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文案66句】

admin 文案 2023-09-24 23:58:43

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

1、

(1)、图4:林则徐为官刚正清廉、恪尽职守,堪称楷模。

(2)、译文(仅供参考)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3)、为了能够“知己知彼”,他大量了解西方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并译外国律例、军事技术等著述,开创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风气。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的决心。次年,英国政府却以此为借口,入侵我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闭关锁国、不思进取,防务落后、军备废弛,面对强敌,当然战败,皇帝恼羞成怒、无处发泄,就拿负责硝烟的林则徐出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也因此被流放新疆伊犁。

(4)、  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被辑为《林则徐集》。《林则徐全集》分奏折、文录、诗词、信札、日记、译编六卷,共十册。此外,林则徐还主持翻译了《四洲志》等译作。林则徐书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而又以《集王圣教序》为基本路数,通篇秀劲乃其可贵之处。同时,从他的楷书作品亦足可见其功力。林则徐在道光七年(1827年)《跋沈毅斋墨迹》中说:“初学临摹辄舍唐人矩范而躐等于钟张羲献,是犹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可见,林则徐有自己的学书心得,从唐人入手是他的主张。实际上,林则徐并没有忽视“取法乎上”的传统共识,其楷书不拘泥于某家框架,也并不纯然是唐人的规矩,还在点划使转之间偶尔透露出晋人的风度,愈是晚期之作愈如此。他的书法取势,端重安详,绝无矫揉造作的气息。

(5)、在民族苦难之时临危受命的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还是清朝官员中讲究廉洁自律、注重修身齐家、培养良好家风的典范。林则徐年少时家境清苦,父亲林宾日却丝毫没有懈怠对他的教育。不仅教他四书五经,也让他了解岳飞、于谦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对他影响深远。

(6)、图3: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27岁的林则徐第三次晋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获殿试二甲第四名。

(7)、1830年8月,林则徐出任省级大员湖北布政使,掌管全省人事财政大权。林则徐每任新职,在赴任前常发出传牌。所谓传牌,就是事先向沿途各地发出一些必须执行的命令。林则徐自北京到武昌,从水路进入湖北省后立即发出《由襄阳赴省传牌》,全文不到二百字,主要说明的是:

(8)、鸦片,作为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提炼物,本身并没有罪恶。它的前身,一种草本植物,有绿色或白色的枝秆,带有锯齿的叶片和红白间杂的花朵;那坚硬的黑色果实有如母腹中蜷曲的婴儿,由此有了一个“罂粟”的美名;罂粟的汁液经过凝结提炼,便是具有止泻祛痛作用的鸦片;随着提炼方法的进步,又有了用于医疗的吗啡、可待因,同时也有了用于吸食的鸦片膏、鸦片烟乃至今天的海洛因。

(9)、1850年11月,历经坎坷的六十六岁的林则徐,指天三呼“星斗南”,与世长辞。

(10)、   道光十八年(183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入广州查处禁烟。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虎门销烟使林则徐闻名中外。道光帝对他在广州的禁烟功绩也于以肯定。道光十九年(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阅毕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则徐过55岁生日,道光帝又亲笔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

(11)、林则徐一生从政40年,历官13省,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个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他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一丝不苟的精神。“无一事不认真”。

(12)、外商拒绝交出鸦片,林则徐与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林则徐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最终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众多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约237万余斤,近2万箱。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鸦片。

(13)、林则徐不畏权势,为官清廉,刚正果敢,想做事、能做事,却有一些官僚对他猜忌、冷嘲热讽、甚至痛恨,不免制造事端,林则徐对官场感到厌倦。后来父亲病危,林则徐以照顾父亲为由辞官而去。

(14)、1838年的最后一天,林则徐在北京受命钦差大臣,他的任务是到广州收缴大量鸦片的同时,堵塞鸦片走私进口的源头。外有强敌,内有奸佞,林则徐深知此行如赴汤蹈火,以至他与座师沈鼎甫告别时,师生相顾涕下。1839年1月8日林则徐从北京动身,当天上午时分至良乡。林则徐开始发出传牌。指令沿途各地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林则徐在途中还向广东发出监控汉奸的密令,于3月10到达广州,当天近午夜时分住进了越华书院。

