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论文精选81句

admin 句子 2024-01-26 13:11:39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1、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有哪些

(1)、“教学相长”主要反映了教与学两种活动的相互促进关系。孔子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受教育者学习,孔子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

(2)、以上是基于现存古籍中语词的分辨。由于现存古籍(包括《论语》)出自战国至汉代学者所传,而非出自元典,故只能说实际情况大致如此。

(3)、l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4)、l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5)、《荀子·法行》中载有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的传说,其中子贡的回答是:“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yǐn音隐,正木器)栝(正木器)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如此回答表明出入孔门之人,多为求学求教者,而求学求教者未必限于孔门弟子。因为其中以“病人”和“狂木”作比,如指孔门弟子,岂不是对其同门学友不恭?何况“师”“弟子”为名分,不存在“欲去者不止”的问题,只有一般求学求教者,才来去自由。由此看来,入门求学求教者未必都是入门弟子。问题在于孔子入门弟子同一般求学求教者的区别何在?

(6)、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7)、其实,如此应对,同孔子言行去从之道相通。如:“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8)、说到我国“学校教育”的缘起,或谓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辟雍”之设。那是怎么一回事呢?有道是“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在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早期的学校称之为“辟雍”。其中做什么呢?“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guó国),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可见视其为学校缘起的“辟雍”,其实是顶层官僚的议事、行事机构。孔子既以仁政教化之道先声夺人,又为此开养士之学的先河,便不失为养士的创举。

(9)、l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10)、l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11)、某种思路经过逻辑认证,且得到实践的验证,才堪称一种学说或理论。

(12)、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在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影响非常大。人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也是同样的意思。

(13)、日常语言或行为,可能有意为之,更可能出于随意的表达,或偶然的表达。即使是有意表达或表现出来的意识,也不一定都能成为值得学者关注的“思想”。其中唯有从一以贯之的言论或行为习惯中反映出来的认知或价值倾向,才足以表示这个人或那个人的基本思想。

(14)、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15)、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

(16)、    基于对先秦学者有关“教”的定义或表述以及“教”“学”“诲”之类关键词的分辨,以《论语》有关孔子“教”“诲”言论的记载为依据,把孔子“教育思想”归结为植根于仁政的“教化说”“先教说”与以“学礼”为要义的授业观念,从而显示儒家“教育”理念的特点,进而讨论活教育思想史中的史料、史实问题。

(17)、(2)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孝慈则忠。(《为政》)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3)忠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民无信不立。(《颜渊》)

(18)、010子适卫,冉有仆……(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子路》)

(19)、l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20)、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2、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论文

(1)、也就是多听,有疑问先保留下来,然后疑则生问,问则求解,这样,学习才能不断深入。

(2)、指敩为“教”,“盘庚敩于民”(《书·盘庚上》)“惟敩学半,念终始典于学”(《书·说命下》)在《尚书》孔安国传中,均指敩为“教”。

(3)、不是老师有一个宝藏,强行塞给学生,而是发掘出学生自己内在的宝藏。

(4)、首先,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并现身说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足见孔子认为学是求知、求能的起点。

(5)、第三 孔子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6)、《论语,先进》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他们各有特点,各有专长,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7)、由这我又想起了韩愈在《师说》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我们的老师做到了吗?!首先是要传道,象孔子在《论语》那样教导学生们做人!其次才是授业,教给学生知识,然后还要解答学生在人生中出现的问题,不管是知识上,还是做人上!而我们现在的老师做到了吗,我看没有吧!!!现在的学校都往往把学生如何能更多的获取知识放在首位了,我想现在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关!象最近电白中学出现的惨案,正是在这方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而这个深刻的教训,是要所有教育者牢记终生的!不要以为你给学生以知识就足够了,那他不懂做人的道理,他的知识,也往往是最危险的!而怎样去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我想老师们多去看看《论语》,在这里你会得到很多的!

