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名言德语原文精选138句

admin 句子 2024-02-16 02:50:28

黑格尔名言德语原句

1、黑格尔德国

(1)、马克思在伦敦居住时间最长的迪恩街28号,现为意大利餐馆。这是一座四层楼房,马克思一家在顶层的两个房间居住了5年多,在这里,马克思专心撰写出了《资本论》第一卷

(2)、短短一节课的内容,就抵得上普通人读10本书。

(3)、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黑格尔

(4)、古人有个说法叫“读书得间”,大概是说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于无字处看出字来。其实行间的空白还是由字句来的;若没有字,行间空白也就没有了。还是

(5)、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6)、读诗词课,就如“亲临”朱自清、罗庸的课堂,聆听大师们目光独到地剖析唐诗、宋词。

(7)、事实上在汉语言中的“合理”更多意思指向了个人情感意识下的主观愿景。也就是,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在读到合理一词的时候是无法避免在不自觉中混入自我主观情感期许的道德准则评判的。

(8)、出自:AlsoSprachZarathustra,EinBuchfürAlleundKeinen.

(9)、后来胡克要求牛顿在书上注明自己才是万有引力定律的猜想者被牛顿果断拒绝,并在回信的末尾写上了这样一段话:“如果说我比别人能看的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其实是在讽刺胡克的身材矮小,身形佝偻,并表明自己的成就与之无关。

(10)、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黑格尔

(11)、(未曾哭着度过长夜的人,不足以陈述人生的真情。)

(12)、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人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

(13)、天地不仁,是为大仁。试想我们的生命源于何处?我们的栖息于何处?我们繁衍进化于何处?答案都是天地,实际上正是天地对万物的一视同仁,导致了我们察觉不到大自然的仁,所以才有了天地不仁一说。

(14)、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

(15)、可以这么说,书读到高深了,一切皆可读,就看你的水平了。

(16)、(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17)、ManhatinderWeltnichtvielmehr,alsdieWahlzwischenEinsamkeitundGemeinheit.

(18)、对于扬弃的含义,黑格尔自己描绘道:“扬弃在语言中有双重意义,它既意谓保存、保持,又意谓停止、终结……被扬弃的东西同时即是被保存的东西。”(《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8页)在《小逻辑》一书中,他进一步阐释说:“我们顺便须记取德文中的aufheben(扬弃)一字的双层意义。扬弃一词有时含有取消或舍弃之意,依此意义,譬如我们说,一条法律或一种制度被扬弃了。其次扬弃又含有保持或保存之意。在这意义下,我们常说,某种东西是好好地被扬弃(保存起来)了。这个字的两种用法,使得这个字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意义,实不可视为偶然之事,也不能因此便责斥语言产生混乱。反之,在这里我们必须承认德国语言富有思辨的精神,它超出了单纯理智的非此即彼的抽象方式。”(《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13页)

(19)、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黑格尔

(20)、因此,不管是将“vernünftig”译作“合理”或是“合乎理性”,都无法规避该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意把读者的思维引向了非理性思维模式,译成“合理”的版本最甚。毫不客气地说,正是这样的译法,成功将神启一般的哲语拉低至如胡言乱语而备受争议,不知其始作俑者可有自疚?

2、黑格尔名言德语原文

(1)、1818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的教授。在柏林的主要著作是《法哲学原理》。在这一时期,黑格尔还讲授历史哲学。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通过理性主宰世界这一客观唯心主义原则,把历史看作一个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从而结束了把历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团紊乱的观念。

(2)、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3)、过去的哲学家们只满足于在理论上去解释世界是什么样的,但是重要的是,必须要改变这个充满了问题的现存的世界。同样,如果仅仅满足于解释世界而忽视改变世界的实践,对于世界的解释同样也是脱离实践的,因此是非现实的,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4)、然而这样的翻译是极其不负责的,完全曲解了原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5)、这是一个让古往今来所有人都会为之深思的问题,更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对于这个普世之问,世间实在有太多“大师”和“成功人士”,喋喋不休地贩卖着自己的答案,也就是所谓“成功学”了。花样虽然繁多,但套路却大致无无非就是试图告诉读者,只要买了他们的书,花上几十分钟学会一些秘籍(诸如“魔鬼细节”“性格管理”“理财思维”“投资眼光”“高效行动力”等等)。人就能获得他们所描绘的成功——“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的巅峰”。

(6)、JohannWolfgangvonGoethe

(7)、如果你也梦想一睹朱自清、闻一多、钱穆、雷海宗等清华北大的教授风采;

(8)、先说国外的书单。了解西方文化,必看《圣经》。对于亚洲,最重要的是《古兰经》。读西方哲学,要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了解西方文学,要看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和《唐吉坷德》。

(9)、这种作业即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又是我们的读书方法,实际上这就是提问法。

