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思想精髓精选119句

admin 句子 2023-10-17 11:48:09

王阳明思想

1、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1)、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

(2)、这警示人们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3)、在提出“致良知”说之前,王阳明曾经陆续提出过三种学说,即静坐说、明镜说和立诚说。这三种学说虽然各有局限,但是都为“致良知”打下了基础。所以,若想了解阳明心学,我们不可不知阳明思想的发展路径。

(4)、至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之说,则表现了一个儒者的人间关怀, 反映了与佛教有别的儒学精神发展方向,依然是成德的工夫所要达致的目标,能够提供丰富的现代性诠释学意义,可以通过创造性的转化来丰富人类解决现实生存困境的思想资源和力量。

(5)、   在本书解读之前,为了让大家对王阳明哲学思想有个基本了解,我们首先介绍王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6)、若将王阳明晚年时期的“致良知”说和上文中的“明镜”论做比较,我们会发现提倡“明镜”论时的阳明心学更接近神秀的思想,而提倡“致良知”说时的阳明心学则更接近慧能的思想。提倡“明镜”论时的阳明心学认为“心”和镜子一样,需要打磨,才能廓清私欲;而提倡“致良知”时的阳明心学认为“心体”是主体性的,可以自主性地运动,通过“心体”自身的运动就可以克服私欲。“明镜”意味着澄明的“心体”,王阳明在壮年时提出“明镜”论,将“心体”(也可称为“真性”)喻作“明镜”,这其实为他晚年创立“良知”说埋下了伏笔。一旦他悟出“心体”具有主体性,且可以自主性地运动之后,自然就会悟得“良知”说。

(7)、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说为理路脉络发展出来的致良知学说,乃是以简易直截的方式直指本体,并将之前各种成德的方法都纳入了工夫的范畴,而更能显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心学思想特点。

(8)、孟子认为,人人有良知良能,这个良知良能就像是我们的四肢一样,先天地存在我们的内心。在宋程朱理学之后,王阳明在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理论影响下,王阳明在历经人间的无数的艰难险阻之后,在茫茫大荒的贵州龙场悟道,开创了他的心学理论。

(9)、在龙场期间,阳明建造了龙冈书院、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聚徒讲学,培植后进,弦歌不辍。阳明在贵州不只是悟道、讲学,他与这里各民族、各阶层的人物相处,播撒中国文化的种子,以仁德感化四方。阳明认为,天下没有不被感化之人,应邀写了《象祠记》。他尊重少数民族,尊重其上层人士,又坚持原则。对待少数民族,《礼记·王制》说:“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异其宜。”儒家的这个主张很有道理。

(10)、“明”人“明”诗|王阳明儿时的怪梦,多年后竟然成为现实?

(11)、向时未见得向里面意思,此功夫自无可讲处。今已见此一层,却恐好易恶难,便流入禅释去也。昨论儒、释之异,明道所谓“敬以直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未。

(12)、王阳明是继承儒家的思想的,并不是道教。他仅仅是在年轻时钻研过道教、佛教。

(13)、嘉靖年间,民众暴乱久久不能被平复,于是有过平叛战乱战绩的王阳明被派上战场。经过王阳明的排兵布阵,战乱很快被平定。战乱被平定后,王阳明本来就有的肺病日益加重,于是便向皇上请辞请求告老还乡,但没等得及皇上批复,王阳明就先自己回了家乡养病去了。后来不久王阳明就病逝了。

(14)、继“良知说”与“良知教”之后,阳明最后又应弟子钱德洪、王龙溪之询问,在家乡绍兴天泉桥,提出了有名的“四句教”,史称“天泉证道”。

(15)、王阳明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总之,王阳明的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阳明学派,流行达150 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因素,则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界颇有影响。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传习录》最为典型。

(16)、圣人之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一心仁则天下万物一体皆仁。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心圣,则圣人自可学而达之。

