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福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是精选142句

admin 句子 2024-02-19 12:14:28

笛福的作品

1、笛福的作品是并列复杂句的典型代表

(1)、从明清社会到现在,中国应对疾病的举措让我们思考什么?

(2)、除小说外,他还写有国内外旅行游记、人物传记及其他纪实性作品《聋哑仆人坎贝尔传》、《彼得大帝纪》、《新环球游记》、《不列颠全岛纪游》、《瘟疫年纪事》等,以及有关经商贸易的著作。

(3)、同时,他的作品不再以“英雄”“伟人”为主角,而把焦点对准大街上来来往往的普通百姓及其美德,开创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风气之先河。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都起了影响以及作用,他因此成为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4)、1702年,出版论著《对付新教徒最直截了当的办法》。

(5)、笛福描述奇闻轶事的不动声色的风格,包括它所蕴含的那种幽默,也许是要仔细品尝才能感觉到其中的滋味。在泰晤士河里游了泳就把瘟病给治好,这种事情是让人难以置信的,连叙事人自己也说“这个不可能”。但是描写病人的谵妄发狂,这类表述自有其妙处;它把流言和真相、夸张和事实十分机智地协调起来。这种讲述奇闻异事的兴趣,或者说这种插曲式叙事的方式,我们是在笛福的《瘟疫年纪事》中找到其旺盛的源泉:

(6)、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

(7)、观察敏锐,注意细节,能把所见所闻准确、生动地记录下来。同时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根据传闻和前人记载构想某些未曾亲历的事件,如在《大疫年日记》(1722)中所写的1664—1665年的伦敦瘟疫,就曾使不少读者信以为真

(8)、作者笛福出于清教徒道德观,总是使他笔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干坏事,但环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违背誓言。

(9)、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片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但是把它们运回家去的时间更要长得多。所以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把它运回家,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为了打桩,我先用一根很沉的木棒,后来想到了用铁撬棒打。尽管如此,打起桩来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

(10)、文字平易,句子短,口语化,速度快。特别善于模拟小市民、店员、家庭妇女、工匠、仆人、路途上的旅客等等的口吻、腔调,许多段落宛如二十世纪小说。

(11)、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12)、这部以同名主人公航海冒险、开发荒岛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反映了英国殖民时期的生活、道德和理想,发表后立即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读物。

(13)、小说讲述了英国青年鲁宾逊不安于中产阶级的安定平庸生活,三次出海经商的故事。因遇海盗被摩尔人掳住,做了几年奴隶后逃往巴西,成了种植园主。为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在去非洲贩卖黑奴途中遇风暴只身漂流到一座无人荒岛。小说主要写他在岛上28年的生活。他战胜悲观情绪,建住所、制器皿、驯野兽、耕土地,用各种方法寻找食物。终于战胜自然,改善了生活环境。在第十七年救了一个土著,经训练成为自己忠实的奴仆。后又获得新的居民,成为该岛的统治者。最后乘英国商船回国。作品歌颂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冒险进取的精神,在歌颂人和自然界斗争的同时又极力美化殖民掠夺行为。鲁宾逊成为资产阶级企事业家的英雄典型。

(14)、《鲁宾逊漂流记》作者笛福的另一部著名作品——《瘟疫年纪事》,可能是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瘟疫为主题的小说。这部作品写于1772年,描述了1665年大瘟疫袭击下的伦敦城。那还是一个科学不昌明的时代,人们视死亡如家常便饭,鬼神游荡于身边,坟墓就在教堂背后。这本小说很可能是基于笛福的叔叔,亨利·笛福当时所留下的记录。

(15)、好的文学作品书写的是永恒的话题,能时时在历史中回响,常读常新。今天,译文君向大家推荐《瘟疫年纪事》的译后记。文章着实有点长,接近一万字。但是,潜心阅读与深刻思考在今天前所未有的重要,这样一篇深度剖析、材料翔实的文章,值得每一位读者收藏或保存,慢慢阅读。

(16)、年近60岁的笛福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后来该小说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冒险小说之250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小说仍然脍炙人口,《鲁滨逊漂流记》给笛福带来了巨大成功。

(17)、现在,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远眺大海,一心想看到一艘船的踪影了。我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尽我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

(18)、四季之美·清少纳言(翻译:卞立强、周作人)

(19)、而透过这些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小说的结尾是船上挂着标志霍乱的旗帜,在那条被糟蹋、污染的河上来回游弋,好像说明爱情并非最终战胜一切。不过,小说中的霍乱并不仅仅停留在比喻意义上,传染性霍乱的确降临过平和的南美大陆,带来诉说不尽的惨痛悲凉。

(20)、笛福出版于1722年的《瘟疫年纪事》(AJournalofthePlagueYear),以栩栩如生的笔触描述伦敦大瘟疫的惨象,告诉我们这段黑暗恐怖的历史。这是一部内容翔实的见闻录,是从瘟疫第一线发来的报道。当时伦敦97个教区,城市和市郊管辖地,泰晤士河两岸地区,股票交易所和土地拍卖市场,白厅和伦敦塔,格林威治和索斯沃克,那些城门和栅栏,还有数不清的大街小巷和教堂墓地,是以全景的方式展示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有关欧洲中世纪“黑死病”的插画图片,其描述的灾情给人以深刻印象,但是跟笛福的《纪事》相比就显得颇为有限了。画中建筑物高大坚实的廊柱和尸体模糊堆积的暗影,呈现富于象征意义的透视一角;那些插画图片是语言的助手和历史的注脚,而笛福的《纪事》是历史的还原,是深入现场的报道,让1665年瘟疫猖獗的伦敦城得以在时空中复活。

2、笛福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是

(1)、   鲁滨逊出生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他偷偷瞒着父亲出海,到了伦敦,从那购买了一些假珠子、玩具等到非洲做生意。第三次去非洲和当地土人交换金砂、象牙等贵重物品,盈利高达几十倍,第一次船沉了,他存活了下去,第二次又遭不幸,被摩尔人俘获,当了奴隶。过了2年,他划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葡萄牙货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在那里买下一个庄园,做了庄园主。他不甘心于这样的发财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

