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基本资料精选140句

admin 句子 2024-02-25 11:00:36

巴金的资料信息

1、巴金的资料有什么

(1)、我在搁笔之前还想促成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我向姜德明谈过,他来信说你也赞成,不妨请你鼓吹一下。我除捐赠资料外,还可以捐点钱,我看由作协来创办最好,政府拨给一所房屋就行了。搜集资料,供给资料,人不在多,作协可以成立一个委员会来领导。所有作家的材料都收,不作评论,只向中外研究人员供应材料,收手续费。你看怎样?(18)

(2)、9月25日上午,展览首展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首展展出巴金与鲁迅、叶圣陶、冰心、沈从文、李健吾、曹禺等44位友人(及其家属)的往来手札79封,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直接面对公众展示。

(3)、公交:11路、24路、27路、407路、501路、529路、708路等公交可达

(4)、这几天我想和朱子奇一同去找一下乔木同志,另外由延泽民同志去找习仲勋同志,千方百计先弄个过渡场所,现在的事,领导讲了话,下边照样不理,实在太不正常了。要扭转这个局面,还要花大力气。(27)

(5)、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6)、 “平民”的“史”“诗”:巴金抗战小说再论

(7)、五百年前,这里原有一个泥墩,一棵榕树,经长期繁衍,成为覆盖有二公顷的小岛。岛上的榕林栖息着数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鹤和灰鹤最多。白鹤朝出晚归,灰鹤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翩翩飞舞,嘎嘎而鸣,蔚为壮观。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巴金游后写了《鸟的天堂》,1982年他亲笔题了“鸟的天堂”四字,更为这风景区增色不少。树长起来后便有气息,气根向下长入土后成树枝,枝大成树又有气根下垂入土,如此不断循环,加上小泥堆不断因河水冲积成为小岛,树越来越大,成为有十五亩阔的榕岛了。如果您划艇靠近榕墩,环境一周,就会见到榕林里面树枝交错、鸟巢一个个散布其中、鸟群飞上飞下的奇景了,真有“人间毕竟有天堂”之感。

(8)、以上谈到的都是从巴金先生这一方面说的。而说到大连人视界中的巴金,在过去的90年中,则不知道多少双眼睛在看着这位作家。

(9)、1952年巴金在全国文联的组织动员下前往朝鲜写作,从此展开一系列的抗美援朝书写。在既有研究中,论者普遍认为巴金此一系列写作的价值不高,连巴金也自称失败。通过对这些写作的探讨,我认为,在失败的背后所呈显的是巴金在“被动员”的状态下,如何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持续思考发展新写作路线的可能,并以其对时代的理解努力回应他被赋予的任务。

(10)、贤良江,又叫边海河,位于北纬十七度,属越南广治省。河上有贤良桥,1952年由法国殖民者建造。1954年7月日内瓦协议以后,成为越南南北方临时军事分界线,也叫“十七度线”。1967年越南战争期间,被美军完全摧毁。

(11)、《文汇读书周报》第1747号第二版“特稿”

(12)、巴金晚年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两个哥哥对我的帮助很大,我要帮助他们,结果没有机会了。我可能不会被人忘记,我希望他们两人能被人记住。”

(13)、巴金不仅爱读书,也爱藏书。他书房内四壁都是书,客厅里也顺着墙放着四个大书橱,连走廊、过道也有书橱。他的朋友也喜欢书,经常彼此交换着看。他买的书很杂,各种各类的书都有,特别喜欢那些有名家插图的精装本。书籍成了他最宝贵的财富。晚年时,他多次向北京图书馆、母校捐出了自己心爱的书籍。

(14)、正如巴金先生所说:“在我的胸膛里跳动的也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孤寂的心,而是许多朋友的暖热的心。”

(15)、那天上午,巴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约定的饭店。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闪着一双明亮大眼睛的女生出现了。她一眼认出了巴金,快活地笑着,好像见了熟人似的从厢房门口走了过来:“李先生,您早来了!”那一刹那,巴金心里的某根弦被拨动了……她就是萧珊,那年她18岁。此后,两人开始了长达8年的恋爱。

