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精选99句

admin 句子 2024-03-29 08:38:14

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

1、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包含了哪三个层次的论述

(1)、《导言》也是马克思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产物。在1842年以前,在大学读书和《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在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者,在政治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837年,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就读期间,受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同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建立了联系,并开始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的立场去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斗争。1842年年初,在大学任教的愿望破灭以后,马克思通过为《莱茵报》撰稿以及任该报主编开始直接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在此期间,通过对社会现实状况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了解,马克思日益觉察到经济因素和物质利益的作用以及社会关系的客观性。1843年夏,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即物质生活关系决定政治国家的结论。尽管此时的批判仍然带有费尔巴哈的痕迹,这一结论也不能直接等同于后来唯物史观中“经济结构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的原理,但是毕竟迈出了转向唯物主义的关键一步,并推动马克思将其视阀由政治、法的观念转向物质利益、经济关系。马克思后来说,他当时通过对法哲学的研究,已经“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此后,马克思离开德国前往巴黎,在那里他撰写了《导言》,标志着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重要转变。

(2)、在导言后面将要进行的探讨(也是对这项工作的一点贡献)开始并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其所以如此,只是因为这一探讨是从德国开始的。

(3)、阿伦特对此的评价并不高,认为马克思对现代的实证科学的研究导致了远离了希腊和雅典传统。就我自己是不赞成阿伦特的看法,对她也没有过多的好感和推崇,原因是读过她的许多书,很多概念很惊奇但不细腻。而马克思在此时法哲学批判时期仍然是人道主义的捍卫者,也就是从德国古典传统以来的逆反心态,从这境遇来看,通过无产阶级,历史也就能够意识到真正的人性的解放而实现哲学,因此便不是宗教能够实现解放,而是人的哲学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说出德国人的解放是人的解放,马克思并没有把德国人等同于古代社会希腊人的解放,而是更多的对法国高卢人进行赞誉,但同时法国大革命对古典政治和民主的推崇又是德国解放所需要的。

(4)、如果我们来看一下德国各邦政府,那末我们就会看到,由于现代各种关系,由于德国的情势,由于德国教养的特点,最后由于自己本身的正确本能,这些政府不得不把现代国家世界-它的长处我们没有加以利用-的文明的缺陷和旧制度的野蛮的缺陷-这些缺陷我们却大加欣赏-结合了起来。因此,德国还要越来越多地含有超出它的现状的那些国家制度的某些方面,即使不是合理的方面,至少也是不合理的方面。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国家,也象所谓立宪德国这样,天真地分担了立宪国家制度的一切幻想,而未分享它的现实成就呢?除了德国政府而外,难道会有什么人产生这样一种奇怪念头,想把出版检查制度的痛苦和以出版自由为前提的法国九月法令的痛苦结合在一起吗?正象在罗马的百神庙可以看到一切民族的神一样,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可以看到一切国家形式的罪孽。这个空前未有的折衷主义又特别得到了德国国王的政治的,审美的饕餮的保证,这个国王想扮演国王的一切角色-封建的和官僚的,专制的和立宪的,独裁的和民主的;他这样做如果不是以人民的名义,便以他本身的名义,如果不是为了人民,便是为他自己。德国这个形成一种特殊世界的当代政治的缺陷,如果不摧毁当代政治的一般障碍,就不可能摧毁德国的特殊障碍。

(5)、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身。”

(6)、对比于马克思则是“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对此进行的比较可以看到是,列宁认为当国家祛除它的神秘形象,国家也就是一个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是一个工具,因此,只要无产阶级的解放(暴力革命),打破了阶级关系,形成无产阶级专政,也就导致了国家会衰亡,因为国家本身就导致国家衰亡。可以说,这一点与马克思是极其一致的,我在这里对列宁做出更深刻的赞誉,列宁是20世纪能够理解马克思哲学逻辑的真正传人。但是这一点远远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是不是无产阶级解放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呢?所以有些人的看法,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理性宗教来看,将真理与权力进行了一致化处理,但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

