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于教育的名言及注释精选112句

admin 句子 2024-04-18 07:49:52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1、论语关于教育的名言及翻译

(1)、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是容易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3)、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可能是中国,也是世界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言论。教师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其效果最佳应是在学生的愤、悱状态。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逐渐进入愤、悱状态,让学生真正地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6)、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7)、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

(8)、翻译: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9)、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0)、(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3)、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丘《论语》

(14)、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5)、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孔子《论语》

(1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7)、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1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2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论语关于教育的名言及注释

(1)、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孔子《论语·雍也》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此外,像公西华,为人谦虚谨慎,少言寡语,孔子发现这一点,常在课堂主动提问他。

(4)、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打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在教育方面,什么学制、备课、训导纲要、教科书籍,比起教师来,都居于次要地位。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孩子们干这干那,努力在尝试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能力。

(5)、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7)、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8)、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才是大人物。

(9)、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论语》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5)、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论语》

(16)、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过于质朴直率,就会显得粗野,但是太在意繁文缛节、文辞修饰,又显得华而不实。文与质相得益彰方显君子本色。

(17)、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18)、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19)、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20)、“诲人不倦”,永远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不要在学生面前有丝毫的厌烦之情和工作倦怠之意。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理,甚而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要永远做好学生幼小心灵的守护神。

3、论语里关于教育的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就领会了其老师思想之精髓,一生尽心尽力做事,将每一件事能做得圆满,做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真诚地对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及时温习、领会老师所授的知识,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2)、10(孝弟(t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孔子开悟学生,学习有三乐,世称“孔门三乐”:

(7)、教育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教育在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长河中,它是生产斗争的工具!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企业内训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为主轴,立德树人,增强企业及员工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新时代企业高品质人才,为您省钱、省心、省力,助您企业飞速发展。

(8)、译文:见到一个品德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就要想着自已要努力跟他一样;见到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一样的缺点。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4)、“学而不厌”,教师是特殊的职业,在今天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特别需要终身学习,永不满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大脑里唯有不断有活水注入,才能保证其教育教学有生命的活力。

(15)、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6)、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7)、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9)、前文我也谈到,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成人成功原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的是都具有坚韧的精神和好学的品质。学习是人生一等大事,一等大事中的紧要之处是体悟“学而时习”的快乐。

(20)、译文: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4、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论语》

(3)、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要适当地拔高一些,将一些稍有难度、有一定灵活性的题目;对于中等一下的学生可以降低一些要求,可以实行分层教学。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6)、翻译:以前我对人的态度是,只要听到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的态度是,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对于我来说就改掉这个。

(7)、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

(8)、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译文: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岁月还可以迎头赶上。

(10)、1(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论语名言警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2)、译文: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

(1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7)、孔子倡导在“仁”面前不分师生,一律平等,学生不要因为年龄小而谦让老师;反对学生对老师的盲目服从,不赞成“对吾言无所不悦”的态度,主张“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由此可知,孔子非常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并对他们寄予很大的希望。

(18)、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20)、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

5、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10两章。作这样划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全面地看待课文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可以取消的,无妨将它并入思想品德修养的范围,第10两章同时列入第三两个方面,就是这个意思。

(3)、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中庸》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6)、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1)、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2)、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

(1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4)、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

(15)、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礼,三十岁确立了人生目标——礼,四十岁就更加坚定三十岁的思想,五十岁知道天道与人道是合一的,到了六十岁,听到什么话都能宠辱不惊,到了七十岁时,一切世事都能随心所欲,又不会违背规矩。

(16)、所以真正的喜悦乃是通达于灵魂,通明于道德,可参赞天地之化育,可为生民而立命,修己而达人,可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此为真乐也!凡此种种,皆从“学而时习”中来。

(17)、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9)、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论语》

(20)、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1)、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论语》

(2)、我们企业内训中心一直以“企业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为核心,坚持用正确的教育,指引企业的发展!让人才成为企业资本!企业发展,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教育当先!我们企业内训中心将以教育的方式,以帮企业解决个人心态、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为本质!助企业实现愿景、企业目标为目的!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5)、10(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8)、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这是每天必须反省的三件事啊!

(9)、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孔子《论语》

(1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何许人也?称其为名副其实之人,不足为过。可尽管如此,孔夫子也常担忧自己的品德没有得到培养,学问没有得到提升。由此观之,名副其实之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12)、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