(16)、虽然这过程中,难免会有辛酸、委屈。但你要知道,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每个看似轻松光鲜的人背后,都有一段硬撑的过去,撑过白天的疲惫,撑过夜晚的孤独,坚守着最初的梦和爱,用日夜的打拼争取向往的生活。

(17)、所以说巴金住了十年“牛棚”,想要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很刺耳!大家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想法呢?特别是文章中的名言语录或是诗句,大家但说无妨,可以在留言区尽情谈吐,倘若我们看到感兴趣的话题也会参与,或是置顶。

(18)、1982年5月,筹建中的文学馆总算有了落脚之处。巴金在给罗荪的信上说:“乔木同志也有信来。房子问题解决,文学馆可以开办了。”(28)胡乔木亲自致信巴金,是为巴金释忧,大家都知道巴金在为此事挂心。筹委会成立一年后,1982年10月1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于北京万寿寺西院正式挂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前往祝贺,亲自为它挂牌,前往祝贺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成立的还有:周扬、贺敬之、华楠、王政柱、刘导生、张大中、刘白羽、艾青、曹禺等。(29)这个临时馆址是在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等各方面协调下才解决的,然而,它并非最理想的保存资料的地方。有人曾描述当时的状况:“万寿寺西院是明清时代的遗物,曾为慈禧的驻跸之地,园林式的多重院落,占地近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五千,而使用面积又递减一半。房屋是砖木结构,刚经历了一场焚去三座大殿的大火,断壁残垣,枯树荒草,令人触目惊心。院内有几处用房尚被占住,麻烦层出不穷。文学馆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在各方面的支援下挺身去应付面临的重重困难和考验了。”(30)

(19)、读完画册,今天的“后浪”们会发现,巴金的世界是博大的,从胸怀到能量;也是纯净的,他始终目标如真诚如初;更是朴素的,不论他有多大成就,总是轻轻地说:“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20)、巴金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他与夫人萧珊的爱情是浪漫且令人感动的。他们相濡以沫28年,从未吵过一次架,在艰难的岁月里,彼此互相支持、互相关怀。1972年,萧珊被确诊患直肠癌,巴金因此而悲伤至极,他恨自己不能代替萧珊承受病痛带来的苦难,每当他回到空空的、静静的家,几乎要叫出声来:“一切都朝我的头打下来吧,让所有的灾祸都来吧。我受得住!”

2、巴金的基本资料

(1)、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2)、从日记中可发现,巴金在四天内应约要写三篇支持越南人民的文章,前两篇都是“一气呵成”:《文汇报》一篇2000来字,用了不到两个半小时;《人民日报》那篇1600来字,用了不足四个小时。《怒火》一篇,最后成稿2300来字,前后却花了五天多时间:12日“试写”,“开头颇感困难,不知如何写法”,13日差不多写了一整天,14日没有写作记录,15日“写完”并“开始抄改”,16日“校改”,到17日凌晨“一点改完”。能想到的是,《少年文艺》编辑部提出了一些写作要求,因为杂志读者对象是广大少年朋友。

(3)、《贤良江边的怒火》(简称《怒火》),刊于1965年第三期《少年文艺》,署名“巴金”,排在首篇。

(4)、(28) 巴金1982年5月13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35页。

(5)、巴金的好朋友胡风死后,他写下了《怀念胡风》一文。文中巴金对自己为了所谓的“过关”而写下了批判胡风的文章,表达出无以复加的痛悔之意。

(6)、手札涉及的内容既有创作编译、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还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细节。比如,臧克家1977年10月12日致巴金信中,谈到巴金在1977年10月赴京瞻仰毛泽东遗容期间与朋友严文井、卞之琳、沙汀等的会面情况。巴金1976年8月6日致李健吾信,则是唐山地震后互报平安、互通近况的信。

(7)、我建议中国作家协会负起责任来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让作家们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它完成和发展。倘使我能够在北京看到这样一所资料馆,这将是我晚年的莫大幸福,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促成它的出现,这个工作比写五本、十本《创作回忆录》更有意义。(4)

(8)、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14期刊登的佘山照片(周莲轩作)