(7)、文本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论述了对宗教的批判与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关系,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的德国社会,还论述了德国革命的任务和条件。

(8)、“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案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任务。于是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9)、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d(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10)、《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

(11)、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德国过去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对者,那它就不会集中于自己本身,而会集中于只用一个办法即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上去。

(12)、半夜实在热起来了,想起去年的一些事情。我说我的论文在提及晚期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实际上是借鉴和吸收了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那个老师一脸惊奇和诧异,就像见到了什么出奇的事情,否定性的说这是你自己的想法吗?这不符合他的看法和观点,但他不知道的是早在10年前,鲁克俭老师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与启示之比较》一文中已经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因此我的原来对那个老师喜欢不得了的好感热爱从此全无。后来对黑格尔与谢林的关系中我也能一窥我这样的思考,因为实在是理论有了差异,这个世界是参差的。

(13)、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批判的武器,是理论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论的批判;武器的批判,是现实的批判,是社会主义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14)、卢格评价说:“这篇文章的句子过于矫揉造作,章法混乱而又过于雕琢。但文章有一种把辩证法运用的过火的批判的天才。”

(15)、资产阶级批判宗教,只是批判和自己相对立的宗教,它并没有消除人的实际的宗教笃诚,也不力求消除这种笃诚,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既不是要给人民带来现实的幸福,也不会给人民带来现实的幸福。

(16)、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是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为人。

(17)、谢佳萍,系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级本科生。

(18)、但也正如对一个女孩的喜欢停留于表面是不够的,要求锲而不舍地追求与深入理解,在那之后他才会看清更多。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定是出现了很多问题的,这一点当你敏锐思考到了,往后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实际上还是有些不够深刻的,要不然就没有以后的发展了。所以有的学者坚持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的青年马克思万岁,这实际上是杀死了马克思主义,玷污了马克思之后的政治经济学创作,人毕竟不能一辈子停留于青春万岁而不去思考成人后的责任与担当;当然有部分学者认为政治经济学不是哲学,那这又错了,政治经济学是外在形而上学批判,属于哲学理论,内在形而上学就是以思辨理性为核心,自否性为前提的,形上意识逻辑体系批判。

(19)、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0)、   但是,既然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那也就是说它只分担了这一发展的痛苦,而没有分想这一发展的欢乐和局部的满足。一方面的抽象痛苦同另一方面的抽象活动相适应。所以有朝一日,德国会在还没有处于欧洲解放的境地以前就处于欧洲瓦解的境地。德国可以比做染上基督教病症而日形憔悴的偶像崇拜者。

2、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

(1)、那么对德国的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又意味着什么?

(2)、      它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这个世界的批判斗争,而没有想到现存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虽然只是观念的补充。它对对方采取批判的态度,对自己本身却采取非批判的态度,因为它从哲学的前提出发,没有超出这些前提得出的结果,或把别处得来的要求和结果冒充哲学的直接要求和结果,虽然这些要求和结果-假定是正确的-只有否定现存的哲学,否定作为哲学的哲学,才能得到。关于这一派,我们回头还要详细谈到。它的根本缺陷可以归结如下:它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成现实。

(3)、这个逻辑也是一般认为马克思思想看法观点,从这个逻辑出发,很多问题都得不到实际上的解答,如果单纯的是这样的话,就会引入另一种逻辑,也就是从政治之后的看法,从政治(无产阶级的解放)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显然这里没有考虑更为丰富的意蕴,影响了后来的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但是在讲到列宁哲学时,尤其是《国家与革命》实际上列宁的整个逻辑都是建立在整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中的。如果说马克思是从宗教批判——哲学批判——政治批判整个逻辑,那么列宁则是国家批判——哲学批判——政治批判。所以在两个逻辑比较之中,马克思的宗教批判转变为了列宁的国家批判,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阐发出如下的观点:

