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代表作小说集精选116句

admin 句子 2023-10-10 10:41:20

茨威格代表作小说

1、茨威格的文学作品

(1)、大凡自杀,多半缘于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对于身怀忧患意识而又无力同命运抗争的文人尤其如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人类执着的精神于飞蛾扑火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专注于自己所追逐的目标,甚至不惜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二十世纪才诞生了那么多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2)、第一段引文里刻意把“教授和其他的玩意儿”放在列举项最末,而在第二段引文里更是教授不如牲口,千真万确是骂人不吐脏字。笑罢,身为教书匠的我也不免反躬自问,在一众学生眼里自己怕不也是如此不堪?

(3)、在罗丹朴素的乡下住宅里,我们坐在一只小桌子周围吃了一餐家常便饭。他慈祥而柔和的顾盼,坦率的神情,立刻使我忘记了局促。  

(4)、先说说茨威格。在众多德奥小说家里,他估计是在中国拥有最多读者的一位。其实不仅中国如此,在世界上许多其他的地方,茨威格在普通读者心目中就是德语文学的代名词。不少读者最初接触的德语小说中,恐怕就有《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5)、而这些故事,就集结在他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中。

(6)、他的雕刻室也很简单,装着高大的窗子。里面有已经完成的雕像,更有许多石膏塑的作为试验的模型——一只膀子,一只手,有的甚至只是一个指头或一个小小关节;桌子堆满种种素描的图形。这地方显示出它的主人一生在不断研究,不断工作。

(7)、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是一座只有12万人的小城,却以三样宝物闻名于世:一是耸立于高山上的12世纪古堡;二是音乐神童莫扎特;三是伟大作家茨威格。

(8)、出身于犹太人家庭的茨威格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不愿意被征召进奥地利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坚称“永远不写一句赞美战争的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纳粹的逼迫威胁下,茨威格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萨尔茨堡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和妻子双双自杀,为他的一生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9)、本期书评君联合当当网,给喜欢茨威格的朋友们带来了独家福利:购买本期推荐的《茨威格精选集》,可以在当当五折的基础上,再享受“100-20”的优惠福利。(满减规则,见底部介绍)

(10)、茨威格另一部描写女性心理的著名小说,故事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四十岁时,挽救一位素昧平生的赌徒的故事。起伏波荡的人生一瞬,在老妇人的讲述中,惊心动魄又入木三分。

(11)、当提到“德国”二字时,大部分人联想到的可能是两次世界大战、铁血外交、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强大的工业体系……

(12)、与函套的黑白色调形成对照的,是每本单本的封面都根据书的内容专门设计了对应的元素,鲜明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

(13)、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4)、当然,海涅为尊者进行了辩护,“妨碍大多数德国学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论述宗教和哲学的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缺乏才能。我相信他们不敢把自己的思维的种种结果告诉人民,是由于他们对这些结果有所顾虑”,而海涅恰恰用这两部作品说明一个事实:可以用晓畅灵动的语言来讲述深刻的内容,德语并非天生拒人千里之外。

(15)、和我们的刻板印象不一样,德语文学绝不是枯燥和晦涩的。翻开德语文学的漫长画卷,我们看到的是浪漫背后对人性幽微处的体察。我们不该错过这座世界文学的富矿。

(16)、还有更多令人或感动落泪、或敬佩称赞、或掩卷深思的历史“第一现场”,你大可以去书中一探究竟。

(17)、这几乎是茨威格流传最广、最为知名的短篇小说了,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一位作家在41岁生日时所收到的一封信,这封信没有署名、没有地址,而寄信者是一位濒死的女人,她讲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作家如痴如醉的暗恋。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茨威格的笔下缓缓流淌出来,情感锋利,丝丝入扣。

(18)、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19)、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20)、1922年1月,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茨威格平静地等待着战前世界的各种主义浪潮离去,追忆昨日世界的种种问题,反思自己的创作,开始了最为重要的十年创作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他思想转折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在浪漫主义退潮后对其以自我为核心价值的怀疑和反思。茨威格在生活中也收到过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这两封来信让他有了灵感,所以,这篇小说也可以看成茨威格的自传。

2、茨威格代表作小说集

(1)、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2)、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3)、如果我还能够相信自己的记忆的话,当是中学语文课本(抑或是读本)里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应是冯至先生的译文,每一段后面“我们织、我们织”传达出的强烈愤懑至今仍给我触动。这也应当是当年中小学课本里唯一的一篇德语文学作品了吧?不知今天这种状况有没有改变。

(4)、74岁的歌德向19岁少女求婚遭拒,怀着失恋的悲伤心情,他写下了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马琳巴德哀歌》

(5)、他们宰了苏特尔的牛、拆了他的仓谷、盖起了房子、践踏他的耕地、偷走他的机器……一夜之间,苏特尔成了乞丐。”

(6)、但恰恰因为观察细致而敏锐,每个细节才显得那么逼真,然而文字语句组合成篇之后,整体却又透着一种无法言表的隐喻意味,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文字毫无渲染,却直击人心。

(7)、这是茨威格流亡于国外时所写下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个悲剧故事。不同于他的中短篇,这部长篇故事,情感连绵不断,却又“让子弹飞了一会儿”。茨威格笔下的故事总是那么神奇,像精彩的剧本一样,很有“镜头感”,而他细腻生动的描写,却又是电影镜头无法表现出来的。

(8)、在《茨威格精选集》的装帧上,特别设计了一个黑白分明的的函套,线条和色块构成几何图形,素雅美观。

(9)、《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倾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10)、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11)、巧合的是,在同时期的西方,有一位优秀的传记作家,和梁启超的观念颇为相似。

(12)、俄国同行高尔基在读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致信茨威格,认为这篇小说“以其动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然毫不羞耻地哭了起来”。让浓眉大眼的俄国大叔“毫不羞耻地哭了起来”,这是怎样一种魔力?

