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讽今的古诗例句精选131句

admin 句子 2024-03-03 09:29:17

借古讽今造句

1、借古讽今表现手法造句

(1)、从规范用字的角度说,我们应该写规范的“借故”、“借古讽今”、“凭借”等,不宜写夹用繁体字的“藉故”等。

(2)、仿佛一个个文字都在闪烁着金光,每一个字都不多余,鞭辟入里!潜移默化的开始调理他的气息。

(3)、(解释):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4)、喜欢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三国的开始追根溯源起于东汉末年的外戚与宦官专权的斗争。而东汉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在汉桓帝的时候,桓帝因得宦官拥立而重用宦官。在位期间,卖官鬻(yù)爵,朝廷上下一片腐败昏暗,桓帝曾在一日之间,同时封五位宦官为侯: 单超为新丰侯 、 徐璜为武原侯 、 左悺(guàn)为上蔡侯 、 具瑗(yuàn)为东武阳侯 、 唐衡为汝阳侯,这就是宦官“五侯”的来历。桓帝死后,灵帝即位,愈加宠幸宦官,宦官专权为东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东汉最终崩溃,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开始。

(5)、(借古喻今的意思): 借:假借;喻:比喻。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

(6)、(拼音): jīn lái gǔ wǎng

(7)、自称是受害人的老同学、老战友、老朋友,利用受害人记忆不清和情面难却,伺机借故借钱。

(8)、三是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的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并表现自己的抗金主张和收复中原的决心。

(9)、这麽复杂的问题他都能分析得如此鞭辟入里,让人不得不信服。

(10)、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假使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他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11)、无意翻到鲁迅的一本书,认真看了下那篇《故乡》,我只看了第一段:

(12)、也正是因为这首文采飞扬的《寒食》诗,还引发了一件有趣的故事。

(13)、(出处):邹韬奋《抗战以来·对保障人民权利的再呼吁》:“否则岂不仍是‘等因奉此’的一纸公文在老爷们的桌上转来转去?”

(14)、他振聋发聩的一番话,让许多沉迷在传销中的人们醒悟过来。

(15)、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论述,独具只眼,鞭辟入里,使其他人望尘莫及。

(16)、对成果的评价要恰如其分,不能自鸣得意或借故贬低他人。

(17)、设计题目2:让学生按照语文小组的形式讨论哪些段落,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文章的核心段落,一方面段落了学生表达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掌握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18)、骆宾王才华绝世,身世飘零,遭际坎坷,他的书信也都怀古伤今,一咏三叹,苍凉飘逸,一篇读罢,令人感慨系之。

(19)、《阿房宫赋》被选入《古文观止》卷编选者指出这篇作品“为隋广(隋炀帝)、叔宝(陈后主)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很有见地;但由于对杜牧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态度缺乏了解,还未能准确地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

(20)、六国为秦所灭,天下被统一。蜀山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每五步一座高楼,每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像绸带一样迂回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依着不同的地势,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盘旋的样子,迂回曲折的样子,像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矗立着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龙?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分辨不清,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暖意,如同春光那样和乐;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氛感觉却截然不同。

2、借古讽今的古诗例句

(1)、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通鉴》卷二四三)。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2)、今天的唐诗课就到这里了。辛老师留了一个小作业:

(3)、这首诗写于韩翃的晚年,也就是唐德宗刚登基的建中年间(公元780- 783),唐德宗非常喜欢这首诗,正好朝廷当时缺一个驾部郎中,主持制诰(gào),就是替皇帝草拟诏令的这么一个官职。唐德宗御笔亲批“与韩翃”,正好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与作者韩翃重名,负责起草诏令的直属部门中书省不好确定唐德宗究竟要的是哪个韩翃,将两个韩翃的材料都递交给唐德宗定夺,唐德宗于是亲笔书写了这首诗,然后批注“与此韩”。由此,韩翃被唐德宗征召至朝廷,官至驾部郎中、中书舍人,都是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令的官职。

(4)、★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5)、(借古喻今的拼音): jiè gǔ yù jīn

(6)、“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五句写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7)、(语法):连动式;作谓语、补语、状语;形容分析透彻