(10)、出自:Götzen-DämmerungoderWiemanmitdemHammerphilosophiert《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1888

(11)、分析语言结构,合理在语词构成上是动词合+名词理的动宾结构,是“合于理”的简化。故,逻辑上,“理”的所有11个含义中,凡能被“合于”有效组合形成的有效含义都属于“合理”的有效应用意义。当“理”作为职务、身份、姓而存在的时候,“合理”不能符合语言逻辑加以排除,除此之外,剩余还有7种含义均可顺利与“合”组合生成通顺的词义。以此组合的“合理”的含义分别是:合乎物质组织的纹路;合乎本性;合乎道理、事理;合乎忠恕;合乎容止或行动;合乎名分;合乎法纪、法律。而在百度中搜索和查阅“合理”,仅得到如下简单的解释文字:指合乎道理或事理。语出唐刘知几《史通·载言》:“言事相兼,烦省合理。”可以发现,对于“合理”的词义解释,词典实有简单粗略之嫌。进一步研究“理”的这7个不同意义可以发现,除了“物质组织的纹路”这一条含义不具备明显主观判定因素外,其余的“道理、事理”、“本性”、“忠恕”、“容止或行动”、“名分”、“法纪、法律”都存在着客观标准难以确定的问题,即由于无法排除人为主观判定因素而存在程度不同的无法传递精准意向的问题。而歧义性正是造成读者曲解作者本意图的最大障碍。

(12)、而常识告诉我们,事实也充分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存在的”并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但却都是“有原因的”!至于这个“原因”究竟是什么,那才是我们应该关心、关注和值得探讨的,而不是用一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来进行狡辩,甚至用这种狡辩来阻止大家对某些不合理现象的探讨和探究。

(13)、这点可以从马克思早年稚嫩、却相当有价值的两篇资料中体现出来。这是他在毕业时提交的一篇宗教论文和一篇德语课论文。按中学规定,在宗教论文中,他应该“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的前14节,讨论信众与基督的统一”,然而在通篇“上帝”“定罪”“赎罪”“对基督的爱”“神性的美德”术语之下,掩藏的是这位未来的无神论者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在论文中他写道:“摆脱迷信的枷锁……柏拉图也在不止一个场合谈起过对更高形式存在的深切向往……”此时的马克思,当然不可能对“迷信的枷锁”和“更高形式存在”有具体的认识和想法。但很明显的,冲破桎梏,追求更高的意识已经在他心目中萌芽。假以时日,这位少年终将会以更清晰的语句,更洪亮的声音说出此时他想表达的意思:“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14)、我们熟悉的“言必信,行必果”一句,出自《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然而这句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和行事准则的名句,却有着被人遗忘的宗旨句:硁(kēng)硁然小人哉。

(15)、如今企业家好把“颠覆”二字挂在嘴上,孰不知,在管理中,并没有完全的颠覆,有的是奥伏赫变。

(16)、Wasvernünftigist,dasistwirklich;undwaswirklichist,dasistvernünftig.

(17)、张荫麟、雷海宗、陈寅恪、吴晗四位教授,把5000年历史拆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

(18)、法,梵语Dharm,巴利语dhamma,音译:达磨。源于词根√dhar (保持)。佛家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意指主宰和支配一切存在(相)的内在(自持)的、根本的、唯一的、绝对的运行法则。因翻译版本不同或根据行文需求,也会被分别译作世法、诸法、万法、一切法。

(19)、“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20)、拉丁语:„Paucasedmatura“ 

3、黑格尔语录

(1)、 事物中有辩证法,但我不知道,也许这是外观,仅仅是现象,等等。

(2)、“读物”则更为直接,通过对一个物件的直观观察,从这个物件的特征、器型、年代等等因素来诠释这个物件,就是“读物”。收藏界是最好的例子,特别是古玩行家把物件拿在手中,查看一番,就能说出物件的出处、来历、价值、真伪,这就是读物。

(3)、回到家庭的马克思,则是一个温情脉脉的丈夫和父亲。马克思和他的夫人燕妮伉俪情深,一直是让人羡慕的。普通人很难想象,对于马克思这样一个导师、革命者来说,居然会浪漫地在生活中给爱情留出了一个特别的空间。在这片只属于他和妻子的空间中,他可以远离政治活动、学术评价乃至阶级斗争。马克思年轻时,曾给燕妮写下许多热情的情诗和情书,然而更为难得的是,对燕妮的感情贯穿了他的一生。1881年秋,陪伴马克思一辈子的燕妮陷入弥留,马克思本人也悲痛得病倒了,几乎下不了床。某天早上,他们女儿爱琳娜见到勉强能够行动的马克思,来到了燕妮的房间,两人待在一起仿佛重回到年轻时代——就像恋爱中的少年少女要共同步入生活一样,——而不再是被病痛折磨的老翁和将死的老妇在同残存的生命告别。这年12月2日,燕妮病逝,悲痛的马克思对自己女儿爱琳娜说了一句话:“摩尔(马克思在家庭中的昵称)已经死了。”