(13)、海涅早年创作受浪漫派的影响,而浪漫派的两位诗人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是《男童的神奇号角》的编者,海涅早期诗作中的民歌风格当来源于此,语言清新,朗朗上口。短暂的模仿之后,海涅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海涅最大的优点在于不滥情造作,不故作深沉,直抒胸臆。

(14)、三十好几的王华,至今婚姻不成,事业不顺。昨天我顺道去他家,见他依旧嘻哈的样子。不经意瞥见他书桌上正摊开一本书,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

(15)、在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却始终对此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却塑造了一位深情、自尊、内心强大、自由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16)、如果你不想在脑子里转磨盘,只是想放松度过一个美好的午后,黑塞也适合你。翻一翻《提挈诺之歌》,你会发现一个爱生活的人,喜欢拾掇自己的花园,喜欢画画,喜欢旅行。黑塞博览群书,当然也是为了生计,一辈子写了三千多篇书评类的文章。我一向喜欢读作家认真撰写的书评,论及古今中外的同行多能搔到痒处,且无学究气。黑塞的不少书评很耐读,只可惜数量太大,幸而前些年国内出了一个选本《书籍的世界》,感兴趣的不妨找来读一读。另外,黑塞也写诗哦!你要不要也品鉴一下。

(17)、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18)、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1881—1942)生活在19世纪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命途多舛的时代,动荡不安的世界,给他的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有着在不同战线上的两次经历:一次是站在德国一边,另一次是站在反德国一边。他在自己的回忆中曾说,他“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他所说的“地震最剧烈的地方”就是德国和奥地利。一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企业家家庭。他的父亲是犹太人,除了德语,还会说法语和英语;他母亲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从小就说意大利语,家族成员分散在世界各地。这样的家庭环境为茨威格掌握多种外语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茨威格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维也纳度过的。维也纳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1867—1918)的首都。这个老朽的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君主国,在世纪更迭时期,它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和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严重对立,政治上呈现一派颓败景象,但是首都维也纳却仍是处处歌舞升平,流光溢彩。这里汇聚了欧洲德意志、斯拉夫、匈牙利、西班牙、意大利、法兰西、弗兰德的各种文化传统,以及各种思潮和流派。这座城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把一切有着极大差异的文化熔于一炉,使维也纳成了欧洲著名的文化中心。当时文坛上群星璀璨,流派纷呈,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新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等文学艺术流派先后或同时崛起,奥地利文学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维也纳则成了现代派文学的大本营。前卫的“维也纳现代派”(又称“青年维也纳”)因倡导新的艺术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而名震一时,造就了奥地利文学的辉煌。巴尔、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施尼茨勒、穆西尔、弗洛伊德、施特劳斯父子、马勒、勋贝格……这些当时世界上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汇聚在这里,像群星闪耀在维也纳的上空,放射出熠熠的光辉。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指南,弗洛伊德的近代心理学则为现代主义文学转向内心提供了理论依据。茨威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学艺术的熏陶。他就读的中学是维也纳的一所名牌学校,以历史上德意志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1459—1519)的名字命名。他班上的同学对文学艺术都怀有狂热的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和新出版的报刊,了解新鲜事物,吸取新的营养。维也纳浓郁的多元的精神文化氛围,为年轻人文学才华的发挥提供了非常适宜的土壤,从思想修养上培育了茨威格作为欧洲乃至世界公民的种子。当时,中学生对正在兴起的势不可挡的现代主义潮流如痴如狂。里尔克23岁就有了很高的文学声誉和许多狂热的追随者,尤其是霍夫曼斯塔尔,这位十六七岁就写下了不朽诗篇和后人难以企及的散文的文学“神童”,对年轻的茨威格起了强烈的冲击作用。直到晚年,茨威格还深情地回忆起当时他读霍夫曼斯塔尔作品的感受:“总而言之,这位中学生、这位大学生所写的一切,如同水晶一般从内在深处散射出光彩,同时又显得深沉和炽烈。诗歌、散文,在他手中犹如伊米托斯山上芬芳的蜂蜡,紧紧地糅合在一起。他的每一篇诗作,从来都是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不落窠臼,人们总觉得在那前人足迹未至的道路上必有一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在神秘地引导他。”在这种文学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茨威格很早就开始文学创作,十六七岁的茨威格,不仅知道波德莱尔或者惠特曼的每一首诗,而且还能背诵重要的名篇。他16岁(1897年)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和小说,早年创作以诗歌为主。像这样文学上的早熟,不仅在马克西米利安中学茨威格的班上是这样,在当时维也纳的其他中学里也有类似的现象。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心里总有一种诗兴或写作冲动,这种在心灵中泛起的涟漪碰到适宜的环境,就产生出了一批文学“神童”。1900年,茨威格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哲学、德语文学和法语文学。学习期间,他将已经发表的诗选编成册,以《银弦集》(1901)的书名出版,随后又翻译出版了法国诗人的作品。作为诗人,茨威格基本上属于印象派,并带有世纪之交奥地利文学普遍存在的病态和颓废主义情调。他的诗歌轻柔飘逸,缠绵悱恻,蒙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诗的语言优美,音乐性强,但是创作态度非常严肃的茨威格对自己的作品十分苛求。《银弦集》虽然曾受到利里恩克隆、戴默尔和里尔克等当时著名诗人的赞扬,但茨威格本人却对自己的这部处女作很不满意,没有再版,其中的诗一首也没有选入后来自己的《诗集》(1924)。