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谚语及其含义是什么精选78句

admin 句子 2023-10-19 10:53:52

气象谚语有哪些并简单解释

1、气象谚语有哪些并简单解释

(1)、我们古人记日子,每天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表明它们的特性,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从前先人采取干支记时法,年、月、日、时都附有许多东西,一般有天干、地支、五行、二十八宿和十二日建等,这一套东西流传很久很广,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何人所发明,也不知有没有科学根据,但人们很相信。干支就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由此产生了十二生肖)相配,60次一转轮;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个字;十二日建有十二个字: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二八宿是用二十个星宿的名字来轮值日(恕不详细介绍)。俗话说:“十年难碰金满斗。”“金满斗”不是说黄金装满了斗(容器,十升为一斗。)而是说这一天刚好是五行中的“金日”,十二日建中的“满日”,又是二十八宿中的“斗日”,这三个字很难碰到都在一天上。以前人们也根据干支和十二日建来预报天气,如说“壬壬要雨,甲甲要晴”,“久晴逢破雨,久雨逢破晴”,是说轮到“壬”的日子会下雨,轮到“甲”的日子会晴;天晴久了遇上破日会下雨;雨下久了遇上破日天会晴。这样的天气预报,很难说有多大的准确性,我也只是告诉大家有这样一种天气预报的方法,不必去较真。民间根据每日属什么日子来决定不该做什么事,如说“逢丁莫打灶,逢丙莫剃头”。根据十二日建,分出六个“黄道吉日”和六个“黑道凶日”,“吉日”可干什么,“凶日”不可干什么,这里就不赘述了。

(2)、嘉兴是的的刮刮(确确实实之意——编者注)的水乡城市,“南人乘船,北人骑马”,因此以前流下来的有关与船相关的谚语也特别多,像表现同舟共济精神的“同船合命”,像长期经验积累的行船经验,“轻担让重担,空船让满船”;“坐在船头稳,不怕浪头打”;“摇船一条线,十里只摇九里半”;“只推勿扳,船头撞坍”等等。

(3)、“蚂蚁垒窝要下雨”“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些从古流传至今的民间气象谚语,对小记者们而言并不陌生。观云识天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那么气象发展至今又有哪些变化?

(4)、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春东夏西秋不论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马牛不相及秋不论,冬起东风雪边天开门风,闭门雨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东风急,雨打壁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早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晴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西风随日落止,不止刮倒树西北风开天锁西南转西北,还得半个月南风不过过三不雨就阴天风乱转,不用算东风湿,西风北风寒,南风暖顶风上云,不雨就阴

(5)、周老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教材,采用生动的情境启发诱导,循循善诱,使同学们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思考解答相关问题。周老师的课件逻辑严密,知识点环环相扣,流程清晰明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周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课堂气氛热烈。

(6)、其实还有很多小动物,如蚂蚁、蚯蚓、乌龟、蛇类、蟾蜍、青蛙、蝼蛄、蜻蜓及飞禽、家畜等都有自己对自然界变化的感觉,它们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本能的反应,例如蜘蛛在晴天回来吐丝张网捕食昆虫。当天气转阴雨时,气压下降,湿度增大,蛛丝沾上了水分粘不住物体,自身的吐丝器也吐不出丝毫来了,于是它会把网收起来,躲在安全的地方。而当天气转晴,空气的湿度下降,它的吐丝器由可以畅通吐丝了,它就会又出来工作了。所以农谚“蜘蛛张网天色晴,蜘蛛收网天落雨”就是这个道理。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摸索出动物活动异常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

(7)、指的是霜降这天要是下了雨,那么接下里的日子里就会有很多阴雨天。反之如果霜降这天是晴天,那么冬天里就会发生雨雪少的情况。

(8)、当然,这只是一个经验规律,不可能100%准确,而且适用的地区和季节都有限。到了多雨的我国华南地区,或者南方的夏季时期,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抬西伸,高空的西风带北移很多,这一句谚语就不太适用了。到了热带地区,多雨多云,晚霞还有可能是台风的前兆;而朝霞之后也不一定就是阴雨天,可能是台风影响结束的标志。