(17)、(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18)、在《传习录》上卷中,王阳明曾借用“明镜”来比喻实践修行的重要性,他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故圣人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功夫。”

(19)、 还有,尼采说“哪里缺乏意志,哪里就急不可待地需要信仰”“意志是自主和力量的最重要的标志”,王阳明的心学和尼采的对话可能更接近、更直接。

(20)、正是在兼具“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基础上,阳明将良知视作是天地之心、宇宙之心。良知赋予了天地鬼神万物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价值意义的创造本源和主宰力量,具有绝对性和根源性。人因为有此良知,就可以和天地宇宙会通,可以充当宇宙天地之心,从而肩负起协理宇宙天地万物的责任。正因为良知如此重要,所以阳明断定:“‘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2、王阳明思想精髓

(1)、一方面,良知本体的至善性、绝对性和普遍性为人们的道德践履和成圣成贤的追求提供了内在根据和根本保证。“人胸中各有个圣人”、“人人皆可成尧舜”的道德洞见,能有效促使道德主体挺立,激发道德理想追求。

(2)、王阳明所说的为学头脑包括存天理、去私欲,体认未发之中,省察克治,等等。其中的关键点就是,促使心体发挥作用。对王阳明而言,心体作用的终极目的即为立诚。王阳明曾以树根与枝叶来形容诚意与其他功夫,该比喻极为贴切。诚意为根本之功夫,其他任何功夫皆应出自诚意,如此才有存在的价值。

(3)、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在“致良知”在知和行关系上发展。“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为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即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因此,知行合一反对那种只说不做的假道学,不行就不是真知,无疑有其深刻意义。 

(4)、释文:没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人,知道而不去做的人,那是因为不知道。

(5)、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贵州大学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老师的文章《阳明学说精义与时代特色》。

(6)、回翔瞻顾,取鉴前贤,今天的人类已步入了文明对话的又一重要轴心时代,研究王阳明及其后学不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将来的发展,以激活一切可供利用的思想文化资源,以涵盖东西方文化经验与智慧的宽广胸襟来谋求人类问题的解决出路。

(7)、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8)、人生下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之所以有不好的习惯,都是在后天生长环境中养成的。

(9)、有网友说,大道理人人都懂,知易行难,知而不行,其实就是没有认识到,如果真正懂得了,谁人不行?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能做到两者合一者,无一不是成功之人。

(10)、要认识伦理纲常的理,就是所谓的致良知,就要用心中去体会,将自身先天的良知付诸于道德实践。

(11)、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

(12)、    作者蔡仁厚为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师承当代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之门逾四十年。历任台湾各大学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蔡仁厚先生对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有极深厚地研究,著有《孔孟荀哲学》、《孔门弟子志行考述》、《墨家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宋明理学》(北宋篇、南宋篇)、《王阳明哲学》、《新儒家的精神方向》等书。

(13)、王阳明的“静坐”说并不是只专注于“静处无事”时的修行,同时也没有忽视“动处有事”的功夫。王阳明曾说:“所谓知得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入神也。”

(14)、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5)、“静处体悟,事上磨炼”,字数虽少,但字字珠玑引人深思,世称圣人的他以其心学令人崇拜,跨越千古仍大放异彩,存于生活每一角落。

(16)、而依据传统丰富的心性学说思想资源,结合我们的实存感受和生命关怀智慧,辅以必要的现代科学观察手段,开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既契理又契机的“新心学”(精神哲学),显然也应该上升为一代学人的主体自觉意识,成为重新寻找人类安身立命之道一大重要时代主题。

(17)、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三是致良知。这构成了王阳明心学大厦的三个基柱,但最为核心的还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

(18)、由王守仁创立,心学门人认定,心学是传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属儒家正统。学术界普遍认可,心学在宋代新儒学的基础上,承程颢和陆九渊的主要思想,与朱熹理学多有差异,集明朝儒学之大成。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有:

(19)、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20)、    关于王阳明先生,我们在《王阳明》大传里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之一;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等等。

3、王阳明思想的意义

(1)、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2)、阳明坚持儒家的宽政主张,以佚道使民,强调官员要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虽劳不怨。他勤政守职,视民如伤,治庐陵时,辟城中火巷,绝镇守横征,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3)、从《传习录》看,阳明在论及知行关系时,有一个反复申明的观点,叫做“知行本体,原来如此”。他本人有时候又将“知行本体”称为“知行之体”、“知行体段”。究竟什么是“知行本体”呢?这四个字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如阳明所说:“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这里的“本体”,就是本来面貌的意思,“知行本体”也就是指知与行互相联系、互相包含、本来一体;知行分离,也就背离了知行的本来意义、违背了知行本体。第二层意思,阳明又说:“‘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这里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良知良能。二者相较,后一种“知行本体”的含义无疑更为根本。

(4)、   知不仅是“知道”,更有“良知”之意!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把“知”与“行”看作一个统一的过程。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6)、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源自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王阳明进一步发挥,认为良知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人人可以“致良知”,“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认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人们通过自身的修炼也可以达到,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理就是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自省,靠实践,即“知行合一”。

(7)、圣人之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一心仁则天下万物一体皆仁。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心圣,则圣人自可学而达之。

(8)、阳明学绝不仅仅属于中国,也绝不仅仅属于古代,恰恰相反,它作为东亚诸国共同的思想资源,在各国近代化进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9)、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应该用行动去实践它。若实践符合这个道理,那“知”就是真知;若实践与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    

(10)、在流放途中,阳明曾被刘瑾派出的刺客追杀,家人也可能遭到未知的迫害,这些都不断刺激阳明去思考生死大问题。他不断地自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即圣贤该如何面对这样的艰难困苦,安顿自己的身心性命呢?他收摄精神,日夜作息,群居独处,都力求澄清杂念,不肯妄言妄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专一。这样的自我锻炼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使他参透了“格物致知”之旨。阳明终于打通了长期横阻在为学目的和修养功夫之间的关隘,悟通了“物之理”与“人之心”之间的关系!这一悟,史称“龙场悟道”,又叫做“龙场顿悟”。阳明在龙场通过“澄默静一”的修习而超脱了生死之念,同时还悟出了“格物致知”之旨。次年,阳明又推进了自己的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说法。

(11)、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2)、贵阳孔学堂作为贵州省的文化殿堂,一直致力于阳明学的传承、发展与传播,阳明文化系列讲座的推出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阳明心学研究院的设立吸引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各大高校专家学者入驻,举办与王阳明相关的活动更是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此次与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共同承办“传习社文化沙龙·名家讲座”,邀请楼宇烈教授解读《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更加推动了王阳明哲学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13)、他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14)、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15)、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16)、 第二个层次,就是历史文化的层次。作为当时思想解放的潮流,王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性,把人的进取心、执行力释放出来。阳明心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潮流之下,顺应时代产生的,并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

(17)、若驳杂未去,其间固自有一点明处,尘埃之落,固亦见得,亦才拂便去。至于堆积于驳蚀之上,终弗之能见也。此学利困勉之所由异,幸弗以为烦难而疑之也。

(18)、希做圣贤而无望,阳明难免转向其他途径。按照同时代大儒湛若水《阳明先生墓志铭》所说,这一时期的阳明经历了“五溺”,即: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任侠之习,是指扶危济困,重承诺,讲义气。骑射之习,是指骑马射箭,排兵布阵。阳明最为佩服诸葛孔明与伏波将军马援,学前者活用兵法,学后者立志“马革裹尸还”。辞章之习,是写八股,应科举。神仙之习,是学习道教长生之学。佛氏之习,指阳明还曾爱好佛学,有不少诗词流露出他的这一向往。在正统儒家看来,这五种学问都不是关于身心性命的根本学问。但需要指出的是,从成贤无望后转向佛老可以看出,阳明对人生根本价值、如何安顿身心性命等重要问题的思考显然是积极而且迫切的。“五溺”阶段实际上酝酿着后来巨大的哲学突破。这一突破,就发生在贵州龙场。