(15)、为国挺身而出耗尽百般精力,却落得如此下场。昨日功臣,今日罪臣;昨日恩宠,今日责骂。对于一般人来说,必定很难接受这种结果。但对于林则徐来说,只要对国家有利,绝不惜命避祸,远戍新疆就远戍新疆吧。1842年,林则徐抵达伊犁。在这里,他丝毫没有懈怠,充分发挥自己的热量,充实边疆,力主垦荒,并亲自率民兴修水利。

(16)、河南省永城县知县郑大模有一次遇到林则徐,见他文思敏捷,非同凡响,认为此子必成大器,于是留上了心。事实证明,这个知县很有眼光。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举人。在揭晓成绩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郑大模的女儿郑淑卿为妻。

(1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

(18)、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19)、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人在古城西安与家人离别赴伊犁时写下著名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20)、在教育儿子处理个人仕进与服务国家的关系方面,林则徐更有深意。长子林汝舟担任翰林院庶吉士时,林则徐写信特别强调:“有一言嘱汝者: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厉自修,以为他日之用,是则用舍行藏,无施不可矣。吾儿其牢记之!”这几句话表明了林则徐的进退之道,在进中知退,退中知进,预存退归之心,作最奋发有为的进取之计。不求私利,不恋权位,不顾个人利益。他年轻时接受的父教是如此,他指导儿子时又是如此,他毕生做人做官也是如此。

2、

(1)、临行前,道光皇帝一再嘱咐林则徐,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年近六旬的道光皇帝施政追求安静守成,他不想因为禁烟而发动一场战争,哪怕是一场打得赢的战争。而清朝所有官员,也仅仅是从国内事务的角度出发禁烟,从未把将鸦片输入中国的“英夷”考虑在内。在他们眼中,除了天朝帝国,其余的都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根本没有国与国平等交往的概念,全然一副居高临下的气势与派头。包括那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的朋友、时任礼部客司主事的龚自珍,也认定根本不可能发生“边衅”,按他的分析,禁烟可能会带来战争,但战争的规模不会有多大,取胜也易如反掌。

(2)、林则徐是“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以及与侵略者的斗争中,深深意识到国人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通过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林则徐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侵略。

(3)、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就发布了禁烟令。禁令越严,吸食者越多,一批批“勇往直前”的吸食者在禁烟令的“风雨”中“茁壮成长”。一百多年后的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入中国的鸦片高达28307箱,吸毒人数超过400万。更要命的是吸食成瘾者中,还有20万文职官员,20万军队官兵(清军总数80万)。文官嬉于政事,兵员失去作战能力,国家机器到了无法正常运转的严重程度。

(4)、林则徐说: 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千秋⼏?⽆欲则刚百世师. ⽐武守疆驱虎豹,论⽂说理寓诗词.为官⾸要⼼⾝正,盖世功勋有⼝碑

(5)、惠远城东有阿齐乌苏废地十万余亩。前任伊犁将军松筠曾经调拨八旗兵丁屯种,因为乏水而废置。重新开垦必须首先解决水利问题。从伊犁河支流喀什河开渠引水灌溉,才能使废地复苏。林则徐为了效力屯垦戍边,经过考虑,抱病向布彦泰呈请捐资承修水利工程中最艰巨的龙口工程。他为此投入了全部心血,亲自设计督修,带病操劳。他率领民工北岸挖石,南岸筑堤,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终于使龙口新办六里工程如期完成。全部工程完工之后,十余万亩土地得到灌溉。是年秋,道光帝称赞:“所办甚属可嘉。”布彦泰为此上奏反映林则徐到戍两年的表现:“留心察看,见其赋性聪明而不浮,学问渊博而不泥,诚实明爽,历练老成……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