(2)、市政当局制定严格法规,将染上瘟病的房屋强行关闭起来,事实上常常是将有病的人和没病的人关在同一个屋子里,造成出乎预料的悲惨后果。许多有瘟病在身的人,不知是由于痛苦之极还是由于恐怖难耐,裸身裹着毯子跳进坟坑里,自己将自己埋葬。如果有人因此情景而默默流泪,甚而至于相信世界末日的预言,这是一点不奇怪的。要是他们知道,这场大规模的传染病结束之后的次年,伦敦还会发生大火灾,将这个城市的四分之三夷为平地,他们大概不得不相信,上帝的审判已经降临,播下时疫和大火,注定要将地球上的这块地方铲除干净。

(3)、《鲁滨孙漂流记》出版二百周年之际,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感想说,她觉得这本书像是一部万古常新的无名氏作品,而不像是若干年前某个人的精心之作,因此,要庆祝它的生日,就像庆祝史前巨石柱的生日一样令人感到奇怪。这话道出了我们读某些经典名著时的共同感觉。当然,即使在经典名著中,这样的作品也是不多的,而《鲁滨孙漂流记》也许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4)、甚至也不是鲁滨逊在写,而是“他和他的他”一起写下这些故事……库切告诉我们说,“他”——鲁滨逊——对林肯郡泽国的鸭子、哈利法克斯的断头台和伦敦城的瘟疫其实一无所知,直到“他的他”送来各种报道,化身为各个叙事人,才有了白纸上蘸着绿墨水写下的故事;甚至“他”只有屈服于“他的他”的力量,这个本来只会写点账目的人才能“掌握这管生花妙笔”,才能写出“灰白马背上的死神”那种句子。

(5)、小说以1704年一名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薛里基洛克航海遇险,飘流在一个荒岛上,并且单独留居了四年才被救回了故事作为素材,加工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青年,性喜冒险。他不顾父亲的劝阻,决心要过海上生活。开头号几次航海以商颇为顺利,但有一次为土耳其海盗所俘,幸而不久脱脱逃,至巴西经营蔗田和糖厂。四年后,因获暴利又往非洲反卖黑八股中于大海中遇险,船上全部船员葬身鱼腹,仅鲁滨逊一个脱难,飘流至一荒岛之上。从此,他孤独一个在岛羊、造船等。后来。他救了一个野人俘虏,取名礼拜五。鲁滨逊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最后一艘英国船航经荒岛,他才有机会搭船回国。

(6)、《鲁滨逊漂流记》取材于苏格兰水手亚力山大·赛尔柯克(AlexanderSelkirk)独自在荒岛生活五年的真实经历,是一部回忆录式的冒险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不安于闲适平淡,一心想到海上冒险,19岁时不顾家人反对,私自离家当了水手。遭遇暴风雨时,他曾想到放弃,但一旦适应,他便决心继续冒险。没多久,他们的船受到海盗袭击,鲁滨逊被海盗掳去,沦为摩尔人的奴隶,后来获救随葡萄牙船只前往巴西,在巴西经营过种植园。在一次前往非洲贩奴途中,鲁滨逊所乘船只遭遇风暴触礁,只有鲁滨逊一人幸免于难,流落在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开始了长达28年2个月零19天的荒岛生活。经历初期的沮丧之后,孤独无依的鲁滨逊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设法生存,期待将来获得营救离开荒岛。他自制木排,把触礁后尚未沉没的船上的食物、火药、工具等运到岛上,以备使用。他搭建窝篷、狩猎捕鱼、驯养山羊、种粮制磨,还自己烧陶器、缝皮衣、做面包、凿制独木舟。

(7)、笛福是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他全名叫做丹尼尔·笛福,也因为笛福曾经撰写过非常多的新闻报道和政论,因而也有着“英国报纸之父”和“现代新闻业之父”的称号。

(8)、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

(9)、因海难而漂流到孤岛上的鲁宾逊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了自己的家园,并且乐观地生活了下去,最后当一艘船将他带回文明世界时他竟是对孤岛恋恋不舍了……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问世,引起了许多作家对此类材料的效仿,本片忠于原著,为观众再现了青年鲁宾逊在孤岛上的生活。

(10)、乔治·奥威尔谈到英国清教传统时说,清教徒所属的阶级“在政治上没有权力”;“对这个阶层的人来说,政府不是意味着干预,就是意味着迫害”,“因此,这个阶级缺少服务公众的传统,对社会也殊属无用”;“他们从个人成功的角度看待一切,几乎没有任何社会意识”。这是奥威尔在评论狄更斯的那篇文章里下的结论。

(11)、除小说外,他还写有国内外旅行游记、人物传记及其他纪实性作品《聋哑仆人坎贝尔传》、《彼得大帝纪》、《新环球游记》、《不列颠全岛纪游》、《瘟疫年纪事》等,以及有关经商贸易的著作。

(12)、1660年生于伦敦一小工商业者家庭,1731年4月26日卒于莫尔福德。

(13)、《鲁滨逊漂流记》于1719年4月25日出版,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一问世既风靡全球又历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小说从初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各种文字。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逊漂流记》是再版最多的一本书。该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该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叙事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14)、1722年,出版小说《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大疫年日记》。

(15)、《大疫年日记》 (AJournalofthePlagueYear)是笛福以1665年伦敦鼠疫为背景创作的一部纪实小说。该书用大量笔墨描写人们面对瘟疫时的种种反应。《大疫年日记》再现了1665年伦敦的大瘟疫,表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无助,是关于人类遭遇瘟疫的一部血泪史。

(16)、1660年5月6日,出生于伦敦圣盖尔斯街。1671年,开始在詹姆斯·费希尔牧师在萨里郡的道尔金开办的学校读书。1674年,开始在主教查尔斯·莫顿在纽温顿格林村主办的学校读书。1681年,完成第一部作品论著《冥想》。1683年,开始从事商业活动。

(17)、故事发生在13世纪,在德国一个名叫哈默尔恩的村落,那里鼠满为患。某一天来了一个外地人自称是捕鼠能手,村民向他许诺重酬。于是他吹起笛子,鼠群闻声随行,被诱至威悉河淹死。事成后,村民违反诺言不付酬劳,吹笛人愤而离去。数周后,吹笛人回来吹起笛子,孩子们也闻声随行,愈走愈远,永远没有回来。

(18)、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28年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

(19)、..........................................................