(9)、2002年4月偏东风由27天,当年的梅雨量达到24mm,也较常年明显偏多。

(10)、“仪器采用钟筒式的走纸机构,钟筒用以发条为动力的钟机驱动。仪器底座上有笔档机构,可拨动记录笔尖离开记录纸面,可记录笔尖在记录纸上作出温度记录曲线。”周建宁为小记者们解释其中两件“老古董”——温度自计和风自计的工作原理,“那个时候,这一张记录纸记录着一天24小时的温度变化,每天都要人工换纸读数据。”

(11)、解释:青蛙的皮肤对天气变化感觉特别灵。在春、夏久旱后,要是湿度变大,高温闷热,青蛙会跳出水面呼吸,叫个不停,叫声又大又密,预示不久就会下雨。

(12)、因为晚霞固然也表示着与朝霞一样的水气,但由于晚霞已是日落时间,气温趋于稳定、气流对流减少,形成降雨可能性降低,其次之所以出现晚霞,也说明晚霞的西面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形成晚霞,说明东南风西进水气在上升演变成往东降雨云系已经快消耗殆尽,因而晚霞同时也预示着即便是本地仍然在下雨,但上空的雨云即将移去,天气就要转晴。

(13)、话扯远了,就此打住。民间产生大量的谚语是富有活力和通俗易懂的,往往直接用精练浓缩的语言或者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人们公认的规律,这次聊的多为农事、气象谚语,下次我们再来聊聊生活、哲理性谚语。

(14)、我在本文中浅谈的是流传在高安一带的谚语,有不少是1968年至1972年生活在故居平湖听到的,有的是我从小到老生活在高安这块热土上听到的。有的谚语也不知是不是全国性的,我暂且将它们当成是高安的。

(15)、与广大的内陆不同,崇明四面是水,濒临江海,长期来沙洲之间又互相隔离,即便现在,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也仍然未连成一体。这种环境造就了崇明三岛气象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全市的气象预报,可能与岛上就有出入。这对农业、渔业生产的影响非同小可。所以产生了千百年来崇明岛自成一体的天气谚语,并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口耳相传,延续至今。

(16)、春季是冷暖空气活动频繁的季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会出现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春霜不隔宿主要看两个方面:一看冷空气势头强不强,降温幅度大不大;二看西南地区有无暖湿空气东移,且速度快,就能维持两个以上晴好天气。谚语“霜后被风连晴天,霜后东风一日晴,霜后南风连夜雨”是有一定道理的。

(17)、早春棉,减产少,夏棉霜早不得了。霜后还有两喷花,摘拾干净把柴拔。

(18)、《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谚语”这个词的:“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某种经验和道理,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19)、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中水分通常不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如出现鲜艳晚霞,则主要由尘埃等干粒子对阳光散射所致,说明西方的天气比较干燥。按照气流由西向东移动的规律,未来本地的天气不会转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20)、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2、气象谚语及其含义是什么

(1)、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2)、一般而言大气尘埃变幅是不大的、而水气变化却是很大的,所以霞光显著与否,一般反映着大气含有大量水气,如果有云层,云块也就自然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无论日出或日落前后出现鲜红彩霞,都说明大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但为什么同样是霞光,朝霞就要气候转坏降雨呢?

(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4)、“以前平潭的气象工作人员很辛苦,基本上都是三班倒工作,靠着这些气象仪器,运用自己长期积累下的丰富经验来预报天气。”周建宁告诉小记者们,这些设备都要靠人工读数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虽然过程繁琐,且相较于现代气象观测设备和手段来说,得来的数据也不甚精确,但是它们却是那个时代气象历史的见证者。如今,虽然气象预报都已被高科技手段所替代,但最终仍需依靠气象工作人员的丰富经验,进行估算和预报,人的智慧造就“智慧气象”。