(8)、明人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引了《古赋辨体》里对《阿房宫赋》的几句评语,然后说:“吁!先正有云:‘文章先体制而后文辞。’学赋者其致思焉!”把文章体裁看得比内容还重要,这显然是荒谬的。何况说《阿房宫赋》“太半是论体”,也不完全符合事实。作者先以约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简练地叙述,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形象鲜明而含意深广。“嗟乎”以下,当然发了议论。但是,第议论中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以下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等的数量与阿房宫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见于言外。第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开头的各段,都洋溢着愤慨、痛惜与哀怨交织成的复杂情感。

(9)、屈氏撰是书,是要借故乡风物,寄寓遗民心绪,就其秘旨,乃是志旧而向新,向新以继统,继统以存天下。

(10)、富豪们买别墅是为了享受可不是用来怀古伤今的。

(11)、“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仍然是在描写西北的环境恶劣。战士们出征的地方荒凉到连北方的大雁都不肯停留鸣叫着连夜飞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来到这里都感到凄凉伤感,不由得落下眼泪。哀鸣、落泪也都是夸张的说法,加强了对北地环境之艰苦的描绘。上面这六句都是缘情写景。由于诗人(以军士的视角)厌恶战争,所以对征途中的情景也都加上了负面的色彩。诗句中沿途的景色都是凄苦、孤独、荒寂的。

(12)、作家通过描写母亲对女儿的全方位压制,对人性受压迫主题进行夸张和典型化处理,鞭辟入里地批判了现实社会。

(13)、其为文有若掀天巨浪,一泻千里,掘理究事,鞭辟入里;摘奸发伏,直揭其隐;记功述过,凿凿有据。

(14)、侧重点。“言近旨远”是说含义深刻;“言简意赅”是说意思完整;“一语中的”是抓住问题的核心。

(15)、能够运用民法的基本理论,对各类民商事案件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并作出前瞻性的判断。

(16)、讽谕是诗的一种表现方法,指对不合理的事物不正面直言,只以微词托意,希望统治者闻而知改。就讽谕的表现方法来说,本不限於诗,但唐代白居易专用於诗,把自己所写的有讽谏意义的诗称为“讽谕诗”。

(17)、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18)、中国古代文学博士,集学者、作家、译者、诗歌爱好者于一身,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的普及读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定居加拿大后,持续关注并撰写多篇中西教育比较、中西文化比较热文,引起多方关注。

(19)、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借古写今、缘情写景的边塞诗。借古写今容易理解,就是借着写古代的故事,反应的是当时的情况。缘情写景的意思是诗人有了某种感情,带着这种感情去看景物,景物就仿佛相应地也有了某种感情。比如,你今天很开心,走在雨中,感觉小雨是那样轻盈柔和,像好朋友般地陪伴你。而你不开心时,走在雨中,会觉得到处潮湿阴冷,整个世界好像都与你有隔阂。这就是景物染上了观察者的感情。

(20)、外来投资企业,除法律设定有职责的单位外,其它部门不得借故入内检查。

3、借古讽今讽的意思

(1)、词的上阕借古抒情(借古意抒今情)。借用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人物,抒发了三种感情:一是对历史人物无限敬仰和钦佩;

(2)、“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广为人知,辛疾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邪恶势力,遭到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他的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

(3)、你怎么就看不明白呢,你在对电脑迷说你是在说古代的,我对你说电脑迷是借故讽今呢,这不明白?

(4)、(解释):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5)、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6)、六王毕,四海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7)、大学时年轻老师多,监考没意思,就看女生。一女生妖艳,全楼年轻老师都借故来看了一圈,可怜那女孩,纸条一个没拿出来,只好补考,又被老师参观一回。

(8)、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9)、对象。“振聋发聩”唤醒的是糊涂不清醒的人;而“醍醐灌顶”范围比较宽泛,用来形容人受到启发。

(10)、★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表示对现实不满。

(11)、(出自):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

(12)、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可耳闻,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13)、廖莹中《江行杂录》上说:“杜牧之《阿房宫赋》云:‘六王毕,四海蜀山兀,阿房出。’陆傪作《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傪辈行在牧之前,则《阿房宫赋》又祖《长城》句法矣。”《长城赋》(见《全唐文》卷六一九)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迅快无比。《阿房宫赋》正与此相似,说它“祖《长城》句法”,是很有见地的。但作赋以四个三字句开头,并非始于陆参,而是创于晋人郭璞。郭璞《井赋》云:“益作井,龙登天,凿后土,洞黄泉。”此后,南朝谢惠连《雪赋》以“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发唱,无疑受了郭璞的启发,却青出于蓝。《长城赋》学习《井赋》《雪赋》的句法,又比前者更胜。《阿房宫赋》则在取法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创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说明文艺创作既贵在创造,又需要借鉴前人。

(14)、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15)、方才您在赛前的一席话,鞭辟入里,令人深思。

(16)、◆(寒假预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电子版已备好!