(19)、贵州龙场悟道正德元年(1506年),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的王阳明,上疏批评武宗堵塞言路,被捕入狱,随即被贬贵州龙场驿任驿丞。阳明的父亲也遭到了牵连,被迫辞去官职。

(20)、王阳明指出“明道所谓‘敬以直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未”,用“义”的有无来区别儒学和佛教。此外,王阳明还指出“释家最终未谈居敬”,又用“居敬”的有无来区别儒学与佛教。“居敬”是儒家特有的“心术”,也是宋儒用来否定佛教心术的重要概念。王阳明的“明镜”论可以说是“居敬”思想衍生出的产物。

4、王阳明思想

(1)、《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2)、但“四有”、“四无”最终可以会通,不落二边才是本体与工夫合为一体的上乘法门,究竟孰当用孰不当用,如何契理契机灵活有效地施教,仍必须准确勘定每一个体的实存状况,凭借证量功夫或直觉智慧眼光恰到好处地予以处理,才能更好地防范流弊的产生或偏差的出现。

(3)、    《王阳明哲学》对王学的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对王阳明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论证考察,以翔实的资料为世人呈现真实的王阳明哲学思想和整体风貌。

(4)、儒学的现当代发展也受惠于阳明心学。现代新儒家大师熊十力先生及其开创的新儒家学派就是例证。近年我们受郭沫若纪念馆委托,整理一批熊十力致郭沫若的信札。在1944年,熊、郭二位先生就围绕阳明展开了讨论。郭沫若继承了阳明学的实行观点,主张“事上磨练”;熊十力则说“事上磨练”固然不错,但必须加上“保任良知”四个字,叫作“保任良知,去向事上磨练”,方能无弊。今天看来,熊先生得到了阳明学的真髓。他自己也说,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仁、诚、本心、本体等范畴,就是阳明所讲的良知。他的学生、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旗帜性人物牟宗三创立的“道德形上学”特别强调良知本体,直接继承了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5)、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6)、王阳明教育弟子,非常注重“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认为唯有如此,“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传习录》上卷)

(7)、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8)、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9)、正德五年(1510)十一月,王阳明回到京城,黄绾和应原忠前来拜访,和他一起探讨学问。王阳明对黄绾和应原忠说:“圣学久不明,学者欲为圣人,必须廓清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方有操持涵养之地。”(《阳明先生年谱》)

(10)、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

(11)、致良知。 《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

(12)、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特作《修道说》(《王文成公全书》卷七),对立诚加以详细论述。同年,薛侃刻印《传习录》。《传习录》中多处提到了立诚的必要性,其中包括诚意与格物致知的关系,诚意与正心的关系,诚意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诚意与明善的关系,诚身与明善的关系等。

(13)、王阳明的“静坐”说是阳明心学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连接点,它上承“知行合一”,下启“致良知”说。

(14)、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犯错在那一念之间,只要能知道错并且改正过来,这个就可以算不上是个坏人。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待别人都要心存宽容之心。

(15)、一般来说,“明觉精察”是形容知的,“真切笃实”是形容行的,但阳明要求,人在知的过程中要抱有“真切笃实”的态度,在行的过程中要保持“明觉精察”,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且知且行,即知即行,这样的知才是真知,这样的行才是真行。这是知行合一的功夫论含义。我们今天讲的“知行合一”,已不是道德范畴、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这是我们与王阳明的根本不同。

(16)、“阳明心学”主要强调“心即是理”。自己心中所想就是理,你想着他在那里他就在那里,你觉得他不在那里他就不在那里。最高的道理不是由外物所得,是从自己心里感悟到的。