(5)、周老师通过这个很接地气的实例让学生学会理解天气预报,对一些知识点做简单的解释。学生们可以看到天气预报显示后面两天有小雨,能够说出应对措施是出门带伞。周老师的这节科学课特别注重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春夏早上,低空空气稳定,尘埃少,如有鲜艳的朝霞,表示东方低空含有许多水滴,有云层存在,坏天气将逐渐逼近,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

(7)、红薯半年粮,好好来保藏。红薯本是庄稼宝,就看收存好不好。

(8)、说明:晴转阴雨以前,空中水汽、尘埃显著增多,阳光中除红色光外,几乎全部散射,所以太阳光盘呈现"胭脂红",预兆将有风雨。

(9)、本报原创新闻及文章、图片依法受到保护,平潭时报社及本报记者享有知识产权。其他单位及个人,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转载、摘编或使用,同时须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擅自使用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侵犯所有人权利的,平潭时报社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10)、霜降下雨连阴雨,霜降不下一冬干。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霜降有雨,开春雨水多,霜降无雨,冬春旱。

(11)、“雨滴会从中间进来,这个仪器通过感受雨滴的大小形状、速度,来判断暴雨、中雨等雨的类型。”一路行进,周建宁一路跟小记者们解释着降水现象仪的工作原理。

(12)、在气象观测场里,小记者们与各气象要素的传感器亲密

(13)、以农时节气来命名的暴,如老少皆知的处暑暴。处暑在8月23日,这时正是由盛夏转入初秋天气的过渡阶段,台风、暴雨、雷雨的机会很多,所以处暑前后刮大风、下大雨的可能性很大,农民称之为“处暑暴”。

(14)、将放晴:蜘蛛离巢重筑新巢、春天吹北风、金龟子飞进笼里、蚂 蚁出穴觅食、既出太阳又下雨、公鸡登高报晓、海鸟向大海飞去、鸟雀高飞、鸽子傍晚咕咕叫。

(15)、人们对于冷热晴雨、风雪霜冻等自然现象总是很关注的,通过长期的观察,不断地总结出规律,就用谚语把这些规律记录下来,以便大家认识和掌握。每年的冬至(大约是阳历12月21日或22日)起“九”,到了“六九”立春,所谓“春打六九头”,即立春之时正是“六九”的头一天或是“六九”的第一天,这时的天气怎么样?许多版本的《九九歌》都有记载,我只介绍高安的《九九歌》。“六九篱头里生嫩刺。”这是说,立春以后,有的木本植物长出新芽(即“嫩刺”)了,因篱头里有各色树木,故用来指树木生长的地方。“七九行人路上脱衣衫。”指气温不断上升,人一活动,身上就会发热。“八九忙走寻荫树(或:黄狗子寻荫树)”,气温越来越高,走快了身上热得要到树下乘凉(或:连黄狗也要寻找荫树乘凉)。“九九寒气冒一忽。”“忽”是古词语,高安保留了它的古义,即很轻很小的意思。当然这里说“冒一忽”是夸张说或大略说,其实过了“九九”,还是会有冷的时候。

(16)、陈永启老师说:“周老师进步很大,也很自信,不过拓展部分可以再探讨,再深究一下,提升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探讨问题,想不出来老师再公布答案。”周老师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建议,表示以后会继续努力,精益求精,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望。

(17)、“大家看看屏幕上这4个常见的天气符号是什么?”“晴天、暴雨、冰雹和小雨。”小记者刘宇航率先抢到发言权。对气象知识的了解让刘宇航自信满满,他的准确回答,不仅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也从工作人员的手中拿到了气象科普读物的小礼品。“其实掌握‘天气密码’很简单也很有趣,平时就要多看多读,回去我要把这本书认真品读一番。”

(18)、一步入区气象局气象观测场,小记者们何明灿就化身一只辛勤的“蜜蜂”,围绕着场上各类气象观测仪器“翩翩起舞”,努力地采着“知识的蜂蜜”。

(19)、小记者们纷纷表示,此次近距离感受气象科技的进步,不仅学到了许多课堂内学不到的气象科学和防灾减灾知识,更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