(4)、马克思的石刻画肖像,由画家大卫·李维·埃尔坎于1836年绘制

(5)、不管19世纪还是21世纪,乃至于接下来的若干世纪,在那些精致的“成功人士”眼中,马克思的这种生活状态,都是值得他们嘲笑和讽刺的。事实上,当年就有政敌攻击马克思是“一事无成”,因为在这些只论盈亏不问对错的成年人眼中,结果决定一切,没有能奋斗成为人生赢家的马克思,自然是一个失败者。

(6)、“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是《新约、约翰福音》开篇第一句话。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很明显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基督信徒尔受到基督教教义中灵性知识对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深刻体现于他的哲学解析过程。“绝对”二字赋予了尊崇的、最高的、神圣的神格的上帝地位。“精神”体现的是被人格化了的上帝的能力和意志,“绝对精神”这个拟人化的名词的使用背后潜藏的逻辑可能源自黑格尔的宗教思维: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上帝的精神,是上帝的意志与爱的凝聚。

(7)、直译:谁不曾尝过带着泪水的面包,谁不曾在悲凉的夜里

(8)、举几个关于“存在即合理”的正确运用的例子。熊孩子的出现并非正确,却合乎黑格尔的“理”,因为其出现必定跟差劲的家庭教育有关,这件事的根源在于此,因而滋生这种事情。路边垃圾摊的出现并不能因为有需求和产业链就说其是合理的,它合乎的理是市场监管不到位和大量黑色利润的存在。这些糟糕的事物反应出来的应该是这种理,而不是自身错误存在的“合理性”。

(9)、“道”,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的文字。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老子的这句话阐述了“道”作为万物存在的本源的地位。“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即自然规律;“德”指的是人类与人类、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方法。“道”在汉语中有话语、道路的意思。话语是以文字表述理论;道路是路径、轨迹,延伸意义为合乎逻辑的规律的意思。在英文中的《圣经》中,“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的“道”所采用的词汇是“word”或是“logos”,“word”是话语,“logos”是逻辑、规律。以中文“道”来翻译“word”或是“logos”是非常准确的。

(10)、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黑格尔

(11)、出自:GrundlinienderPhilosophiedesRechts《法哲学原理》1821

(12)、存在就是合理Onlyinthestatedoesmanhavearationalexistence.——黑格尔

(13)、所以,我们如果找不到更好的译名来取代它,至少应当对这一概念加以充分的解释,即应说明:扬弃既不是怀着愧惜的心情对旧有东西加以掂量,看哪些还可以保留,哪些是不得不弃的;也不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对未来的东西加以预防,以免在得到新的好处的同时又带来新的祸害。相反,扬弃是否定,更确切地说是自否定。它就是投身于“死亡”,投身于“绝对的支离破碎”,并从中得到新生;或者说,这种否定或自否定本身就是新生。此外,扬弃也不是以现有标准去识别和审查正在发展中的东西。毋宁说,扬弃正是标准本身的形成过程,扬弃本身就是由于现有的识别标准已经过时才显得刻不容缓(参见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商务印书馆,2008年)。

(14)、想想看,如果孩子在9~16岁的求学黄金期,就能读到当年2位诺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大学时才接触的教科书,哪怕每门课只读懂一两篇,都能终身受益。

(15)、在金克木看来,读书不能只读文字的表面意义,还要把行间空白的含义读出来,才算把书读完了。这里还要防备过度读白,防止犯了走极端的“意义”虚无主义。

(16)、vondemgeschichtlichenVerlaufzuabstrahierenunddasreligiöseGemütfürsichzufixieren,undeinabstrakt–isoliert–menschlichesIndividuumvorauszusetzen.

(17)、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精神(derabsoluteGeist)。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

(18)、斐迪南·拉萨尔曾是马克思的另一个敌人,他在国际共运史中因为是机会主义的代表而闻名,也列入批判名单。但即便是在政治上和马克思早已分道扬镳的他,也一直渴望能和马克思再度合作,只是由于马克思对其政治活动一直持严厉地批评而未成。当拉萨尔在1864年8月28日决斗中身亡之后,马克思立刻抛下所有恩怨,对这位昔日的同事和敌人的死去表示深刻的惋惜:“拉萨尔的不幸遭遇使我在这些日子里一直感到痛苦。他毕竟还是老一辈近卫军中的一个,并且是我们敌人的敌人。”不仅如此,他还给拉萨尔的友人写信表示痛惜:“(拉萨尔)是我十分器重的人之一……拉萨尔离开我们,没有一个人不为此感到格外深切的悲痛。”