(17)、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18)、弟子刘君亮要去山中静坐,王阳明劝告他说:“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传习录》下卷)

(19)、阳明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知行合一。“知”在这里指良知,阳明强调真知真行。阳明学告诉我们,要在日用伦常之间,在礼乐刑政之间,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用出来,用来敬老爱亲,用来修身齐家,用来尽伦尽职,为政理事。做一分,就体认一分良知,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这个道理。这一点,可以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

(20)、致良知的第二层基本意思是“依良知而行”。“致”字在这里相当于“行”字,致良知即“行良知”,即依良知而实行。阳明更为强调这一面,他说:

5、王阳明思想学说的三个主要内容

(1)、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2)、编辑过程有删减,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致良知”阳明在去世前曾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是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

(4)、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5)、青年时期的阳明,一方面认同程朱所提倡的人生境界和修养目标,另一方面对于程朱的修养功夫则无法契入。

(6)、释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7)、王阳明晚年将“良知”喻作“明镜”,他认为明镜有自净的能力,良知自身也有去除私意习气的能力,所以顺其自然就好。

(8)、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纸上的学问,而是实践中的智慧。王阳明说过,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练自己,这样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有群友说,王阳明是“思想的巨人,更是行动的巨人。”王阳明的一生,就是他心学的最佳代言。

(9)、释文: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10)、在哲学方面,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11)、另一方面,阳明学对后世影响之深,再没有其他学派可以与之比肩。明亡以后,清代阳明学受到打压,但被誉为“同治中兴名臣”的曾国藩,一生都崇拜阳明、效法阳明。进入近现代,阳明学作为一种平民哲学,被当作反抗压迫、争取平等的思想武器,重新焕发出光彩。譬如孙中山先生的“知难行易”学说,就是由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发展而来。蒋中正也喜欢阳明学,到台湾后把台北市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

(12)、(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13)、人须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4)、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跟王阳明学修心”→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15)、他的“知行合一”说明确肯定了复本体的重要,只要本体之“知”与本体之“行”不被私欲隔断,则必然能做到“知”与“行”的不二。“知”与“行”的不二即是“知”与“行”在本体实践活动中的统即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精察明觉处即是知”,不仅强化了人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必要,而且也极大地凸显了人的生命活动不可一日或缺的主体性精神。

(16)、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

(17)、学习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只是很多人不能把心放在学习上,不能坚持,这才是学习真正的难处。

(18)、另一方面,又要对良知本体在现实环境中作用流行的相对性、具体性以及致良知过程的无限性保持清醒认识,以防道德主体的自我膨胀、猖狂及虚无。

(19)、“王阳明首次把‘知行’完全统‘知’与‘行’合所以我们需要去体会阳明学的实践功能。”楼宇烈教授站在哲学的角度全方位剖析了王阳明思想,让听众深刻地理解了王阳明思想蕴含的丰富哲学启示。“楼宇烈教授是20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人,他身上带有中国传统国学大师的气质,今天有幸听到楼教授讲授王阳明的思想,让我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孔学堂讲座忠实听众吴女士告诉记者。

(20)、龙场悟道在阳明学发展史上乃至整个儒学思想史上,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

(1)、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一个贯通天人的概念。其次,阳明所讲的良知,又指“随时知是知非”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是一个贯通体用的概念。总之,阳明五十岁前后提倡的“致良知”之学,实际上是在早年“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蕴含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主要理论内容。

(2)、据悉,6月24日,楼宇烈教授还将再次于孔学堂开讲,主题为《汉字与文言文的当代意义》,敬请关注!