(8)、孔丘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父亲孔纥,字叔梁,是一位下级武官,曾任限邑宰。孔丘3岁时父逝,随母颜徴在迁居曲阜阙里,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而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青年时期,他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了解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

(9)、孔子并不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相反,他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是无知的。他是通过一步步追问,明白别人问的问题,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再告诉他。

(10)、     陈桂生,男,江苏高邮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11)、    以上关于教育历史研究中相关语言的分析,只是孔子研究中的一个前提性质的问题。重要的是对《论语》记载中的相关语词进行语义的分析。

(12)、还有以前我在看《雍正王朝》的电视剧的时候,写了一段话,曲解圣贤意,枉作读书人,读书读好书,莫作迂腐人!读了一辈子书,不知道读的是什么,还之乎者也的在那说圣贤云,老以圣贤为标榜,不知自己去做圣贤事,难道这就是圣贤教导的吗?!有写上进的人,要把圣贤的道理想上发展,完善,可是自以为是的圣人门徒的老夫子们却祖宗章法不可废,圣人之说不可改,岂不知,他们在保守自己的陈腐观念的同时,其实也是背弃了传统,委屈了真理,读书就要明理,明的什么理,明的当然是大道理,但大道理从何而来呢,还不是从小道理而来,而现在有些人就抱着大道理不放,而把基础给丢掉了,这怎么行呢?!一棵大树无论长的再繁茂,要是根部出现了腐烂,那还能长久下去吗!这只是我看电视剧的感言!但是从这我也想到了《论语》里《为政》的一句话,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从这我们也可看出,孔子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他是有创新的,而这句话我想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尤其对老师!而在继承传统,尊重的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最早的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还有春秋的诸子百家,还有汉朝,还有唐宋明清,我们都可以看到创新的影子,而这些创新都是在我们那广袤的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还拿椅子来说,就是创新的结果!而这样的创新,在唐宋表现的尤其明显!交子,世界的第一张纸币,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还有我们国乐也是在创新中得意发展的啊!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遵循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优良的传统了吗,我看没有,我想,这对我们的教育者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教育不是死框框,我们的教育者们要不断的给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它保持活力,这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所倡导的!而老师们也要放下架子,去贴近学生,向学生学习,我想这也才能突出教育的本色!这也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教育的本意啊!

(13)、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等。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

(14)、第以上诸章句中,唯有“子以四教”,为传人归纳。其中,“文、行、忠、信”虽不是基于统一标准的划分,因属当事人的印象,或为当事人所传,故单从《论语》中涉及孔门授业的记载来看,此说或比通常所谓“六艺”之说更为可信。

(15)、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16)、如今虽然无法得知各个弟子究竟提出什么问题,至少从乃师对不同弟子的回答中可反推出不同弟子所问之“题”的大致区别。例如,对司马牛的回答“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反映司马牛问的是德行之仁;对颜渊答以“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反映颜渊所问,或为德行之仁(即“仁者”);对子张的回答是“能行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对子贡答以“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都同执政者及参政者之仁相关。

(17)、历史研究中的见识,理应从史事本身放眼观察中获得。以孔子授业问题为例,除了尽可能了解孔门授业状况以外,还应把孔子的建树置于此前教育历史背景上审视,才可明了夫子的建树在我国教育史上究竟添加了什么贡献。

(18)、l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

(19)、我想从这也可以看出,学生是可以教育的,而怎样教育学生,是全社会需要作出努力的事情!应该象那位老教师一样,爱他的学生,用爱去感化他的学生!而不是在这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播出以后,举世哗然,愤而讨之,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现在,我们社会应该到了反思的时候了,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变成这样,难道我们的社会就没有责任吗!

(20)、当代的中国教育正处深刻的转型与变革中,但应试教育的魔咒,却阻碍和限制了素质教育、和谐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实施。

3、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现实的启示

(1)、其实,孔门师—弟子关系犹如手工业行业中的师徒关系。例如冉求为鲁卿季氏宰时,曾帮助季康子搜刮钱财。乃师怒责他“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纵有开除其“学籍”警告的意味。在一般行规中,师徒如父子,才有“弟子”“二三子”一说。

(2)、关于一个人的心智成长过程,孔子自已曾现身说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短”。

(3)、010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路》)

(4)、     孔子不赞成用同样的标准和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来确定学什么和怎样学,或者是根据孩子的自身客观条件来判断他值得教育还是不值得教育。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因材施教。

(5)、我觉得这个老教师知道了孔子教育的真谛!而孔子在对他的学生的教育都是爱的教育,我想现在的社会对这一点,是不是有点缺乏!!!学校老去考虑学生能不能升学,学校的升学率是多少,家长也在考虑现在的竞争这么激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现在谁在考虑孩子,他们也是有想法的,而现在社会给他们的负担越来越重,我看出现这些问题,也很正常!

