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史铁生的资料简介怎么写精选74句

admin 句子 2023-11-01 12:00:47

有关史铁生的资料简介

1、有关史铁生的资料简介50

(1)、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2)、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3)、怀着狐疑,第二天一早,我又去到史铁生家。他不在,他父亲说他到地坛去了,就是《我与地坛》中的那个地坛。在这本书里,他也写到过,称之为“古园”。

(4)、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5)、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6)、                             ——《病隙碎笔》

(7)、《妄想电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8)、文中提到: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总会让我不自觉地想到去世的母亲,或许也是她心里太苦了,所以早早地远走了……

(9)、史铁生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0)、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11)、《病隙碎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12)、在他30岁的时候,不幸再次降临在他的身上,因为急性肾损伤,他患上了尿毒症,这个病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他入土。最后他在2010年12月31日凌晨突发脑溢血而死,距离他的60岁的生日只差4天。

(13)、*Photo@NellekePieters

(14)、而在最后一节中,“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又干脆使用了唢呐来给这个乐章作为终结,并最终在这最后一句话中化作无声。

(15)、我一直在家中写小说,写累了就从书架找本好书来给各位书友推荐。

(16)、《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17)、一九九年夏在北京,去史铁生家,他向我演示新式写作武器,电脑。在鼠标的点击下,一步步进入腹地,屏幕上显出几行字,就是他正写作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应当是第四章《童年之门》中“一个女人端坐的背影”那一节。这样一个静态的、孤立的画面,看不见任何一点前后左右的因果关系,它能生发出什么样的情节呢?它带有一种梦魇的意思,就是说,处于我们经验之外的环境里,那里的人和事,均游离我们公认的常理而行动。那又将是什么样的原理呢?

(18)、事例:年轻时他作为知青到陕北插队,后来因为腰腿疼痛回京就医,可惜病情已十分沉重。21岁的史铁生最终未能逃过瘫痪的命运。意气风发的年纪,他却遭遇了沉痛的打击,这令他难以接受,一心求死。肉体与精神的折磨使他绝望,于是他选择用写作来和顽疾对抗。多年来,他在病榻上写下了无数优秀作品。

(19)、在这篇怀念亡母的散文中,找不出一句对母亲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无论在她生前还是在她身后。作者以一种平实、简约、淡泊、洗炼的笔调,甚至颇有些惜墨如金的况味,在追述母亲的生前和身后的几件往事的过程中,抒发了对于亡母缅怀与忏悔相互交织的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

(20)、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

2、有关史铁生的资料简介怎么写

(1)、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2)、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3)、《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4)、要是史铁生死了,并不就是我死了。——虽然我现在不得不以史铁生之名写下这句话,以及现在有人喊史铁生,我不得不答应。   

(5)、怕死的心理各式各样。作恶者怕地狱当真。行善者怕天堂有诈。潇洒担心万一来世运气不好,潇洒何以为继?英雄豪杰,照理说早都置生死于度外,可一想到宏图伟业忽而回零,心情也不好。总而言之,死之可怕,是因为毕竟谁也摸不清死要把我们带去哪儿?  

(6)、作家王安忆回忆,第一次去看史铁生,以为他会讲述自己的悲惨人生,感慨命运无常。结果史铁生从头到尾都在和他聊饺子。王安忆说,史铁生的乐观和率真,让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都自愧不如。

(7)、                           ——《灵魂的事》 

(8)、《命若琴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9)、可是这个被称为老家的地方,我是直到四十六岁的春天才第一次见到它。此前只是不断地听见它。从奶奶的叹息中,从父母对它的思念和恐惧中,从姥姥和一些亲戚偶尔带来的消息里,以及从对一条梦幻般的河流——拒马河的想象之中,听见它。但从未见过它,连照片也没有。奶奶说,曾有过几张在老家的照片,可惜都在我懂事之前就销毁了。——史铁生

(10)、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11)、《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12)、比如,F和N,他们的爱情生涯是在隔离中度过,他们甚至不能照面,偶尔的相逢也是从镜子的折射、摄影胶片,或者由男女演员作替身在戏剧中找寻追逐,这些镜中花、水中月的意象,表明他们的爱寄寓在虚无之中。以坚持不懈的长跑来追逐爱人T的HJ,他的观点是,“不爱而被爱,和爱而不被爱,我宁愿要后者”。这是个爱神,全身心地去爱,并不在意回报。他所爱的T,是他定义的福人,即没有爱而被爱。T是N与O的混合,她在N和O的爱情命运中进出着,时而分解,时而合而为综合着她们幸福的成分,成为施爱的对象。Z的母亲与父亲的爱情则是泥牛入海无消息的企盼与等待。

(13)、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14)、(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出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附中,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卓越作家。史铁生在寂寞的轮椅中进行创作,用沉稳而有力量的语言将他与命运不懈地斗争呈现在读者面前。