(20)、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3、笛福的作品英文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维克多·雨果

(2)、尽管我收罗了这么多东西,还是缺少许多,墨水就是其中的一种。还有用来挖土或者运土的铲子、鹤嘴锄、铁锨,以及针线;至于内衣之类,虽然缺乏,但我很快就习惯了。

(3)、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4)、库切的演说词写得冷感、机巧,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写法,把笛福的生平和创作扭曲变形,写成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双胞胎”故事,也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难免陷入“他和他的他”绕来绕去的迷宫之中,让人读来一头雾水。不过,那些结论和教训倒是明白易懂的;他试图告诉我们,笛福本人的经历,——砖瓦厂洪水,破产,逃债,躲藏,孤独凄凉,“这一切构成了那艘失事船上的人物和那个荒岛的故事”,而在瘟疫中差点被活埋的吹笛人,他的故事也是“荒岛上的他的写照”。谈到那些自以为健康却被瘟疫击中的伦敦市民,库切阐释说:

(5)、第四次航海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幸存,只身漂流到一个杳无人烟的孤岛上。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工具等运到岸上,并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接着他用削尖的木桩在帐篷周围围上栅栏,在帐篷后挖洞居住。他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野味为食,饮溪里的淡水,度过了最初遇到的困难。

(6)、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但我必须接受这种生活,并且一天一天过下去。根据我的估算,我是在9月30日登上了这个荒无人烟的岛。当时正是秋分前后,太阳正好在我的头顶上,所以我估计自己是在北纬9度22分的地方。

(7)、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1660-1731),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他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其作品主要为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18世纪,长篇小说兴起,笛福作为西方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创作开辟了以写实为风格,追求逼真效果的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道路。他的小说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并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自14至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航海成为每各青年人都抱有的一种理想,其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闻名于世,鲁滨孙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因此他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笛福只受过中等教育,父亲经营屠宰业。信奉不属于英国国教的长老会教派。二十多岁时,笛福已是伦敦一个体面的商人,经营过内衣、烟酒业等等,到过欧洲大陆。1692年经商破产,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谋生。他给政府当过情报员,设计过开发事业。他还从事写作,早年以写政论文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1698年他发表了论开发>,建议修筑公路,开办银行,征收所得税,举办水火保险,设立疯人院,创办女学等。1702年他在政论文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中用反语讽刺政府的宗教歧视政策,由于文笔巧妙,开始未被识破,发觉后被捕入狱6个月,并受枷刑示众。他受枷刑时散发了他的长诗枷刑颂>,讽刺法律的不公,围观的伦敦市民把他奉为英雄。1704年至1713年,他为哈利主办评论>杂志,制造舆论,搜集情报。1719年笛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大受读者欢迎。接着出版了《鲁滨孙飘流续记》。1720年他又写了《鲁滨孙的沉思集》。此后还相继发表了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费兰德斯>(1722)、杰克上校>(1722)和罗克萨娜>(1724)等长篇小说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传记。

(8)、笛福为何要写这样一本书?为何将它做成虚构的回忆录形式?

(9)、这就是威尼斯,它像一个逢人讨好而猜疑多端的美女——这个城市有一半是神话,一半却是陷饼;在它污浊的空气里,曾一度盛开艺术之花,而音乐家也曾在这儿奏出令人销魂的和弦。这时,我们这位爱冒险的作家似乎也置身其间,看到了当时百花争艳的艺术,听到了当时美妙动人的音乐。同时他也想起疫病正笼罩着这座城市,但当局为赢利起见却故意默不作声。他更加无拘无束地眼睁睁地瞅着他前面悠悠行进着的平底船。

(10)、从历史的角度看,欧洲人对瘟疫并不陌生。欧洲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三次瘟疫,其中的第三次就是本书所描述的那一次,被冠以“黑死病”的称号,它与14世纪的第二次大流行间隔300年,疫情在这中间此起彼落未曾中断,到1665年是个高峰,在欧洲造成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四分之一。但当时的伦敦人显然对瘟疫缺乏清楚记忆;和我们现代大都市的芸芸众生一样,正处在某种健康和繁荣的幻觉之中,而非带着历史的教训和记忆生活。从伦敦市政当局的应对措施、医生对于“标记”的辨认及广大市民的行状来看,瘟疫的出现如同是神秘莫测的第一次,令人惊骇万分,猝不及防。这个遭受劫难的城市,它的反应更像是个体对于死亡的某种认知,而不像是那种引领部族突围的古老历史行为。当城市里几十万“个体”面对传染病侵袭,显得惊慌失措,疑神疑鬼时,人们实质是从一种幻觉进入另一种幻觉,使得悲剧的惨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系列闹剧。而这便是《纪事》的报道所要面对和深入的“现场”。

(11)、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它的价值首先在于成功地塑造了鲁滨逊这个崭新的人物形象。他是资产阶级文学中最早的正面人物形象之以其坚强的意志、积极的进取精神压倒了因循守旧、委靡不振的贵族人物。《鲁滨逊漂流记》让我们懂得了在遭遇困境时,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要坚强地活下去。此外这部小说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鲁滨逊这个人物,他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

(12)、一位到城中公干的记者被迫过着无亲无友的生活,只有寄希望于参与自愿队消磨时间。主角里厄医师这时挺身而出救助病人,与一些同道成了莫逆之交。不过,他的妻子却远在疗养院,生死未卜。最终鼠疫退却了,然而尽管喧天的锣鼓冲淡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可是奥兰人永远不会忘记鼠疫曾给他们带来的梦魔。

(13)、作为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笛福早期因为受家庭影响走向了经商的道路,后来因为做生意破产,为了谋生和还债,他不得不开始了办报和写作的道路。《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在1719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作品,这部作品一经发表就受到了非常广泛的好评。

