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经典名句与人善言精选120句

admin 句子 2024-02-03 10:29:51

荀子经典名句

1、荀子经典名句50条

(1)、服从真理而不服从君主,服从道义而不服从父命。

(2)、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通过实践才能得知。荀子强调实际行动,而非“坐而论道”。在自强不息的行动中,才能获得真知,发掘自己未知的潜能。

(3)、10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4)、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圈子里,自己一定有这个圈子的特点。自身的荣辱祸福都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比如,两堆柴火堆放的样子差不多,但是火星总是容易在干的那一堆里着起火。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别人和不顺心的事,然而往往是自身的问题。

(5)、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6)、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7)、勇知耻近乎勇。——《礼记》勇者不惧。——《论语》持节不恐谓之勇。——贾谊

(8)、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富国》

(9)、说明修身养性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要亲近正人君子而远离谄谀小人。这样,才会有利于自己道德的修炼进步。

(10)、8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已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1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12)、出自《荀子·劝学》。君子居住时必会选择好的环境,交游时必会接近贤德的人。

(13)、战国·荀况《荀子·富国》。下:指百姓。上:指政府、国家。这两句大意是:百姓贫穷,那么国家也贫穷;百姓富裕,那么国家也富裕。国库的财富由百姓供给,要使国库充裕,必须先使百姓富裕,没有百姓贫而国家富的。所以采取措施,鼓励生产,使百姓富裕,是国家富裕的基础。这两句可用于阐述民富与国富的辩证关系。

(14)、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15)、战国·荀况《荀子·天论》。大:尊。天:生长万物的大自然。思:犹"幕",寄希望。孰与:何如。物畜:把天当成物质看待。制:管制,控制。从:顺从。颂:歌颂。用:利用。这几句大意是:与其尊敬天而希望它赐以福泽,还不如把它当成物质看待而管制它;与其顺从天意而歌颂它,还不如对天生的物质加以控制而充分利用它。在荀子的宇宙观中,天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质,而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人在天的面前,不是俯首帖耳任其摆布的奴隶,而是人能胜天,人力可以控制和利用自然。这一光辉思想和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尖锐对立,他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能动力量,对人类战胜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6)、战国·荀况《荀子·乐论》。入人:进入人们心中,指动人。化人:感化人们。这两句大意是:声乐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心灵,迅速地感化着人们。激昂慷慨的乐声,能使人精神振奋,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缠绵悱侧的乐声,能使人精神郁结,徘徊不前;淫荡颓摩的歌声,能使人精神颓废,玩物丧志。所以古人认为~,并认为从一国的音乐可以推知其政治,可见音乐的导向不能忽视。强调音乐的艺术功能时可以引用。

(17)、(释义)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意思是事情如果不身临其境,就不知道它的真实情况。

(18)、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这与开头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是一致的。学无止境,只有看到前人丰厚的知识成果,方才知道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因此要不断学习。

(19)、说明对人的考察应当重视其内心与做事的方法,而不应该停留在外表的体貌特征上。

(20)、“高不成、低不就”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对于高大上的项目,够不着;对于小打小闹的项目,又看不上;就这么半死不活地吊着。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可光靠想,真的不行。

2、荀子经典名句与人善言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出自《荀子·大略》。国家将要衰亡的时候,必定轻视老师,怠慢师傅。

(3)、不被荣誉所诱惑,不为诽谤中伤之言所吓倒。说明不求虚荣、不做亏德之事,自然可以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地做人。

(4)、君子不是生来就比普通人高明,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的力量,为自己所用。善于运用外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也是制胜之道。

(5)、“礼治”是荀子的重要思想,荀子认为“礼”之起源,是为了保持物质和人欲的平衡。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满足欲望是人的本性。但是人人都依自己的愿望行事的话,可想而知世界就会混乱不堪,而且外物有限,不能想要多少就要多少。所以需要制定“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合理引导欲望。荀子认为“礼者,养也”,“礼”并非是刻意压制人的欲望,而是合理满足人的欲望,以及合理分配物质,使社会相对稳定。

(6)、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7)、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8)、出自《荀子·荣辱》。(释义)赠人以美好的言辞,比布帛更能温暖别人;而用恶语伤人比用矛戟刺人伤得还要深。

(9)、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箸:通"著",附着。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此条通过学习过程中"耳"与"心"的关系的描述,阐述专心思考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需要眼、耳、心、口的积极配台,单凭哪一个环节独立发生作用而排斥其它,都是不可能奏效的。此句以"耳"、"心"为例,含蓄生动,道理尽明,可谓言简意赅。

(10)、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怨人,知道命运的人不怨天;怨人的人会碰壁,怨天的人是没有见识。)

(12)、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应该持之以恒。在这句话后,荀子就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比喻,来说明学习的无止境。

(1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4)、说明君子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人。

(15)、说明对人的考察应当重视其内心与做事的方法,而不应该停留在外表的体貌特征上。

(16)、一个人知道爱惜生命、安于快乐而抛弃礼义,那就好比想长寿而自刎其颈一样。

(17)、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18)、荀子强调积累,不迈出小小的半步就走不了千里路,不从小水流开始汇集就成不了大江大海。再好的马只跑一步,也比不上资质不好的马努力地跑。不注重积累,哪怕朽木头也折不断,坚持不懈地做,金石也能镂空。后天的积累能弥补先天的不足,要成功,就得做苦行的功夫!