(19)、施影响于: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鲍威尔(BrunoBauer)、托洛茨基、布拉德雷(F.H.Bradley)、汉斯?昆(HansKüng)、海德格尔、萨特、巴特、哈贝马斯、伽达默尔

(20)、鲁迅说得没错,Aufheben一词在日常德文中确实意味着消除、消灭、取消,但是彭康说得更对,在黑格尔以及后来马克思的哲学语言中,这个词明显地具有更加辩证的含义:既是消灭,也是保存和升华,换言之,是过渡到一个更高的形式。

4、黑格尔经典名言录

(1)、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一个成就和影响早已超越世俗成败所能定义的伟人。对这样一个大人物,自他离世的那天开始,就有无数带着善意或者恶意的学者专家围绕着他,搜集一切可能的资料,对他一点一滴都进行了精深细致的研究,借此阐述各种见解。在这些研究中,有关马克思的生平、革命历程、成就、著作以及影响,已经有太多卓越的成果,无须我们多谈。在这里,我们仅仅想跟随马克思生平历程,从中撷取一些富有特色的小片段,一些能展现他性格中不为人所熟知的细节。或许,正是这些不经意的小事,恰能见微知著,反映出马克思这位伟大的革命先知性格中丰富多彩的一面,让我们领略到这位伟人独特的人格魅力风采。

(2)、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黑格尔

(3)、Aufheben原是一个德文常用词,具有拾起、保存、取消、废除等多个含义。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经过康德、费希特,尤其后来黑格尔的发扬,它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词汇。黑格尔明确把它作为同时具有否定与肯定双重含义的概念加以使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论》等著作中也用到“扬弃”一词,并与黑格尔的词义相同。

(4)、综上所述,黑格尔的”Wasvernünftigist,dasistwirklich;undwaswirklichist,dasistvernünftig.“的中文翻译,将“vernünftig”译作“合理”的版本,不管是冯友兰的“凡存在者都是合理的”;或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梁志学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的译法,以及日常的很难考证源头的已经沦为街头口头禅的更加简单粗暴的“存在即合理”。因为“合理”多样的词义,无疑无法做到给读者传递准确信息的目的。甚至,这一译法暗示了不合理现象的合理性存在,使这一本应体现哲学的严肃、严谨的命题沦落成为人人都可以加以嘲笑批评的笑柄。这严重背离了黑格尔的写作本意。而即使是范扬、张企泰、贺麟将“vernünftig”译作“合乎理性”的版本:“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样的翻译也很难规避其歧义性带给读者的困惑。

(5)、但马克思的道路从未如此顺畅过,他也曾进入公司做高管,但总是过了不久,整个公司就会被迫关张;他也曾试图自主创业,但因为种种原因,要不然就是血本无归,要不然就是胎死腹中。更可怕的是,这位博士一点灵活的商业头脑都没有,完全做不到像某些精明的现代创业者那样,不让创业失败给自己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在马克思最年富力强之时,也正是他财务危机最严重的时刻。直到50岁后,他才能在恩格斯帮助下,过上比较稳定的生活,专心从事学术研究。但损害已经造成:长期的贫困不仅干扰了他的工作,导致他本人也患上了多种慢性顽疾,甚至还间接导致了他几个孩子的不幸夭折。

(6)、一共7本书,包括文学、国史、哲学、诗词、文化、古文、国学等。

(7)、在《书读完了》一书中有一个同名的小章节,在浩如烟海的书的世界里,针对看什么书、如何看书的问题,金克木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读书书单。

(8)、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

(9)、杂家大师。在学识上,金克木算得上是博古通今、中外贯通,称他为全才或者杂家一点不为过。他不但在文学领域成果斐然,还在科学数理方面颇有研究,在他的文章中经常能同时看到孔孟与牛顿、达尔文一同出现,难怪钱文忠也在文章中称他为“百科学”教授。

(10)、对成年人来说,它圆了我们一个关于西南联大的旖旎长梦。

(11)、20世纪,黑格尔哲学重新受到广泛重视。黑格尔研究成了国际现象,不同阶级、不同的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解释,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东西方很少有哲学家和哲学派别不同黑格尔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黑格尔派或新黑格尔主义,成了历史现象。但黑格尔哲学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启发当代人的思想。在中国,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也正在得到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12)、黑格尔解释事物的发展,扬弃是基本概念之一。黑格尔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对于前一阶段来说都是一种否定,但又不是单纯的否定或完全抛弃,而是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从而使发展过程体现出对旧质既有抛弃又有保存的性质。