(14)、《鲁滨逊的沉思集》是由英国十八世纪启蒙文学的重要作家“笛福”所创作的,是《鲁滨逊漂流记》的续集,于1720年完成。这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的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逊和孙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鲁滨逊的沉思集》也译作《鲁滨孙的沉思集》。

(15)、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16)、“哲学大使”卢秋田,与你谈《工匠精神与文化品格》

(17)、    在后殖民批评视阈中,殖民文学对域外世界的读解往往是通过殖民者、探险家等的身份进行叙述的,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鲁滨逊漂流记》以寓言的形式再现了英国早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向海外扩张进行殖民开发、建构殖民帝国的过程,是一部欧洲殖民主义从事殖民实践的早期的帝国文本,其字里行间充满了殖民主义话语和浓厚的帝国意识和殖民意识。

(18)、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Burgess),曾为该书1966年企鹅版撰写导言,认为笛福不管是作为小说家还是新闻记者,他都丢不开这个题材。1720年,马赛刚好爆发瘟疫,英国报纸对此反响较大,由于当年的瘟疫就是从荷兰传来,人们难免提心吊胆,生怕英格兰再次遭到侵袭;作为新闻记者,笛福善于捕捉热门话题,也总是选择热门话题创作小说;而以瘟疫题材创作一部小说,可以利用公众想象处理私人经验,将他童年的混沌经验组织成形,因此作为小说家,他也会对这个题材感兴趣。至于这篇小说所采取的形式,安东尼·伯吉斯认为,作者是故意让它读来像一篇真实回忆录;在若干种参考书的基础上,他想再写一部像《鲁滨逊漂流记》那样广为流行的小说。

(19)、1688年,参加光荣革命。1695年,被任命为皇家彩票事务负责人。1697年,出版论著《计划论》。1701年,出版长诗《地道的英国人》。1702年,出版论著《对付新教徒最直截了当的办法》。1703年,创作诗歌《立枷颂》。1704年,开始独立主办《评论》杂志。

(20)、H.F.的伦敦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永久记忆的一个部分,连同其教堂墓地、济贫院、菜市场、市政厅以及城门栅栏外铺石路夹缝里生长的青草,被打上了灾难和恐怖的烙印,勇气和生存的烙印,或许还有上帝的愤怒和赐福的烙印……跟随这位姓名不详的叙事人,目睹一座城市和瘟疫之间所发生的联系,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有人性的愚昧和卑劣的种种表现,自然也有互助友爱和慷慨慈善的插曲……人们把H.F.的备忘录视为历史真实的记录,是发自瘟疫第一线的报道,是有关“大疫年”的一部百科全书。其实,描写伦敦瘟疫的书有不少,包括笛福参考的那些档案、官方小册子和医学论文,它们多半已堙没无闻,唯有他的这部小说真正流传下来,影响也最大。

4、笛福的作品特点

(1)、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2)、1681年,完成第一部作品论著《冥想》。1683年,开始从事商业活动。

(3)、本书是根据辛西娅·沃尔编辑的2003年企鹅版译出;该文本“取自于1722年版本——笛福在世时唯一出版的版本”,编辑除个别地方做了现代化处理,基本“保留原来的拼写、斜体和标点”。中译尽量保留这个版本的面貌;读者看到那些奇怪的标点及大小字体的格式,或可领略笛福独特的文体和表达。

(4)、《罗克萨娜》是由丹尼尔·笛福撰写的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罗克萨娜的主人公是法国新教徒的女儿,流落在英国,嫁给了伦敦一个酒商,被遗弃,在其他地方沦为妓女,又嫁给一个荷兰商人,商人负债入狱,她也在悔恨中死去;

(5)、   《鲁滨逊漂流记》的语言自然流畅,文字通俗易懂。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丹尼尔·笛福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小说的第一章简要叙述了丹尼尔·笛福当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英国,交代了一下当时小说写作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英国当时的社会变革和英国早期的殖民扩张的介绍,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有所了解。

(6)、我几次到船上去,取出了许多东西。有几件虽然不值什么钱,对我来说却很有用。比如笔、墨水,还有纸,在船长、大副、炮手和木匠保管的物品中找到的几个包裹、三四个罗盘、几台数学仪器,还有日晷、望远镜、地图和航海类的书籍,我把它们一股脑儿堆在一起,不管它们对我有没有用。

(7)、听名著: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32(完)

(8)、从某种意义上说,丹尼尔·笛福向世人推出了一种新型的小说文本,作品没有蒲柏的古典风范,也没有斯威夫特的辛辣讽刺,但也自成一家,在平直晓畅、细枝末节中见真实。

(9)、    甚至有人将《鲁滨逊漂流记》与《圣经》相提并论。有故事为证:一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袭击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里唯一识字的小木匠被叫去念《圣经》,以此来安慰惊恐不安的村民们。由于慌张,小木匠错拿了《鲁滨逊漂流记》,因为当时这本书正好和《圣经》紧挨着放在同一个书架上。小木匠读了一大段后,人群早已慢慢安静下来了。

(10)、                             

(11)、1719年笛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大受读者欢迎。

(12)、孤岛遐想是现代人喜欢做的一个游戏。只身一人漂流到了一座孤岛上,这种情景对于想象力是一个刺激。不过,我们的想象力往往底气不足,如果没有某种浪漫的奇迹来救助,便难以为继。最后,也就只好满足于带什么书去读、什么音乐去听之类的小情调而已。在鲁滨孙的孤岛上也没有奇迹。那里不是桃花源,没有乌托邦式的社会实验。那里不是伊甸园,没有女人和艳遇。鲁滨孙在他的孤岛上所做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是经常发生的,这就是凭借从一个文明社会中抢救出的少许东西,重新开始建立这个文明社会。世上本无奇迹,但世界并不因此而失去了魅力。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时刻不是在上帝向人显示奇迹的时候,而是在人认识到世上并无奇迹却仍然对世界的美丽感到惊奇的时候。