(4)、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异化的社会原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5)、    德国无产阶级是随着刚刚着手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工业的发展而形成起来的;因为组成无产阶级的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人工制造的贫民,不是在社会的重担下机械地压出来的而是由于社会的急剧解体过程,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不言而喻,自发产生的贫民和基督教德意志的农奴等级也在不断地-虽然是逐渐地-充实无产阶级的队伍。

(6)、马克思认为对宗教批判的根据,从费尔巴哈那里来的。

(7)、类宗教(现实近)——类哲学(现实不近,甚至于远离现实)——类政治(现实更丰富但是寓于时间之中,需要历史的人活动),形成了一种正反合的辩证逻辑表征,而这个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一个典型的叙述特征。

(8)、《〈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继续了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关于宗教问题的思想,并将其引向深入,指出宗教是“颠倒的世界”产生的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是旧的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社会基础,由此对宗教的批判是一切其他批判的前提。在德国,这种宗教批判已经结束,现在必须要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即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而在马克思看来,现存“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因此,“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以及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做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否定”。这些论述,为进一步的批判指明了方向。马克思还继续之前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人类解放的途径和依靠力量问题。在他看来,先进理论能够发挥革命性的作用,但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突出革命理论必须同革命实践统一起来。同时,马克思在阐述中还首次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问题,提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任何奴役、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并论述了无产阶级和哲学的关系。在他看来,“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从而第一次论证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作用。

(9)、马克思认为德国人把文明的缺陷和野蛮的缺陷结合在一起,而德国革命的可能性首先在于政治解放的不可能性。

(10)、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啊!社会没有止境地分成行形形色色的行帮,这些心胸狭窄,心地不良,庸俗粗暴的行帮处于互相对立的地位,它们这种暧昧的猜疑的关系能够使它们的统治者毫无例外地-虽然形式不同-把他们看成只是仰仗统治者的恩典才活着的东西。甚至他们还要承认自己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的事实,而且还要把这说成世上天的恩典!而在另一方面,则是那些身价和人数成反比的统治者!

(11)、但文明的递进却是人类自我纠偏完善的——此是黑格尔此论不足处。

(12)、本文后被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13)、他的答案是不可能: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扮演这个角色,就必要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在这个瞬间,社会亲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作和被认为看作是社会的总代表。

(14)、马克思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的一篇导言。写于1843年10月中至12月中,载于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卷、第二版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1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虽然它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但著作对黑格尔哲学的彻底清算以及一系列新观点的提出,标志着他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彻底完成”,踏上了创建自己革命理论体系的征程。

(16)、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17)、★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

(18)、这一点我可以归结于过去——现在——未来  但是这个是站在人类历史的时间线索在叙述的,形成了一个同构性的结论。

(19)、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追随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后来根据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念来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费尔巴哈从宗教问题出发,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宗教的产生是人性异化的后果。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由此批判人的异化。

(20)、随导言之后将要作的探讨——这是为这项工作尽的一份力——首先不是联系原本,而是联系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来进行的。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一探讨是联系德国进行的。

3、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原文阅读

(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着重强调的有以下几点:人的本质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宗教的本质这种抽象物,更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武器的批判”,是指用暴力和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手段,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和个人的物质力量,简而言之就是暴力手段(注意这是指实际人的行为而不是思想了)。

(3)、对于德国社会来讲,要政治解放就必须意味着两个层面:第现代国家的形成;第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4)、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5)、其实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物关于他们对黑格尔哲学路径思考的梳理,主要是想说明一点:他们都是黑格尔哲学中最容易阅读的著作出发,之后则是疯狂热爱黑格尔哲学,站在了黑格尔哲学立场上,但又由于他们本身对于黑格尔哲学并不是通过黑格尔哲学的核心著作来理解的,而是通过黑格尔哲学的学生们的文本普及还有黑格尔哲学中一些较为简单的著作中所开启的哲学出发点,因此并未触及黑格尔哲学的核心与真谛,导致了他们对黑格尔哲学并不是直接性的整体把握,而是交互性的接续理解,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他们关于黑格尔哲学或者是德国哲学的理解是一场动态性的活动。