(13)、即便是将其仅仅当成一位不知世事的少年大言,这段文字透露出来的豪气也足以让许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汗颜了。这或许可以解答最开始那个疑问——为什么马克思最终没有成为一个“成功人士”?答案就在这篇他16岁撰写的文章之中。马克思,这位未来的革命导师,在相当于高中生的年岁就已经意识到,他要“选择了一条困难的路”,渴望的是产生永恒的影响,甚至愿意为全人类做出牺牲。因此,他从未将世俗的所谓成功放在心上。显然,对那些只能看到可怜的、自私的、有限的快乐的人来说,他们无法理解这种鸿鹄之志,更遑论理解马克思心目中的成功。而更让所有庸人都会汗颜的是,在此后漫长的时光,无论遭遇了什么样的挫折,遇到何等困难,马克思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初心,不管社会外界有多少诱惑和挫折,他终生都在践行这个青少年时代立下的伟大志向。

(14)、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15)、《哲学全书》(Enzyklopae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1817-1830

(16)、腓特烈二世(FriedrichII,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霍亨索伦王朝的第三位普鲁士国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和作曲家。是欧洲开明专制和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统治时期,文化艺术得到赞助和支持,其本人也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和音乐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大规模发展军力、扩张领土,使普鲁士国力迅速提升,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17)、这里,马克思确定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它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还有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也正因如此,神秘的理论,还有使得理论变得神秘的原因,都可以归根到底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和人类历史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18)、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

(19)、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20)、“扬弃”倒是精准地传递了aufheben的双重含义,不过随之带来一个问题:在具体语境下是取其中一种意思,还是两种兼而有之?例如,如果我们强调“除掉”之意,这意味着消灭某些事物,因而一般被认为具有“消极的”结果。然而,“除掉”同时也为新生事物腾出了地方,又可以被视为“积极的”。作为辩证法大师的黑格尔,对于否定的重视超过肯定,如果我们追随他,那么或许应该倒着思考:作为“取消”和“舍弃”来讲的aufheben是积极的,而作为“保存”来讲的aufheben是消极的?

5、黑格尔德语原文

(1)、不顾及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情感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2位诺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

(3)、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黑格尔

(4)、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黑格尔

(5)、如果就单纯学术而言,能在黑格尔基础上进行扬弃,这已经足以让马克思在思想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了,但这显然不足以说明马克思学术的全部。作为一名学者,马克思一生涉猎极广,而且极为勤奋。当他逝世后,恩格斯吃惊地发现,马克思为了研究《资本论》第三卷的地租问题,光研究俄国农业的手写资料摞起来就有2立方米,密密麻麻地写满了3000多页稿子。学术上如此勤奋的马克思,能跨界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种种学科,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成为一座几乎包罗万象的理论宝库,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6)、而“合理”或“合理的”一词是从英文的reasonable/rational(“合理的”、“适当的”、“理性的”或“理智的”)翻译过来的,综合解读这个单词,最贴近黑格尔原意的应该是“有它的原因”,整句话的原意应该是“存在的,都是有它的原因的”比较准确。

(7)、以唯物史观的人性论为基础,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很明显,与我们在上一段中指出的正确观点相反,费尔巴哈以非历史的、景观的方式考察人的本质,因此得到的只能是抽象的个体,因此本质就不具有了历史性,成了每个人固有的所有物。但费尔巴哈要解释的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人类的宗教意识的产生与宗教异化的发生,因此费尔巴哈只能将本质理解为抽象的连接着具体个人的「类本质」。

(8)、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9)、出自:AlsoSprachZarathustra,EinBuchfürAlleundKeinen.

(10)、在纽伦堡,黑格尔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81816年先后分3卷出版的《逻辑学》。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和它出版后遭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在黑格尔的体系中,《逻辑学》占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现象学》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逻辑学》的展开和应用。《逻辑学》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把宇宙看成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的合理思想。在逻辑史上具有革命的意义。

(11)、以下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翻译和简要疏解。 

(12)、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黑格尔

(13)、这里的内容在第一段中已经涉及过了,「至今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其中)对象、现实、感性,仅仅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被理解,而不是作为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被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被理解)。」,但这里重新强调的是,费尔巴哈不满意唯心主义者们抽象思辨的方法,转而转向感性的直观,但是这种感性的直观与真正的感性的实践是根本上不同的!这里涉及一个区分:抽象的思维、感性的直观、感性的实践,他们分别代表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思维方式的区别——简而言之,黑格尔认为世界中具体的事物只是现象而非本质,真正本质性的力量是其背后的隐藏着的精神的运动,在这种抽象思维的哲学方法论指导下,黑格尔确实做出了很多极其有价值的洞见,但是他归根到底走的是一条有问题的道路。费尔巴哈意识到了黑格尔的问题,转而诉诸直观,讨厌反复的辩证运动和抽象思辨,但是他将哲学认识的复杂性消除了,认为只要通过感性的直观,就能同时直观到具体事物的本质和现象,那么这里同样被排除的,还有具有反复性的具体的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因为它们才是真正认识的基础!而马克思在这里,意识到,真正要把握真理,必须要通过实践,将实践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中介,理解为生成人的活动的场域的根本方法,理解成将「自在的世界」改造成属人的世界的唯一途径。因此,孤立的「精神」和凝固的「自然界」都是不存在的,他们是被人的实践所联系和改造的。 