(9)、“创办一所‘现代文学资料馆’,您感兴趣吗?”(10)这是巴金1980年11月15日给姜德明信中的一句话。随后的几封信中,他们都在谈论此事,巴金表示:“我愿意为它的创办出点力,而且相信肯出力的人一定不少。您觉得怎样?”(11)“我建议中国作协负起责任来建立这个馆。您看怎样?”(12)渐渐地,设想已进入操作层面的计划:“文学资料馆的事还需要大力鼓吹,我给罗荪写信也提到了。我建议中国作协负起责任来,钱和资料大家捐献吧。”(13)

(10)、上海谷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检索了2009年-2019年的知网关键词检索,巴金的研究文章约1700多条,经筛选后有效样本近800篇。

(11)、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在他的童年时代,刚进书房识字不久,就爱上了文字,并养成了孜孜不倦的读书习性。家里收藏的旧书很快就被他看完了,后来,看到哥哥弟弟们买了新书,就抢着看。

(12)、1934年,巴金三十岁,单身一人,创作、翻译、编辑、旅行,忙碌而充实。1933年末,他在北平与郑振铎、靳以等一起编辑《文学季刊》。1934年2月,他短暂回过上海,“三月上旬自上海至北平,与靳以同住北海前三座门大街十四号院《文学季刊》《水星》编辑部内”,直到七月才又回到上海。

(13)、(23) 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胡乔木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14)、未来,上海之巅读书会还将推出聚焦创作者的“写书”系列和聚焦幕后策划编辑等的“做书”系列,为好书和读者架起桥梁。

(15)、《巴信》是向少年朋友祝贺新年的。巴金在信中说:“你们会看见在这一年里我们的国家将要变得更美丽、更可爱,而且多么光辉灿烂。”接着一连三个“你们就会看见”,再是“你们会有”“你们会得到”,给广大少年朋友描绘了一幅新年“蓝图”。作为父辈和长者,巴金表达了自己对少年一代的慈爱:“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疼我的儿女,也一样地爱你们。”最后,他期望少年朋友:“好好地生活,努力地学习吧,为了将来长大起来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可爱,而且无限地多么光辉灿烂。”

(16)、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人要去面对的,比如我们这个时代人们要去面对的就是化身为房奴,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文人要去面对的就是文化成为路边摊,而娱乐却成了正统的舞台。

(17)、“有幸参与见证过巴老的年代。”资深评论家毛时安谈到,在风云变幻、众声喧哗的世界,我们更期待有一种超越性力量的声音,让每个人静静思考。

(18)、再从内容看。《巴信》与高士其信中的第一句均为“一九五六年来到了”,而后者写于“一月三日”。虽然不能完全认定“来到了”必须写于“来到”以后,但依据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巴信》应写于1956年到来之后的1日至4日,也就是出国前三四天里的某一天。

(19)、在《繁星》中,巴金两次提及母亲,可见“母亲”这个词语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多么沉重,母子情深,哪是生生死死可以隔绝的感情?巴金也是个目光很敏锐的作家,天上的繁星,他也能拿来充实自己的写作,不做生活的留心者,怎么能创作出贴近生活呢?

(20)、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图文传《巴金的世界》,相对全面展示了巴金的方方面面,以信仰、文学和生活三个世界串起其一生经历和成就。

3、巴金的相关资料简介

(1)、第三次见到巴金,是1934年,那时我们已经结婚,住在松江。巴金有个习惯,写完一部长篇,就要到外地走走,调整一下身心。现在已记不清他写完了哪一本书,我们写信邀请他到松江来,陪他看看松江的佘山,晚上在“新松江社”歇宿,他欣然同意了。那时候,从松江到佘山没有汽车路,要坐小船,但坐小船可以观赏两岸风景,松江有九峰三泖,一路眺望,九峰起伏,使人胸襟开阔。

(2)、而巴金是我们国家不可多得的一位文化名人,很有才华,他的文学作品成就很高,在文坛享誉也很高,巴金活了多少岁?他活了100岁,100岁的文化名人,我们都是很有印象的,之前对巴金了解不是很多,今天无意看到一段语录很震惊,巴金语录中说住了十载的“牛棚”,全文字如下:

(3)、(30) 刘麟:《巴金的最后一件工作》,《文学的怀旧》第134页,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年9月版。