(6)、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                        

(7)、当然我认为,恩格斯后来对黑格尔进行批判的时候,实际上是吸收和采纳了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的逻辑的,但恩格斯包括国内许多学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让我意外的是,国内鲁克俭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关于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与青年恩格斯的批判谢林哲学的后面写了一些与我相似的观点,恩格斯吸纳谢林哲学的观点进而反对黑格尔哲学,这令我二十三岁的年轻学生极为感动,很想与之好好聊一聊。疯子也跟我说他以后打算研究谢林哲学,我也是挺高兴的。我个人很重视谢林哲学,甚至于比黑格尔哲学还重视,因为客观性哲学很难读,尤其谢林和黑格尔可以说是关系非常密切了;但在现实里的个人关系来说,黑格尔从早期对谢林爱称到最后的不欢而散,这一点就让人感到有点遗憾了。

(8)、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通过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通过使用强制的手段来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或个人,是一种比较粗暴的方式。

(9)、如果想从德国的现状本身出发,即使采取唯一适当的方式-否定的方式,结果依然要犯时代错误。甚至对于我国政治现状的否定,也都成了各国的历史储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即使我否定了敷粉的发辩,我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辩打交道。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国制度,但按法国的年来说,我也不会是处在1789年,更不会是处在现代的焦点了。

(10)、原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11)、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12)、“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基本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具体表现为:

(13)、有个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为今天的卑鄙行为进行辩护,把农奴反抗鞭子-只要它是陈旧的,祖传的,历史性的鞭子-把每个呼声宣布为叛乱;历史对这一学派,正像以色列上帝对他的奴仆摩西一样,只是表明了自己的过去,因此,这个法的历史学派本身如果不是德国的历史产物,那它就是杜撰了的德国的历史。这个夏洛克,奴仆式的夏洛克,发誓要凭他的期票,历史的期票,基督教德意志的期票来索取从人民心上剜下来的每一磅肉。

(14)、从哲学产生的理论派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虽然是在相反的方面)。

(15)、可见,其实就“踏上哲学之路”这件事来说,伟大的思想家其实与今天的我们没有太大的差异,一如许多读了点尼采的诗句和散文就此迷上哲学、从而选择为此献身的“中二文艺青年”——年轻的心灵向往崇高的事物是必然的,因为他们也意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与人类历史上的崇高智慧产生共鸣,而他们表达这种向往的方式也由于其年轻而显得狂野不羁。从最开始的、片面地阅读伟大思想家的著作,迷醉于由此产生的片面的理解,如同邂逅美女一般的狂热眷恋。

(16)、   在法国,只要有点什么,就能占有一切;在德国,只有一无所有,才不致失掉一切。在法国,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础;在德国,普遍解放是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条件。在法国,全部自由应该由逐步解放的现实过程产生;在德国,却应该由这种逐步过程的不可能性产生。在法国,人民中的每个阶级都是政治的理想主义者。它首先并不感到自己是个特殊阶级,而是整个社会需要的代表。因此,解放者的角色在充满戏剧性的运动中顺次由法国人民的各个阶级担任,直到最后由这样一个阶级担任,这个阶级将要实现社会自由,但它已不使这个自由受到人的外部的但仍然是由人类社会造成的一定条件的限制,而是从社会自由这一必要前提出发,创造人类存在的一切条件。德国则相反,在这里,实际生活缺乏精神内容,精神生活也同实践缺乏联系,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是它的直接地位,物质需要,自己的锁链强迫它,它一直也不会感到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自己实现普遍解放的能力。

(17)、简单来说,学界内一般都对这篇导言给予了非常高的地位和赞誉,但我个人并不是很赞同这样做——因为这样会带来一种误导:由于马克思这篇文章是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的,所以就自然而然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关键和核心。