(13)、《瘟疫年纪事》是笛福创作的一部小说,并非发自第一线的报道。伦敦爆发瘟疫那年,笛福只有5岁,对灾情谈不上有详细的记忆。他写成此书出版时,那场灾难已过去半个世纪。伦敦的中世纪木结构房屋,在1666年的大火灾中付之一炬,早已被砖石房屋所取代。读者打开这本书,多半是把它当做历史读物,甚至是当做“真实的回忆录”。事实上,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这是一个“机巧的艺术品”(acunningworkofart),其栩栩如生的描述主要是出于笛福的想象。

(14)、1709年,完成历史记录《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史》。

(15)、大多数人认为"黑死病"之所以叫"黑"死病,是由于患者因生坏疽和皮下出血导致肌肉发黑,但实际上"黑"字指的是这种传染病在民众中造成的极度恐惧。而鸟喙面具是中世纪医生在治疗被感染的病人时佩戴的,用以避免他们的鼻孔接触到瘟疫。

(16)、故事本身是尽人皆知的,它涉及一桩奇遇: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终于活着回到了人群中。可是,知道这个故事与读这本书完全是两回事。如果你仅仅知道故事梗概而不去读这本书,你将错过最重要的东西。一部伟大的小说,其所以伟大之处不在故事本身,而在对故事的叙述。在笛福笔下,鲁滨孙的孤岛奇遇是由许许多多丝毫不是奇遇的具体事件和平凡细节组成的,他只是从容道来,丝毫不加渲染,一切都好像是事情自己在那里发生着。他的叙事语言朴实,准确,宛若自然天成,因此而极有力量,使我们几乎不可能怀疑他所叙述的事情的真实性。我们仿佛身历其境地看到,只身落在荒岛上的鲁滨孙怎样由惊恐而到渐渐适应,在习惯了孤独以后,又怎样因为在沙滩上发现人的脚印而感到新的惊恐。我们看到他为了排除寂寞,怎样辛勤地营建自己的小窝,例如怎样花费四十二天工夫把一棵大树做成一块简陋的搁板。我们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十分真实的,倘若我们落入那个境遇里,我们也会那样反应和那样做。鲁滨孙能够在孤岛上活下来,靠的不是超自然的奇迹,而是生存本能和一点好运气罢了。

(17)、   《鲁滨逊漂流记》是适应西方历史文化发展新趋势而出现的经典文本,从人类的创造性劳动中,进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从而弘扬人的聪慧与劳动创造能力,否定了上帝万能及其上帝创造一切的荒谬理论。作品通过鲁滨逊荒岛27年艰苦卓绝的经历,象征性地展示了人类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提出了劳动创造历史的时代主题。

(18)、加西亚·马尔克斯几乎在所有访谈中都谈到笛福。他最推崇的作品是《瘟疫年纪事》。这位拉美魔幻叙事大师,善于在末世论基调中阐释纪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追随的正是笛福的艺术。从《百年孤独》到《霍乱时期的爱情》,笛福的影响几乎是无处不在。从《纪事》中随手摘取一个段落,不难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

(19)、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方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                               

(20)、这是一个源自德国的民间故事,最有名的版本之一收在格林兄弟的《德国传说》中,名为《哈默尔恩的孩子》。另外一个则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罗伯特·布朗宁的儿童长诗《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

5、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作品

(1)、瘟疫扭曲这个城市,颠覆通常的期望。我走到了霍尔伯恩,那儿的街上满是人;但是他们都走在大街的中央,既没有走这一边也没走那一边,因为,照我推测,他们不想和屋子里出来的人混杂在一起,或者是不愿接触到那些香臭气味,从兴许是被传染的屋子里飘出来。

(2)、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笛福写作艺术的关注越来越多。南非作家安德烈·布林克在其《小说的语言和叙事》一书中,对笛福作品做了颇具现代色彩的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安东尼·伯吉斯等人,对笛福的叙事艺术赞赏有加。这位英国现代小说鼻祖是个热衷于技巧实验的人。我们固然不能把《瘟疫年纪事》说成是魔幻小说,但它那种纪实和虚构的融合,造就了一个艺术上颇具原创性的文本。笛福模仿业余作者的口吻讲故事,并将大量统计数字、图表、符箓、广告和政府公告编织在文本之中;他的小说看起来不像小说,主要是因为他对艺术作为人工制品的性质有不同理解;他不仅要让小说读起来像一篇真实的回忆录,而且要让它显得像一个匿名的抄本,仿佛它是撰写于瘟疫流行时期的伦敦,在大火灾中幸存下来,终于交到读者手中;而读者翻阅这本书,正如19世纪一位批评家说的那样,“……还没有翻过二十页就完全信服了,我们是在和那样一个人交谈,此人经历了他所描写的种种恐怖并且存活了下来”。

(3)、                           1998年1月

(4)、如今,只有在威尼斯狂欢节上你才会看到它们作为装饰佩戴,算是对意大利历史上那段可怕岁月的一种怪异的提醒。

(5)、年近60岁的笛福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后来该小说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冒险小说之250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小说仍然脍炙人口,《鲁滨逊漂流记》给笛福带来了巨大成功。

(6)、早年曾经商,办工厂,后办报刊出版政治读物并参与d派政治斗争,长年奔走于英格兰和苏格兰各地了解舆论情况,因文字两次获罪,年近花甲其小说创作才进入盛期,第一部小说《鲁宾孙飘流记》是代表作,也是英国近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7)、笛福59岁开始创作小说,先后写成了代表作《鲁宾逊漂流记》(共三部)和《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等。作品极力美化殖民扩张,歌颂资产阶级个人进取精神,表达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愿望,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现实主义初期的优秀作品,是标志着近代英国小说逐步形成的里程碑,他因而被称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为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成熟奠定了基石。

(8)、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作家,新闻记者。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其作品可读性强,主要构架为:主人公通过个人努力,靠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59岁时创作的,小说创造了与困难抗争的典型人物鲁滨逊,因此他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其创作还有《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等小说。这些小说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9)、1722年,出版了小说《杰克上校》、《大疫年日记》(又译作《瘟疫年记事》),其中,《杰克上校》讲述主人公当兵、被贩卖、成为种植园主等一系列经历,《大疫年日记》是一部以1664—1666年的“伦敦大瘟疫”为背景的小说。