他认为,这部处女作里的作品还不成熟,那些诗句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亲身体验,而是“一些不确定的预感和无意识的模仿”,表达的只是一种“语言上的激情”。确实,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当时流行的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新浪漫主义等文学的熏陶下,过多地着意于形式的雕琢,有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也流露出“世纪末”的感伤情调。1904年,茨威格获得博士学位,结束了大学的学习。在此后的那些年月,旅行和创作是他生活中的两件大事。对茨威格来说,旅行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几乎每年都要到国外去旅游或演讲旅行,同世界各国的作家、艺术家进行广泛交往。1904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随后出版了诗集《早年的花环》(1906),以及剧作和传记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德国和奥地利的民族主义情绪相当普遍,许多人都陷入“爱国主义”的狂热中。但茨威格持和平主义立场,反对战争,主张各国人民之间友好相处。战争开始不久,他就在《柏林日报》发表《致外国朋友》的公开信,表示将来一有机会就与所有外国的朋友一起为重建欧洲文化而工作。信件发表后,有人对他“在这样的时刻和那些卑鄙下流的敌人为伍”进行谴责,但是正直的、有良心的人都给了他有力的支持。罗曼·罗兰致信茨威格说:“不,我永不离开我的朋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亦即魏玛共和国初期,德国和奥地利遭受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打击。商店像是被洗劫过似的,空空如也,饥馑和疾病到处在蔓延。通货膨胀在1923年达到顶峰,甚至出现过1美元等于10亿马克的天文数字,大街上人们拖着装满货币的小车去购物的情景更是司空见惯。这些,茨威格都亲历了,但是战后年代又是茨威格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虽然从来不干预政治,但是因为他有独立的思想,是犹太人和人道主义者,所以他的作品也被焚烧、禁止,纳粹还把他的著作钉在耻辱柱上,他的作品被当作“毒草”。奥地利的纳粹d徒也日益嚣张。1934年,茨威格在萨尔茨堡的住宅被搜查,于是他便决心离开奥地利,移居伦敦。在伦敦,茨威格虽然深居简出,但对欧洲的情况充满忧虑。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茨威格失去了祖国,奥地利护照被吊销,从此他开始作为“无国籍者”浪迹天涯,过着流亡生活。1940年,他和第二任夫人洛蒂获英国国籍,同年移居美国,1941年8月底又迁往巴西里约热内卢。他虽客居他乡,但心系欧洲。目睹法西斯猖獗、野蛮横行、理性毁灭、欧洲文明沦丧,他一生追求的人道主义理想遭到蹂躏,他变得烦躁不安,精神忧悒,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感到深沉的沮丧和绝望!1942年2月22日,他与夫人洛蒂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的寓所,以极其理智和平静的方式,有尊严地结束了宝贵的生命,以此来对灭绝人性的法西斯表示抗议。茨威格在他留下的绝命书《声明》中写道:“……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亦已自我毁灭,……要想再次开始全新的生活,那需要有特殊的精力,但是我已年过花甲,我的精力在流离失所、颠簸流浪的漫长岁月里已经消耗殆尽。因此我觉得还不如及时以尊严的方式来结束我的这个生命,结束我这个始终视精神劳动为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为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的生命为好……”二一方面,茨威格目睹了人类从高度文明倒退到原始野蛮之中,另一方面,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超越了以往千百年所创造的业绩。这样,那个时代就出现了令人奇怪的悖谬现象:既露出了恶魔般的狰狞面目,又创造了像是神明造就的业绩。这一切都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竭力开掘人类心灵的角落,用笔不断探询人生的意义。茨威格是著名的中短篇小说家,是心理现实主义大师。尼采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他的小说几乎都是心理小说。他的三部“环链”系列小说集分别写儿童、成年和老年时期三个阶段:《初次经历》(1911)写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少年萌动的心理,通过他们的眼睛观察成年人的两性关系,为儿童、少年打开了感情世界的大门;《热带癫狂症患者》(1922)写成年人的激情遭遇及其后果;《感情的迷惘》(1927)写激情对饱经风霜的人的折磨。这三部“环链”小说代表了茨威格小说创作的成就与风格。作家分别收入其他小说集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永不安宁的心》(1939)和两部未完成的长篇——《变形的陶醉》和《克拉丽莎》也都是心理小说。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说:“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并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片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茨威格对心理问题有着特殊的偏爱,谜一样的心理活动对他具有难以抑制的诱惑,因而毕生都在对这片心灵的海洋进行不知疲倦的、勇敢的探索。托马斯·曼在悼念茨威格时说:“他的世界声誉是当之无愧的,在这个时代的重压下,这位才华横溢的人,他的灵魂的反抗力垮了,这是很不幸的。我最佩服他的,是他善于把历史时期和人物形象从心理上和艺术上表现得栩栩如生的那种才能。”茨威格的小说最引人注目的主题,是对人的心理奥秘的探索:对女性心理的出色描绘和对激情的揭示,以及对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关注。另外针砭时弊和揭露纳粹罪行等贴近现实生活的社会题材,虽然不是作家创作的主要方面,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茨威格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的心理活动的奥秘,那么热衷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弗洛伊德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弗洛伊德是茨威格最亲密的朋友之一。茨威格十分推崇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认为它向人们指出了进入人的灵魂、探索人的深层心理之路。他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里曾多次提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原始欲望,并对弗洛伊德勇往直前地向当时被列为禁区的“那个人世间隐秘的性冲动世界”进行探索表示由衷的钦佩。弗洛伊德研究的潜意识的原始欲望在茨威格笔下就是激情,也就是本能冲动。他总是喜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烛幽洞微,去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发现他们不曾示人的一面。