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爱国诗句有哪些精选112句

admin 诗句 2023-09-25 00:03:41

陆游的爱国诗句有哪些

1、陆游最出名十首诗词

(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2)、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宋史》有传。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创作的中心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诗风凡三变:早期工巧,中期宏肆,晚期趋于平淡,而以豪迈奔放为其主要特点。陆游诗词散文兼擅,而以诗名为高。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3)、   陆游作这首词时,已年近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4)、很合适,而且在其他诗人中是不多见的。译文是:“我本来明明知道,人死了万事皆空。但是我内心非常遗憾的是没能见到祖国一统。等到国军挥师北上收复了中原失土时,你们举行家庭祭祀,别忘了告诉你老爸。”全诗二十八个字极其朴素平淡,但蕴含感情,极其深厚,悲壮慷慨,使后世读者看到了一位光照千秋的爱国主义者的光辉形象。一个在病榻弥留之际的人,想到的不是自己,自己的家人,而是国家,这样博大的胸襟,就连一代英杰曹操在辞世之前还不免以分香卖履为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最后的意愿。对于这首诗后评价有明代学者胡应麟:“悲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清代诗人贺贻孙:“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

(5)、这两首诗是陆游六十余岁时被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时所作,用以表达诗人廉颇未老、报效国家、收复故土的爱国情怀。这两首诗风格虽未变化,但题材内容却是一变,同样呼应题目额“风雨大作”,第一首是撸猫取暖,第二首却是入梦纵横沙场的金戈铁马。

(6)、“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名篇,感情诚挚、气韵浑厚、言辞雅洁、语势腾纵。全诗未着一个“愤”字,却字字含愤、句句连愤,不仅书写出愤之情愫,而且点明了愤之源头,表现诗人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7)、梅花自古以来就是高洁品德的象征,它不惧风寒,傲然开放。

(8)、现状1:见闻临安的腐败——现状2:想象遗民的痛苦——展望3:分享收复的喜悦。

(9)、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孕育了千万优秀的子孙。华夏儿女热爱和平、注重礼仪、追求真理、崇尚自由、自强不息。每个儿女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和报国的梦。陆游的一生虽然命运坎坷,却常常在梦境中幻想自己热血报国,起笔写下现实的冷酷,陆游热爱人民生活,常常亲自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体验人民生活的疾苦,满怀同情。他的《楼上醉书》中“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就是将报国理想寄托于梦境中,他往往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联想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10)、陆游一生都是主战派,他渴望收复失地,可南宋多是主和派占上风。

(11)、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1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3)、我们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时,可以开展“比照教学”。“比照教学”是我1990年左右提出来的概念,相当于用两首诗来互相印证。我当时写了文章,投稿到《小学语文教师》,但没有发表,退稿给我了,我至今保留着原稿。

(14)、陆游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编排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主题的“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15)、据说呀,陆游刚踏上官场不久,就发生了“泪溅龙床请北征”这个故事。讲的是陆游请皇帝御驾亲征,可他俩地位悬殊太大,一个贵为天子至尊,一个不过是纸马粒儿的八品文官,几乎见不到皇帝。好在宋朝有轮对的政策,就是官员可以轮流觐见皇上。绍兴三十一年五月,陆游好不容易见到了宋高宗。正好碰上高宗的生日,金国派来了使者,送来了贺礼,这次的贺礼特别,是一封充满挑衅的战书。要求南宋割让长江以北的土地,不答应,就要挥师南下。高宗一看到战书,吓得嚎啕大哭。他想的当然是逃跑,并且下令修宽阔的路以便逃跑。陆游这时冒犯龙颜,请求皇帝御驾亲征,难度可想而知有多大。换作别人,肯定会顺着宋高宗,可是陆游慷慨陈辞时,面对宋高宗的软弱的态度,陆游可能忘了自己的卑微身份,痛哭流涕,恳求皇上亲征,鼓舞士气。因此历史上,陆游的文字中才会出现“泪溅龙床请北征”。

(16)、金人还没有被逐出中原,陆游我却早已经就双鬓斑白,空有让忧国的泪水白白的流淌。

(17)、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18)、   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为“颓放”(《宋史》本传),并于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陆游索性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但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忧患、愤慨和悲哀。

