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三到宋朱熹【文案144句】

admin 文案 2023-09-30 10:13:04

读书有三到宋朱熹

1、读书有三到宋朱熹

(1)、在学文中知道读书的益处,激发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中培养学生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

(2)、我决定以后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多举手发言,注意力集中。在阅读、做题等方面,要努力地要求自己做到这三个到,让自己的学习效率逐渐提高,使学习成绩不断地进步。

(3)、《诗经》、《山海经》、《晋书》、《论语》、《吕氏春秋》、《孟子》、《列子》、《古诗十九首》和毛泽东诗词各1篇。

(4)、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5)、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6)、凡读书:整容,定心,看字,断句,慢读;务要字字分晓。毋得目视他处,手弄他物。仍须细记遍数,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犹必逐日带温,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

(7)、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8)、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9)、10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10)、(4)再次指名读:谁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节奏。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2)、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

(13)、离别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课,每个人都必将经历。在主人公英子小的时候,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可怜的秀珍母女俩,苦命的宋妈,本质纯朴善良的小偷,倍受压迫的兰姨娘......她们都曾陪伴着英子成长,可这些人都随着英子逝去的童年一起逝去了,失去了踪迹。英子经历了一次次的离别,甚至是与父亲永不能重逢的生离死别。人生就是如此。即使我们不愿意面对离别,却又必定一次又一次的经历离别。

(14)、余尝谓的翻译:我曾经说过,出自宋代朱熹的《训学斋规》。

(15)、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宋·朱熹《性理精义》释义:治学的途径,要首先探究至理;探究至理的主要方法,一定是要多读书。

(16)、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7)、(3)指导朗读长句子:听完录音,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18)、1.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先读正确、读流利,再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1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20)、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2、

(1)、自从去年读了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后,我便深深地喜欢上了它。该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作为背景,透过一名小女孩的视角,展示人生百态,也让我读懂了离别与成长。

(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6)、4.你能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说一说,你做到这三点了吗?做到了,它给你的读书学习带来了哪些好处?没有做到,今后应该怎么做?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8)、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10)、《训学斋规》可知古人对于人的培养从来没有忽视过,越是成绩显赫、影响巨大的人物,对于幼儿的教导越是十分重视;孩子最初学习衣帽鞋袜的规矩,而后学习言谈应对,再学习扫除清洁,最后学习读书写字之事及其他行为规范。这些是应当知道的。

(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2)、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13)、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14)、并将这个读书方法宣传给别人,让大家都有个良好的读书习惯,让更多的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把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让我明白无论是读书还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注意力集中。

(1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6)、1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1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17)、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18)、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19)、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2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3、

(1)、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2)、                   -------(明何伦何氏家规)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4)、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朱熹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6)、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7)、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8)、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1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清《增广贤文》

(9)、学 习 地址:乐清市北白象镇莲池头村第五小学边

(10)、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2)、1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3)、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14)、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

(15)、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16)、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17)、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18)、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9)、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

(20)、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4、

(1)、第一则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2)、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5)、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7)、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朱熹《朱子全书》

(8)、(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0)、第二则翻译: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如果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11)、切已体察。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身"?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12)、当然,读书也要讲求方法。这一点,先人给我们留下很多教训。宋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要用心去读。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要善于使用不说话的老师——字典,并及时把拼音或意思写在旁边。遇到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勾画出来。读到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可以在空白处注上旁批。读到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自己很有启发的句子、片段,抄在积累本上,也可以每天背一句。天长日久,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13)、   进学堂这一天,我父亲带我去的。同学我记得大概有四十多个人,好像不到五十个人,同学。年龄不整齐,像我们进去是很小的,六岁是最小的,大的差不多六岁。每个人学的东西都不一样,所以老师很难。但是私塾里头著重在背诵,大的学生有讲解,老师给他讲解,我们是不听那些的,我们也听不懂。小孩上学就背书,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样一样的背。背的标准,每天老师教你的,老师看你的程度。标准是什么?每个人标准不一样,十遍,念十遍就可以背下来,这是标准。

(14)、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15)、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16)、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17)、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18)、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朱子读书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19)、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0)、"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5、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2)、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3)、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是始.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4)、《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5)、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6)、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7)、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

(8)、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为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10)、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起处,方可换一书,乃为有益.若但轮流通念,而复之不精,则也未免枉费功夫也.

(11)、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不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

(12)、在离别中成长,在闯练中长大。当英子得知爸爸离世消息的那一刹那,她长大啦!她必须帮助妈妈支撑起这个家,挑起家庭的重担。就像英子所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13)、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穷理而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14)、所以读书『不可牵强暗记』,不能够死记。勉强的记,记得很快,可是忘得也很快。要怎么样?『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得多了,经典再长他也能自然上口、自然成诵,而且记忆时间长。近代的大儒李炳南老居士,他在年轻的时候下过苦功背诵经典,到了晚年九十岁了,写文章的时候他不用去参考数据,引经据典全都是从他记忆里面出来的,这是在孩童时代打的好基础,背诵的这些经典终生不忘。他老人家讲,记忆的时候、背诵的时候,也是要下苦功,老师要求非常的严格,背不出来的那要处罚,要跪砖头。所以他老人家笑着说,我们到老了都不用去翻看过去的经典,全在肚子里了,那是过去跪砖头换来的。所以孩子能够严格的进行培养,他终生受益。

(15)、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16)、如果我是一棵小树,那么书就是灿烂的阳光,它照耀着我,让我健康地成长;如果我是一条小鱼,那么书就是清清的溪流,它滋润着我,让我快乐地成长!我从小就爱读书。

(17)、5.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一读这则文言文吧,谁来读?配乐朗读

(18)、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循序渐进。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2)、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3)、苏轼7篇,王安石、杨万里、朱嘉各4篇,范成大、陆游、叶绍翁、辛弃疾各2篇。另有12人各1篇:曾几、卢钺、李清照、林升、郑思肖、雷震、翁卷、范仲淹、王观,黄庭坚、胡令能、司马光。

(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

(5)、这则文言文选自朱熹的《童蒙须知》,谁为我们介绍一下你搜集的关于朱熹的资料?

(6)、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7)、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燮译文

(8)、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9)、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10)、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1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朱熹释义: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12)、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13)、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14)、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5)、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译文

(16)、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总共1

(17)、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18)、虚心涵泳。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19)、第三则翻译: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20)、(1)读熟了课文,我们来理解这则文言文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1)、观书亦须从头循序而进,可以浅深难易有所取舍,自然意味详密。

(2)、1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明·吕坤《呻吟语·应务》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4)、理学思想: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5)、                   -----(丰子恺)

(6)、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借助大家总结的方法,自己说一说这则文言文的大体意思。

(7)、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朱熹《观书有感》释义:从前不肯学习,白费了许多推动之力,如今好学,每天在读书的生活中正如船在江心顺水自在而行。

(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10)、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1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2)、10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3)、理气论: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

(14)、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15)、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1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7)、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1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0)、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3)、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4)、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