(4)、资讯|将我热爱的巴金研究坚持下去,以丰润自身之生命——青年论坛获奖学者感言

(5)、巴金常说自己“是靠友情活着的”,并将这种崇高的情怀比作驱散黑暗和照亮自己灵魂的“一盏明灯”,他与沈从文、曹禺、冰心等的深挚情谊早被视为文人楷模。“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6)、文章说,有人发现,中国的大多数民众在一个政治运动到来的时候,会集体下跪,说:我忏悔!但在那个运动结束之后,又集体昂首站起来说:我控诉。但巴金却在文革十年动乱结束后,仍然跪着说:“我忏悔。”

(7)、1944年5月1日,巴金和萧珊结婚了。

(8)、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

(9)、萧珊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巴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曾在《怀念萧珊》一文中写道,“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

(10)、研讨会现场,一组大数据印证了巴金影响力依然在“后浪”中延伸。

(11)、巴金原名李尧棠,出生于成都,该是个能吃辣的汉子。那为何起了这个笔名呢?我了解到,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

(12)、(31) 罗荪1983年2月27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6页。

(13)、可以理解巴金在塑造利娜形象的时候,他获取了很多方面的资源。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作品当中有着对俄国当时社会的丑态的揭露,可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达到自己对中国现实丑恶的一种表达,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敬重,自己所写的是有理想的人,不是革命者,他们忠于理想,不停止追求理想。在利娜写作当中可以看到巴金在写小说的时候,一直秉持的那种理想主义色彩。

(14)、这是一个跨越馆别、地域,同时也跨越时间的展览。

(15)、可见在那个年代,很多文人都惨遭不测,能够活下来,都是不幸中的万幸。巴金想要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也是为了不让后代子孙再遭灾难。所以巴金是边写,边感到非常沉重,更是感到非常痛苦。

(16)、(11) 巴金1980年11月2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77页。

(17)、巴金常说自己“是靠友情活着的”,并将这种崇高的情怀比作驱散黑暗和照亮自己灵魂的“一盏明灯”,他与沈从文、曹禺、冰心等的深挚情谊早被视为文人楷模。“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18)、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难。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巴金

(19)、巴金不仅爱读书。也爱藏书。他书房内四壁都是书,客厅里也顺着墙放着四个大书橱,连走廊、过道也有书橱。他的朋友也喜欢书。经常彼此交换着看。他买的书很杂。各种各类的书都有,特别喜欢那些有名家插图的精装本。书籍成了他最宝贵的财富。晚年时,他多次向北京图书馆、母校捐出了自己心爱的书籍。

(20)、我们带了中饭的饭菜,托船家在船尾热了,船靠岸,先吃饭,然后上山游览。这一顿饭虽然简单,但也安排得干净而色香味俱备。回到松江,步行到新松江社。新松江社有一个开阔的广场,二楼的房间面对这个广场。休息喝茶的时候,他说这一天的时间过得很有意义。走到餐厅,几种有松江特色的菜肴已等着他了。第二天上午送他上了火车。(罗洪:《初识巴金》,2003年11月19日《新民晚报》第22版)

4、巴金的资料袋

(1)、巴金批判资料(1958年,约52页,涉及《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及众多名作家)

(2)、气生根是生箕空气中的一种变态根,如榕树的枝干上长出许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此种气生根没有根毛的根冠,不能吸收养分,但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也有呼吸的功能。由于气生根扎入土内,起了支持作用,使榕树冠得以发展,故有“独木成林”之感。热带森林中的许多植物也有发达的气生根,气生根因作用不同,又可分为呼吸根、支柱根、攀根和吸器根。

(3)、其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4)、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高度评价他,“你是文学巨人,高举火炬照亮人心。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

(5)、在《繁星》中,巴金两次提及母亲,可见“母亲”这个词语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多么沉重,母子情深,哪是生生死死可以隔绝的感情?巴金也是个目光很敏锐的作家,天上的繁星,他也能拿来充实自己的写作,不做生活的留心者,怎么能创作出贴近生活呢?