(20)、“秋啦啦”正好是早秋作物的收获季节,给收场的稻子、玉米等带来麻烦,有趣的是——当你看到艳阳高照,刚把粮食柴草晒好,不知会从哪里飘来一朵乌云随即雨就来了;而当你看见乌云压顶,急吼吼奔到晒场或家中收拾东西时,雨却突然停了,烈日依旧高照。

3、气象谚语大全100条

(1)、在崇明流传的暴,一年中大约有近20个。暴是一种自然现象,过去由于群众缺乏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种天气现象,于是有些暴就带上一些迷信色彩,如民间流传八月初三的潮神暴,以为是海神在发脾气。当然对大气韵律活动所引起的天气变化现象,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弄清原因,有待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还有通过观察物候来了解天气的,比如,“一天赤膊,三日头缩”,就是指春天时节天气突然热了以后,马上就会有寒流出现。还有“鸡鸭上宿早,名朝天公好”;“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蜻蜓成群飞,要落阵头雨”;“春天蚊子飞出外,下雨不用怪”。

(3)、到了秋季,在酷暑中熬了许久的人们盼望秋凉的到来。“处暑白露节,夜凉日里(白天)热。”“过了七月半,壁头冷一半。”“八月秋风凉,冻死懒婆娘。”“过了八月社,干上不干下。”秋社在阳历九月中旬,这时的太阳威力减弱,水分的蒸发在表土层。到了秋天,刮什么风会下雨呢?“秋发北,干煞热(刺);秋发南,水满潭(hon)。”北风干燥,带来晴天;南风暖湿,容易下雨。“秋南夏北,要雨易得。”夏天北风温度较低,遇见暖湿气流容易下雨。到了九初若是起了重阳风,则对庄稼的成熟与收割很不利,有首《重阳风谣》对此有描述:“初一咯油麻初二咯粟,初三咯黄豆初四咯谷,初五咯人,初六咯畜,初七初八咯扫仓谷。”这时起风对芝麻、粟米、黄豆、谷物的成熟和收割不利,对人和畜也有影响,我不知道原因,也不知真的是这样吗。到了九月初这天的天气多变化,没事不要外出,但这天却又是一个登高远足的好时光。

(4)、“白露日的雨,到一处坏一处”,这句谚语在崇明的流传也极广,因此,每到白露节之前,人们便非常关心天气变化,只怕当天下雨。在农村还有一条农谚,叫做“白露东风,十个铃子九个脓;白露西风,十个铃子九个空”。劳动人们在长期来的观测中,通过对白露这个关键日子的天气情况来推测下阶段的天气趋势。归结为:白露日吹了偏东风,下阶段雨水就要多,造成棉花烂铃,所以说“十个铃子九个脓”;吹了偏西风,下阶段雨水将会减少,晴天较多,对棉花生长有利,所以说“十个铃子九个空”。

(5)、谚语,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比如,嘉兴话,“眼睛一夹(gà),老母鸡变鸭”;“皇帝勿急,急煞太监”;“王小二过年,一年勿如一年”等就是分别形容变化的迅速、当事人性子缓而旁人为他着急的心情以及境况的变差。

(6)、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7)、认识自然的谚语,包括对天象气象、农事季节、大地山川、虫鱼鸟兽等方面的认识,在下面的介绍中,没有按此更细的分类,信手写来,不一定都有严格的内在联系。

(8)、崇明的观天专家、被称为“崇明岛上天公公”的秦卫堂几十年来作气象预报,并搜集了大量的天气谚语。在他著的《长江三角洲天气谚语应用》一书中,把670多条谚语分成16类,本书引用的谚语主要来自该书。这里,根据他的解释,把在崇明地区流传广泛的若干谚语做简单释例。