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受到激情的煎熬和驱使,而且一辈子都在喝潜意识的激情所酿成的苦酒,有的还导致悲剧性的结果。茨威格善于洞察和表现女性内心活动,在塑造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堪称独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最典型地呈现出茨威格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弗洛伊德的影响也最为明显。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位陌生女子身上所焕发出来的激情-情欲,就是“本我”或者潜意识中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女主人公的信写得缠绵悱恻,情意缱绻,如怨如诉,袒露了一个女子最隐秘的心理活动。小说巧妙地安排在两性关系上,把爱情写得非常纯洁和崇高,不但彰显出茨威格高超的写作技巧,也反映出作家纯清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情操,难怪我国作家刘白羽读后禁不住惊呼:“真是一部惊人的杰作!”这部作品“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高尔基深受震动,而且“激动得难以自制,竟丝毫不感到羞耻地哭了起来”。《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C夫人,一时抵挡不住激情的冲动,从对赌徒的一时委身转变为真诚的爱,愿意抛弃一切,追随所爱的人走向天涯海角。谁知她的无私奉献换来的却是赌徒的辱骂。这二十四小时的经历像梦魇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她在后半生一直背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过着行尸走肉似的生活。小说对潜意识心理的描写令人叹为观止。高尔基认为,这篇小说比茨威格的其他小说“更具匠心”,他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来描写妇女”的。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这篇小说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不同凡响的细部特写,尤其是对赌徒的手的下意识动作的描写,更是精彩绝伦:“两只手,我从未见过的两只手,一只右手和一只左手,像两只横眉竖目的猛兽交织在一起在那里厮拼,互相伸出爪子,朝对方身上狠抓,于是指关节便发出砸干核桃时的那种咔嚓声。这两只手……长得出奇,又细得卓绝,绷得紧紧的肌肉宛如凝脂,指甲白皙,指甲尖修剪得圆圆的好似珍珠轮叶……”当掌盘人高喊“彩门”的瞬间,“两只手突然互相松开,就像两只同时被一颗子弹击中的猛兽。两只手一起瘫落下来……它们每块肌肉都是一张倾诉心曲的嘴,可以感到几乎每个毛孔都在发泄激情。随后这两只手在绿色赌台上摊放了一会儿,就像被波涛冲上海滩的水母,扁平,并且没有一点儿生气……”茨威格将这位年轻赌徒的全部激情都聚焦在他的这双手上,刻画得惟妙惟肖,卓荦冠群,成了世界文学史上最精彩的亮点之一。故事的主角,满头银发、娴静高雅的62岁英国贵妇人,20年前在蒙特卡洛的赌场被赌徒的这双手所迷住,演绎出24小时之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故事。弗洛伊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弑父》(1928)这篇文章中,论述了茨威格对赌徒的这双手的描写,并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作出阐释,认为小说中赌瘾是手淫的替代物,C夫人等同于母亲。年轻赌徒(与C夫人的儿子同岁)幻想:倘若母亲得知手淫会带给我很大危害,她一定会让我在她身上获得种种温存,以救我于危境之中。而母亲则将爱情无意识地转移到儿子身上,在这个未设防的地方命运将她攫住了。我们尽管可以不认同弗洛伊德的分析,但他的这篇文章无疑为茨威格这篇小说之闻名于世界给力不小,这是不争的事实。《恐惧》也是以引人入胜的心理描写著称。女主人公伊莱妮红杏出墙,遭人跟踪和敲诈,度过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精神濒于崩溃,最后丈夫原谅了她,对她更温柔体贴。茨威格写激情-情欲的女性小说还有很多,难怪我国作家那多惊叹,茨威格“对女性心理的分析,已经近乎走火入魔”。茨威格写激情冲动的不仅是女性小说,有些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中同样也有瞬间爆发的激情遭遇,《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中,那位饭店跑堂的卧轨殉情就是一例。《国际象棋的故事》中,B博士在下棋过程中下意识地哆嗦的双手和忘我的神情就是其身上激情瞬间被激发出来的表露。由此可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耽于某种思想的偏执狂。茨威格坦言:“我平生对患有各种偏执狂的人,一个心眼儿到底的人最有兴趣,因为一个人知识面越是有限,他离无限就越近;正是那些表面上看来对世界不闻不问的人,在用他们的特殊材料像蚂蚁一样建造一个奇特的、独一无二的微缩世界。”(《国际象棋的故事》)茨威格喜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烛幽洞微,去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受到激情-情欲的煎熬和驱使,一辈子都在喝潜意识中激情-情欲所酿成的苦酒,有的还导致悲剧性的结果。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小说像是精确的心电图,记录着主人公心灵颤动的曲线。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抵抗不住命运摆布的人物,茨威格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本能冲动对主人公行为方式的支配作用,以及对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关注少男少女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心理,是茨威格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他探索人的心理奥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青春前期到青春期是人生旅程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他们的心理最为敏感,对成人世界,尤其是对两性关系怀着恐惧、羞涩与好奇。在茨威格眼里,儿童少年朦胧的性意识的觉醒似乎是他们必行的“成人礼”,有了“初次经历”,揭开爱情这个“灼人的秘密”,青少年就打开了感情世界的大门,“下意识地感到自己已经处在童年时代的边沿”,“童年就要慢慢消散在那雾蒙蒙的天际了”(《灼人的秘密》),就会“从舒适欢乐的童年一下掉进了深渊”,一下就“长大了好几岁”(《家庭女教师》),这样,儿童少年就跨进了成人感情世界的大门。《灼人的秘密》《朦胧夜》《家庭女教师》和《夏天的故事》,甚至《生命的奇迹》等都是描写少男少女青春萌发期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生理变化的。在世界文学史上,像茨威格这样对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给予那么大关注的作家并不多见。