(6)、《巴信》写于1月5日前是可以肯定的。当时,《少年文艺》每期出版时间是当月25日。如果《巴信》最晚写于1月4日,当天寄出,编辑部6日即可收到,不会影响25日正常出刊。该期的彩色插页是一幅摄于1月15日的照片,有毛泽东主席的形象,能刊发在25日出版的杂志上,自然是全力以赴赶出来的。

(7)、对于正在推进中的中国现代化事业,巴金认为精神的现代化更不容忽视:“点着火柴烧毁历史资料的人今天还是有的;以为买进了最新的机器就买进了一切的人也是有的。但是更多的人相信我们需要加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认识。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文学,认识中国人民的心灵美。我们有一个丰富的矿藏,为什么不建设起来好好地开采呢?”(9)这等于说文学馆从设想中就不仅仅是史料保藏的“仓库”,它是与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和文学史联系在一起。

(8)、资料显示说巴金是1966年夏天被关进了“牛棚”,至于为什么关进了“牛棚”,这里也不便跟大家多说,在巴金那个年代,估计也不止巴金一个文人被关进了“牛棚”,而是很多文人一起;我们读到巴金这段语录时候,也感受到了巴金在那个年代,是吃了不少苦,特别是被关进“牛棚”十年。

(9)、我现在所知,“大连”第一次出现在巴金先生笔下,是1935年2月3日他在横滨完成的小说《鬼》。作品中谈到主人公“堀口君”的女友满子家庭状况时,巴金写道:“我知道她同父母住在一起,父亲在陆军省里做小职员,哥哥到大连去了……”后面还曾提过一句:“满子姑娘的父亲采纳了在大连的哥哥的意见,对他们的约束也突然反对起来。”很不经意的一句话,揭示了大连当时的殖民统治以及大批日本人在这里生活的现实。

(10)、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11)、1909年全线通车的沪杭铁路贯穿松江全境,巴金出川到沪后,多次去嘉兴和杭州,松江是必经之地。但根据现有的资料,巴金第一次专程游历松江,却是在1934年,那是松江籍作家朱雯、罗洪夫妇邀请他去的。罗洪曾在文章中回忆:

(12)、展览以巴金先生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部分书信手迹为主,与作家简介、交往照片、赠书、赠物、相互评说的文字等有机结合,形成互文和补充,兼顾资料性与趣味性。

(13)、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14)、其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是收在《沉默集》 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

(15)、“过去一些熟人、朋友看到我家有您前面那四本(《随想录》),多来借阅。借是借出了,我心里总犯嘀咕,怕收不回,因为上面有您亲笔题字。”沈从文在信中这样说。卞之琳1990年8月13日致巴金信,是为八十寿辰讨论会给巴金的答谢信,答谢巴金的“隆情厚谊”和“给我不敢当的光彩”。类似的细节在手札中比比皆是。

(16)、1964年7月,巴金将访越归来后所写的《携手前进》《我的心永远在英雄的人民中间》《忆越南》《珍贵的礼物》《越南人民的庄严答复》等七篇文章,与《贤良桥畔的金星红旗》一起辑为一册,以《贤良桥畔》为书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最初取书名为《携手前进》,出版社编辑王仰晨“认为《携手前进》书名不像文学著作”,遂“决定改为《贤良桥畔》”,于是把《贤良桥畔的金星红旗》也改为《贤良桥畔》。写作《怒火》时,巴金“忽然想起了一本小书中的插图:一位年轻妇女抱着孩子站在江边,她望不见孩子的爸爸,却对着静静的南岸挥动尖尖的斗笠”。这本“小书”就是《贤良桥畔》,那幅插图,正是《贤良桥畔》一文的题头图。

(17)、别无选择,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修缮。罗荪向巴金汇报:“文学馆的事已作了布置,下周将去访乔木同志,拟一面修缮,一面着手收集资料,并住进人员,订出进度规划,积极进行。”(31)随后,罗荪又向巴金详细叙述由张光年支持的中国作协d组会关于现代文学馆面临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部队占用的房子正在有期限的撤出,商请清华大学建筑系设计初步方案,“拟订了修建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修缮三两个院落,第二步清除火烧场,修建第五个院子,第三步修建第六个院子”还有专门修建一个文物资料存放处……”(32)