(19)、出自《荀子·劝学》。过于刚强就会自找折断,过于柔弱就会自找约束。

(20)、(对于上级不能够顺从那些贤明的君王,对于下不能够和合百姓,然而最上却说得很好听,文绉绉的,这种人便是奸邪之人的魁首。)

3、荀子经典名句100句

(1)、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2)、最能干的人之所以能干,在于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最明智的人之所以明智,在于不去考虑不该考虑的问题。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事该考虑、什么事不用自己操心,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分内之事,尽力去做。

(3)、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风俗、环境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

(4)、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5)、君子之学业,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业,以为禽犊。——《劝学》

(6)、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7)、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况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9)、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10)、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腾(téng滕)蛇:龙类,相传能兴云雾而游于其中。鼫(shī石)鼠:相传这种鼠能飞不能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术(爬到树梢),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跑到人前头)。穷:困窘。这两句大意是:腾蛇没有脚(但心专技精)而能飞行,鼫鼠虽身兼五种技能(因用心不专技能不精)而常常陷入困境。此条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阐明学习应当专心致志,行事应该把目标集中到一点上的道理。否则,浅学辄止,半途而废,不专不精,样样都是"半瓶子醋"终将一事无成。

(1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12)、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13)、孝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节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邵谒士穷节乃见,一一董丹青。

(14)、君子自己贤能而对他人的疲弱无能也能容忍,自己机智而对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识广博而对他人的浅薄也能予以宽容,自己道德纯粹而对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宽容。

(15)、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荀子·解蔽》

(16)、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17)、出自《荀子·荣辱》。先考虑道义再考虑利益是光荣的,先考虑利益再考虑道义是可耻的。

(18)、最能干的人之所以能干,在于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最明智的人之所以明智,在于不去考虑不该考虑的问题。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事该考虑、什么事不用自己操心,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分内之事,尽力去做。

(19)、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荀子·儒效》

(20)、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龄

4、荀子经典名句及解释

(1)、说明对人的考察应当重视其内心与做事的方法,而不应该停留在外表的体貌特征上。

(2)、12 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巍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

(3)、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4)、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于枝节问题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5)、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荀子

(6)、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荀子名言

(8)、15 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菜羹而可以养口,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养体,屋室、芦庾、葭稾蓐、尚机筵而可以养形。

(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1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12)、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贤能人破格提拔,缺德无能人立即罢免,罪魁祸首不等教育就杀掉,普通人不忙治理先教化。

(13)、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1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15)、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青:蓝色颜料靛青。蓝:可提炼蓝色颜料的蓼蓝。这几句大意是:青色的颜料是从蓝色颜料中提取出来的,但它却比蓝色更青;冰是水变成的,却又比水更冷。这是一个暗含哲理的名句,它以两个生动的倒子,说明人经过学习和实践,后来居上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人们应该清楚地认识这个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欢迎成长与超越,为师者更应鼓励学生超过自己,使社会以更快的速度前进。

(16)、战国·荀况《荀子·富国》。和:指农民顺应农时适时耕种。斟酌:考虑是否得宜。这两句大意是:英明的君主,一定谨慎地使农民适应农时耕种,节省开支,扩大生产,开拓财富来撼,并且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考虑调整。荀子认为这样才算是精通治国大,著名成语"开源节流"即从此来。"开源节流"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富国富民的经验总结,是治国之法宝,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永恒价值,什么时候都不应丢掉这个法宝。

(17)、说明制定礼仪制度的目的在于顺应人类希望社会井然有序、和谐稳定的心愿。

(18)、战国·荀况《荀子·劝学》。锲(qiè妾):用刀刻。舍:放弃。镂(Iòu漏):雕刻。这几句大意是:如果雕刻一样东西,刻一刻,停一停,甚至干脆放弃了,即使是枯朽的木头,也不会折断;如果一直不停顿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金属,是石料,也可以把它镂空。此条用雕刻为例子说明学习的道理。雕刻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锲而舍之,一种是锲而不舍,两种做法的效果截然相反。学习也是选样,如果学学停停,最终一事无成;如果锲而不舍再高深的学问也可以掌握。此条采用比拟的手法,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阐明为学的道理。此条又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两种效果形成强烈反差,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手法着眼于人的接受心理,实践中往往容易奏效。

(19)、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荀子

(20)、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

5、荀子经典名句摘抄

(1)、出自《荀子·儒效》。说话一定要有道理,做事一定要符合要求。

(2)、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3)、若心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要想求全就学得不精,一心二用就会学不明白。意在强调专心致志和“术业有专攻”的重要性,只有专注于自己的志业,不好高骛远,才能有所成。