(10)、早年曾经商,办工厂,后办报刊出版政治读物并参与d派政治斗争,长年奔走于英格兰和苏格兰各地了解舆论情况,因文字两次获罪,年近花甲其小说创作才进入盛期,第一部小说《鲁宾孙飘流记》是代表作,也是英国近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11)、老鼠!打败狗儿啃死猫,摇篮里的婴孩也噬咬。

(12)、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其获奖演说《他和他的人》通篇都是在谈笛福和瘟疫,也就是这本书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和意象:叙事人如何用《圣经》占卜获得勇气;街上的妇女如何看见云中天使;船工罗伯特如何将盛放食品的袋子留在河边,让他患瘟病的老婆孩子自己来取;吹笛人喝醉了酒睡在人家门口,如何被人用运尸车拉去差点儿活埋……库切引用这些细节,却诡异地交代说,写书的人不是笛福,而是那个从热带荒岛回来的鲁滨逊,带着鹦鹉和凉伞,在海边客栈租下一间客房,削尖鹅毛笔,靠写作消磨夜晚时光……

(13)、小说中的悬念很大一部分跟中世纪的黑死病相关,而最为重大的解密文物也是一个代表瘟疫的面具:“在符号学领域,鸟喙或者长鼻面具的独特形状基本上就是黑死病的代名词。公元十四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那场致命瘟疫,在一些地区,甚至夺走了三分之一居民的生命。

(14)、我现在开始认真考虑我的处境。我一一记下我经历的事情,并不是想把自身的遭遇传给后人看,而是要把一直萦系在我心头、不断折磨着我的想法吐露出来。我的理智现在已经逐渐能够控制我的沮丧心情,我开始尽可能地安慰自己,把我遇到的凶险和幸运作个对比,使自己能够心平气和。我按照商业簿记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如实记录了我所遇到的幸与不幸:

(15)、但是,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这活儿要是干完了的话,除了在岛上转悠,寻找吃的以外,那我也没有其他的事可干了。

(16)、任何一场大灾难只要被如实报道出来,似乎都具有史诗(epic)恢弘不凡的气度。笛福的《瘟疫年纪事》以其严谨忠实的叙述,为十七世纪中叶的伦敦城谱写了一曲史诗。它用编年体的撰写方式记述这场大灾难;从1664年9月到1665年年底,几乎是逐月报道它的起落和进程,让我们看到,瘟疫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以特殊的情态呈现其面貌。书中“提到175处以上的不同街道、建筑、教堂、酒馆、客栈、房屋、村庄、路标和州郡”,把伦敦及周边地区标志出来,令人身临其境。阅读这本书,如同穿行于城市蜿蜒曲折的街巷,和不计其数的穷人和市民一起经历生死患难。

(17)、作者笛福出于清教徒道德观,总是使他笔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干坏事,但环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违背誓言。

(18)、在圣迦尔斯教区,好些街道被传染上了,好些人家都病倒了;该教区一周内就被埋掉120个人。大街小巷到处听到吊丧的哭喊声;通常是熙熙攘攘的街市,顿时变得荒芜凄凉;法学会门窗紧闭,律师无事可干;为避免街旁房屋飘出来的香臭气味,街上行人走在道路中央,这是一幅奇怪的城市白昼图景。有人在街上大叫大嚷:“再过四十天,伦敦就要灭亡了。”有个人赤身裸体在街上跑来跑去,腰间只拴条衬裤,彻夜奔走,彻夜号叫:“噢,无上而威严的上帝呀!”

(19)、笛福的故事令人刻骨铭心。弗吉尼亚·伍尔夫谈起《鲁滨逊漂流记》,认为这类作品是“在那些事实与虚构融为一体的童年岁月里口述的故事,所以也属于生活的追忆和神话,而不是生活的审美体验”。这些作品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仿佛是以生活本身的面目在说话,以其口述的“事实”在岁月长河里复活,成为“追忆和神话”的组成部分。它们不属于那个过于雅致和个人化的文学博物馆。

(20)、仔细想想,H.F.撰写的备忘录里出现这句话是奇怪的,甚至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儿惊悚,——叙事人如何报道他自己死后的状况?!

(1)、其作品可读性强。信奉新教威廉三世。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乐观又勇敢的鲁滨逊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

(2)、   《鲁滨逊漂流记》是十八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的丹尼尔·笛福(1660-1731)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一出版就风靡英国,特别是在水手、士兵、小商贩、小工匠及其他小资产者中广为传阅。

(3)、《罗克萨娜》是由丹尼尔·笛福撰写的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罗克萨娜的主人公是法国新教徒的女儿,流落在英国,嫁给了伦敦一个酒商,被遗弃,在其他地方沦为妓女,又嫁给一个荷兰商人,商人负债入狱,她也在悔恨中死去;

(4)、《大疫年日记》 (AJournalofthePlagueYear)是笛福以1665年伦敦鼠疫为背景创作的一部纪实小说。该书用大量笔墨描写人们面对瘟疫时的种种反应。《大疫年日记》再现了1665年伦敦的大瘟疫,表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无助,是关于人类遭遇瘟疫的一部血泪史。

(5)、防疫,不是防武汉人!”隔离与疾病是如何被污名化的?

(6)、笛福的记述虽然是虚构的,但比起佩皮斯的“日记文学”之第一人称叙事,更为详细和有系统。而这部作品没有固定的主人公,大概是所有“瘟疫文学”中,直接把疫病作为主题的了。

(7)、安东尼·伯吉斯谈到此书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例举加缪的《鼠疫》和H.G.威尔斯等人的作品,认为题材和构思模式都有明显的亲缘关系。说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个方面其实是谈不完的。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1995)亦可归入这个系列,延续“大灾难”的寓言式叙事。我们读乔治·奥威尔的文学评论,他的求真务实的态度,百科全书式的视野,思想之不甘卑弱以及对陈规愚见的否定,何尝没有笛福的影子。