(18)、我很喜欢文中描写繁星的一段:“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繁星》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

(19)、今天,还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亲近巴金。令人欣喜的是,巴金的影响力在“后浪”中不断延伸。他们热爱巴老,研究巴老,并以此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20)、图片:郭新洋、李铭珅、主办方供图,部分源自网络

5、巴金的主要信息

(1)、鲁迅谆谆建议,提出校改的意见;老舍留下便条,请巴金到全聚德吃烤鸭;“大姐”冰心耐心劝慰他“为什么总是这样忧郁……应该多亲近年轻人”……或温暖、或亲切、或真挚,细读下来令人动容。

(2)、冰心之女吴青:母亲把巴金舅舅比喻成热水瓶一样里热外凉的人,而我感觉他更像液态的火焰,外面看不到熊熊的火焰,但里面却是滚烫的液体,有大憎和大爱,爱得深切,也憎得鲜明。

(3)、(26) 罗荪1982年1月1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1页。

(4)、萧珊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巴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曾在《怀念萧珊》一文中写道,“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

(5)、点击标题下方(文汇读书周报)字样,关注我们的动态

(6)、如果罗洪“一九三四年春”的回忆无误,那么巴金此番游览松江,大约在2月底3月初前后,春意初显,适合郊游。

(7)、曹禺夫人李玉茹:他和曹禺相差六岁吧,当时都是很年轻的人,谁都想出人头地,所以要无私地把别人推出去,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曹禺这种朋友很少,能跟他说,指出他的毛病,让他不要再写应酬文章,多留点东西的朋友太少太少,只有巴金。

(8)、巴金发表于《少年文艺》的两篇佚文,是一封信《巴金叔叔来信》和一篇散文《贤良江边的怒火》。

(9)、作家要打动读者的心,就要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就是这样一位与读者“交心”的作家,他曾说,“每一本书、每一篇作品,就是一次答案。古今往来有数不清的作家,读不完的作品,尽管生活环境各异,思想信仰不同,对人对事的看法不一样,但是所有真诚的作家都向读者交出自己的心。”

(10)、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同志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布展览正式开幕。

(11)、——从20世纪40年代巴金致沈从文的三封信谈起

(12)、二月十三日  八点一刻后起。续写《少年文艺》要稿。中饭后午睡一小时,续写短文。六点一刻吃晚饭。听广播。续写短文。

(13)、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14)、(21) 巴金1981年2月15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25页。

(15)、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地点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16)、图书馆作为文献收集中心,对一生著书立说的巴金来说是一个令他向往的去处,每到一个城市巴金总会去参观、使用当地图书馆,北平图书馆、原上海东方图书馆、苏联契诃夫图书馆、德国莱比锡图书馆、法国里昂图书馆、日本长崎县立图书馆、瑞典国家图书馆、波兰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黄山图书室等都曾留下巴金的身影,图书馆在巴金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巴金大半生都在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奔走出力。

(17)、(36) 黄裳:《东单日记续篇》,《珠还记幸》第507-50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5月版。

(18)、那是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俩通信达半年,却未曾谋面。一次,女孩在信中提出面谈,还寄出了照片。可以说非常像相亲了。

(19)、笔者近日查找资料,偶然发现巴金1956年、1965年在《少年文艺》月刊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就想找来读读巴金为少年朋友写的文字。由于一时不易获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少年文艺》杂志,就根据篇名在《巴金全集》第二十六卷“篇目索引”中查找,却不得。难道失收了?于是在《巴金年谱》和巴金《著译年表》《著译系年目录》等文献中查找有无记述,均未见。1949年以后的作品失收于《巴金全集》,且在巴金研究的重要文献中未见记述,着实让笔者感到意外。也由此,确认这是巴金的两篇佚文。

(20)、 读了您的信深受感动,多次提到文学馆能早日实现,我在作协的书记处会上也一再提出,现在是领导上十分重视,除了胡耀邦同志、习仲勋同志、乔木同志外,冯文彬同志也很重视……

(1)、巴金先生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我有朋友,我有无数的散处在各地的朋友。”

