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原文精选73句

admin 句子 2023-12-11 10:52:25

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1、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理解

(1)、最糟糕的人群都会让你感觉到你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已。

(2)、亚隆推测,可能叔本华成为“父亲”的愿望,遭到母亲无情和嘲讽的拒绝。

(3)、这句话出自于《人生的智慧》这部书,作家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4)、有人说,我们只是平凡的劳动者,没有科学家的崇高理想,我们逃避孤独,只是为了朋友间互相取暖,安抚受伤的心灵。

(5)、我真的相信,这句话很可能会种在某些同学的心里,并且足以影响其一生。

(6)、当他生命中的一个女人倾述:我本来可能很爱你,但是你破坏了……

(7)、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8)、60后结交的朋友,就算有的已经走了,也会经常被挂着嘴边。

(9)、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10)、这些大多是遗传的,很难改变,这是注定的,很难改变,不是吗?你看,我们又一次证明了幸福是无法追求的。当然,在我看来,我们是由生物和社会组成的。这是我们自己的反应机制和外部刺激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我们一直在改变,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能追求幸福?不,如果你看得更深入一点,我们的变化就会发生。这是我们自己的过程决定的,而不是我们表面的意志。

(11)、这时,再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也不再有什么计划和打算。我们所隶属的一代人也所剩无几了。周围的人群属于新的、陌生的一代,我们成了一种客观的、真正孤零零的存在。

(12)、有人陪伴,你感觉不孤单,但这只是暂时的错觉。孤独本是这样:人来它走,人走它来。

(13)、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14)、我们从一个人的外在就可以判断其为人;我们不会渴望跟这种人做更深入的接触。最后,与人分离、与自己为伴的习惯成为了我们的第二天性,尤其当孤独从青年时代起就已经是我们的朋友。因此,对于独处的热爱变成了最简单和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在此之前,它却必须先和社交的冲动作一番角力。在孤独的生活中,我们如鱼得水。所以,任何出色的个人——正因为他是出色的人,他就只能是鹤立鸡群、形单影只——在年轻时都受到这必然的孤独所带来的压抑,但到了老年,他可以放松地长舒一口气了。

(15)、睿智的人会从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闲暇,追求安宁、简朴、尽可能不被打扰的生活。所以,一旦对人或是人性有了认识与了解,他就会回归质朴,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是孤僻的。

(16)、可以说,和母亲的情感羁绊,贯彻了他和女性关系的始终。最终,他放弃了内心的冲突,步入平和无欲的晚年。

(17)、他大谈悲观主义,可是生活却异常积极,他被称赞为一个诙谐而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泰晤士报,了解时势变化。

(18)、当我们足够幸运逃离了其中一端时,我们就接近了另外一端,也就是说,免得了痛苦却免不了无聊,反之亦然。实际上,生活就像是钟摆一般,在这两端之间或激烈或温和地来回摇摆——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反正总有一项逃不掉。

(19)、因此,尊贵的气质情感才能孕育出对孤独的喜爱。无赖都是喜欢交际的;他们的确可怜。相比之下,一个人的高贵本性正好反映在这个人无法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他宁愿孤独一人,而无意与他人为伴。然后,随着岁月的增加,他会得出这样的见解: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

(20)、对于具有伟大心灵的人来说——他们都是人类的真正导师——不喜欢与他人频繁交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和校长、教育家不会愿意与吵闹、喊叫的孩子们一齐游戏、玩耍是同一样的道理。这些人来到这个世上的任务就是引导人类跨越谬误的海洋,从而进入真理的福地。他们把人类从粗野和庸俗的黑暗深渊中拉上来,把他们提升至文明和教化的光明之中。

2、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原文

(1)、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2)、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这样做。正如人们从一开始就受到匮乏的驱赶而聚集在一起,一旦解决了匮乏,无聊同样会把人们驱赶到一块。如果没有受到匮乏和无聊的驱赶,人们或许就会孤身独处,虽然其中的原因只是每个人都自认为很重要,甚至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独自生活恰好适合如此评价自己的人;因为生活在拥挤、繁杂的世人当中,就会变得步履艰难,左右掣肘,心目中自己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就会被大打折扣。

(3)、但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在这些联系中,往往会包含点滴的真正友谊。

(4)、结婚时,父亲三十八岁,母亲十七岁。父亲是精明理性的商人,性格是固执、严厉、压抑、不愿屈服、骄傲。而母亲是青春活力的少女,性格是浪漫、恩爱、富于想象力、活泼、轻浮。这样的结合无疑是不协调的。