(8)、丹尼尔·笛福作为非国教教徒,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身份比小说家和新闻记者重要。安东尼·伯吉斯的《导言》用相当篇幅谈这个问题。他说笛福的父亲是一名脂烛商人,既不属于有钱人也不属于地主阶级;身为长老会成员,与复辟的君主政体和英国国教势不两立,其信仰受到外部世界威胁;因此努力工作,从《圣经》中汲取力量,并把这两点基本的生活态度传给儿子。童年的笛福抄写《圣经》,后在长老会的学校读书,接受的不是牛津、剑桥的古典教育,而是偏于现代语言和科学。斯威夫特曾把笛福说成是“一个大字不识的人,他的名字我忘记了”,——语气轻蔑得很。笛福的兴趣的确是偏向于实际;他对政治比对神学感兴趣,而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现世成功。安东尼·伯吉斯指出:“笛福在《纪事》中把他成年后的身份——非国教教徒、商人、业余作家——派给了笔下的叙事人,让这个角色出现在他童年的世界里,以成人的控制力处理他儿时的可怕经历。”

(9)、    至十九世纪末,在英、法、德、意、荷等国家已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译本甚至仿作达七百种之多,至今仍是雅俗共赏的世界名著。

(10)、《鲁滨逊飘流记》是18世纪英国作家达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品,也是一部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影响的作品。

(11)、说英国清教徒“几乎没有任何社会意识”,这是言之过甚了,但是我们看到,《纪事》中的叙事人谈到自己被任命为教区检查员时,他是如何竭力抗拒政府的任命,——既不愿承担检查员一职的风险,也不赞同将房屋关闭起来的政策,并且毫不讳言他个人的权利和福祉,从这个细节看,奥威尔的说法是有点道理的。功利思想和现代个体主义,在笛福笔下确实是表现得很鲜明了,而这些思想的表达倒也是合乎情理,而且是诚恳的,是一个真实的声音在说话,——没有一点迂腐和怯弱。

(12)、《死于威尼斯》是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写于1912年的著名小说,故事发生在瘟疫肆虐的威尼斯,德国作家前往威尼斯度假,他恋上一个少年,又因为某种机缘滞留威尼斯。此时威尼斯开始流行霍乱,而政府则封锁了消息。作家迷恋少年,长时间地追逐使他精疲力尽,同时他又吃了过于成熟而几近腐烂的草莓,染上霍乱,死于当地。在整个爱恋、追逐直到死亡的过程中,少年并不知道他的感情。

(13)、《辛格顿船长》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1660—1731)写的一部以同名主人公航海冒险、开发荒岛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反映了英国殖民时期的生活、道德和理想,发表后立即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读物。

(14)、他还为这部小说写过两部续集,以及长篇小说《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雅克上校》、《富有的姘妇》(又名《罗克萨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缺乏《鲁宾孙飘流记》那样的独创性。

(15)、是由丹尼尔·笛福撰写的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罗克萨娜的主人公是法国新教徒的女儿,流落在英国,嫁给了伦敦一个酒商,被遗弃,在其他地方沦为妓女,又嫁给一个荷兰商人,商人负债入狱,她也在悔恨中死去。

(16)、这是伦敦历史上空前的大劫难,让全体居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传染病愈演愈烈,有些教区的运尸车几乎通宵奔忙。夜晚的街道上,时而见到满载尸体的运尸车燃着火炬缓缓行进,时而见到黑暗的人群念着祈祷文涌向教堂。不少教堂的牧师都逃走了,留下来的空位被那些非国教牧师占据,而不同教派的人济济一堂,常常在同一个教堂里听取布道。

(17)、说到以瘟疫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译文君却想起另一本同样优秀、同样值得关注的小说——笛福的《瘟疫年纪事》。

(18)、1720年,完成历史小说《骑士回忆录》《辛格顿船长》《鲁滨逊漂流记的回想》。

(19)、如此说来,模仿笛福、取食于笛福作品的无数写作者(包括库切本人),他们的做法也是情有可原。古往今来,真正的历险故事也许只有一个;甚至可以说,“为灵魂黑暗面和光明面写照”,这个过程中的分裂和分身也大致相仿。于是我们看到,“他”,此时此刻正坐在“这个辽阔的国度租来的客房里”对着白纸苦思冥想,而“他的他”则在“这个国度里疾速飞跑着探寻自己的见闻”……

(20)、他还为这部小说写过两部续集,以及长篇小说《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雅克上校》、《富有的姘妇》(又名《罗克萨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缺乏《鲁宾孙飘流记》那样的独创性。

(1)、1719年,出版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2)、笛福的小说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往往写一个出身低微的人,靠机智和个人奋斗致富,获得成功;社会不容许这种人出头,其只好不择手段,干一系列欺骗、盗窃以至出卖肉体的勾当;

(3)、1942年,作者加缪本人因肺病复发,从炎热的奥兰转移到法国南部山区疗养,不久英美盟军在阿尔及利亚登陆,德军进占法国南方。加缪一时与家人音讯断绝,焦虑不安,孤单寂寞。这种切身的体会使他在《鼠疫》中描写新闻记者朗贝尔的处境时,特别逼真动人。

(4)、别了,“不列颠尼亚”•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

(5)、突然间,西恩娜的脑海里冒出一首儿时的歌谣:“戒指环绕着蔷薇,口袋里装满了草药,灰烬,灰烬,我们全都倒下。”在英格兰读小学的时候,她常常吟唱这首儿歌,后来才听说它来源于一六六五年的伦敦大瘟疫。戒指环绕着蔷薇,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因为感染瘟疫的人皮肤上会生出玫瑰色脓疮,周边会长出一圈环状疱疹。染病者将口袋里塞满草药来遮盖他们身体腐烂的味道以及城市散发的恶臭。那时候伦敦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人死于瘟疫,他们的尸体会被火化。灰烬、灰烬,我们全都倒下。

(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巴德·舒尔伯格

(7)、                             周国平

(8)、以死亡和孤独的严峻寓言阐释笛福;将《鲁滨逊漂流记》和《瘟疫年纪事》的主题等量齐观,终究也不算是一种扭曲。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在种种征象中阅读“真理的实质”;因此,“写魔鬼故事的人也好,写瘟疫故事的人也好,都不应被视作造假者或剽窃者”。