(15)、1983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青年文学奖;

(16)、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记得。我们去公园那么多次,从来没有想过有一个神仙能叫园神,但放在这里作者提出来又显得特别合适也灵巧。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后面变换了人称,用“你”来拷问“我”,来提醒,来对话,来劝慰。

(17)、人家让史铁生拜佛,他不拜。他说,佛不能使他瘫痪的双腿站立起来,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称其为佛。他认为佛之本义乃“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非绝顶的一处宝座。人家让铁生算命,他不算。他说,如果命好则无须算,好自会来;如命不好,更不必算,乐得活一天高兴一天,省却明知前程险恶,还不得不步步逼近那灾难,成天战战兢兢,何苦!但史铁生似乎又“信命”。他说:“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他还说:“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18)、《我与地坛》在2002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为史铁生。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19)、这个篇章中,有我们已经熟悉的那句话: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0)、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邓晓芒评

3、史铁生的相关资料

(1)、19岁本应是最狂傲的岁月,无情的上帝却夺去了你健美的双腿。你要做运动健将,你要当长跑冠军,可命运却剥夺了你站立的权力,仇恨、不满、愤懑和无奈充斥着你绝望的心,你痛斥老天的不公。每天,日出日落,四季交替,你用十几年的光阴在轮椅上静静地思考,草木荣枯,虫飞鸟鸣,路人熙来攘去,你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一沙一世界,一人一乾坤,何必执著于暂时的欢快与痛苦!

(2)、“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平川有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船的渡口,没有桥梁的河岸。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降临,将心淋湿。挫折、苦难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人们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被轰然击倒。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在恐怖和绝望中,许多人再也没有爬起来,而你却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生命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

(3)、《活着的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4)、1919年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5)、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6)、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为读者展示了陕北人民的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以激发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小说感情深厚,娓娓叙来,令人回味无穷。

(7)、《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8)、由于是后天的经过思想锻炼过的素材,史铁生的小说早已显现出一种再造的景观。比如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故事因循的原则不是现实的逻辑,而是生造出来的。老瞎子的师父给老瞎子留下一张眼睛复明的药方,可是必须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药,否则药就无效。这个条件不是来自于生活实践,而是根据故事的需要纯虚构的。这故事需要给老瞎子一个行为的目的,且又不能使这目的实现,它就要无尽地延长老瞎子的行为,同时推迟目标的接近,于是便有了这么一个契约:弹断一千根琴弦,才可起用药方。许多民间故事、寓言都是这样,从假想的条件上生发故事,就像古罗马神话“金枝”。特洛伊失陷后,英雄埃涅阿斯根据女神指示,折取一截树枝,于是就有了神力,可去往冥界寻找父亲的灵魂,打探自己未来的命运。这一截树枝的神力其实是被创作者妄加的,好让故事有条件向下走,走到创作者指定的位置上,完成寓意。也因此,史铁生的小说,或多或少都有些寓言的意思。在他的早期,坐轮椅还不久的时候,小说还多是描写具体的生活经验:写街道手工作坊的《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写知识青年下放农村生活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等等。坐轮椅的时间越长,离开自由行动的日子越远,史铁生的小说越变得抽象。思想的含量增加,故事则渐渐不象形现实,比如《命若琴弦》,比如《毒药》,比如《中篇1或短篇4》,再比如《务虚笔记》。这些与具体人和事疏淡了关系的小说,显现出他逐渐脱离外部的生活,而进入内心。

(9)、《务虚笔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004年出版)

(10)、内容介绍:长篇哲思抒情散文《病隙碎笔》是史铁生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也是他身患尿毒症后,在透析治疗间隙坚忍写作的生命笔记。他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11)、                             ——《我与地坛》

(12)、再后来,他又得了尿毒症,靠着每隔一天做一次透析来维持生命。

(13)、2002年,《病隙碎笔》获老舍散文奖及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2005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14)、他曾多次想自杀,却又坚强地活了下来。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5)、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

(16)、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

(17)、可是第二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由于体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辞去了街道工厂的临时工作,呆在家中一门心思地写作。

(18)、想起几年前,我曾和一位同样北京籍的作家讨论过《我与地坛》。

(19)、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奏鸣曲,变奏曲,小步舞曲和回旋奏鸣曲。

(20)、当有人劝我去佛堂烧炷高香,求佛不断送来好运,或许能还给我各项健康时,我总犹豫。不是不愿去朝拜(更不是不愿意忽然站起来),佛法博大精深,但我确实不认为满腹功利是对佛法的尊敬。便去烧香,也不该有那样的要求,不该以为命运欠了你什么。莫非是佛一时疏忽错有安排,倒要你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唯当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就算是求人办事吧,也最好不是这样的逻辑。实在碰上贪官非送财礼不可,也是鬼鬼祟祟的才对,怎么竟敢大张旗鼓去佛门徇私舞弊?佛门清静,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

4、史铁生简介50

(1)、   ‍你这顺水漂来的孩子   你这随风传来的欣喜。   听那天地之极   大水浑然、灵行其上   你我就曾在那儿分离。      希米,希米   那回我启程太过匆忙   独自走进这陌生之乡。   看这山惊水险   心也空荒,梦也凄惶   夜之望眼直到白昼茫茫。      希米,希米   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   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听那光阴恒久   在也无终,行也无极   陌路之魂皆可以爱相期?

