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作者是谁说的名言(文案精选90句)

admin 文案 2023-11-02 10:45:0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作者是谁说的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谁写的

(1)、其实,相比范仲淹波澜壮阔的一生,本文只是选取了其中的几个小插曲。大多数人印象中但凡提到范仲淹就绕不过去的“庆历新政”,本文也并没有涉及,因为笔者觉得,相比轰轰烈烈的历史大事,一些具体的小事或许更能让我们对范仲淹这位宋代名臣有一个立体的认识。他不是存在于历史课本中的“考点”,也不是存在于其他什么地方的“历史符号”,他就是他,一个活生生的存在于过去的真实的人。他从一个小小的司理参军做起,凭借着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与苦学多年所获得的才能,一步步成为了大宋王朝的股肱之臣。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词语的意思是天下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近年来,各个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大多会搞些“国学知识”竞赛之类的互动性栏目,比如不久前内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记得有一年,某电视台也搞了类似的知识竞赛。当主持人提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谁说的?”竞猜选手答者日:“顾炎武。”主持人大声地肯定说:“你答对了!”

(4)、③“千万先烈打江山干什么?就是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5)、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6)、(3)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乘着爱国的翅膀,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和谐更强大。

(7)、“匹夫”,最早是指成年男人,后来又作为单个人的统称,于是有了“平民”“庶民”之含义。

(8)、堤坝在范仲淹的主持下,历时两年方得修成,修成后果然挡住了肆虐的海潮。为了感念范仲淹恩德,当地百姓为范仲淹修筑生祠,并将范仲淹主持修建的堤坝称为“范公堤”,以纪念范仲淹的德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范仲淹官宦生涯的最佳总结。

(9)、和平年代,新中国的建设依然离不开每一个普通人的默默付出。从罗布泊震惊世界的巨响,到“东风”导弹的飒爽英姿;从“东方红一号”的一飞冲天,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问世;从2003年的非典救治,到现在新冠疫情时的力挽狂澜;从改革开放经济起步,到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成就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们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结果。也许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披甲从戎,但是他们的精神品质与革命烈士是一样的。历史也许不能记下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会铭记他们舍己为公、为国奉献的精神。

(10)、暗红的“群英齐荣”锦旗,在今天看来虽已遍布沧桑,我却依稀可以想见它当年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就的辉煌时刻。此刻,它正在博物馆清冷的灯光下静静的躺着,向每个驻足静观的人讲述着刘氏家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1)、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

(12)、“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痛定罪言·三》)

(13)、而范仲淹之所以如此苦学,是因为他早已立下了“框君辅国,安汉兴邦”的远大志向。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范仲淹前往应天府书院求学。求学期间,范仲淹“昼夜不息”地学习,学院中的很多学生都觉得学业辛苦,但范仲淹却并没有这种感觉,甚至乐在其中。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路过应天府,全城轰动,都想去亲眼看一看赵宋官家,唯独范仲淹不为所动,表示“将来再见也不晚”。他的话在一年后的科举中得到了印证,范仲淹考中进士,见到了大宋皇帝。

(14)、天下兴亡间,总有人伦惨剧发生。其间每个人都自带属性,无法逃离,就像对于地球生物地球就是天下,对于中国人中国就是天下一样,若不参与、若不奋起,就如浮萍,未来不可知。

(15)、刘旭东烈士那慷慨激昂的话语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我仿佛看见刘家烈士们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一幕幕画面。“群英齐荣”的锦旗也仿佛向我们昭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那个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年代,成千上万的革命先辈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他们中有的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刘旭东烈士就是无数无名英雄的代表,而刘氏家族就是英雄先烈们毁家纾难的根基。正是有了中华民族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有了天安门城楼前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才有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响彻云霄,才有了新中国的光明与希望。

(16)、“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7)、值得注意的是,郑观应在其被认为作于1895年的《致京都文学士道希陈部郎次亮书》中,出现了“国家安危,匹夫有责”,似乎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联甚大。但经学者考证,该文有修改补充的痕迹。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安危,匹夫有责”不能排除有后来附加和篡改的嫌疑,反而证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法的巨大影响。