(6)、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皇帝却总是让林则徐不断地远离战争、远离战场,林则徐从未参与领导一次重大战役。1840年9月28日,林则徐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被革职,留在广东待查。他在羁留广州的日子里,仍专心一意地加强广东防务,积极备战。革职待查半年多后,道光皇帝又向林则徐发出一道赏四品卿衔,令其迅速赶赴浙江省以候谕旨的命令。林则徐到达浙江镇海的第18天,新的谕旨下达:“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并与邓廷桢从重发往伊犁。”林则徐在去伊犁途中,行至扬州府时,正值夏秋之交黄河泛滥,林则徐接到上谕“即发往东河效力赎罪”,便又一次投身到救灾之中。春末完成堵口工程,道光帝下旨命令林则徐“仍往伊犁”。

(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8)、   吴月霄在《呈瓶泉居士林少穆先生则徐》中称赞:北斗士星明,中流一柱擎,勉为民社望,霖雨慰苍生。与林则徐同代的梁廷枬在《夷氛闻记》中评论道:文忠(指林则徐)聪达谙练,集思广益,视国如家,兵旅所过,文戒预颁,村市秋毫无扰,及遇敌临阵,又教以成法,人人争先,其忠勇之气,早有以慑服远人,推诚士卒。晚清学者金安清在《林文忠公传》中,对林则徐的评论是:(林则徐)朝夕孜孜不倦者,国政民瘼两大端而已。公盛德纯忠,丰功伟绩,他人得一已足名世,而公所树立,偻指未能尽。其尤著者,新疆屯田、江南漕赈、云南回务三事,皆以一时贻百世之利,一心布万民之泽。粤东烧烟之役,虽论者谓之过当,而西人倾国之资,虽缴至二万余箱,终公任番舶不能逞志于粤。二十年来洋人记载,于中国大臣皆直斥其名,惟公则尊之曰林文忠,无敢慢之者。晚清学者李元度在《林文忠事略》中说:公(林则徐)于政事,无所不尽心,而其尤关天下治乱之数者,则以办夷务、剿粤寇二者为最巨,而皆斋志以终……然待人以恕,接人以诚,人咸乐为之用。

(9)、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0)、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11)、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了珠江口,开始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英军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攻占定海,随后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到了北京的安全。

(12)、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首先拿十三行中的头目伍绍荣(又名伍浩官)问罪。此人因与英商勾结走私鸦片大发横财,已成巨富。林则徐审讯此人时,他以为钱可通天,有钱无所不能,所以对林则徐说:愿以家私报效,就是行贿。林则徐怒斥道:本大臣不要钱,要你的脑袋!伍绍荣吓得魂不附体,片刻不敢怠慢地向英商传达了钦差大人限期缴烟和具结的命令。

(13)、1842年,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来到了伊犁。他,曾经是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是威震四海的禁烟英雄,此时却被皇帝革官免职,成为发配边疆的“罪臣”,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是鸦片战争时期我国杰出的民族英雄。

(14)、伊犁垦荒的成功,使天山以南各城也相继奏请开垦。道光帝认为需要派人亲往各城查勘垦地。经过斟酌,他于年底通过布彦泰向林则徐传旨,派林则徐前往南疆,勘查地亩,兴办水利,招户安民,考核工费。虽然事务繁重,道路遥远,自己又体弱多病,但林则徐为了能为开发和保卫边疆贡献余力,为了报国安民,还是欣然前往。在南疆勘地期间,林则徐事事亲力亲为,无论酷暑炎热,冬季干冷的沙漠戈壁,还是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偏远荒野,他都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仅从来谪臣所未到,即武臣边帅亦鲜有躬亲周历”,“从容就案记事后,或作函、或看书、或草奏,点检毕就寝,则夜分矣。凡途间,日日如此”。

(15)、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接连降到林则徐头上。琦善当然不会错过这陷害和打击报复林则徐的机会。他险恶的声称,英国不满的就只是林则徐一个人,只要朝廷惩治了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