(9)、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无风水也吼。

(10)、冬至是一年中要进入最寒冷的时候了,隆冬就从这时开始。古时候,劳动人民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根据气温的变化,从冬至日开始,每隔九天作为一个转换,从12月22日到12月30日为头12月31日到第二年的1月8日为二以下类推,共定十个“九”。这样,12月22日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21日,共三个月。这三个月的气温变化是从寒冷开始,渐渐降至一年的最低温度。继而又由冰天雪地渐渐转向草长莺飞,春回大地。为了便于记忆,崇明祖先把这个“九”,编成了“九九歌”,十分顺口好记。其内容是:头九二犟汉不出手;三九廿梧桐山吹得笔直;四九中心腊,河里冻煞老绵鸭;五九家家吃点冻豆腐;六九泥里出芦刺;七九补袜两头搭;八九黄狗讨荫地;九个抖个抖;九九加一麦苗绿油油,耕牛遍地走。

(11)、台风、暴雨、强雷电、大风、干和大雾……这些平潭常见的灾害性天气难不倒同样充满智慧的小记者团,但如何在在灾害性天气里规避风险,才是小记者们在这堂课中的学习重点。

(12)、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冬活忙,晚稻脱粒棉翻晒,精收细打妥收藏。

(13)、其实崇明农民总结的这条谚语对天气预报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关键是正确理解什么是“发尽桃花水”。“桃花水”是指桃树开花阶段的降雨量,根据崇明的情况,一般在清明前后的各十天左右的总降雨量。那么,怎样才算“发尽”了呢?根据秦老师搜集的历年气象资料分析,这个阶段的总降雨量达到或超过80mm;或者降水强度足,日降水量大于10mm,的达4天,这样的“桃花水”算是发足了。气象专家根据多年的资料分析证明:桃花水和黄梅雨之间确实存在着反相关,桃花水发足的年份,黄梅季节的雨量就少,群众称之为“旱黄梅”。

(14)、农历九月份前后一般就是霜降节气的时间,这句农谚的意思是在农历九月份霜降这天一般是不会下霜的,如果在农历十月霜降的话,霜降这天就会有霜。

(15)、以农历日期来固定的暴,如田鸡暴、重阳暴、端阳暴、正月二十落灯暴、八月初三潮神暴等,每年的日期都不一样。如三月初三田鸡暴,不管哪一年在或前或后的一二天,总会有一次风雨过程。因为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正是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的时候,蛰伏在土穴中的动物已苏醒出洞,若正好遇上闷热雷雨天气,田野中就会蛙声四起,所以农民称之为“田鸡暴”。

(16)、在农村中流传着不少“暴”的说法(读保)。如三月初三的田鸡暴、春雪暴等。从时间上说,一年四季都有“暴”。所谓“暴”,就是在这一天或前后一二天有一次明显的风雨天气过程。

(17)、蔬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是深刻的。韭菜很好吃,但“过了五月节,韭菜硬似铁。”老了的韭菜就别吃了吧。南瓜、苦瓜等都是餐中常菜,但各有各的特点:“南瓜糜糜(miemie)烂,冬瓜不下饭,苦瓜苦泠泠,辣椒辣痛心,豆角又有筋。”菜园里的茄子、豆角开花了,它们每一朵花都会结出果实,人们夸奖它们:“茄里豆角不开空花”,下面还有一句:“细人子不打白话”,用茄子和豆角不开空花来比喻小孩不说假话,后面还要谈到。荞麦是一种很好的粮食,据说可防高血糖,但栽种它可不容易,因为“荞麦有三娇:怕风、怕雨、怕日头。”但收获了荞麦要吃它还是很简单方便的:“荞麦粉哩序序梭(sisiso,均为阳平,是荞麦粉从石磨中磨出来的样子),一边烧水一边磨。”芝麻和豆子同是大家熟知的作物,但侍弄芝麻的人工要多,选头(把多余的拔掉)、锄草,要反复多次,而豆子种下去只要锄一次草且不用下肥,豆子有根瘤菌自己制养料,因此农民说“勤麻懒豆”。还有种棉花,也是要花很多人工的,因为“棉花草,锄到老。”人们对许多草药都有认识,知道它的治病功能,因而说:“认得半边莲,可以与蛇眠。”当然这是夸张形象的说法。树木也是人类的朋友,如对油桐树的生长过程有精炼形象的记载:“一年土里困,两年一根棍,三年一把伞,四年油老板。”而对于松树更是“三年看不见,三年看不厌。”