茨威格这一题材的小说大多写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这与当时奥地利的社会状况不无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内心产生骚动不安,对两性问题感到神秘好奇完全是正常现象,社会和学校理应通过性启蒙教育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人们都小心翼翼地回避性的问题,认为它是造成不安定的因素,有悖于当时的伦理道德。青年男女很少有无拘无束的真诚关系,他们的正常交往也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种种限制。年轻人郊游或聚会时,女孩子总得有母亲或家庭教师的陪伴。在这种情况下,茨威格对青春期青少年心理所做的细致入微的研究和真实生动的描绘,不啻是对当时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和奥地利学校教育的有力批判,是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忽视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的严肃控诉。弗洛伊德学说虽然为茨威格的创作开辟了心理描写的广阔领域,但是毋庸讳言,弗洛伊德对茨威格的创作也有某些负面影响。由于茨威格的作品表现的大多是激情-情欲及其后果,往往游离于时代、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仿佛作家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里,减弱了作品的时代感和现实感。过多的心理描写也使有些作品显得拖沓、重复。但是茨威格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不可能不受到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创作了一批直面现实、针砭时弊、反战、揭露和批判纳粹罪行的作品,而且写得极其深刻,精彩感人,如《看不见的藏品》《日内瓦湖畔的插曲》《巧识新艺》《旧书商门德尔》《桎梏》《国际象棋的故事》等。《看不见的藏品》是一篇针砭时弊的小说。酷爱艺术的老林务官倾其所有,逐年收藏了一批艺术珍品,后来,他的眼睛瞎了,在战后饥荒年代,为了活命,他的家人只得瞒着老人出卖这些价值连城的藏品。虽然每件藏品能卖得一笔巨款,但在货币贬值的年代,转瞬间,卖得的巨款就变成了一堆废纸。这些描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食品匮乏、饥馑严重、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社会情况的真实写照。对于人民的苦难,茨威格充满同情和爱心,这篇小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茨威格的小说一般很少交代人物和时代背景,给人作品有点儿游离于生活的印象。《桎梏》和《国际象棋的故事》等是作家直接针对时政的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前者是一篇反战小说,后者抨击法西斯对人们的精神迫害,完成于1942年初,在作家自杀前不久。为了创作这篇小说,茨威格专门买了一本国际象棋棋谱来学习研究,并和夫人一起按棋谱上的名局摆棋。由此也可窥见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之一斑。三与19世纪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等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不同,茨威格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不是无情揭露,残酷解剖,而是怀着巨大的同情和温馨的包容与爱心叙述人物的遭遇和不幸。对律师瓦格纳的妻子依莱妮和年轻的钢琴家发生的婚外情,非但没有“围观”,还给予了温馨的谅解(《恐惧》);那位满头银发的C夫人当年委身于赌徒还遭到辱骂的痛苦经历,丝毫没有受到耻笑和鄙视,还赋予她的行为以高尚的动机,对她的所作所为给予了真诚的理解和同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饭店跑堂对伯爵夫人一见钟情,竟以殉情来了却自己无法实现的心愿,作家并没有嘲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是对他表示同情和惋惜(《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作家把无私奉献的爱、坚忍不拔的品性、不卑不亢的自尊等这些人类的美德都赋予了这位陌生女子,以此来与“上等人”的生活空虚和道德败坏相对照……这样的例子在茨威格的作品中俯拾皆是。茨威格始终坚持人道主义理想,对人,特别是对“小人物”、弱者、妇女以及心灵上受着痛苦煎熬的人充满同情和爱心,对主人公的遭遇和不幸,对他们人性的缺憾和弱点给予真诚的谅解和宽容,对他笔下的人物都给予人道主义的同情、理解、包容、宽恕和关爱,显示出作家那颗金子般的心。茨威格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这样更便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的作品中虽然出现第三人称叙述者(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但小说的主体部分仍然是主人公的自述。茨威格的作品,语言富于音乐性和韵律美,结构精巧,故事引人入胜,情节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想,心理描写和分析极为细致,景物描绘十分出色,擅长“戏中戏”的技巧,读后能给我们留下一些隽永的回味。这一切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这些艺术特色也很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所以在我国,“茨威格热”一直经久不衰。最后还想说几句关于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和戏剧作品的话。茨威格的传记文学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推崇。他以《世界的建筑师》为总标题的三部传记系列小说《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1920)、《斗恶魔——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1925)和《三诗人——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1928)创作上也不囿于传主经历线性发展的外在现实,而是将心理分析的解剖刀直接切入人物内心,以传主的激情为主线,从人性的层面细致而又满怀激情地刻画传主的人格形态、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揭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他的其他传记作品,如《罗曼·罗兰》(1921)、《约瑟夫·富歇》(1929)、《玛丽·安东内特》(1932)、《玛丽·斯图亚特》(1935)和《巴尔扎克》(1946)等也都以心理描写为主。可以说,茨威格的传记小说是一个个人物的精神画像。茨威格还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写了大量有名的剧作并在欧洲著名的大剧院上演,如《泰西特斯》(1907)、《耶利米》(1917)、《沃尔波纳》(1926)、《穷人的羔羊》(1929)、《沉默寡言的女人》(1935)等。可是,人们在谈到茨威格时往往忘记或忽视他在戏剧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19)、奥地利人斯蒂芬·茨威格,著名小说家,而且不仅仅是小说家,他的一部又一部传记,一般人一生中能弄出一部,而且还能弄出那样的水平,也就不错了。斯蒂芬·茨威格不仅是小说家和传记作家,这本《三作家》的《德译英原序》告诉人们:“茨威格在欧洲大陆评论界的领袖地位无人匹敌,连高尔基和罗兰这样的人都承认其高超的艺术修养。”