(18)、本文来源:网络,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19)、顾炎武(1615-1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20)、在兴化县令任上,范仲淹最大的成绩,就是修建了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一百五十余里的防潮堤坝。原来,当时因为黄海经常涨潮泛滥,沿海居民的家园田舍经常被暴涨的潮水所摧毁。范仲淹到任后,经过一番考察,决定修建堤坝,阻挡海潮,令当地百姓从此再不被海潮所苦。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作者是谁说的名言

(1)、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今天的国人借以表达匹夫之志的口头禅。但可惜的是,说这话的人,并没有几人真理解这话的真实含义。

(3)、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4)、此话出自明代“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原话载于其著作《日知录·正始》。其原话是:

(5)、                  大字版

(6)、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作者:文嘉)

(8)、原著原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先来帮大家翻译成现代文:

(9)、(内容简析) 左宗棠少有大志,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写下联语“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以自励。及长,又将此联改成“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悬之于新房,录之于家训。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来说,虽然他穷到身无分文的地步,但并不妨碍他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于一个在困境中依然发愤读破万卷书的人来说,书中的古人便是他的知己和朋友。

(10)、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

(11)、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请点击右上角将本文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将会有更多的朋友因为您的小小举动而受益!

(1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作者:陶渊明)

(13)、皇佑四年五月二十日(1020),范仲淹在前往颍州赴任知州的路上不幸病逝,享年64岁,一代名臣溘然长逝。范仲淹的一生起起伏伏,但始终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担任什么官职,都展示出了自己卓越的能力。范仲淹死后,举国上下一片哀恸之声。无论是大宋天子宋仁宗,还是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人民,都对范仲淹的死表现出了巨大的哀痛。范仲淹的墓志和神道碑也分别由北宋名臣富弼和欧阳修撰写,表现出了时人对范仲淹之死的哀悼之情。北宋名臣司马光对范仲淹是如此评价的:

(14)、2000年,张锡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考》一文则认为,该过程最早由麦孟华完成。张锡勤虽强调维新派对于“国家”与“朝廷”的区分意识,使得他们对顾炎武“保国”“保天下”的话语极为重视。但他淡化了梁启超在该话语形成中的作用,而是将梁启超的同门麦孟华放在突出位置。他认为,1897年5月麦孟华在《民义自叙》中最先改写了顾炎武的原话,“顾炎武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来,麦氏又在1900年的《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中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而,张锡勤认为,这句八字名言“是近代维新派思想家麦孟华对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一语所作的新的概括和提炼”。

(15)、《老年文摘》分为标准版和大字版,内容一样。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世人皆知的,这句话是在清军入关时期顾炎武提出的,当时在《日知录·正始》中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后人便将其简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有点类似与中国汉代时期的霸气语录“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后世人则将其简化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1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者:汉乐府古辞)

(18)、今天的人们理解此话,大概都是认为,凡国家大事,普通百姓都有不可回避的责任。爱国,干预国家事务,对普通百姓而言都是理所当然的责任甚或义务。

(19)、顾炎武(1615—1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20)、范仲淹到任西北后,为了搞清楚宋军屡败西夏的原因,进行了一番考察,并最终找出了原因所在。范仲淹发现,宋军之所以屡遭败绩,不是因为宋军的战斗力差,而是因为西夏军队利用骑兵众多、机动力强的优势,往往以数万大军围歼宋军一部,以寡击众下,宋军自然很难获胜。而范仲淹想到的应对办法是:在交通要道、险要之地修筑城寨,起到及时了解敌情,限制西夏军队活动的作用。如果入侵的西夏军队攻打城寨,那么在西夏军队围城期间,其他地区的宋军就可以前来支援,最后里应外合围攻西夏军队。如果西夏军队绕过城寨,那么城寨中的宋军也可以通知后方的宋军,令后方的宋军早做准备,还可以出兵袭击西夏军队的后方。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写的谁说的