(19)、(释义):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20)、对别人来说,战场是危险、凄凉的,可对于他来说,战场是浪漫的、是幸福的。我想呀,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是对民族,对国家的深沉的爱。爱到足够强烈,才能置个人安危不顾。南郑前线的经历,成了他一生回忆的亮点。他在《书愤》中说,

2、陆游的爱国诗句有哪些

(1)、此词作于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长达十二年这期间他回想起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此时的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亲临抗金前线,感慨万分,写下此词。译文:回想当年为了建功立业驰骋万里,单枪匹马奔赴边境戍守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唯有曾穿过的貂裘,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胡人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任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一个沙场建功之心,却无处作为,心愿还未实现,双鬓却已斑白,只能不甘的老死在沧洲,实在是可悲可叹。其五:《书愤五首·其一》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也难以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3)、江南失地繁华不再,空无一人的民宅,诉说着那个亘古的道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在临终的时候,诗人交代给儿子的,不是家事,而是国事。他这一生最为遗憾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国家的统一。

(5)、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

(6)、最乐观哲理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

(8)、这一句,陆游用九个字说尽了自己人生的不得志,回首人生,两鬓斑白,垂垂老矣。雄心虽在,壮志难酬。而中原大地,强虏未扫。这真是前所未有的苍凉啊!

(9)、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10)、“莫笑农家腊酒挥,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仗无时夜扣门。”

(11)、“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唱的多好啊!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今天,我们怀揣一个幸福中国梦,将爱国之情继续传承!同建一个家,同爱一个国,爱美丽的大家,爱温馨的小家,爱奋进的昆小!

(12)、第二首就是大家很熟的经典之作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如此风雨大作之夜、即便被罢官闲居乡村,陆游依然“不自哀”,老骥伏枥,志在何处呢?便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片赤胆忠心,即使老病“僵卧”、即使被贬“孤村”、即使“位卑”,也仍豪放乐观,一心想报效国家、收复河山!如此胸怀壮志,令人肃然起敬。

(13)、一直到46岁时,陆游才重新起用,此时做了非常大胆的举动,毛遂自荐,写了长信给长官王炎,王炎也是抗金将领,邀请他来任职……这一年他四十八岁。他终于投笔从戎到前线去。这是他人生的分水岭。这段日子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以至于到了晚年看到墙上挂的征衣,不由自主地想到这段驰骋疆场的时光。

(14)、陆游一生喜爱梅花,他的诗中也有写梅的,他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寄予梅花上面,对梅花的赞颂就表明作者崇尚梅花,崇尚它的精神,从而影射出自己坚定的爱国之情,像梅花那样纯洁,经得起风雨的考验。

(15)、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1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7)、《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8)、客居京城,尝遍人情冷暖,满怀的落寞与愁绪,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流露无遗。

(19)、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

(20)、陆游在悲叹之中不失信心,越是愤慨,心中的爱国热情越高,让人读之心情激愤。

3、陆游的爱国诗句有哪一些

(1)、归计未成留亦好,愁肠不用遶吴门。——《出县》

(2)、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3)、陆游的这首《示儿》,编排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

(5)、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6)、(释义):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7)、军装挂在墙上被尘土覆盖了,再也没有当年光亮的感觉,那个战场已经离他很遥远了。尘暗旧貂裘,这里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他自己也像那件旧军装被人冷落,被人遗忘。在他的梦里、回忆里还是三十多年前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8)、真不愧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里,都充满了对国家的担忧,他恨不得上战场杀敌,为国收复失地。

(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0)、(释义):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11)、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晓叹》

(12)、在《水调歌头》中,在《关山月》中,在《诉衷情》中……陆游的爱国情结无处不在,他将爱国主义诗词创作拉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其至死不变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意念,不仅使其在同时代诗人中独树一帜、无人比肩,而且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极为罕见。

(13)、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14)、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15)、全诗意境宏阔、意象奇幻、笔力豪健、气势恢宏,表现了作者赤心报国的高迈志向和抗战雪耻的坚韧气节,喊出了南宋时期志士仁人的共同心声。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早年读罢此诗,遂将陆游引为精神知己。