(18)、在农村里广泛流传着“行得春风有夏雨”这条天气谚语。这条谚语的含义是什么呢?春风是指4月份的东三面风,即偏东风、东南风和东北风。夏雨则是指6月份的雨量,实际上是指梅雨。完整的说,这句话的意思是:4月份偏东风多的年份,当年的梅雨将会增多。那么怎样才算偏多呢,据气象专家测算,凡4月份超过15天就属于东风偏多的年份了。在秦老师的专著中,举出如下年份数据说明:

(19)、白露是天气转凉的开始,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头不露”。在正常天气情况下,白露以后赤膊、下河游泳的日子不多了,因为这时的气温会逐渐下降,北方冷空气南下的机会多了。那么白露日的天气情况和风向为什么对下阶段的天气好坏、气温状况由一定的指示作用呢?这时因为白露日(包括前后一二天)吹偏东风,说明北方冷空气活动还未增强,控制本地区的暖湿空气还比较稳定。但小股冷空气会不时扩散南下,这样冷暖空气交流频繁,雨日、雨量将会增多。同时,因为暖湿气流还会在本地控制一个时期,往往会出现气温偏高的天气,病虫害就容易发生,对农作物、蔬菜瓜果等生长都不利。这种现象农民们看得多了,便总结出“白露日的雨,到一处坏一处”的谚语。

(20)、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

4、气象谚语气象谚语

(1)、“秋啦啦”尤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比较大,因为这一时期正是棉花、水稻生长的旺季,若逢伏旱严重的年份,则对缓解伏旱,对各种作物、特别是对棉花的生长十分有利,农民说“未秋先秋,棉花罗朵像绣球”,就十分形象。

(2)、在农耕社会中,许多地方的农民都会观天象、预测天气,来方便他们的生产生活。但是如崇明的农人那样,根据时令、节气、天上日月风云的变化,地上动物植物的反应,总结出如此系统的天气谚语,相当于古代的一部《农政要略》,并一直流传至今的,确实少见。“古代崇明人在耕种渔猎之余,注意观测气候、物候,并经过了无数次的增删和修正,编成顺口好记易于流传的谚语,成为他们的另一种劳动——这实际上已经是气象、文化领域的创造了”(徐刚《崇明岛传》)如同春秋时期的《诗经》和历代民歌一样,这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

(3)、1983年4月份偏东风达20天,当年的梅雨量达到270mm,梅雨期出现7次大暴雨。

(4)、对于大地山川、树木花草认识的谚语也不少。农民一年四季同土地打交道,知道什么土壤宜或不宜种庄稼。如有一种黄土地就不宜种庄稼。“有钱莫买黄土地,耕起来双手扶着犁(lei)弓尾(mi),窖至咯薯子根根哩,种至咯花生泡子哩。”农民犁地是用一只手扶着犁的,要用两只手扶犁说明要用很大的力劲,说明这种土壤很板结,所谓“天晴一块铜,落雨一包脓”;黄土地没有肥力,种的红薯和花生根本难有收获。对土地的深翻要因情况而异:“田要有隔(gag,底),地要无隔(gag,底)。”水田若深翻无底隔,庄稼的稿就会疯长而不结果实,栽的禾长出瘪(bie,高安话为yed阴入)谷哩;旱地深翻后庄稼长得又粗又壮,结的果实又多又大。过去乡下人走的是土板路(没有硬化),有独轮车把路碾压成槽,路面高低不平,这时有人就会告诉我们:“落雨走槽,天晴走包。”走在槽里不易容打滑,走在包(路的高处)上容易起步,反作用力大走得快。高安大地早就有人居住,时间久了就形成了村庄,而且有不少的大村庄,有多大?“谌一千,贾八百(bag或为傅八百,又为“艾八百”),长沙铺里无底隔(gag)。”这里分别指的是灰埠五里谌家,新街畲山贾家,栎里艾家、珠湖场傅家和黄沙长沙铺范家。从高安城往西走去宜丰,在高安城附近有哪些地方?“一里不出城,二里太阳门,三里熊家巷,四里月潭上(或节妇牌),五里五里牌,六里黄土堆,七里桥,八里巷,九里张家庄(或荷塘张),十里望城岗。”还有对石脑的调侃:“高安石脑子桥,蚊(min)虫大似牛(geu),打(hon)它(qie)三扁担,还在地下里跳。”