(17)、如: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现在的贪官们,都忘了国字,在贪腐之路上前仆后继,可以说是苟利自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因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不若《上林》《子虚》,徒逢君之过也。

(19)、这篇文章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概括叙写与细致描摹有机结合,骈散相间,错落有致,以气贯通,情理融会,既富于形象性,又有极大的气势,在艺术技巧上极见才思。全文气势贯注,语言的排比错落安排得很恰当。而最出色的是艺术想象入微,如“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高低冥迷,不知东西”,“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以及“嗟乎”以下一段中的那些对比,都是字字平易而意境尽出,这正是新体文赋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20)、题型2:设计教学环节(题目设置比如“根据重点设计环节、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阅读环节或者是要求设计课堂导入环节”,要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作答)

4、借古讽今怎么写

(1)、这一段也是前有所承的。陆傪《长城赋》云:“边云夜明,列云铧也;白日昼黑,扬尘沙也;筑之登登,约之阁阁,远而听也,如长空散雹;蛰蛰而征,沓沓而营,远而望也,如大江流萍;其号呼也,怒风訇;其鞭朴也,血流纵横。”《阿房宫赋》的开头既然取法于《长城赋》,那么中间的这一段,造句、构思都有一致之处,可能也受了《长城赋》的启发。当然,如果从句式的相似方面着眼,它受《华山赋》的影响更其明显,洪迈《容斋五笔》卷七指出:“唐人作赋,多以造语为奇。杜牧《阿房宫赋》云:‘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其比兴引喻,如是其侈?然杨敬之《华山赋》又在其前,叙述犹壮,曰:‘见若咫尺,田千亩矣;见若环堵,城千雉矣;见若杯水,池百里矣;见若蚁垤,台九层矣;醯鸡往来,周东西矣;蠛蠓纷纷,秦速亡矣;蜂窠联联,起阿房矣;俄而复然,立建章矣;小星奕奕,焚咸阳矣;累累茧栗,祖龙藏矣。’……则《阿房宫赋》实模仿杨作也。”杨敬之《华山赋》(见《唐文粹》卷六)一脱稿,即传诵士林,轰动一时,韩愈、李德裕、杜佑都十分赞赏。上引数句,杜佑时常吟诵(见《容斋五笔》卷七《唐赋造语相似》条)。杜佑是杜牧的祖父,则杜牧熟习这篇作品是毫无疑问的。但杜牧的“明星荧荧”等句,绝不能说是“模仿杨作”,而是从杨作中吸取了有益的东西加以变化,用以表现新的主题,具有推陈出新的作用。

(2)、从“燕赵之收藏”到“亦不甚惜”,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通过这一系列叙写,形象地点出阿房宫的用途,从而对秦始皇进行了鞭挞。从开头直到这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叙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没有抽象地发议论,而议论已寓于其中。读者不难看出:用人民的血汗凝成、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集中地反映着人民的苦难,也集中地反映着统治者的荒淫腐化。

(3)、(解释): 犹古往今来。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

(4)、读陈家后人提供的“钦定状元策”,可以发现,陈冕为文敢于直言,针砭时弊,独到之见层出不穷。

(5)、《从军行》是乐府诗题,主要描写军旅生活。加了“古”表明诗人要说的是古代的事情,不是唐代的军旅故事,但其实是要借古讽今。

(6)、题型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三道练习题,并说明设计意图

(7)、岂有此理!弟当此落魄之时,有人垂青,方趋承之不暇,何敢借故推诿?