(1)、范仲淹的战略很快就得到了宋廷的采纳,一座座宋军的城寨相继竣工,仿佛锁链一样缠住了西夏军队的手脚。西夏军队发现,在如锁链一般的城寨面前,自身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难捕捉到落单的宋军部队。而且,这锁链还在不断收紧,因为范仲淹并不满足于在宋朝境内修筑城寨,而是逐渐深入到西夏的控制区域内,不少曾经属于西夏的地区,都因为宋军城寨的修筑而易主。在宋军的“进城”战略下,元昊顿感压力,国内也因为战争的失利而危机四伏。

(2)、然而,近来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所写的《岂有此理》一书,作者据说是乾隆中期人,该书写成稿后迟至嘉庆四年(1799年)才出版。你知道么?该书开篇的第一句话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以为至论。”这样看来,据有证据可考的是,“空空主人”才是第一个将顾老师论世名句浓缩为八字成语的人。但是,这个“空空主人”的真实身份到底为谁,现已无据可考。

(3)、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属江苏省)。他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4)、范仲淹将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运用在了经略西北边疆上,边疆形势很快就大为好转。西夏皇帝元昊也在屡次碰壁后认识到自己野心与现实的距离,转而对宋称臣。

(5)、(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6)、完整版:(石国鹏老师——北京四中国际校校长,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7)、“匹夫"的意思你只是个“布衣",老百姓一个;“老匹夫"的意思是你到年老的时候你也只能娶一个老婆,说白了还是平头老百姓。懂吗?匹夫等于平民。

(8)、网 校http://wxbonris.com

(9)、原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10)、康定元年(1040),宋朝西北的d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国号“西夏”,并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宋朝的侵袭,西北地区顿时狼烟四起。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北宋朝廷措手不及,面对西夏军队的侵袭,宋军连遭败绩。尤其是爆发于同年的三川口之战,宋军因被西夏军队伏击而损失惨重,更是令宋廷上下大为震惊。面对如此巨变,在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的举荐下,范仲淹转任知永兴军,开始了自己的西北军事生涯。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都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在顾炎武三百多卷的著作中,并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现成的八字成文。

(12)、其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并不是出自顾炎武之口,顾炎武只是提出了类似的概念,真正将它概括为生动形象的八个字的,而是另有其人。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时明朝已经灭亡,随后是清朝建立。顾炎武认为,“亡国”指的是改朝换代。是一个封建统治集团代替另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问题。而“亡天下”则是指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14)、大家都认为,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证据为:

(1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

(16)、麦孟华既在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上直接继承了梁启超的创作成果,在其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上亦是如此。1900年3月11日,麦孟华以“佩弦生”为名撰写《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一文,说道:“非律宾弹丸而尚可抗美,南阿小国而尚可败英。吾四万万之大众其亦无馁焉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界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早表述即来源于此,并认为梁启超最早于1915年才提出这句名言。然而就笔者目力所及,他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早表述在时间上可以继续上溯。早在1897年11月15日的《倡设女学堂启》一文中,梁启超已明确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昌而明之,推而广之。乌乎!是在吾d也矣。”表现出希望通过发展女学振兴国家,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这比麦孟华早了两年有余,后者受到前者影响确属无疑。这也是笔者见到最早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完整表述。因此,无论是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还是概括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梁启超都是第一人。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意为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8)、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9)、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

(20)、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向北到了镇江。

4、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作者

(1)、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2)、顾氏为江东望族。顾炎武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白天纺织,晚上看书至二更才休息,独立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3)、公交线路:4路、5路、7路、10路、16路、30路、34路、38路、商贸大厦下车

(4)、何为天下?从字面来看普天之下,没有地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其实对于天下的理解却各人不同,这也就有了各人的看法和做法差异。

(5)、人们在清末民初的学问大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饮冰室合集·文集之辨法通论·论幼学》)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留下的名句,被后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无数仁人志士主动承担起让中国强盛起来社会责任而践行的观念。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国家;而匹夫,顾炎武应当指的是古语中具有承担社会责任能力的平民男子。

(7)、(作者) 左宗棠:字季高,清湖南湘阴人,道光举人,官至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卒谥文襄。有《左文襄公全集》等。