(16)、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17)、林则徐从政之余,喜欢藏书,书法也非常好。潜心搜罗前朝及当代各类书籍。藏书楼有“七十二峰楼”、“云左山房”,专用贮书,积三十余楹。贬谪伊犁时,以大车7辆,载书20箧。

(18)、虎门销烟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反毒禁毒活动

(19)、“此去欲何?”“战疫魔,卫祖国。”“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不问归期。”“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这一句句逆行者在狂风暴雨袭来时坚定的话语,是他们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是他们对家国的由衷深情。在充满未知的前线,在没有硝烟但有生死的战场上,战疫勇士没有退缩,舍身忘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护佑生命的“钢铁长城”。虽然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是深植骨髓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让挺身而出的凡人成为了英雄。其实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家国情怀从未远去,一直萦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

(20)、林则徐是一名典型的实干家,继承了清嘉道年间经世派的思想,以“明道救世”作为通经致用的目的与手段。在27岁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之前,林则徐便在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及福建巡抚张师诚处有过长达六年的幕僚生活,熟悉“先朝掌故及兵刑诸大政”,对政事与民生有着深刻的体察,为通达古今治乱得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1)、图9:林则徐“析产阄书”。林则徐61岁时为诸子写立分书,对财产进行了处分,道出他为官30多年所积家产尚不及他一年的“养廉银”,足见其清廉官风。

(2)、被投降派诬陷的林则徐,踏上西去的戍途。在与家人告别时,林则徐满腔愤怒地写下了著名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这是林则徐炽烈爱国情感的淋漓表达,是忠君为国的民族英雄壮怀激烈、感天动地的博大情怀的写照。

(3)、道光皇帝希望禁烟运动产生轰轰烈烈的影响,林则徐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与感恩戴德之心,也准备大干一番,达到前所未有之效。

(4)、好家风需要传承。从为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牢记父亲“不妄取一文”的家教,并奉行终生。他曾写过一幅有名的对联告诫后代:“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5)、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6)、林公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魏源闻讯对其一生人品和功绩,作了全面和崇高的评价:“品望重当朝,犹忆追陪瞻雅范;褒荣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遗徽。”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品,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

(7)、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了,被道光帝革职。1842年8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径西安,他忍辱负重,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时写下此诗。诗中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诗中的这句话表达了林则徐为了国家利益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忠君爱国思想,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和推崇,成为文人的楷模和座右铭之言。

(8)、此诗的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广为传颂的名句。上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的话:“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生死”:偏义复词,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只起陪衬作用;下句的“祸福”用法相同。纵是“功以待罪”,远戍边陲,面对即将到来的漫漫征程、大漠孤烟,面对与家人的远隔万里、音讯杳然,诗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悲戚畏惧,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却深怀忧民之心、报国之意。他认为:只要对国家民族有利,即使牺牲性命亦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灾祸而躲避。

(9)、1850年4月,林则徐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福州,前来拜访他的福建高级官员总是恭维他说:“国家需要林公这样的干才。”林则徐闻言正色道:“如果真还需要老朽的话,那就说明国家又处于多难之秋了,我不希望这样的情形出现。”

(10)、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历经两个多月的旅途行程,才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到广州。清廷禁烟已有122年历史,重点一直放在广州,放在查禁海口。此前,两广总督邓廷桢、巡抚怡良在禁烟方面也取得了可观成绩,但总是不能达到彻底杜绝之效。林则徐高于普通官员之处,就在于他一到广州,就开始扎实认真地调查了解,会见官员,拜访当地人士,传讯商馆翻译,掌握相关资料,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查禁方案。林则徐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依然沿用查拿中国人贩售鸦片的旧法,哪怕再严厉,也决不会因他握有钦差大臣的尚方宝剑而达到成功之效。追根溯源,贩烟的中国人不过是些二道贩子,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那些不远万里将鸦片运来的外国人。于是,林则徐决定采用新的查禁法,颁布一道严谕,责成外国商人呈缴鸦片。当然,他也没有放弃针对中国人的查禁,将这项工作交与邓廷桢、怡良负责。