(3)、   “知行合一”的思想到现在也不过时,“知行合一”思想强调肯定实践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用自己的行动在诠释着“知行合一”的智慧,像香港的慈善家邵逸夫,用勤劳智慧挣得钱,反过来回报社会,全国各地都能见到“逸夫楼”的身影;助人为乐的雷锋,更是把助人为乐放在实实在在的身边小事上,而不是仅仅在嘴边;两弹元勋邓稼先,更是用学得的知识,报效祖国,为中国造出原子弹与氢弹……

(4)、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5)、王阳明曾经这样阐述让弟子们学习“静坐”的理由:“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传习录》上卷)

(6)、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7)、应原忠对王阳明在上文中提到的教诲不太理解,心存疑问。正德六年,王阳明为了解除他心中的疑惑,特意作《答黄宗贤应原忠》(《王文成公全书》卷四),其中详细阐述了“明镜”论:

(8)、它的第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王阳明对自然万物,都有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发挥孔子的“仁爱”与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生命整体,虽然人类必须取用动植物,但动植物仍有自身的价值。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皆有内在价值,要求一种普遍的道德关怀。

(9)、王守仁与孟子间的承继关系,不仅体现在理论体系上,甚至用词上都有相似之处;禅宗对阳明心学也有深远的影响。和会儒禅既在心性本体上,又在追求心性本体的工夫上。心本体首创之功在于禅宗,而将心本体道德伦理化、提出儒家心本体论的则是象山,集大成者则在阳明。

(10)、当王阳明在辰州讲授“静坐”说时,有弟子误认为“静坐”就是禅僧所谓的“坐禅入定”。针对这一情况,王阳明在离开辰州后,特意给弟子们写了一封信,向大家阐明“静坐”的本意,告诫弟子们“静坐”和禅僧的“坐禅入定”是不同的。

(11)、他以“四有”说工夫,以“四无”说本体,既兼顾了有与无,又涵盖了渐与顿,本体与工夫一并打尽,依照不失致良知的目的性根本旨趣。以无说本体,虽有本体而无本体之相,虽有工夫而无工夫之相,乃至无之一字亦浑然相忘,只是一圆融熟化境界现前;以有说工夫,则必须时时处处实地践履,步步下学以上达,刻刻调适而上遂,一样可以凭借循序渐进的方法臻至圆融熟化妙境。

(1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3)、王阳明一生汲汲于讲学论道,不仅开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心学时代,而且凭借平定宸濠之乱的功绩,缓和了明王朝内部深刻的政治危机,不可不说是道德、功业、文章冠绝千古,影响世道人心既深且钜。自20世纪以来,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便已进入了西方人的学术视野,成为与朱子学相媲美的又一东方热门学问,乃是他们进行中国问题研究的一大重要领域。

(14)、他在龙场直面生死悟道之后发出的欣悦惊呼,堪称历史文化发展即将进入心学时代最震撼人心的思想惊雷。

(15)、“心即理”是由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由王阳明继承并发展的哲学思想,也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楼宇烈教授看来,“心即理”的“即”应该理解为“离不开”之义,而不是“相当于”或“相等于”的意思。“心即理是心不能离开理,理也不能离开心。”他说。

(16)、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他认为知行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割的。王阳明认为,人不仅要认识“知”,更应当以“行”去实践“知”,只有把“知”“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

(17)、整顿吏治,是他治理地方的措施之一。关于权力,他认为,权为天下利害所系,小人窃之以成其恶,君子用之以济其善。君子欲济天下之难,不能不操之以权,但君子用权,必由其道。那就是:以至诚之心立德,扶植爱护良善;昭示不可夺去的气节操守,引导下属走正路。慎重地对待权,用好权,在用人上,在心态上,“坦然为之,下以上之;退然为之,后以先之。是以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这里用老子“不争”的思想,调节心灵。足见惩治腐败,一靠制度,二靠良知,一内一外相互作用。

(18)、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扩充、实现出来,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致良知”包含着从人性上反思自己,反思人的贪欲、占有欲及人对自然万物自身权利与价值的不尊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过度取用与开发。

(19)、年轻时,对陆王心学深信不疑的他在庭外对着竹子格物致知了七天七夜,一无所得竟然还病倒了,大病初愈的王阳明对陆王心学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反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