(14)、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指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绝对观念”的最好国家制度。

(15)、智慧之鸟的猫头鹰,在文明的暮色中才开始起飞。——黑格尔

(16)、马克思的女儿珍妮·爱琳娜·马克思和珍妮·劳拉·马克思。马克思和妻子燕妮感情深厚,女儿都冠以母亲的Jenny(英文惯译为珍妮,德文惯译为燕妮)之名

(17)、当今世界的众多名人大佬也都提倡读书,比如中国首富马云、投资大师查理芒格等等,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先生同样如此,还会定期把自己的读书书单公布在社交媒体上,供大家参考。

(18)、有这样一本书是教育人们读书的,书名十分“狂妄”,叫做《书读完了》,试问有谁敢说把书读完了?

(19)、对于第一个问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给出了答案:“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的确,对于马克思来说,他一生孜孜以求的,不是像那些学究一样说明世界,而是力图改变世界。正是基于这个目标,他选择了哲学,这个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的王冠作为自己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正因为哲学蕴含如此大的力量,能在成为说服人的理论时迸发出巨大物质力量,这样的学问,也必然会吸引立志要为全体人类做出贡献的马克思。

(20)、其实,西方的许多哲学概念或用语都是有特定的哲学含义的,而非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意思。黑格尔哲学著作中的“存在”一词当然也是有其特定的哲学含义的。读过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文版的朋友都知道,译者都特别在注释中说明“存在”一词在德语中叫“sein”,在中文翻译中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汇来准确表达,最接近它原意的中文词汇是“是”、“在”或“存在”,但又不完全是。译者还特别指出:他们之所以在书名中采用了“存在”的译法,完全是为了遵从最早的传统译法和大家的习惯,而非“sein”就是“存在”,所以,“sein”在书名中虽然被译为“存在”,但内文中却有时译为“存在”,有时则译为“是”或“在”或“实在”。而在我们的中文语境里,大家都知道“是”、“在”、“存在”和“实在”是完全不同的几个概念。

(1)、费尔巴哈的出发点在于,指出了宗教领域内实际上发生了异化:所谓神及其本质,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是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发现自身本质,发现自身的现实性的人的在宗教世界中的替代物——而在这一过程中,世界也被二重化地分割成为一个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因此,费尔巴哈解析了这种异化,解析了宗教世界,并发现宗教世界的产生实际上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基础,是来自于现实中的人本质的没有被发现——但问题在于,费尔巴哈满足于此,并将所谓的「真正的人的本质」,即人的抽象的本质性,比如理性,比如爱,抬高到原来神的地方,甚至要建立一种「爱的宗教」!所以,关于人们的宗教意识,以及宗教世界的产生,必须要从世俗基础的根本矛盾,从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出发,加以分析和理解,并且在革命的实践中被改造。 

(2)、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本散文诗体哲学著作,在20世纪被很多人看做是“未来人类的《圣经》”

(4)、中译: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5)、而在非哲学语境下的日常语言环境应用中,“理”的主观性尤为突出。

(6)、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7)、金克木在自己读书的丰富经验基础上,把读书的方法也运用了读人、读物上。

(8)、《书读完了》是一本文章选编合集,全书50余篇文章均出自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之手,编者特地选取了有关读书和学习方面的文章。

(9)、我们知道,张先生学术生涯的前一半主要献给了黑格尔哲学。他一直有个夙愿:创办一本德国哲学的专业刊物。在他的努力下,《德国哲学》终于诞生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本以书代刊的杂志无异于德国哲学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当时的一批“大家”是杂志的常客,而且,当时的年轻作者大多都成了当今哲学界的翘楚。鲜为人知的是,当时办这样的杂志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哲学属于“冷门”,杂志的发行量有限,出版社面临很大经济压力。作为张先生的助手(一度作为副主编),我见证了先生办刊的艰辛。鉴于先生在学术界的地位,出版社不便说什么,但我们发现,出书的周期越来越长了。无奈之下,我们只能转换出版社。今天,这份刊物几度易名,几度更换出版社,几度更换编委会成员,但它的“血脉”还在。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张先生主编的另一本学术刊物《中西哲学与文化》,我也曾亲身参与,几乎有着同样的命运。