(2)、二月十七日  八点一刻起。十点后《少年文艺》编辑同志来取稿。

(3)、在巴金的文字中,还有两次提到大连,虽然只是“提到”,但是,大连的城市特色却显现出来。

(4)、对于巴金游览松江的这段往事,罗洪曾在《新民晚报》撰文,讲述了当时的一些细节:

(5)、巴金爱书,在文化圈是出了名的。在其童年时代,刚进书房识字不久,他就爱上了文字,并养成了孜孜不倦的读书习性。家里收藏的旧书很快就被他看完了,后来,看到哥哥弟弟们买了新书,就抢着看。

(6)、《繁星》应该就是巴金的一个缩影,将其品质充分显露出来,可谓在在《繁星》中解读巴金了吧!

(7)、而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8)、贾平凹:巴老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我有幸在杭州见过巴老一面,当时,我推着巴老的轮椅在西湖边的草地上转了一圈。巴老的作品就在那儿,那些文章,那些话,没有大勇气者、没有高贵人格的人,是写不出来,说不出来的。

(9)、巴金的域外小说作为“新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是我们在对巴金早期小说进行研究时应予以重视的重要方面。巴金域外小说中的情感书写兼具细腻柔和与紧张激烈的质素,往往在看似舒缓平和的小说叙述节奏中将情感高潮进行凸显,并在情感书写的背后对人类面临的永恒困境及问题进行揭示,这既是巴金域外小说在跨越种族文化进行创作方面的独特展现,也是五四精神渗入其小说创作的一抹异彩。

(10)、遗憾的是,这次松江之旅,巴金当年没有留下文字。根据罗洪的回忆并结合相关史料,可大致勾勒出巴金游览松江的行程:

(11)、1978年春天,巴金到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留下来访友,很多老朋友都是劫后重逢。3月15日上午,两位在《人民日报》做编辑的朋友夏景凡和姜德明去前门饭店看望巴金,中午,他们又一起去晋阳饭店与在那里的袁鹰会合一起请巴金午饭。在去饭店的路上,喜欢新文学书刊收藏的姜德明同巴金谈起女作家罗淑:

(12)、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13)、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14)、(35) 小叶:《大量开放文学矿藏的时代已经到来——访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杨犁》,《文艺报》1985年9月26日。

(15)、(13) 巴金1981年1月2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81页。

(16)、“一连两天”,就是9日、10日的上海群众大游行。巴金高举着“越南人民必胜!”的旗子,参加了10日的大游行。据11日《文汇报》报道,10日参加游行的各界人士还有周谷城、谈家桢、李国豪、叶以群、袁雪芬、俞振飞等。

(17)、《巴金的世界》的出版,更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拉近了读者和巴老的距离。

(18)、(34) 罗荪1982年1月13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2页。

(19)、当然那些不爱国的文人,就另当别论了。还有那些喜欢发出社会真实声音的文人,想批判现代社会的戏子当国的文人,他们多少也陷入了困境,发不出声音来。这也是我们这代文人要去面对的,文不如娱的时代,何时是尽头?

(20)、作品里,巴金先生用了很多“痛”字,比如第一句就写到:“近来,不知道什么缘故,我的这颗心痛得更历害了。我要对我的母亲说:“妈妈,请你把这颗心收回去吧,我不要它了。”表达了作者那种伤心欲绝的情感,用孩子般的口吻,与最亲近的母亲诉说,也是对民族,对祖国的诉说,诉说着他内心的悲痛和愤慨。

(1)、根据新发现1937年《申报》等沪上报章所载新闻,上海仿古书店曾因大量翻印巴金、鲁迅、周作人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而被开明书店、北新书局联合起诉。这个案子提醒我们仿古书店出了一系列盗版书,但是一些作家以及其他文献,都没有把仿古书局的版本盗版性质注明出来,只有少数的注明是翻版书。它有利也有弊,他们出的茅盾的《子夜》印刷也是很精良的,但是翻版书和正版书,毕竟还是要区别对待,特别是在编一些书目的时候还是要注明或者做考证。

(2)、这次展览是上海的巴金故居和北京的由巴金先生倡议创建的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主办的为期三年的全国巡展。这也是京沪两个与巴金先生关系密切的文学馆第一次联手举办展览。为此,中国现代文学馆提供了大量珍贵的馆藏。