(16)、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诗的前两句用壮阔的景色来衬托后两句悲凉的心情,使诗中的感情更加沉重,使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

(1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他一想的仍然是祖国。不能为国出力效劳,才是最痛心的。无奈中,回忆起了二十年前,在前线的那段经历。铁马冰河是他一生中的最高潮。现在这一切只能入梦来。这个国家的命运前途自有达官贵人操心,可是对他来说,身份卑微阻止不了忧国之思。

(18)、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9)、诗人陆游,生平事迹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他是爱国诗人、将军诗人,戎马一生,诗作万首。《示儿》是他的“遗嘱”,想象自己死后“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欢乐场景,告诫自己的子孙到那时千万不要忘了与自己分享胜利的喜悦。所以,这首诗虽然属于“想象”,但更可以归入“展望”。

(20)、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以《示儿》再次证明了对国家的爱。

4、陆游的爱国诗句有哪些两句

(1)、曾经,陆游也曾在西北前线的军中任职,那是他最怀念的一段时光,是近距离接触理想的时光。

(2)、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

(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愿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燃起对祖国母亲的拳拳之念,报效祖国,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4)、这首《书愤》意境广阔,气势如虹,浑厚沉郁,斗志昂扬,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家失地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感慨,通篇表达的就是一个“愤”字,这是爱国志士的悲愤、郁愤、激愤、感愤、忧愤,没有对国家发自内心浸入骨髓的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5)、在寂静的冬夜里,陆游忘我的读书,他想起小儿子,于是写下此诗送给他。

(6)、最落寞的春日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7)、这事发生后,对陆游的影响是,他被罢官了。对别人来说是一个挫折,可对陆游来说,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利益永远微不足道,正像他诗句中说到的那样“位卑未敢忘忧国”。此后,陆游在朝廷中起起落落,往往都跟他喜欢提北伐这样的话题有关。四十二岁时,他担任镇江通判,力劝爱国将领张浚北伐,又被冠以“力说用兵”的罪名罢官,长达四年的闲居生活开始了。

(8)、《读书》一诗作于陆游晚年退居家乡后,夜晚读书,眼神不如以前。却依然心系黎民。于是写下了《读书》。

(9)、诗友们,陆游最经典的10首诗词,你更爱哪一首呢?

(10)、上片是感遇。“折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以此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咏志,“无意”两句,表明梅花本性高洁,不为争春而来。“零落”二句,赞赏梅花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从而不难看出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陆游被免职,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受时忌。但爱国壮志始终不衰。他借咏梅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情操。

(11)、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12)、陆游最经典的10首诗词,有爱国,有深情,总有一首打动你。

(13)、几百年过去了,我辈再读这一句诗,仍能感受到他坚定的爱国情怀。

(14)、只要自己始终坚持本志,天地间终究会留下属于自己的清香。

(15)、这首诗作于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此时的陆游已经年过六旬,以是苍老之年,却惨被罢官,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到山河破碎,国家动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译文: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陆游通过自己不由的想到了当年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一生大业未能成,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结局吗?不由的更加悲痛伤感。

(16)、该诗将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体现到了极致,同时也让诗中悲壮的气氛,变得豪迈起来。全诗虽只有四句,但句句动人心弦,所蕴含的磅礴气势,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17)、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记挂的不是儿子,不是名利等身后事,想得依然是收复失地。

(18)、上上周,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飞花令犹在耳边,我也在今天的诗词会上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

(19)、最沉痛的爱国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0)、古人写诗感叹人生匆匆,岁月易老的篇章很多,大多格调悲凉。但陆游与他们不同,

5、陆游的爱国诗句有哪些写出诗名

(1)、一个”尽“字,一个”望“字,包含了多少千转百回的希望,多少无力回天的慨叹。

(2)、三万里河东路还,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陆游一生官场沉浮,多次被人排挤,其内心不平,郁愤极深。而这首《游山西村》便是他在官场遭到弹劾,辞官回乡之后所作。

(4)、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5)、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诉衷情》)

(6)、此诗当作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前线调回成都(今属四川)。他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他在南郑往成都途经四川剑阁剑门关时写下这首诗。