(8)、后来月之海来台开演唱会时二人碰出火花,回日本后,SUGIZO就常常借故和徐若?聊音乐,说自己对台湾原住民的音乐很感兴趣。

(9)、鲁迅的书放在现在依然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和胡适不同的也是最遗憾的一点,是他“只找人性的毛病,从不找制度的毛病”。只挖掘和揭露人和民族的劣根性,而不去寻找改进的办法,那真是如他自己所说,“最苦痛莫过于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了。

(10)、(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11)、(举例造句): 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特点。

(12)、此赋结尾的一段议论也是有所借鉴的。《汉书》卷七十五载京房对汉元帝说:“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周幽王、周厉王)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悟乎?……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通鉴·唐纪·贞观十一年》所载马周的议论也与此相类似:“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

(13)、(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楼阁宫殿,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日夜奏琴歌唱,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光如)明星闪亮,(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一层脂膏,(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娇媚极了。(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砂砾,扔得到处都是,秦国的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14)、如果别人看到他这个样子,一定会认为他是在怀古伤今,悲天悯人呢。

(15)、在中国诗词史上,此类诗大多“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借古喻今,托古寄慨,表达咏古讽今、怀古伤今的情怀。

(16)、不痛不痒 言外之意 言之无物 言不及义 隔靴搔痒 离题万里 浮光掠影

(17)、宋·王楙《野客丛书》:杜牧之《阿房宫赋》曰:“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杨敬之《华山赋》曰:“见若咫尺,田千亩矣;见若环堵,城千雉矣。见若杯水,池百里矣;见若蚁堙,台九层矣。醯鸡往来,周东西矣;蠛蠓纷纷,秦速亡矣。蜂窠联联,起阿房矣;俄而复然,立建章矣。小星奕奕,焚咸阳矣;累累茧栗,祖龙藏矣。”二文同一机杼也。或者读《阿房宫赋》,至“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击节叹赏,以谓善形容广大如此。仆谓牧之此意,盖体魏卞兰《许昌宫赋》曰:“其阴则望舒凉室,羲和温房。隆冬御絺,盛夏重裘。一宇之深邃,致寒暑于阴阳。”非出于此乎?

(18)、我们要通过学习诗词来学习历史,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为人处事,前人的经验教训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19)、诗人开篇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最后两句从反面落笔写周郎取得了胜利。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尾句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来间接点出假想中的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最后两句通过假设性议论表达对三国鼎立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赤壁之战胜败的评价,是典型的评论史事。

(20)、隔着靴子挠痒。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抓住要害,不解决问题。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

5、借古讽今的例句

(1)、(结构):紧缩式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2)、(解释):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3)、这就是蘅塘退士所谓“不减于桓灵”的含义 - 唐代的宦官之乱比汉代是有过之无不及啊!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5)、(英语):penetrated;trenchant;incisive

(6)、卡尔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观点可能错了,但是对资本主义的剖析鞭辟入里,约翰格雷写道。

(7)、“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8)、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

(9)、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1)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围绕疑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10)、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①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②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2)深入局部,品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畅。(倾听+范读)(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11)、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12)、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三句是借古喻今。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这句借古喻今,更确切地说是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14)、(1)李诗一二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比,生发出繁华易逝、历史永恒的感慨。三四句写当年隋炀帝南游时沿堤栽种的柳树随风飘荡之景,暗点出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也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愁绪。皮诗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表面似为隋炀帝翻案,而第三句的不成立的假设,使得对隋炀帝的批判显得更为严正。

(15)、医生出了病房后,辛普森鞭辟入里的揭穿了乔治?卢卡斯伪装。

(16)、胡冬至一番分析,鞭辟入里,说的大家纷纷点头。

(17)、(借古喻今出处): 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八回:“张居正并没有直筒筒讲出自家观点,而是宕开话头借古喻今。”

(18)、那书生不仅武功奇高,而且分析鞭辟入里,实在让李长青由衷佩服。

(19)、古今从古到今谈古论今通今博古借古讽今古往今来古为今用古今中外

(20)、◆(寒假预习)八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点,新学期必备!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规模。上句言其广,下句言其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等句,既简练,又形象。特别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更其传神。不说长桥如龙,复道如虹,而说“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不仅笔势跌宕,而且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对那些建筑物的观感,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2)、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3)、学习和理解一首诗,不能只看词句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作者的所处时代的背景,引用的典故去多方位理解。

(4)、你可以闷闷不乐,你可以怀古伤今,你可以不发一言,但你怎么可以这么这么的难过。

(5)、“春天的长安城里处处都飘飞着落花,寒食节的东风也把禁宫御苑中的柳枝吹拂得迎风起舞。黄昏时皇宫中传出御赐近臣烛火,这烛火的轻烟散入了尊宠的五侯之家”。

(6)、◆(电子版)初中语文7-9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赶紧打印练习!