(20)、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3、茨威格作品集

(1)、BriefeinerUnbekannten

(2)、它们像是一个个小窗口,当透过某个窗口窥见令你惊艳的景致时,你可以以此为入口,去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史实、知识,踏上寻找心中向往风景的旅程。

(3)、茨威格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这个时代的弃儿,最终以自杀抗议屠杀,以此作为与那个世纪最后一搏,在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二十世纪奏出了一曲绝响,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哀惋。

(4)、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5)、茨威格自杀之前,德国法西斯上台,纳粹分子陷入狂热状态。他们焚烧进步作家和犹太作家的书籍,以表示对法西斯主义的信仰,对元首的忠诚。大批进步人士,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作家受到迫害,关进集中营,或被迫流亡国外,德国国内一片白色恐怖。

(6)、茨威格最擅长的莫过于心理描写。无论是上面提到的这几部中短篇,还是他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茨威格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细致入微,尤其是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及其心理的揣摩令人叫绝。

(7)、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8)、国内的很多读者阅读黑塞是从《荒原狼》开始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他的代表作,当然,并不是说其他的作品不重要。 

(9)、一本书的出版竟成为了“事件”。虽然此书在豆瓣的短评至今居然有惊人的二百八十条之多,然而我依旧怀疑此书最后有多少人真正读完。我其实更感兴趣的是这样一种文学读者的“生态”。

(10)、海涅的诗名之盛盖过他作为散文大家的身份,正如很多人不知道李商隐也是一位擅写四六文的圣手。

(11)、这是我目前读过的最精彩的短篇小说,茨维格是有多细腻才能把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下的内心活动把握地如此之好,读起来感同身受。

(12)、今天带我们走进德语文学的是南京大学德语系钦文老师,他给出的德语文学导引,会让我们认识不一样的德国作家与德语文学。

(13)、在德国历史、政治与经济的强大存在下,“德语文学”是时常被人遗忘的一部分。但是,卡夫卡、茨威格、海涅、黑塞……德语文学有无数闪耀的群星,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夺目的光彩。

(14)、在经典的人物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里,茨威格带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种风格。他选取了历史上的十四个瞬间,将丰富的细节和充沛的情感填充到构成这些历史性瞬间的每个人物身上。

(15)、除了《人类群星闪耀时》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两本最为广大读者所知的两部作品,在这套《茨威格精选集》中还收录有小说集《昨日之旅》(包括《情感的迷惘》《旧书商门德尔》《昨日之旅》等八篇),《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包括《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等八篇),《象棋的故事》(包括《看不见的藏品》《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等共八篇),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以及作家和历史人物传记《三大师传: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三作家传: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等八部茨威格代表作品。

(16)、说了这么多“闲话”,才准备进入“正题”。不过闲话却也不闲,且容我再辩解两句。一来无非是说几句一直想说的话,让读者朋友对德语文学不要那么“敬畏有加”,要知道上面两个例子里的那种“热爱”多半也是出于一种对神圣的“敬畏”,其实大可不必。

(17)、与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是,黑塞并不是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直接描写来塑造主人公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矛盾,而是深入人物的内心深处,让哈勒尔进入灵魂深处,近乎无休止地自我剖析,将他逼到神经崩溃的边缘。

(18)、“我不埋怨你,我爱你,爱你的感情炽烈、生性健忘、一往情深、三心二意。我就爱你这么一个人,以前是这么一个人,现在还是这么一个人。其实你早就回家了,我从你灯火明亮的窗口可以看出,但你没有写信给我。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也没有收到过你的一行字,我把我的整个一生都献给了你,可我却没收到过你的一行字。我等着,像个绝望的女人一样等着。可你没有叫我,一行字也没有写给我……一行字也没有……”