(6)、思学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而不思考,就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也很危险。

(7)、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始出处。

(8)、孔子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实在于其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适用性的长远。时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内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

(9)、孔子施教所追求的终极效果:一个是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型塑;一个是灵肉合一而顺应天道的精神境界。

(10)、其本质是关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强调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

(11)、在教学上,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与今天的填鸭式、大呼隆、赶进度的教学有着天壤之别。

(12)、l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13)、l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4)、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15)、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16)、同时,孔子还提倡,不管一个人是何等的身份地位,不管这个人是贫穷还是富贵,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都可以跟大家一样,平等的接受教育。这就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17)、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18)、孟子:孟子的教育方法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

(19)、     教育历史研究通常区分为教育制度史与教育思想史两个领域。且不说如此划分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单就教育思想史研究来说,由于其中涉及的问题相当复杂,这里拟以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中的问题为例。

(20)、l 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对后世仍有深远影响

(1)、关于孔子授业,有所谓“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一说。对于此说,或有不同的解读。对此,我曾经历认识转换的过程。

(2)、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3)、进而到了五十岁,便能领悟宇宙人生的规律,六十岁,深入遵循这种规律,经过如此的一次次精神超越,不断地实现心灵扩容,而活到七十岁,就可以抵达与天地律动和谐共振的真正的生命自由。

(4)、l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5)、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和本质是:仁爱,仁爱是他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是他教育的根本。

(6)、     孔子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接受适当的教育,因为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能力和品质。如果只是依靠自己的天赋才能,不去学习和拓展自己的能力,是很难在竞争中获胜的。无论是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还是在与其他人的社会竞争中,都需要人具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可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否则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失败。即使是像子路那样的天才,也需要接受教育.

(7)、l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8)、再看十多年前的文字,我又想起了子路曾经都把孔子逼的对天发誓了,还有颜回和孔子开玩笑“子在,回何敢死”。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不是也值得现在的教育借鉴呢。

(9)、    在《论语》中,“教”“诲”“学”之类语词,虽然可依照其语境,大致了解其语义,其语义毕竟不甚分明。战国至汉代,由于私学以致官学的出现,在古籍中陆续出现有关教育语词的“定义式表达”。此类表达,既有别于按照属概念加种概念之差的逻辑学规则下的定义,也不同于《论语》记载中孔子对某些问题专对性的回答。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说》)像是“仁”的定义,其实不然。因为在樊迟另一次问仁时,其答复却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可见孔子的专对性的表述,不像“定义式表述”那样有规定性的内涵,其内涵又具有普适性,才成为文化传统中教育固有内涵的表述。

(10)、当阙d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

(11)、l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12)、我们看《论语》你会发现,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都是平等相处的!而孔子对学生的问题都是有问必答,而且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针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老生常谈的教育!这我们从他对子路还有子贡的教育中可见一斑!也可以说,孔子把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给激发出来了,不但让他的学生学习了六艺,更主要的是教育了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为有用的人!

(13)、不是枸泥于它的科目,而是着眼它智能结构的全面与和谐。因为素质教育所致力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与完美。

(14)、l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

(15)、这就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而要独立思考,就要“多闻阙凝。”

(16)、l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17)、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18)、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能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然后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19)、020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20)、l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5、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1)、先秦典籍中,除“教”外,还有“诲”字。如“朝夕纳诲”(《书·说命上》)“诲尔谆谆”(《诗·大雅·抑》)。《说文解字》中解“诲”为“晓教”。或带有不同于身教的言教之义。在《论语》中已经显示出“教”与“诲”语义的区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