(5)、   大家好,我是创新街花溪小学一四班楚雅琪,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在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我为大家介绍一条有关气象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6)、当天上午9时许,区气象局助理工程师林彦婷、工作人员黄曙杰作为此次的讲解员,为小记者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气象科普讲座,也让小记者们饱食了一顿气象知识盛宴。

(7)、浸种育秧是一件很重要的农活,它决定一年能否有饭吃的大事。什么时候浸种育秧呢?谚语说:“懵哩懵懂,清明浸种。”但对这句话也要灵活掌握,因为每年的清明时间有早有晚(这是对农历而言,而阳历则是每年4月4日或5日),所以有“二月清明后浸种,三月清明前浸种”的说法:若清明在二月,则要在清明后浸种;若清明在三月,则要在清明前濅种。本文开头引用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举例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可能是指华北黄河流域的情况,而我们江南则应是“清明前后,安瓜点豆”。栽禾的时间不能迟于立夏,若栽迟了,则“立夏禾子,收一箩子”,这个收成就太低了。栽禾以后,天晴落雨都要出门:“天晴咯木棍,落雨咯竹棍。”意思是说天晴要去锄棉花草,因锄头把是用木头做的;下雨就要去耨(普通话nou,高安话lu)禾草,耨草把是用竹子做的(现在种田不用耨禾草了,可是过去说“禾草不耨不长”)。栽至(“至”完成时语气助词,本文所有用作助词的“至”皆同,此处是表音百表义)禾来麦又黄,割至麦子看龙船”。栽禾、割麦的农活接踵而来,忙了一阵后可以去看赛龙船了,这可是浓浓的乡愁。“三月箩担(dàn)担(dān)。”指菜园里的蔬菜生长迅速,收获量就大了。到了谷雨边,旱地的油菜,菜园里的白菜、芥菜等都要收进来,所以“谷雨过,乱刀哩剁。”立夏前栽好了禾,它就飞快地生长,“芒种忙打苞,夏至要禾交”,说出了禾苗成长的过程。我没有收集到秋收和冬藏方面的谚语,只有一条种蔬菜的说法:“九月栽菜十月吃,十月栽菜炙(dag)火吃。”九月天气还不冷,此时栽的菜容易生长,而十月天气逐渐寒冷(“十月无霜地下寒”),蔬菜生长缓慢,要到冬天很冷的时候才有收获。

(8)、离开科普小课堂,小记者们都收获了满满的知识,他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想要与各类气象观测设备近距离接触一番。

(9)、便捷地帮助百姓估测常见的天气和气候趋势,安排好生产生活。

(10)、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

(11)、不同于其他的伙伴,小记者陈哲越很少发问,一直安静地倾听,只是默默地埋头记着笔记。“大家问的问题也是我想问的,我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知识本来就很难理解,如果再不记录下来,等一会,就会全忘光了。”陈哲越说。