(19)、大师为大师而写的传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本身就是无比璀璨的名字,茨威格选取他们的典型特点,勾勒出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被誉为独具特色的“小说家的心理学”著作。

(20)、《昨日的世界》回顾了茨威格的一生,从童年求学到漫游欧洲,与无数文化名人的交往,亲眼见证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洲文化、艺术与文明一段黄金爆发期,以及世界大战带给他以及一整代欧洲人的幻灭:

4、茨威格代表作小说集是什么

(1)、他的初恋是在大一期间。一天女友感冒发烧,想吃楼下小饭店的馄饨,他一边玩着“王者荣耀”一边“王者”般的口气说,没看正忙着啊,钱在桌上,自己下去吃吧。女友踟躇了好久,临下楼说了句让他至今后悔无比的话,我们分手吧。

(2)、苏特尔是瑞士人,在欧洲混不下去的他,来到当时还并不发达的美洲闯荡。

(3)、“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里,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4)、小说和人物传记之外,特别要推荐一下茨威格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

(5)、一个人可以这样完全忘记时间、空间与整个世界,这个认识,使我受到空前绝后的感动。这一小时,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集中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上。

(6)、前些年,类似的一个例子是《里尔克诗全集》的出版,主要译者是已故的陈宁先生,不过在圈内,其网名Dasha更为人所熟知。为了翻译里尔克,陈先生可谓竭尽所能、义无反顾,对已有的中文翻译都不满意,自信地认为只有自己才是诗人的知音。可惜天不假年,倒在了终点线前,全仗好友整理译稿并补译法文部分《里尔克诗全集》才得以出版。

(7)、本期书单文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提供。编辑:高贵兵。

(8)、《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借助茨威格的笔,“陌生女人”向那个自己爱了一生、对方却只和她有过两晚春宵交集的浪荡才子,说出了心中纯粹、澎湃的爱恋:

(9)、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尊称列夫·托尔斯泰为“俄罗斯大地上的宝贝”,用现在的话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的男神,这位大作家不仅在生前就开始影响中国读者至今,而且他与中国发生过直接的联系,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非常感兴趣,翻译过墨子的作品,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提到怀着敬意提到中国,还和中国人有直接通信。

(10)、“这是我最近的作品,”说着他揭去盖在上面的湿布,就露出一个女性的半身像来,神采焕然,那是用泥土塑的。“我觉得这已是完工的了。”

(11)、Tips:仅限一条生活馆新用户领取使用一次

(12)、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13)、这部极具文学性的真人“回忆录”里,充满了许多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茨威格在这本书中写了自己60年间的故事,几乎也是欧洲六十年间的变化,作者是一位见证者,更是一位耐心的记录者,茨威格向我们娓娓道来,犹如一位衰老的智者在向世人讲述那些沉睡的岁月。

(14)、伟大的历史叙述者,却无法记录下自己一生。或许就如他自己所说:

(15)、据我所知,被茨威格所打动的女性读者更多,当然,纯文学的主要受众也是女性。作为男性作家,能够如此了解女性心理,这种本领甚至也让不少女作家折服。当然,作为男性,《马来狂人》《象棋的故事》里男主人公的病态心理描写也叹为观止。

(16)、我在学校里承担一门通识课,学期之初总会问问选修这门课的大一新生之前读过哪部德语文学作品,《荒原狼》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品之而且读过的同学大多会热切地分享他们的心得。难道是他们早熟么?不,这是一部同样可以打动年轻人的作品。

(17)、而他余生就一直在法院附近晃悠乞讨、奔走告状,却遭到更多人的戏耍、愚弄。死的时候,怀里还揣着那份申辩书,为了那至死不可得的公正。

(18)、一扇忘记关的小门,竟直接导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

(19)、茨威格用一种诚实的态度对待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当他发现世界已变得容不下自己信仰时,便毅然选择离开。

(20)、《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5、茨威格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

(1)、25岁的时候,我在巴黎一面研究,一面写作。那时发表的文学作品,已有不少人赞美;其中有些连我自己也很喜欢。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总觉得还可以更加完美一些,虽则自己不能决定短处究竟在什么地方。  

(2)、从皇帝拿破仑到南极探险家斯科特,从“逃犯”航海家巴尔博亚到创作出《马赛曲》的普通小兵鲁日,茨威格的目光不只是朝着那些功成名就身居高位的大人物,他同样看到了更多平凡小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他用一个个故事,向强者致敬,向失败者还以其应有的尊严。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作家茨威格追求一生的精神品质:平等,尊重,美。

(3)、我的驳辩说完之后,维尔哈伦欣然地拍拍我的肩头。“我明天就要去拜访罗丹先生,”他说,“跟我同去。凡像你这样的钦佩他的人,就有权利跟他会会面。”  

(4)、大学毕业的王华,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绚烂的梦想,匆匆踏进了万花筒般的世界。王华大学营销管理专业各门功课全是A+,毕业后选择经商,他自己认为是最恰如其分的人生首选。于是,他在最短的时间里筹集了20W资金,便直奔广东沿海。

(5)、依旧还是念着年轻读者,接下来要推荐的是黑塞。 

(6)、进入新京报书评周刊“茨威格精选集”购买页面

(7)、在《三大师》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茨威格怀着强烈的激情写成的。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他在致赫·黑塞的信中称,这本书凝聚着他三年的劳动和心血。