(5)、除去早年短暂的经商经历,叔本华一生都在和哲学打交道,都在寻求最高的自在之物。

(6)、除此之外,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这一自身充足的感觉使具有内在丰富价值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显而易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会主动寻求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相比之下,由于欠缺自身内在,平庸的人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来得更加容易。此外,在这世上,真正具备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往往缺乏价值。每一个有价值的、出类拔萃的人都宁愿引退归隐——这就是上述事实的证明和结果。据此,对于一个具备自身价值的人来说,如果他懂得尽量减少自己的需求以保存或者扩大自己的自由,尽量少与他的同类接触——因为这世上人是无法避免与其同类打交道的,那么,这个人也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7)、1809年,叔本华进入大学,学的是医学,转而对哲学发生兴趣,为此去柏林学习了一段时间。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8)、现如今,很多人宁愿脸上堆着虚伪的假笑,也不愿意以真面目示人。

(9)、在绝望的表达中,菲利普开始放弃哲学的防御,真正打开痛苦的自我心扉。菲利普也通过正视痛苦和孤独,重新找回自己的本质,也重新获得自己回避的爱。

(10)、63岁,他的封笔之作《附录和补遗》出版(《人生的智慧》即取自这部著作),声名鹊起。靠继承父亲的遗产,叔本华一生过着隐遁的生活。1809年初,21岁的叔本华对歌剧女演员卡洛琳娜·雅格曼一见钟情,然而女神却另有所爱。他情路坎坷,终身未婚,晚年陪伴他的只有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11)、他把群居生活看成相互取暖的箭猪。寒冬中,箭猪有取暖的需求,却会面临同伴的刺伤。在亲近取暖和刺痛伤害之间,箭猪不得不调整之间的距离,已获得暂时的舒适与平衡。

(12)、关于这种与人交往的节制方式,我们在莫拉丹所写的喜剧《咖啡厅,或新喜剧》中找到那值得一读的戏剧描写,尤其在剧中第一幕的第二景中对D.佩德罗的性格的描绘。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13)、社会约束我们对愚蠢、呆笨和反常表现出没完没了的耐性,但具有优越个性的人却必须请求别人对自己的原谅;或者,他必须把自己的优越之处掩藏起来,因为优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他人的损害,尽管它完全无意这样做。因此,所谓“上流”的社交聚会,其劣处不仅在于它把那些我们不可能称道和喜爱的人提供给我们,同时,还不允许我们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现本色;相反,它强迫我们为了迎合别人而扭曲、萎缩自己。

(14)、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著作有《人生的智慧》、《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叔本华人生哲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

(15)、当然,他们必须生活在世俗男女当中,但却又不曾真正地属于这些俗人。从早年起他们就已经感觉到自己明显与他人有别,但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才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他们与大众本来就有精神上的分离,现在,他们刻意再辅之以身体上的分离;任何人都不可以靠近他们,除非这些人并不属于泛泛的平庸之辈。

(16)、无论如何,读书,都是人生最美妙的事情之一。

(17)、我们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作为一名学者,当初带着梦想踏上征途,就如一颗不起眼的小沙子,在等待机会的路上多少次想过放弃,多少次否认过自己,这一段孤独的时光铭刻于心,又实在值得感谢。

(18)、要么就鹤立鸡群,坚持自己的观点,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

(19)、他处在远离众人的高山,宁可忍受孤独和寒冷,去避免他人带给他的刺伤。

(20)、在文章中,叔本华用了一种比喻,平庸之辈类比于俄罗斯兽角乐器,每个人作为单只兽角,只能发出单调乏味的单音。丰富思想头脑的人类比于钢琴,一个人就是小型乐队,更适合独自一人演奏,或者在别人伴奏中作为主音。如果钢琴和兽角乐器一起演奏,意味着钢琴的的声音被杂音覆盖。

3、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名句

(1)、一个人只要可能就应该像伟大的天才那样思考,而像普通人那样说话。

(2)、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3)、正如我的一些朋友说的,在一个人的时候,感觉时间总是停顿的,缓慢的,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闹哄哄的,感觉时间总是连奔带跑的,一抬头,一眨眼便是一天。

(4)、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值得反复回味: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这也是尚福的妙语所表达的同一样思想,我把这句妙语作为警句放置这本书的开首)。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给人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和危险难以胜数、无法避免。

(5)、叔本华和尼采,都是和现实充满矛盾的人,叔本华肯定悲观,却把生活过成一种乐观的典范,而尼采,肯定人生,生活却过得悲观无比,最终疯癫在人生途中。

(6)、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7)、他谈人生的智慧,可是自己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团糟。

