寂的充满刺激的外遇体验,又让他开始了新的婚外情之旅。

(3)、无论是纵享情Y的托马斯还是脆弱敏感的特蕾莎,影片都没有用某一种道德来定义他们,抑或是把这种爱情拘泥于某种理性当中,反而是拍摄这种朝三暮四的朦胧之恋,能够将惆怅与感伤升华到一个高度。

(4)、而艾尔,在战争中毁了脸,他愤怒,打架,怒骂,他知道自己被毁了,但不确信是被谁或者被什么。他不断的和Birdy谈话,Birdy始终不开口。直到艾尔说出以下这些话:“birdy,我俩都完了。我们从未掌握过我们自己的生命……我觉得我们像没人要的狗,记得吗?……当炮弹打倒我脸上,我能闻到肉烧焦的味道,我不能触摸伤口,什么不知道自己的长相了,这些绷带下还是不是我,或者变成军队屠夫的长相……Shit!他们的世界有什么好!我们就呆在这不走了,你是对的,我们就藏在这不跟任何人说话,常常发疯,爬上墙!吐口水!拿屎丢他们!”

(5)、必然性不是神奇的公式——它们都寓含在机遇之中。如果爱情是不能忘怀的,机缘一定会立即展翅向它飞落,像鸟儿飞向方济各翅膀。

(6)、还记得他们婚礼上的证婚人和他的小猪吗?现在小猪已经长成了大猪,依旧戴着红领带。在乡下的日子是清苦又快乐的,Tomas由一个脑科专家变成了农夫,却对眼下的生活甘之如饴。

(7)、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了太空,它是明天不复存在的任何东西。

(8)、“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的确,他们彼此相爱,这足以证明错不在他们本身,不在他们的行为,也不在他们易变的情绪,错在他们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因为他强大,而她却是软弱的。”

(9)、特蕾莎是一个被灵与肉的二重性困住的女人。她拼命地想逃脱母亲,逃脱“轻”的生活,底层的生活,她对托马斯有疯狂的嫉妒心和独占欲,因为在她的心中,是托马斯把她从母亲那个肉体的集中营(所有人都是一模一样的)中救了出来,她的肉体对托马斯而言是独一无二的,但托马斯却在爱着她的同时与别的女人做爱,这使她的噩梦苏醒了,好像又回到了母亲身边。特蕾莎始终被这种噩梦折磨,直到死前的一两年才终于解脱。

(10)、   就像莫言所说,“他的小说是政治讽刺小说,充满了对极左体制的嘲讽。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 

(11)、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

(12)、等看完了翻过头再看,就看出来了这两场的用途了。当时整个社会气氛,就像个一个大屠场,街上的孩子们像狗一样被围猎、被追逐、最后被送去一批批的死掉,Birdy最早本能的感受到这隐约的恐怖,因为他最柔弱,也最敏感。整个影片里,Birdy在越南战场只有一场戏,是以一个鸟的视角来的,先是低空飞行,越过尸体和战火,最后高高的飞起来,把极端恐惧的Birdy扔在满是战火和尸体的人间地狱里。回忆到这里,Birdy哭了。

(13)、必然,沉重,价值,这三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14)、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

(15)、在平静的背叛之中,她也有痛苦的挣扎。但这种挣扎,不是来源于背叛的愧怍,而是来源于对存在的追求,以及对存在后的被认可的渴望。她的向往是美的,是社会主义;而现实是丑的,是共产主义。她的画大都是两个主题、两个世界的即时融合。她画的画,从表面的美到底层的丑,是倒退;从底层的丑到表面的美,则是进化。前者暂且不说,单后者,事实上,类似于“从猿到人”的演变,可猿与人说到底有祖与嗣的关系,而“两种主义”却存在根子上的不同,本质上的差异。

(16)、接下来有两场戏,至关重要,一场是他们在街头追狗,一场是小黄鸟差点被猫吃了。

(17)、真正严肃的问题,是孩子吐出来的问题,只有最天真的问题才是真正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

(18)、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

(19)、昆德拉喜爱写梦。他描写着特蕾莎的梦,似乎白昼和黑夜因为梦境的不同而显现出了巨大的迷人差异。艳遇不断的托马斯有一天打破了自己的原则,爱上了特蕾莎,并且娶她为妻。这是一九六八年的捷克,苏俄入侵的时期。专横之风盛行,外科医生托马斯因为自己的不合时宜,沦为了擦玻璃工人。不论何种处境,特蕾莎都一心一意地爱着他,并且嫉妒他众多的情妇。面对捷克政治的动荡不安,二人远赴他乡——苏黎世生活。而在陌生环境里,托马斯仍然不忘记与情妇私通。特蕾莎愤然离开,回到捷克。托马斯鬼使神差地选择回去找她,从此二人再没分离过,甚至还跑去偏僻的乡村隐居。最后,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20)、在“布拉格之春”运动的前夕,Tomas写了一篇讽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d的文章并被报社刊登,政府希望他签署一份撤回声明,以此来保住共产d的颜面。然而内政部的人在tomas这里吃了闭门羹,Tomas将撤回声明揉成纸团。

(1)、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知,即使它是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2)、Teresa当然知道Sabina是自己爱人的情妇,不过她是那么深爱着Tomas,并且提出了一个其他女人永远不会提起的问题,

(3)、这是一部关于父子亲情,追求梦想,寻找幸福的励志电影,起初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它的名字,幸福,多么美好的一个词,人人都渴望幸福,都在追求幸福,可真正追究起来,谁都说不上何为幸福。其次是因为我一直比较喜欢威尔史密斯。一个男人,他最美的时候不是少年得意,玉树临风,也不是他手捧玫瑰,香车美人之时,更不是他商场得意,珖筹交错之时。而是他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的时候。

(4)、故事是这样的,Tomas去一个温泉旅社做手术,在游泳池里看到Teresa潜泳的样子一见倾心。

(5)、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故事,一条是弗兰茨对萨比娜的单恋。托马斯和萨比娜之间是带有友情的肉体关系,他们相互理解并欣赏彼此,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情人。另一方面,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被带入托特二人的爱情故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动了整个爱情故事的走向。

(6)、《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4年。该书于1988年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

(7)、人生如同谱写乐章。米兰·昆德拉机智地把贝多芬的乐曲放入小说的结构中,面对抉择与命运,问:

(8)、   而那句著名的名言,“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也正是来自萨比娜对于这媚俗的世界的态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