(3)、曹禺夫人李玉茹:他和曹禺相差六岁吧,当时都是很年轻的人,谁都想出人头地,所以要无私地把别人推出去,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曹禺这种朋友很少,能跟他说,指出他的毛病,让他不要再写应酬文章,多留点东西的朋友太少太少,只有巴金。

(4)、(4) 巴金:《关于〈寒夜〉》,《巴金全集》第20卷第701—7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

(5)、巴金晚年在上海的寓所里。(图片来源:新华社)

(6)、▶ 浦东开出一朵艺术“金兰”!东艺让市民赏艺路线“东移”的这15年

(7)、7月9日,巴金与作家魏巍由中国作协委派来到河内。“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又一次在贤良桥头留下我的脚迹。”这次在越南长达三个多月,受到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的接见,到过河内、清化、义安、广平和永灵,还到过奠边府、海防等地。巴金9月18日在河内写的散文《美国飞贼们的下场——答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于1965年《人民文学》10月号),详细描述了在越南所亲见的战争场面。巴金是10月19日回到北京的,萧珊已等在那里,两人小住几天后回到上海。这是萧珊最后一次到北京。

(8)、文末处写到“那个天上的巨人”,似乎是个悬念,想必这“巨人”不只是单单指天上的星星吧!

(9)、(人民网文化频道综合: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潇湘晨报、文汇报、人民政协报等)

(10)、《巴信》和《怒火》两文,未曾辑入任何集子;《怒火》篇名虽出现在《巴金日记》,但晚于《巴金全集》出版,也许这是《巴金全集》失收的原因。不过,编辑《巴金全集》时,巴金已找到1960年代的“上海日记”,《怒火》未被收入《全集》,或有其他原因?笔者以为,最可能的是,巴金晚年自己忘了在《少年文艺》上发表过作品,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让笔者困惑的是,《巴金日记》已出版十余年,却未曾有人注意到1965年2月16日记着:“校改《贤良江边的怒火》。”

(11)、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描写 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12)、好在这样的历史,只是发生在当年,历史并没有重蹈覆辙,如今的社会不再黑暗,文人的世界也如日中天,可以尽情创作,尽情歌唱,不会影响自己家人和社会。

(13)、昨天,图文传《巴金的世界》在上海之巅首发,吸引了众多热爱巴老的学者、读者、出版人参加。“在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巴金精神遗产”的话题,引发了共鸣。

(14)、当时的中国是千疮百孔没有出路,内战和抗日战争的摧残,人心涣散,这是一篇声讨假丑恶的战斗檄文,是一道召唤真善美的心灵闪电,是一声警策世人的长鸣钟,它更是作家爱心的一次放飞。

(15)、巴金回信中再次明确自己的想法,并要带头捐款:

(16)、二月十五日  中饭后午睡到三点半钟。写完短文,不到三千字。开始抄改短文。六点一刻吃晚饭。听广播。继续抄改短文,一点半前抄改完毕。即睡。

(17)、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推荐给他人或在(朋友圈)转发

(18)、巴金研究在日本虽然没有像鲁迅研究那样有深厚的积累,然而,巴金的代表作品几乎均已被译成日文,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在巴金思想研究方面,日报学者系统整理欧美无政府主义给巴金带来的影响。在巴金作品研究方面,我概括关于六部作品的研究报告。日本学者强调虚无主义与浪漫主义,以及他为革命事业奉献自我的自我牺牲精神,从内在数据意识和角度分析暗杀行为与自杀行为。

(19)、巴金在自己将近百岁时候,就有曾感言,他感言什么呢?感言自己能够活下来不容易,他更叹息很多才有横溢的大才子没有他这么庆幸活了下来,比如说作家、翻译家傅雷夫妇,钢琴家顾圣婴和她的父母,作家叶以群,著名演员言慧珠,还有巴金的大学同学,有近三十年d龄的陈琏,还有陈布雷的女儿,都是受害者,陈布雷的女儿她只能从十几层高楼一跃而下以洗自己的清白。

(20)、巴金批判资料将于8月21日艺典开拍,敬请关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