(2)、10月19日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著名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3)、在《务虚笔记》之前,那些寓言性质的小说,篇幅多比较短小,寓意也比较有限,所以,虚拟的条件就比较容易贯彻到底,使其自圆其说。可是,面对一部长篇的量,史铁生能否因循着这假想的、再生的逻辑坚持到底,真是一个大问题。这后天的逻辑是根据什么可和不可,推理的条件其实相当脆弱,没有实践来作检验的标准,唯一的武器是思考,思考,思考。似乎怎么样都行,可你确实知道只有一种可行性,就是不知道隐在哪里,错误的迹象又来引你走向歧途。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不晓得能不能说明这种处境,就是黑暗中在旷野走路。手电筒的一柱光使你以为那就是路,于是循它而去,可是等到下弦月起来,天微亮,却看见路在很远的另一边。我们写作的人——即便是我们这些能够以现实生活作准绳的人,也会遇到虚构上的困境。我们怕的最是那种可能性极多的境遇,其实最岌岌可危,因我们知道,不会有事物能够向四面八方发展,任何事物都只可能以一种秩序存在着。纵然是无中生有的,它一旦生出,便也有了自己的生命秩序。这隐在虚无之中的基因图谱,就是史铁生要去寻找出来的。他每一天都在干这个活,没有外力可以帮助,只有思想,孤独的思想。

(4)、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

(5)、(相关经历)史铁生生前多次在自己的小说、散文、诗歌、哲思、书信中反复表达,只要自己身上还有一件对别人有用的器官,那么当他最后离开现实世界时,就一定无保留、无条件捐赠他人。根据其生前遗愿,史铁生刚去世就被推入手术室,捐献了眼角膜、大脑、肝脏等器官。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的肝脏已经捐给了天津一名需要肝移植的病人。

(6)、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莫言评

(7)、然而该文整个前半部分,却压根儿未提及“母亲种树”这件事。或许,在作者的记忆中,这样的“小事”,与母亲生前为自己“治病”所做过的桩桩件件,所付出的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与不懈努力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8)、1998年,《老屋小记》获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及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9)、《原罪·宿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10)、                                           

(11)、运用:史铁生用病体道出了最为健全的人生理想,他以强大的意志直面遭遇、突围困境,戏称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才是写作。尽管不能行走,可他没有被轮椅困住思想,而是让文字成为坎坷生命的注释。

(12)、适用话题:苦难、挫折、生死、坚强、生命之歌等。

(13)、内容介绍:本书是史铁生有关日常生命的第一部专题随笔。他的写作与他的人生完全同构在一起,以发自身心的大感悟,破解芸芸众生的生命意义,形象地表述了非常朴素而健全的思想,给人们带来日常智慧的启迪。他在生命的全方位体验中,从平凡生活里思考大众的真实存在,与当今世人既热切关注又深感困惑的议题密切相关,跨越多个学科,直接指向今人的心灵世界,充满生命的安详和生活的哲理。在优美旷达的行文中,他启发每个人解决现实中所面对的精神困惑、心理困顿、生命难题;他用宁静的语言、诗化的论说、炽烈的激情、朴实的文风省察内心,俨然用心灵和读者进行澄澈的交流。本书是身处繁杂世界的当代人驱除情绪焦虑、逾越心理障碍、获得心灵安顿、走向生命充实的自助书。

(14)、老实说,我在三十岁前没看过《我与地坛》。虽然这篇文章鼎鼎大名,在文学青年和大众心目中都有着非常高的推崇度,但我还是刻意没去看它。原因有两个。知道史铁生的生平,知道他二十出头就瘫痪又在病痛中以钢铁意志度过了几十年。因为我小时候也有过一段不算短的吃中药岁月,料想他写出来的文必然沉重,而太沉重的文字我在三十岁前不主动碰。看史铁生的面相我觉得有点儿凶狠。史铁生的五官在北方人里面算是很“雄性”的。他棱角分明,眼睛和鼻子都很大,目光中有一种“狠”劲儿,而这种在健康男性身上正常的“凶狠”却在他一个一直不能站立的人身上,我总觉得有点儿残忍。所以,差不多都到了三十二岁,我才第一次翻开《我与地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