(10)、但正如刚才指出的,“有限者”和“无限者”其实是同一个运动的不同环节,所以有限者必然会转变为无限者,正如无限者也必然会转变为有限者。黑格尔说:“有限者的本性就是要超越自身,否定它的否定,成为无限者。就此而言,无限者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结的东西凌驾于有限者之上,以至于有限者竟然能够驻留在无限者之外或之下。”25因此没有什么单纯的有限者,也没有什么单纯的无限者,毋宁说,任何一个东西本身都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是有限者和无限者的统一体。这才是“真实无限”。很多人对这个统一体大呼小叫,而这只不过表明他们仍然囿于知性思维,即把“限制”、“有限者”等规定看作是恒久不变的东西。

(11)、如果你细究黑格尔的这句“名言”的来源,就会发现:原句在黑格尔著作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Grundlinien derPhilosophiedesRechts》(即《法哲学原理》)的序言部分,它被翻译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与国家学纲要》序言第11页,1979年,商务印书馆,范扬/张企泰译);第二次是出现在他的《小逻辑》序言第6节中,它被翻译为:“在我的《法哲学》的序言里,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小逻辑》,1982年7月,商务印书馆,贺麟译)。很显然,从商务印书馆的这两个译本中,无论如何也得不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或“存在即合理”之意。

(12)、这个人生转折地标就是黑格尔哲学。在这封信中,马克思详细将自己在柏林大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告诉了父亲,并且告诉他,在接触到了黑格尔之后,他感觉就犹如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面帷幕已经落下,我最神圣的已经被扯碎,新的神圣必须填补进来……”,对于黑格尔的哲学,他已经“彻头彻尾地……坚定地认同这套当前世界的哲学……”在信中,这位年轻的大学生还描述了他那接触黑格尔之后颇具有雅典学派风格的大彻大悟:“像疯了一样,跑在污浊的施普雷河河畔的花园里……跑到柏林并想要拥抱街上的每一个散工。”日后总是被塑造为成熟稳重的智慧长者形象的马克思,在年轻的时代也是一个热情奔放的大学生,在学术和思想上有重大突破之时,也会做出近乎癫狂的名士举动,这让后人实在有点忍俊不禁。但细细想来,这难道不正是作为学者的马克思犹如赤子般真诚的一面吗?

(13)、这种义务的实践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内心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自由。孔子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

(14)、英文中一般将aufgeben翻译为abolish,但abolish仅有革除、放弃之意,无aufheben批判性继承的内涵,所以英文中也找不到与aufheben完全对等的词。这是一个翻译研究中常举的例子,证明即使在欧洲语言内部也难以完全对等翻译(参见J. Munday所编的IntroductiontoTranslationStudies,NewYork:Routledge,2001)。

(15)、有人说,书中很多观点是从未想过的,见解新颖、醍醐灌顶。

(16)、只折磨自己是单相思,只折磨别人是虐待狂,既折磨别人更折磨自己是爱情。

(17)、世界是会改变的,当哲学发展到黑格尔时,这个事实已经被用他那种晦涩的方式所指明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敌视马克思,将其视为革命煽动者的人是何等可笑和近视。他们居然看不出来,并不是马克思发明革命,而是革命早就蕴含其中,早就随着哲学一步步发展被黑格尔所觉察,马克思只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这位哲学之王不敢深入探讨和清楚说出的概念详细阐明而已。

(18)、发现了二项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数论上的“二次互反律”、素数定理、及算术-几何平均数。

(19)、鉴别两种社会主义的一块试金石——是“扬弃”而不是“消灭”私有制》,和讯网,http://opinion.hexun.com/2016-12-13/1873182html)。

(20)、另一项工程则是目前仍在进行的《黑格尔著作集》。中国人移译黑格尔著作已有百年历史,期间,黑格尔的若干重要著作早已被译为中文,但在二十一世纪之前,还没有中文版的《黑格尔全集》。翻译、出版《黑格尔全集》是中国黑格尔学人几十年的梦想。早在6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即有翻译出版《黑格尔全集》的设想,并组成了由贺麟先生牵头的工作小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计划化为泡影。80年代初,该项目拟重新启动,成立了《黑格尔全集》编委会,由贺麟先生任名誉主任委员。后因种种原因该项目再次搁浅。80年代末,我的大学同学、时任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亚民通过我和张先生联系,拟请张先生牵头,组织翻译《黑格尔全集》,并承诺:河北人民出版社出重金用于该书的翻译、校对和组织工作。因当时贺先生尚在,由贺先生牵头的商务版《黑格尔全集》项目名义上还在,顾及师生之情的张先生没有接受河北人民出版社的邀请。时光荏苒。2006年,受人民出版社之邀,德高望重的张先生以85岁高龄出任20卷本中文版《黑格尔著作集》的主编。这套著作集据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内容可靠的“理论著作版”《黑格尔著作集》译出。译者多为国内黑格尔和德国古典哲学领域的专家,其中多人有德国留学背景。自2015年开始,这套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的著作集已经陆续面世,并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从各国编辑、翻译、出版《黑格尔全集》的经验看,这项工作不是一项单纯的编辑或翻译工作,而是一项有组织的黑格尔哲学系统研究工程。我们相信,这个项目的推进和完成,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的黑格尔学术,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1)、创造社出版部旧址上海四川北路1811弄41号