(9)、丹尼尔·笛福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等,他创作的《鲁滨孙漂流记》《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摩尔·弗兰德斯》等小说,同以往的文学作品相比,无论在艺术形式或是在艺术质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10)、在他依稀的梦境中,一个美得惊心动魄的蒙面女子隔着被鲜血染红的翻腾河水对他低语着:去寻找,你会发现……发现外套口袋里无端冒出一个标有警示图标的钛金管后,罗伯特·兰登且惊且惧,他们被引入了由经典艺术、秘密通道与未来派科技构成的迷阵。而解开一切的钥匙就藏匿于史上最为神秘暗黑的诗篇——但丁的《神曲》之中。兰登必须赶在世界被不可逆转地改变之前,找到答案。

(11)、   第二章分析了《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殖民活动,阐述了鲁滨逊的殖民条件、动机和其新教思想。第三章剖析了鲁滨逊的殖民者的形象,鲁滨逊具有一个早期殖民者所必须的特征,他是一个真正的殖民者。第四章讲述了殖民者鲁滨逊对野蛮人星期五的文化改造,并分析了星期五丧失文化身份之后的困窘,从而体现了殖民者的殖民手段。第五章探讨了《鲁滨逊漂流记》中对非洲、美洲土著者的妖魔化,将非白人、非基督徒的文明视为“他者”加以异化是殖民者的殖民统治策略。

(12)、我们看到,笛福笔下那位叙事人,在瘟疫蔓延的伦敦城里出没,耳闻目睹各种惨淡的景象,不失时机地记录“他”的所思所悟……所幸的是,他的好奇心并未使他染上疫疾。在对上帝的感恩和喜悦赞美之中,他终于结束本篇的叙述,并且用一个清教徒不乏自得的口吻,为伦敦大劫难划上句号:伦敦发生一场可怕的瘟疫/……把十万人的生命一扫/而光,/而我却活了下来!

(13)、这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摒弃了《百年孤独》时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这部小说里,“一切都是严肃的,有分寸”。小说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

(14)、《瘟疫年纪事》里名叫H.F.的叙述人,是伦敦小有资产的鞍具商。他把性命托付给上帝,独自留在瘟疫蔓延的城市,把他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他写作此书的宗旨是要给后人留下一份“备忘录”,万一再有类似的灾难发生,也好给人提供指导。

(15)、鲁滨逊克服种种困难,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并且详细记录岛上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后来,鲁滨逊从食人生番手中救下一个土著人,给他取名“星期五”。星期五心甘情愿作他的奴隶,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相依为命的同伴。最后,一艘英国船停泊在附近,鲁滨逊协助船长平息船员哗变,夺回船只,终于得以离开荒岛返回英国。完整的《鲁滨逊漂流记》共有三个部分,在第三部分中鲁滨逊再次离家远行。

(16)、    从这部小说的表面上看,讲述的是一个奇迹般的历险故事,但是,故事背后却隐含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也隐藏着人们所普遍渴望和梦想的东西,如向往的自由、孤筏重洋、英雄梦想、敢于行动、自立于世、勇于担当等等。这部小说也启示读者:没有冒险就没有成功,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人,才能享受冒险的乐趣。小说内容里自始至终充盈着一种勇敢无畏、机警果断、自立自救、坚韧不拔的属于男子汉的阳刚、冒险精神和顽强意志,这种意志,无论对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男孩子来说,都是不可缺失的,尤其是处在多变的世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即使是“假设”的灾难和艰险,也随时都有可能显灵。重要的是,当意外的事情来临了,应该学会接受和面对,该像鲁滨逊一样,用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去看待世界,去对世界和明天抱有美丽的渴望、期待与信念。

(17)、让伦敦数以万计的人痛不欲生的瘟病,是一种腺鼠疫,和《十日谈》开篇描绘的那种瘟疫症状一模一样。染上此病的人,身上会出现所谓的“标记”(token),然后头痛,呕吐,往往很快死去。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染上了病,在街上行走或在集市里购物时,突然倒毙,被人扒开衣服,发现身上布满“标记”。患者通常是在脖颈、腋窝和外阴部出现这种“标记”,也就是黑色小肿块,“其实是坏疽斑点,或者说是坏死的肉,结成一颗颗小瘤,宽如一便士小银币”。这是史书中屡屡描述的欧洲“黑死病”症状。因肿块疼痛难忍而变得谵妄发狂,甚至跳楼或开枪自杀的大有人在。有时候痛得发狂,其行状和欣喜若狂倒是并无二致:病人突然从家里冲到街上,边走边跳舞,做出上百个滑稽动作,身后跟着追赶他的老婆和孩子,大声呼救,悲泣号叫。这种可笑又悲惨的情景,让人恍惚觉得是进了疯人院。而在1665年伦敦大瘟疫高峰时期,最恐怖的还不是患者谵妄发狂或暴尸街头,而是大量的人被强行关闭在自家屋子里,门上画上红十字,像是活活被关进坟墓。

(18)、《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在2013年出版的新书,主人公仍然是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有一天,他头疼欲裂地从佛罗伦萨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苏醒,埋在各种管线与一堆医疗设备里。他完全想不明白理应身处哈佛大学校园的自己怎会来到了意大利。

(19)、然而,大祸临头了。传染性霍乱,在十一周内,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的死亡记录,而这场霍乱的第一批牺牲者,就是猝然倒毙在市场的几处水坑里的。在此之前,有些地位显赫的人物死后在葬在教堂的墓地里的,与那些落落寡合的主教及教士会信徒为伴,另一些不是那么富的人,则葬在修道院的院子里。穷人们埋在殖民地公墓,公墓在一座迎风的小山上,一条污浊的水渠横在小山和城市中间,水渠上那道泥灰桥的拱形防雨顶盖上,有位未卜先知的市长下令刻上了这么一行字:“入此门者应将一切希望留在门外。”

(20)、以上内容节选自《英国文学史》,图片来自网络。

(1)、1719年笛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大受读者欢迎。

(2)、《鲁滨逊的沉思集》是由英国十八世纪启蒙文学的重要作家“笛福”所创作的,是《鲁滨逊漂流记》的续集,于1720年完成。这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的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逊和孙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鲁滨逊的沉思集》也译作《鲁滨孙的沉思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