(8)、《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有罪”,是一种表示身份低微的自谦。

(9)、意为保护一个国家政治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而天下苍生、民族文化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0)、“世界上有亡国的事,也有亡天下的事,二者并不是一码事。亡国与亡天下怎么区分呢?我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皇帝换人易姓了,国家也改国号了,这就叫亡国。如果是仁义不行,以至于率领禽兽之师杀人,人与人相互残害,这就叫亡天下。所以,要先保天下,然后才保国家。所谓保国家,这应该是那些享受荣华富贵的皇帝和大臣们的事。所谓保天下,才是黎民百姓责无旁贷的事情。”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2)、(注释) 神交:精神之交,指以道义相交,推心置腹。

(13)、意思:远望江水滔滔,似乎要奔流到天地之外;山色若有若无若隐若现。

(14)、以上即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形成的几种说法,近来观点均未超出其范围。因张锡勤在此问题上依据的史料更早,解释也较为合理,所以他的观点被基本接受,并形成一种看似明确但又极为笼统的折中观点,“极有可能是麦孟华最早提出这八字,但麦孟华的文章影响力不大,而他的朋友梁启超也提到这八字后,因为其在学界和政界的巨大影响力,才使这八字产生了极大影响”。

(15)、博睿斯教育十年来始终专注于:成人学历教育大专本科、本科,网教、自考,在职研究生,职业资格证等培训。

(16)、近年来,一部署名为“空空主人”作于嘉庆年间的《岂有此理》一书流行于世。该书开篇《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称“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对探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起源问题,不无意义。但有学者从用词用语、涉嫌抄袭清人著作等方面,证实该书系伪书。因而,该书不足为据。

(17)、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

(18)、虽然范仲淹考中进士之前的经历大都在读书与求学中度过,但范仲淹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他在上任为官后,很快就显露出了自己的能力与才华。

(19)、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20)、所以匹夫既不是骂人的话,也不不是夸人的话,只是古代平民百姓中的男子代称,在古代文学意义延伸的基础上,慢慢地“匹夫”一词被扩展到了普通人身上。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谁说的话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原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帅指的是军队的将领,而与之相对的是匹夫,这样就说明匹夫就是普通人普通老百姓的意思。相当于民众的意思。大思想家顾炎武也有类似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匹夫就是老百姓的意思。

(3)、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

(4)、今天的人们理解此话,大概都是认为,凡国家大事,普通百姓都有不可回避的责任。爱国,干预国家事务,对普通百姓而言都是理所当然的责任甚或义务。

(5)、自古至今,文武双全最是难得。虽然很多人都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理想,但往往也只能专攻一项。而范仲淹,就恰好是一个文武全才。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李绅)

(7)、进入21世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时,据说专门对这八字名言做了一番考证:早在梁启超之前,梁氏好友、维新派另一位思想家麦孟华于1900年就提出这八字名言是顾炎武的话,这就比梁启超早了整整15年。然而,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写的《岂有此理》一书,作者据说是乾隆中期人,该书写好后迟至嘉庆四年才出版。该书开篇第一句话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以为至论。”这样看来,“空空主人”才是第一个将顾炎武名言浓缩为八字成语的人!但是,这“空空主人”姓甚名谁,像《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一样,就无人知晓了。(《老年文摘》第2430期)

(8)、梁启超(18023——19019),字卓bai如,一字任甫,号du任公,又号饮冰室zhi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9)、除了通过军事手段向西夏方面施加压力以外,范仲淹还通过软硬兼施的方式争取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归顺,以削弱西夏的实力。当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生活普遍贫困,因此经常跟随西夏军队入侵宋境,同时也因为生活的贫困,部族之间往往互相攻伐。于是,范仲淹一方面靠金银赏赐吸引部族首领的归顺,另一方面则在各部族之间“立条约”,要求各部族共同遵守,如果哪个部族不遵守条约,宋军便于各部族一起出兵对其惩戒。这样的结果是,各部族既不用为了获取财富而跟随西夏入侵宋朝,也不用因为部族间的攻伐而惴惴不安,于是纷纷归附宋朝,史载:“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

(10)、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著有《文山诗集》《正气歌》等。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于大都就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