(11)、   当时,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天津的军事力量,准备裁撤伊犁镇总兵,移至天津,并征求伊犁将军意见,下令伊犁将军布彦泰十天后拿出结果。林则徐从加强新疆边防的大局着眼,与各位大臣反复商量,之后,他起草奏折,由布彦泰上奏,决定保留伊犁镇总兵。清政府经过四个月的反复权衡,最后批准了布彦泰的上奏,伊犁镇总兵终于保留,这对巩固受沙俄侵略威胁的西北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12)、禁烟行动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道光帝看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不久,林则徐55岁生日,道光帝亲笔书写了“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

(13)、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14)、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被遣戍到新疆伊犁,虽身处逆境,仍振奋精神,身体力行勘察垦地、大兴水利发展生产;尽心竭力巩固边防,防御沙俄的侵略。林则徐对开发新疆、造福人民,巩固边防所作的贡献,被世代新疆人传诵至今。

(15)、在纪念馆内,也再现了当年林则徐带领百姓修筑湟渠的情景,林则徐手拿地图在现场指挥,当地百姓用坎土曼挖渠,用扁担挑土,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16)、作者简介: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17)、新疆屯田始于汉代,发展于唐代,成熟于清代。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主要在伊犁和北疆,以及南疆阿克苏等地兴办屯田,有兵屯、回屯、遣(遣犯)屯和民屯。道光年间,发生张格尔叛乱,屯田一度停顿。叛乱平定后,喀什噶尔、巴尔楚克等地恢复屯田。

(18)、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1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它的意思是:“如果我的生死能够对国家有利,那我岂能因为是祸就躲,是福就做?”意即:“我的个人生死如果能够对国家有利,就不能因为祸福而避开。”此句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全诗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20)、道光十七年,林则徐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夏季河水常泛滥成灾的境况,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无一处漫口。

4、

(1)、林则徐一生最为辉煌的业绩是禁烟,他造就了新的时势,开启了新的时代——由他查禁鸦片而引发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迎来了一个屈辱与奋发并存的艰难而痛苦的转型时代。

(2)、林则徐26岁中进士后,在翰林院里当文官,36岁时离京出任杭州、嘉兴、湖州的道员,即这三地的行政长官。杭州风景如画,美女如云,是鱼米之乡。如果是个庸人,在这人间天堂当官,岂不悠哉游哉!但林则徐对于官场的种种陋习十分反感,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省垣孔道,冠盖如云,自辰迄酉,无非对客,事上接下而外,即为送往迎来,一切公牍管札,转待灯下理之,而精力固已惫矣。后来林则徐在自己官府公堂上挂起了一幅自写的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内涵的哲理,直到今天仍有鲜明的价值。

(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天津的军事力量,准备裁撤伊犁镇总兵,移至天津,并征求伊犁将军意见,下令伊犁将军布彦泰十天后拿出结果。林则徐到达新疆后自然成为处理这件大事的中心人物。林则徐从加强新疆边防的大局着眼,与各位大臣反复商量,之后,他起草奏折,由布彦泰上奏,决定保留伊犁镇总兵。清政府经过四个月的反复权衡,最后批准了布彦泰的上奏,伊犁镇总兵终于保留,这对巩固受沙俄侵略威胁的西北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4)、按清朝成法,前来广州的外国商人只许与指定的行商进行交易,行商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中介。受清政府规定制约,林则徐最初也只得通过行商转达谕旨。贩卖鸦片的外国商人中除少数美商外,以英商居多,他们早已习惯了广东当局此前雷声大雨点小的查禁,根本不予理会。林则徐只得将对准行商的矛头逐渐转向英美商人,经过一番交涉,他们同意交出1037箱鸦片。而林则徐根据可靠情报查知,英美商人的鸦片总数约为两万箱。面对如此敷衍,林则徐坚决拒绝道:“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5)、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6)、甚至在给儿子们分家产时,林则徐还特意嘱咐:“各须慎守儒业,省啬用度,并须知此等薄业,购置甚难。凡我子孙,皆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教导后辈在物质上要淡泊,在志向上要远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