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古诗的意思全解精选88句

admin 句子 2023-10-09 10:39:30

登鹳雀楼古诗

1、登鹳雀楼古诗朗读视频

(1)、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2)、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3)、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5)、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6)、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7)、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8)、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

(9)、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10)、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配乐(唱曲):选自《婷婷唱古诗》,仅做个人学习欣赏。

(12)、(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3)、译文: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14)、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5)、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16)、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17)、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1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9)、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扩展资料: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2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ái rì yī shān jìn,huánɡ hé rù hǎi liú。

2、登鹳雀楼古诗的意思全解

(1)、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2)、①鹳雀楼:唐代著名的登高胜地。中国四大名楼之旧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pú)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因时常有鹳雀栖息在上面而得名。鹳雀楼高三层,前面正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yùqiónɡ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ìcénɡlóu。

(4)、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在公元726年的时候,他因遭人诬陷诽谤,被迫辞去了官职,不到三十岁就过上了闲散的生活,这首《登鹳雀楼》就是诗人在游访名山大川时所写。

(6)、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7)、《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8)、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9)、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唐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10)、这不禁让王之涣开始想象“黄河入海流”场景:波澜壮阔的黄河是不是一路携川纳流,奔腾跌宕,最后注入了无垠的大海之中?想到这雄浑壮阔的场景,王之涣热血沸腾,立刻爬上了更高的一层楼,想要把这美景一览究竟。

(11)、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

(13)、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14)、--------------- 小学语文 ---------------

(15)、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16)、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17)、一个秋高气爽的黄昏,王之涣兴致勃勃地登上了鹳雀楼,站在鹳雀楼的二层,他举目四望,看见西边的太阳正依傍着绵延的山峦,马上就要落山,消失不见了。转过身来,王之涣又向着东方极目远眺,奔腾的黄河水在夕阳的映照下,仍旧滚滚东流,最后,消失在那天水相接的地方。

(18)、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19)、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20)、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3、登鹳雀楼古诗

(1)、亭轩伴柳对游人。关于鹳雀楼的古诗有哪些《登鹳雀楼》

(2)、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3)、②白日:太阳,这里指夕阳。依:依傍,靠着。尽:消失。

(4)、  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5)、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行云如可驭,万里赴行期。

(6)、《登鹳雀楼》的诗意是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原文)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7)、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8)、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9)、注释: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

(10)、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11)、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1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畅当《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13)、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14)、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15)、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16)、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17)、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18)、《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19)、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唐马戴《鹳雀楼晴望》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

(20)、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转发朋友圈,让更多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吧。

4、登鹳雀楼古诗配画

(1)、《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五言诗,诗人登上古鹳雀楼,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2)、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这首诗的亮点在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

(6)、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诗词乐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是《登鹳雀楼》,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吧!

(7)、行云如可驭,万里赴行期。有关鹳雀楼的诗句(唐)畅当《登鹳雀楼》

(8)、女子在高高的鹳雀楼远望西方,人的情绪来到了上古时代。海浪穿过了大禹开凿的河渠,山中的树木藏住了虞舜的祭祠。

(9)、惶然寒梦觉,不似少年游.关于鹳雀楼的诗句阳春鹳雀楼

(10)、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11)、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12)、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13)、★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黄河边上。

(14)、《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15)、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他的传世书迹极多,《颜勤礼碑》《元次山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他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传世颜真卿的作品比较多,著名的墨迹,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其中除《祭侄文稿》为公认的真迹外,其余的作品真伪尚有不同的意见。但都是流传有绪的墨迹。

(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7)、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18)、  这首五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是作者不仅描绘出大气磅礴的山河景象,还说出了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只有不断对自己提出高要求,才能更好地进步。

(19)、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20)、  你听说过鹳雀楼吗?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它始建于北周,共有四檐三层。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周围风景秀丽,唐宋时期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5、登鹳雀楼古诗原文

(1)、在中国的北方,有一座雄伟壮阔的鹳雀楼,它西邻黄河,景色奇绝,与武昌的黄鹤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众多文人学士都曾登楼赏景,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流传甚广。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中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这是一首雄壮悲凉的边塞诗,描绘了边塞壮阔苍凉的景象,通过笛声将将士怀念家乡,惦念亲人的感情表达了出来,抒发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赞美和同情。(错过前面课程的同学戳这里补课啦☞小学生必备75首古诗讲解——8《凉州词(其一)》)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登上鹳雀楼看到西面的船有百尺高的桅杆,河滩上高耸入云的树木倒映在江面上。有关鹳雀楼的诗词·《登鹳雀楼》

(5)、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6)、今天我们将要和玉笙老师一起学习第九首古诗——《登鹳雀楼》,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鹳雀楼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非同一般的豁达胸襟。通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7)、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8)、白日依山尽: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