(4)、选自《荀子·荣辱》。(释义)为人处世,先想到道义然后再考虑利益的人是光荣的,先考虑利益然后再想到道义的人是可耻的。

(5)、定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邻里,交游一定要接近贤士。

(6)、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荀子·劝学》——荀子经典语录

(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8)、战国·荀况《荀子·富国》。足国:使国家丰足。裕民:使人民富裕。臧(cang藏):通"藏"。其余:指富余的财物。这两句大意是:使国家繁荣富足的方法,是节约用度,让人民富裕起来,并善于积蓄富余的财物。富国必先富民,这固然是重要时,但人民富裕了之后,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勤俭节约、积蓄储备,这样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使国家繁荣昌盛。本名句可供阐述节约、积贮的重要性时引用。

(9)、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10)、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11)、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认为人性本恶。因而更强调人为的作用,通过后天的人为的努力才能达到“善”。没有本性那么人为的努力就不能对症下药,没有人为的努力,本性就不能改善。所以主张“性伪合”,天生的本性和后天的努力对人都有重要影响,而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它是我们能够自己掌控的,“学不可以已”的意义就更大。

(12)、战国·荀况《荀子·王制》。贵:使富贵。官:使作官。这几句大意是:没有美德,不能使之富贵;没有才能,不能让他作官;没有功劳,不能给予奖赏;没有罪过,不能给予惩罚。对无德无才的人不能重用,对无功无过者也不可滥施赏罚。因为"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靚《强兵策》之八),妄赏妄罚的结果,是使善行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却伤害和冤枉了无辜者。~说明赏罚应严格掌握标准和原则,做到刑称赏当,才会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对有德有才的人产生激励作用。

(13)、一个人要想上进,他周围的朋友十分重要。别觉得自己能“出污泥而不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如果周围都是些不肖之人,你也别想着会有积极上进之人愿意和你交往。

(14)、战国·荀况《荀子·正论》。称:相称。这两句大意是:犯的罪和所受的刑罚相称,社会就太平;量刑与所犯的罪过不相称,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刑罚的关键是合于法。量刑合法,可以使罪犯低头伏罪,使其他人知法畏法,社会秩序就易于治理,量刑过重,会使罪犯不服气,产生抵制行为;量刑过轻,等于放纵罪犯,达不到惩罚的目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可见,刑罚必须相称,才能达到制乱治安的目的。

(15)、说明人性的弱点:看问题不全面,往往惑于表面现象,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16)、是人都喜欢听好话,即便心里明明知道别人说的不切实际,但还是半推半就地接受了。可能人际交往需要这种虚伪的奉承。而你真正能进步,是需要一个能说真话、敢骂你的朋友。

(17)、爱荣誉而讨厌耻辱,爱利益而讨厌祸害,是君子和小人相同的地方,至于他们用来索取荣誉、利益的途径可就不同了。

(18)、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9)、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20)、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荀子·大略》——荀子名言

(1)、19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3)、战国·荀况《荀子·荣辱》。穷:窘迫。这几句大意是:能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的人,从不埋怨别人;知道自己命运前途的人,从不埋怨上天;埋怨别人的人,常常很窘迫;埋怨上天的人,常常没有志气。这几句说明人不应"怨天尤人"。而要做到不怨天尤人,必须有自知之明,能够了解自己,战胜自己;同时能审时度势,对大环境、天气候有所了解。做不到这些,常常会在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出现问题后又怨天尤人,无助于解决问题,只能增长消极情绪,志气低落,从而产生新的、更多的同题。可用以劝勉青年人应有自知之明,不要怨天尤人。

(4)、不被荣誉所诱惑,不为诽谤中伤之言所吓倒。说明不求虚荣、不做亏德之事,自然可以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地做人。

(5)、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6)、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

(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

(8)、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9)、荀子强调积累,不迈出小小的半步就走不了千里路,不从小水流开始汇集就成不了大江大海。再好的马只跑一步,也比不上资质不好的马努力地跑。不注重积累,哪怕朽木头也折不断,坚持不懈地做,金石也能镂空。后天的积累能弥补先天的不足,要成功,就得做苦行的功夫!

(10)、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11)、定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邻里,交游一定要接近贤士。

(12)、《荀子》是儒家经典之荀子与孟子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相比孟子,荀子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从晚清开始渐渐形成“荀学”,甚至有人认为“两千年之学,荀学也”。荀子的思想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而又集诸子百家之大成。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作用,是积极的人生哲学。

(13)、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14)、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15)、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富国》——荀子经典语录

(16)、(天道的规律是亘古不变的,用治世的方法去应对它,便是吉祥的。用混乱的方法去处理它,便十分凶险。)

(17)、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荀子·劝学》

(18)、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 荀子名言

(19)、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20)、11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