(2)、而是带者些许潮湿、些许暧昧、些许空灵的仲夏之夜

(3)、“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最后,以佛陀开悟后所说的这句话作为结束语。人人都有“慧根”,都有“佛性”,但因作茧自缚的固守成见,能成佛者万里不及其一。只有勇敢打破固有思维,在经历长期痛苦的逻辑、理性思考之后,才有可能赢得“般若”这最终极的丰厚礼物。

(4)、列宁 Влади́мирИльи́ч Ленин

(5)、Ihm,daßerfürdieTräumeseinerJugend

(6)、读国史课,可以帮孩子系统地梳理从夏商大事、周朝兴起,一直到大明帝国、清朝盛世。

(7)、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年轻学子们还能津津有味地听课、读书,可见大师们的授课内容有多精彩绝伦、妙语连珠。

(8)、自为存在之所以代表着理念性,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排斥”(Repulsion)和“吸引”(Attraktion)其实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向。某东西为了成为孤立的单一体,必须排斥他者,但这恰恰意味着它需要他者,并在这个意义上重新吸引他者,与之相关联,以之为自己的一个环节。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愈是排斥某东西,殊不知与这个东西的关系愈是密切。近代的个人主义就是立足于片面的自为存在,即只看到“排斥”环节,“这个最大、最顽固的谬误反而以为自己是最大的真理,——因此在一些更具体的形式下显现为抽象自由或纯粹自我,随后显现为恶。”29针对这一点,黑格尔指出:“排斥仅仅是理念性的应当,而理念性是通过吸引而实现的。……前者(排斥)是单一体的实在性,后者(吸引)是单一体的已设定的理念性。”30

(9)、看看英文的翻译:Whatisreasonableisreal;thatwhichisrealisreasonable.或译作:Whatisrationalisactualandwhatisactualisrational.查阅英汉词典,虽然reasonable、rational的中文释义都包含有合理、合乎理性的意思,但因这两个单词都是基于reason这个词根,而reason的词义是原因,而且特指的是符合逻辑推理的原因,这使得reasonable和rational都具有基于逻辑进行分析推理的理性意义,或者说,reasonable和rational就是合乎因果律。因而,reasonable和rational这样的用词更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理性思维而很少导向非理性思维。显然,英语的这个翻译要比中文“合乎理性”以及“合理”这种极易误导为情感期待的感性化思维方向的翻译要严谨和准确很多。

(10)、卡尔·马克思最为人熟知的照片之摄于1875年英国伦敦。1867年,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第一卷,开始着手从事第三卷的撰写工作。但此时他的健康状况实际已经开始恶化,所以直到他去世后的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才由恩格斯整理编辑并发表

(11)、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12)、“读人”不是所谓的心理学、厚黑学之流,而是说人在讲话、交谈、闲聊的时候,所说的话即是“文章”,这个“文章”也是可以读上一读的。

(13)、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

(14)、只有一个人能理解我,但他也不能完全理解。——黑格尔

(15)、自为存在排斥他者,导致“单一体”(Eins)和“多”(Vieles)这一对范畴的出现。并非首先有“单一体”,然后它分裂为“多”,也非首先有“多”,然后它们组合为“单一体”,毋宁说,“单一体”和“多”这两个规定是同时出现的,“单一体本身就转变为诸多单一体。”28

(16)、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绝对精神。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17)、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18)、按照邓晓芒的解释,Auf是“向上”,是一个介词;heben是动词,抬高、举高之意。所以这个词在德语中有“举起来”、“放在高处”的意思,表示在高处保存起来,不让其流失(邓晓芒:《黑格尔辩证法演讲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Aufheben从来不是单纯的消灭,作为发展环节,否定总是有所抛弃,同时也有所保存。这里存在一个“是-非-变”的过程:是与非“两者都同样是变(becoming),即使它们方向是如此不同以至相互渗透和制约。一个方向是消亡(ceasing-to-be);‘是’过渡到‘非’,但‘非’又是它自身的对立物,过渡到‘是’,即成为(coming-to-be)。这个成为是另一个方向;‘非’过渡到‘是’,但‘是’又同等地扬弃自身,更确切来说过渡到‘非’,即消亡。它们不是相互扬弃,不是外在性地将另一者扬弃,而是每一个在自身中扬弃自身,每一个在自身中就是自己的对立物。”(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TheScienceofLogic,GeorgeDiGiovanni(trans.ande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pp.80-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