(12)、“正月咯草鞋二月咯绳,三月天晴落雨要出门。”在农耕社会里,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尽量靠自力更生创造生产必需品。农历正月,正是过年热闹休闲的时候,但闲时要为忙时着想。在那生产力低下之时,人们尤其农民的生活艰苦,男人干活或当圩赶集,都是穿草鞋的。草鞋大多是自己打的,因此打草鞋便是农民在闲时的一种工作。打草鞋是一门技术活,它的主要原料是早糯秆,事前要把它捶打变软,然后才能编成草鞋。由于打草鞋从准备到编成的时间较长,草鞋不耐磨蹭,穿烂了丢掉又要更换新的,因而要打许多草鞋以作备用,有的农家打成的草鞋有一大摞一大摞的,把它挂在墙壁上。正月是闲空较多的时候,作田人就利用这段时间打出许多草鞋来以供备用。草鞋打好了,该放绳了。是不是一定要到二月才放绳呢?否。“正月咯草鞋二月咯绳”,是说正月和二月应该打草鞋和放绳。放绳是一种什么活?农民作田要用绳子的地方很多,收割时用绳子,推车要用绳子,耕田耙土要用绳子,还有其它地方要用上它。放绳的原料也是早糥秆,先把它捶软,然后两个人操作,一个坐着添秆,一个拉着绳子慢慢往后退,一边转动手中的工具。绳子要两根成对,两根一样的长短。放的绳子数量要多,以备各种需要。打草鞋和放绳,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可在晴天也可在雨天。可是到了三月,耕田耙田,浸种育秧,种瓜种豆,种花生等等,都是屋外干的活,下雨天也要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打着赤脚出外,否则误了农时一年的收成就没了指望,日子就难过了。

(13)、(本文根据杨立艺、施仲君编写的崇明民间文化乡土教材改写,经秦卫堂老师审阅)

(14)、立秋前后为什么会有“秋啦啦”呢?这是因为大暑和处暑这一时期正是太平洋副惹高压带控制华东地区的时候,日照足,天气热,吹的大多是东南风或南风,这种风会带来大量的暖湿空气,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的蒸发上升。当水汽蒸发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遇到冷空气就会凝结成水滴,从空中飘落下来。立秋前后,阳光照射强烈,气流波动较大,水汽的蒸发忽快忽慢,上升得水汽与冷空气交流有先有后,所以天空出现的云状成条条块块,俗称“造桥云”。谚语说“造桥云,雨淋淋”。这种雨不会大,下得时间也不会长,所以崇明谚语又说“云里雨,吓小鬼”。“秋啦啦”有时一天会出现几次,给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一定麻烦。

(15)、到了冬天,“十月无霜地下寒”。若十月初一到十六日打了霜,预示来年有个好年成。据老人说:初一打了霜,便是一两霜,初二打了霜,就是二两霜,依此类推,十六打了霜便是一斤霜(古人以十六两为一斤)。这十六天中要打了一斤半霜(总数),来年就是好年成(这种说法不知准不准,好像现在十月初一到十六打霜的日子不多)。冬天气温低,不易有强对流天气出现雷电现象,但有时冬天偶然也会响雷,这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冬天打雷响咚咚,十只牛栏九只空。”在农耕社会里,牛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牛种田可就困难重重了。每年冬季和春季都会有寒潮(在春季叫倒春寒),在大风来到之前气温一定会升高,温度升到只穿一件单衣,甚至打赤膊;可是强冷空气一来,人们又穿上了冬装,甚至要烤火御寒,这就形成了一句谚语:“昨日咯赤(tag)膊,今日咯炙(dag)火。”“炙火”就是烤火。冬天也会起雾,高安人说:“冬雾晴,春雾雨,夏雾日头晒煞鬼。”这是说冬天的雾消散了天会晴,春天起了雾会下雨,夏天的雾消散了,太阳的晒烤会更加厉害。冬天到了冬至就起“九”,我们再回到《九九歌》来,它的前两句是:“一二霜风不出手;三四冻破碓臼(doikeu)。”刚进人们冷得把双手缩在衫袖内,而到了三四连那石头凿成的碓臼也会冻破,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冷在三九嘛。

(16)、霜降没下霜,大雪满山岗。霜降见霜,立冬见冰。霜降见霜,小雪见雪。

(17)、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气象知识、学习应对气象灾害常识、树立从小学科学的观念,管城区创新街花溪小学一四中队,为大家展示气象谚语。

(18)、“这个仪器是干什么用的”“那个像风扇转呀转呀,有什么作用”……小记者何姿蓉对场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她观察细致入微,频频对着工作人员发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