(18)、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19)、马克思的《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文章发表于《德法年鉴》,是一篇探讨人类解放具体途径问题的文本。

(20)、《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

4、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回答的是一体两面的问题

(1)、在文革的时候就有“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到王炯华的“毛泽东与李达的交往”又有:“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从事‘武器的批判’,直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李达则继续笔耕、舌耕,致力于‘批判的武器’,终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家。”

(2)、我自己认为,如果我们需要走出这个政治与国家关系的陷阱之中,应当考察一下之后马克思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看法。一个很精妙的比喻是这样“当雅典城遭到毁灭时,作为一个雅典人,泰米斯托克利斯(Themistokles),却劝说雅典人完全抛弃这个城市,而在海上,在另一个土地上建造新的雅典,而这个雅典是全新的。”这里泰米斯托克利斯就是马克思,而雅典就是古典哲学,尤其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传统遭到了毁坏,马克思则从这里走出试图建立起以古典哲学传统的新哲学,这一点也就是后来反复提及的哲学转变。

(3)、参考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学习经历,恩格斯青年时期到柏林大学当旁听生(这种事情我干过多次,譬如某大),蹭课,他跟青年德意志派关系很好,后来读了施特莱斯的《耶稣传》——这本书有浓厚的黑格尔哲学倾向,说耶稣作为历史具体的人物和基督教精神没有本质关系,甭管新约还是旧约都是神话。这个观点是具有无神论意义的。然后恩格斯就读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疯狂热爱黑格尔哲学,甚至于拿着黑格尔哲学匿名身份投稿批判当时黑格尔的死对头谢林教授。

(4)、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5)、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

(6)、“德国人的那种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关于现代国家的思想形象之所以可以产生,也只是因为现实国家本身置现实的人于不顾,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德国人在政治上思考其他国家做过的事情,德国是这些国家理论上的良心。”

(7)、  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想要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一瞬间激起自己和群众的热情。在这瞬间,这个阶级和整个社会亲如手足,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它被看做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普遍代表;在这瞬间,这个阶级本身的要求和权力真正成了社会本身的权力和要求,它真正是社会理性和社会的心脏。只有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力,个别阶级才能要求普遍统治。要取得这种解放者的地位,从而在政治上利用一切社会领域来为自己的领域服务,光凭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优越感是不够的。要使人民革命和市民社会个别阶级的解放相吻合,要使一个等级成为整个社会的等级,社会的一切缺点就必须集中于另一个阶级,一定的等级就必须成为一般障碍的化身,成为一切等级所共通的障碍的体现;一种特殊的社会领域就必须被看成是整个社会公认的罪恶,因此,从这个领域解放出来就表现为普遍的自我解放。要使一个等级真正成为解放者等级,另一个等级相反地就应当成为明显的奴役者等级。法国贵族和法国僧侣的普遍消极意义决定了和他们最接近却又截然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的普遍积极意义。

(8)、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不但是对现代国家和对同它联系着的现实的批判性分析,而且也是对到目前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最彻底的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主要,最普片,升为科学的表现就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如果说,思辨的法哲学,这种关于现代国家(它的现实还是彼世,虽然这个彼世不过是在莱因河彼岸)的抽象的,脱离生活的思维只在德国才有可能产生,那末反过来说德国人之所以有可能从现实人抽象出现代国家的思想形象,也只是因为现代国家本身是从现实人抽象出来的,或者只是幻想地满足整个的人。德国人在政治上考虑过的正是其它国家做过的事情。德国是这些国家理论上的良心。它的思维的抽象和自大总是同它的现实的片面性和低下并列。因此,如果德国国家制度的现状代表了旧制度的完成,即表现了现代国家机体中的这个刺的完成,那末德国的国家学说的现状就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未完成,表现的现代国家的机体本身的缺陷。