(8)、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

(9)、他也可以将痛苦和执着真正的放下了,因为他找到了进入人群的真正意义。

(10)、亚隆这么概括叔本华的家庭: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一个受惊、抗议的母亲,一个不安嫉妒的父亲。

(11)、只有那些智力低劣和素质太过平庸的人才会到了老年仍然像在青年时期那样对世俗人群乐此不疲。对于那个不再适合他们的群体来说,他们既啰嗦又烦闷;他们顶多只能做到使别人容忍他们。但这以前,他们可是受到人们欢迎的人。

(12)、哪怕有些朋友,你每天都很想念他,但是长时间不见你也就不那么想了。

(13)、他对性欲有强烈的感受,却因为和女性交往受挫,对女人有一辈子的厌恶。

(14)、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

(15)、叔本华本身就是矛盾的,他的哲学和生活,他的生活,并不是践行他哲学的实践。

(16)、所谓的上流社会承认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却唯独不肯承认一个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他们甚至抵制这方面的优势。社会约束我们对愚蠢、呆笨和反常表现出没完没了的耐性,但具有优越个性的人却必须请求别人对自己的原谅;或者,他必须把自己的优越之处掩藏起来,因为优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他人的损害,尽管它完全无意这样做。因此,所谓“上流”的社交聚会,其劣处不仅在于它把那些我们不可能称道和喜爱的人提供给我们,同时,还不允许我们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现本色;相反,它强迫我们为了迎合别人而扭曲、萎缩自己。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人们通常都是无力还债的;他们把无聊、烦恼、不快和否定自我强加给我们,但对此却无法作出补偿。绝大部分的社交聚会都是这样的实质。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那我们就是做成了一桩精明的生意。

(17)、因此,虽然在这世界上不乏许许多多的糟糕东西,但最糟糕的莫过于聚会人群。甚至那个交际广泛的法国人伏尔泰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世上,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比比皆是。”个性温和的彼特拉克对孤独有着强烈的、永恒不变的爱。他也为自己的这种偏好说出了同样的理由:

(18)、这些朋友换了一拨又一拨,很多人乐此不疲的陶醉于这种虚假的友谊之中。

(19)、遭遇自我的审问时,他含泪而愤怒地说:“(我是)怪物,掠食者,孤独的昆虫杀手,内心充满盲目的愤怒,我是一个别人无法接触的人,了解我的人,没有一个会爱我。从来没有,没有人可能爱我。“

(20)、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叔本华这样写道。这是一本被当成鸡汤的哲学书,也是叔本华仅有的一本通俗易读的作品。

4、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英文

(1)、孤独其实就是一个脱离喧嚣,学会忽略别人对自己的各种眼光造成的不适的一个过程。孤独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他意味的不是排斥他人,而是我可以和每个人都很好,但我却仍然享受在自己的生活圈里。所以你会孤独,但不会孤单,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困难的是你能否成为一个孤独又灿烂的灵魂。

(2)、总之,人们把叔本华看成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然而,对于人生,叔本华从来不悲观,相反,他一直是积极的。

(3)、我有个朋友小西,她每次伤心难过的时候,呼朋唤友,聚集一大帮朋友,喝醉,唱K,逛街,直到夜深,才散去。

(4)、叔本华的选择,和他的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5)、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6)、大致说来,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

(7)、孤独里成就伟大的,还有德国哲学家康德,丹麦儿童故事作家安徒生,荷兰的画家梵高,以及我崇拜的德国伟大哲学家叔本华,他们的一生是孤独的,但又是充实的,伟大的。

(8)、现实中,想要实现心中的梦想,在某方面达到某个高度,必然要忍得了寂寞,耐得住孤独。

(9)、有时闺蜜述说的不幸,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有时卖家的奸猾刁蛮,让人血脉贲张,气愤难平;有时人群中的某个咸猪手,令我作呕,火冒三丈;甚至有时陌生人的无礼藐视,也会让人大动肝火。

(10)、由此,叔本华得出一个看似很悲观的结论:人生,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活一世可以选择的其实并不多。

(11)、处于痛苦另一端的人,那些智商不够、情商不足的人,一旦从贫困的痛苦中稍稍解脱出来,就会不惜任何代价去争取消遣和社交;纵情人生,只为了逃避自己——人一旦独处,自身固有的东西就会显现出来。

(12)、当然,他们必须生活在世俗男女当中,但却又不曾真正地属于这些俗人。从早年起他们就已经感觉到自己明显与他人有别,但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才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他们与大众本来就有精神上的分离,现在,他们刻意再辅之以身体上的分离;任何人都不可以靠近他们,除非这些人并不属于泛泛的平庸之辈。

(13)、我是否完全投入到了朋友的友谊之中,还是只是在做表面功夫而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