(7)、这首是陆游的绝笔,也是遗嘱,虽然篇幅不长,但份量却十分沉重,拿它作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

(8)、公元1210年1月26日是除夕,陆游走到了85岁生命尽头。他的子孙团团围聚在他的床边。此时此刻,他唯一放不下的不是个人的名利,也不是子孙的家业,而是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中的国家。在他临死前,留下了这一生中最后一首诗《示儿》

(9)、一腔报复无施展,一片赤子无人欣赏,唯有化作一篇篇杰作,流传于世,激励着后来人。

(10)、   这首诗是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诗人构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统摄全篇,将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本诗语言凝练,一字褒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1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12)、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13)、即使两个人还相爱,即使心中情意万千,可再也回不去了。

(14)、译文:人死之后本来应该是万事成空,什么也没有了,可我唯一遗憾悲痛的,只是没有看见北伐成功,国家统一。如果有一天朝廷成功北伐收复了中原,那一天你们一定要举行家祭告诉我!此诗既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又表现了他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15)、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16)、最豪情的爱国诗: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17)、《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8)、比如陆游笔下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深得李白精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绝类诗圣杜甫的沉郁诗风;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极似白居易的手法;“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则又是截然不同的清新诗风,“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又很像盛唐边塞派的风格。

(19)、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当时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其经典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是陆游68岁时留下的一首爱国诗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0)、鉴赏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前夕,他几乎与宋朝的国难一起降临人间,亲历亡国之痛,饱尝流离之苦,很早便立下了收复中原的伟大抱负。他的诗歌“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抒发了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这首《病起书怀》写于公元1176年,在此之前,他因“不拘礼法”、“燕饮颓放”等罪名被罢免了官职,他后来之所以自号“放翁”,也是为了回应当时主和派的攻击。罢官后,他病了20多天,病愈后,他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在杜甫草堂旁开辟菜园,躬耕陇亩。即使一再遭遇打击,他的爱国热情却始终不减。他在夜里,他挑灯细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写下这首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诗歌首联通过描写诗人的现状,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前一句“病骨支离纱帽宽”照应标题,“纱帽宽”一词一语双关,既是指诗人因生病而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都戴不住了。而古代“纱帽”通常又特指官员戴的一种帽子,所以诗人此处也是暗含被贬之意。贬官,生病,诗人心中的苦闷不言而喻。后一句“孤臣万里客江干”,流露出了去国怀乡的悲痛之情。“孤臣”二字最令人心酸,将诗人此时的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里的“孤”既是指天涯漂泊,客居他乡的孤独,更是指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孤愤,颇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然而,即便如此,诗人的爱国之心始终坚定,颔联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直抒胸臆,将诗人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一毫不修饰,一毫不隐瞒地表现了出来。这一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寥寥几字,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便如浮雕般突现在读者眼前,笔力之雄健,情感之丰沛,撼人心弦。后来这一句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光辉写照,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1)、写这一句的时候,陆游已是68岁了。这样一个年迈的老人,居住在穷乡僻壤,处境堪忧。

(2)、最动人的绝命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4)、有人称戏称:陆游不是一个好丈夫,却是一个好父亲。

(5)、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6)、这首诗作于公元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此时虽值初秋,但暑威仍厉,使陆游不能安睡。他于东方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想到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心头惆怅做成此诗。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此诗以雄伟、严肃、苍凉、悲愤的景象,更是以一个“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7)、其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8)、《沈园》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陆游一生最大的个人不幸就是与结发妻唐琬的爱情悲剧。《齐东野语》曰:“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又赋二绝云:(引诗略)。盖庆元己未也。”据此可知,这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己未(1199年),是年陆游七十五岁。

(9)、(释义):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10)、中国古代诗歌中,每当国难当头、民族危殆之际,家国情怀总会大放异彩。陆游继承光大了这一传统,并将其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事实上,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了陆游60余载的创作历程,而且几乎融入他的全部生命,成为放翁诗词的主线与灵魂。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就曾感言:“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11)、上文讲过陆游晚年闲居故乡山阴,即使这时他仍念念不忘国家,这种爱国情怀难能可贵。在《游山西村》中:

(12)、他想起了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他多次北伐,可南宋政府却软弱无能,怎能不悲愤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