(9)、针对这个对象的批判是肉搏的批判;而在肉搏战中,敌人是否高尚,是否有趣,出身是否相称,这都无关重要,重要的是给敌人以打击。不能让德国人有一点自欺和屈服的机会。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宣扬耻辱,使耻辱更加耻辱。应当把德国社会的每个领域作为德国社会的污点加以描述,应当对这些僵化了的制度唱一唱它们自己的曲调,要让它们跳起舞来!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它们对自己大吃一惊。这样才能实现德国人民的不可抗拒的要求,而各国人民的要求的本身则是这些要求得以满足的决定性原因。

(10)、如果想从德国的现状本身出发,即使采取唯一适当的方式,就是说采取否定的方式,结果依然是时代错乱。即使对我国当代政治状况的否定,也已经是现代各国的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即使我否定了敷粉的发辫,我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辫打交道。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国制度,但是按照法国的纪年,我也不会处在1789年,更不会是处在当代的焦点。

(11)、   但是,德国的任何一个特殊阶级,不仅缺乏那些把自己标志为社会消极代表的彻底,尖锐,勇敢,无情,同样,任何一个等级也缺乏和人民心胸相同-即使是瞬间的相同-的开阔的胸怀,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实行政治暴力的感悟,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敢于向敌人傲然挑战:我算不了什么,但我必须主宰一切。构成德国道德和忠诚-不仅是个别人的,而且是各个阶级的-的基础的,却反而是被压抑的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故步自封,而且希望别人也能故步自封。因此,德国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戏剧性的,而是史诗式的。每个领域不是在被压迫的时候,而是当现代关系在没有得到这个领域的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建立了低于它的而且它能加以压迫的社会领域时,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才连同自己的一切特殊要求与其它社会领域一起占居一定的地位。就连德国资产阶级精神上的优越感也只是以自己是一切阶级的卑鄙庸俗性的总代表这种意识为依据的。因此,不仅德国各邦的帝王登基不及时,而且市民社会每个领域也是未等庆祝胜利,就遭到了失败,未等克服面前的障碍,就设置了自己的障碍,未等表现自己的宽大本质,就表现了自己的狭隘本质,因此,就连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的可能性,也是不等这种可能性显现出来就已成了过去,一个阶级刚刚开始同高于自己的阶级进行斗争,就卷入了同低于自己的阶级的斗争。所以当诸侯同帝王斗争,官僚同贵族斗争,资产者同所有这些人斗争的时候,无产者就开始了反对资产者的斗争。资产阶级还不敢按自己的观点来表述解放思想,而社会情况的发展以及政治理论的进步已经说明这种观点是陈旧的,或者至少是成问题的了。

(12)、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难就是现实世界中苦难的歪曲的反应。要批判宗教,最彻底的做法是彻底的推翻颠倒的社会关系,推翻异化人性的社会制度。颠倒的现实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国也就随之瓦解了。

(13)、那末,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

(14)、马克思在1843年3月中—9月底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对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

(15)、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在德国,只有从对中世纪的部分胜利解放出来,才能从中世纪得到解放。在德国,不消灭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消灭。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开始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16)、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7)、新书推荐|《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8)、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扩展资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

(19)、马克思在1843年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又在法哲学批判中写了导言。然而这篇“导言”后来却比《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还要出名和出彩,一般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具有非常强烈的赞美声音的,起码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第一篇阅读文本来讲,它是具有相当大的奠基意义的。

(20)、黑格尔法哲学作为资产阶级国家的一般理论表现,在反对封建专制、批判宗教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认为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但他们把宗教产生的根源归结为“还没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只是揭示了宗教产生的心理学根源。

5、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1)、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相反地,具有条顿血统并有自由思想的那些好心的热情者,却到我们史前的条顿原始森林去找我们自由的历史。但假如我们自由的历史只能到森林中去找,那末我们的历史和野猪的自由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况且谁都知道,在森林中叫唤什么,就有什么回声。还是不要触犯原始的条顿森林吧!