(7)、那么,这首寒食就因为写美景所以才流传千古吗?

(8)、这就是韩翃这首诗的故事,如果历史到这里就结束,这会是一个美满的结局。

(9)、由于外地大学,也是农村出身,然后看到这一段,我就共鸣了,一下子各种感觉都出来了,大家都往城里涌,农村逐渐破产留守的样子啊!时间快过去了100年,然则事情一点都没有起变化(这里并不是说没有变化不好,或许这就是经济运行的规律吧,暂且不深究),才发觉自己当年真的没法读懂鲁迅是自己压根就没有经历没有那么多的感受。并且,你看这些遣词造句,一点也不古代不迂腐,即使现在写出这样的文字看起来是不是也非常舒服?

(10)、小林约我一起去春游,我因阮囊羞涩,只能借故谢绝。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1分)

(12)、接着笔锋一转,写到了战争。“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环境如此恶劣,战士们却只能背水一战,因为通往汉地的玉门关被关了。这里也用了汉武帝的典故。彼时汉军攻占大宛,打得艰苦卓绝,请求撤兵。汉武帝不许,“发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轻车,汉武帝时轻车将军李蔡。既然皇帝不许退缩,只能是不要命地跟着将领突击了。

(13)、一语道破,一针见血,言必有中,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14)、“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旷野中,目力所及的地方见不到城郭,只能看到云雾苍茫。万里,夸张的说法,形容旷野之广。转眼间,雨雪纷纷。西北气候寒冷,天气变化剧烈,六月天里可能就会下大雪。军队在旷野中跋涉,突然雨雪交加,兜头落下,士兵们连躲避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继续挣扎前行。

(15)、暑假假期三不准:不准借故没空不陪我,不准请客吃饭不邀我,不准心有杂念不想我。记得严格遵守哦,暑假快乐!

(16)、(出处): 唐·崔珏《道林寺》诗:“今来古往人满地,劳生未了归丘墟。”

(17)、结合第三第四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暗中讽喻的正是自中唐以来宦官权贵们权势熏天、专享特权的场景。

(18)、(举例造句): 没了两个有正经的老人家时时拘管他,便使出那今来古往、天下通行、不省事、不达理、没见食面、不知香臭的小妇性子。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七回

(19)、努尔哈赤渐渐冷静下来,听他鞭辟入里,暗自佩服。

(20)、宋·陈长方《步里客谈》:《阿房宫赋》只是篇末说秦及六国处佳。若丁头粟粒等语,俳优不如。

(1)、好!好一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当真精辟之极鞭辟入里!

(2)、从“明星荧荧”到“三十六年”一段上承“为秦宫人”,这是脍炙人口的一段。不直说美人众多,却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其手法已很高明。但还不止于此。通过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既写了美人,又写了阿房宫。下临渭水,高插青霄的楼阁,像蜂房似的布满空际的窗户,以及当窗晓妆的美人,都历历如见。而写美人,又正是为了写秦始皇。所以,接着便写“宫车”之过。“宫车”日日行幸,而宫人尚“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则秦始皇荒淫到何种程度,也就用不着说穿了。

(3)、"闻道玉门犹被遮"和“公主琵琶”分别讲的是什么典故?

(4)、一般来说,东江早报很少会出这种针砭时弊的新闻,隋戈隐约感觉到这则新闻的背后,可能有蓝兰的因素在里面。

(5)、在这次例会中,他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分析得合情入理,让人佩服!

(6)、想当今天下战乱纷起,民不聊生,正是大丈夫立业报国之时,怀古伤今之人岂可有所作为?若不是去岁弟弟失足摔下山崖而死,七十高堂无人奉养,他此时仍在军中供职呢。

(7)、(出处):《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8)、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阿金》

(9)、一语道破 刻画入微 铁画银钩 言必有中 对症下药 刀刀见血

(10)、听了这场鞭辟入里的演说,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11)、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奸佞之阴险和卑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