(8)、不幸的是,此宣判不仅无法执行,反而掀起更大的风暴——法院被烧毁,被告们结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将苏特尔家里洗劫一空,逼得他大儿子开枪自尽,又残忍谋杀了他的二儿子和小儿子,就连苏特尔本人也差点丧命。

(9)、茨威格喜欢在小说里剖析人物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女性的心态,高尔基也因此认为茨威格是“世界上最了解女性的作家”。

(10)、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强说,张玉书先生翻译的《茨威格小说全集》正在编辑的过程中,预计今年4月上市,可惜他再也无法看到了。

(11)、(老朋友)请点击右上角,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12)、嬉笑怒骂的风格同样体现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与《论浪漫派》之中,虽然这两部作品算是学术普及著作。

(13)、你是我的一切,而别人只不过是从我生命边上轻轻擦过的路人。

(14)、他就捡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质小刀来。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使像身的肌肉产生一种更细腻的光泽。老人的手指活泼起来,眼睛里放着光芒。

(15)、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

(16)、主人公哈勒尔怀揣青年时代积极有为、造福人类的理想,却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格格不入,他的人道主义却招来众人的嘲讽谩骂,生活的时代道德沦丧,文化堕落,他因此痛苦不堪,找不到出路,就像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在这个世界,我没有一丝快乐,在这样的世界,我怎能不做一只荒原狼,一个潦倒的隐世者”。

(17)、茨威格笔下的主人公,往往被一种激情驱使,几乎囊括了人类情感中全部暴烈的情绪:嫉妒、虚荣、爱慕、憎恶、仇恨……而他总能通过绝不乏味的大段心理描写,将这些生活中少见的癫狂与病态深化,带领读者跟随主角走过复杂跌宕的心路历程,让再理智的人,也不得不信服它的合理性。

(18)、复赛终评以阅读量,点赞数和赞赏为依据,所占比例为30%。作品质量为70%。

(19)、当然,如果我们知道茨威格与弗洛伊德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新的心理分析学说在当时的资产阶级市民阶层中已有了不少信徒。虽然施尼茨勒收到的影响更大,但事实上茨威格也相当自觉地使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去剖析作品中的各个人物。正因于此,许多看似古怪甚至病态的心理便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读者也渐渐将自己代入作品人物之中,不知不觉间“移情作用”发生了。

(20)、他们无法体会我们这代人或者更上一辈在遭遇卡夫卡时受到的强力冲击感。那种无明显主线、无激烈冲突的故事,没有对故事和人物背景不厌其烦地交代,没有铺张的环境描写,没有繁复的心理刻画……传统的叙事套路和技巧被弃之不用,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通过事件和行为来体现,与细节的精确把握相对的是,作品整体像一座烂尾的建筑,事件与事件之间、事件与人物行动之间无法用传统的因果关系来解释,甚至在事件和进程之间也是脱离关联的。

(1)、“淘金的人像黑压压的蝗虫般涌入这片繁荣的土地。他们是一群无疆而野蛮的乌合之众,不认法律,只认拳头……

(2)、“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

(3)、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扩展资料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4)、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5)、茨威格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很深,他的小说以带有精神分析印记而出名,他擅长于探究人们的内心世界。

(6)、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比如我们曾经在课文中学到的《列夫·托尔斯泰》便是来自他的手笔。茨威格的作品有哪些茨威格的代表作:《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三大师》、《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出游》、《艾丽卡·埃瓦尔德之恋》、《情感的迷惘》、《三位作家的生平》、《变形的陶醉》等。

(7)、前阵子,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的《梦游人》中译本出版,便在小范围内引起了一阵“狂欢”,不乏“中国近二十年间文学翻译和出版领域的重大事件”、“比肩《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的巨著,启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经典,昆德拉、富恩特斯竞相效仿的榜样”、“中国读者望眼欲穿的文学等候”之类的文案,而译者则是“一个推崇昆德拉的小镇文学青年,以一己之力耗十年之功翻译而成”。

(8)、我的朋友王华,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铁粉。按他自己的说辞,之所以对老茨如此膜拜,是因为茨老爷子曾说过: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也就是说,人生所有的遇见,是以代价为前提的。王华觉得茨威格的话很灵验,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每一次遇见,都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9)、说起德语文学,国内读者一般的印象都是枯燥、晦涩。这里的“一般印象”未必是自个儿阅读得来的,我猜多半是道听途说。不管怎么说,这个“印象”一旦确立,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德语文学的传播。 

(10)、《人类群星闪耀时》是永远的畅销书,大概这也要归功于心理描写吧。当然,如果把《昨日的世界》里的维也纳和欧洲也视作人的话,那么这本书也是一部心理分析作品。

(11)、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粉碎了茨威格的精神家园,他在《昨日的故事》里写道:

(13)、读者在下单购买本期书单时,输入优惠码“7U6B8G”,即可享受“100-20”满减优惠。优惠码只适用于购买本书单的图书。

(14)、这三位小说家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领域。巴尔扎克是社会的世界,狄更斯是家庭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和万有的世界。把这几个领域相比较便显出了它们的差异,但从不能用价值判断来重新解释这种差异,或者以个人的好恶去强调一个艺术家的民族因素。

(15)、我悟到遗忘一切其他事物,集中意志以求工作完美的这种热忱,就是我过去所缺乏的。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这是成功的秘诀。我现在知道,舍此以外便无神妙的方法了。

(16)、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