(3)、因此,既然德国的整个发展没有超出德国的政治发展,那末德国人能够参与现代问题的程度顶多也只能象俄国人一样。但既然个人不受国界的限制,那末整个国家就不会因为个人获得解放而获得解放。希腊哲学家中间曾经有一个是斯基台人,但这丝毫也没有使斯基台人接近希腊文化。

(4)、对德国来说,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只有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整个社会的解放。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假定整个社会都处于这个阶级的地位,也就是说,既有钱又有教育,或者可以随意取得它们,这个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

(5)、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离不开哲学,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才能获得解放。哲学是人的解放的精神武器,而唯物主义哲学才是人类最终解放的强大武器。

(6)、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7)、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扩展资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

(8)、费尔巴哈对宗教进行人本主义的批判,同时又把思辨哲学看作是宗教的理性表达方式;施特劳斯和鲍威尔还处在宗教哲学立场。

(9)、“德国人不是本世纪的历史同时代人,而是本世纪的哲学同代人。”

(10)、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便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11)、马克思对现代国家的批判,其理论高度为人的解放。

(12)、  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站在正统的当代现实水平上的德国历史。因此,德国人民必须把自己这种想象的历史和自己的现存制度联系起来,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他们的未来既不能只限于对自己现实的国家和法的制度的直接否定,也不能只限于对观念中的国家和法的制度的直接实现,因为他们这些理想制度就包含了对现实制度的直接否定,而理想制度的直接实现,他们在观察邻国的生活的时候几乎已经经历过了。因此,德国的实践派要求否定哲学是正当的。该派的错误并不在于提出了这个要求,而在于仅限于提出这个要求,没有认真实现它,而且也不可能实现它。该派以为,只要扭过头去,背朝着它,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哲学的否定就实现了。它的眼光的狭隘就在于没有把哲学归入德国现实的范围,或者以为哲学甚至低于德国的实践和为实践服务的理论。你们要求人们必须从生活的现实萌芽出发,可是你们忘记了德国人民生活的现实萌芽一向都只是在他们的脑子里生长起来的。一句话,你们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

(13)、的确,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中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14)、   这里指的是描述各个社会领域间的相互倾轧,描述普遍的沉闷和不满以及既表现为自大又表现为自卑的偏颇,也就是描述专以维护一切卑鄙行为为生的,而且自己本身也无非是一种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鄙事物的那个政府机构内部的一切。

(15)、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16)、听“荐”经典|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选读

(17)、有朝一日,德国会在还没有处于欧洲解放的境地之前,就处在欧洲瓦解的境地。德国就像染上基督教病症而日渐衰弱的偶像崇拜者。

(18)、就是说,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但是德国思想界的要求和德国现实对这些要求的答案之间的惊人的分岐,是否会同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以及和市民社会本身之间的同样的分岐一致呢?理论要求是否能够直接成为实践要求呢?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理想。

(19)、   可是,一旦现代的政治社会现实本身受到批判,即批判一旦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批判就超出了德国现状,不然的话,批判就会认为自己的对象所处的水平低于这个对象的实际水平。下面就是一个例子!工业以至于整个经济界和政治界的关系是现代主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是怎样使德国人开始发生兴趣的呢?是由于保护关税制度,贸易限制制度,国民经济学。条顿主义从人变成了物质,因此,我们的棉花骑士和钢铁英雄也就不知在哪个黄道吉日一变而成爱国志士了。所以在德国,人们开始承认独占在国内的主权,并给它以对外的统治权。所以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德国才刚刚开始。这些国家在理论上反对的,而且依旧当做锁链来忍受的陈旧的腐朽的制度,在德国却被当作美好未来的初升朝霞而受到欢迎,这个美好的未来刚从狡猾的理论过渡到无耻的实践。在法国和英国,问题是政治经济学或社会对财富的控制;在德国却是国民经济学或私有财产对国家的控制。因此,在法国和英国是消灭已经发展到最大限度的独占;在德国,却是把独占发展到最大限度。那里,正在解决问题;这里,矛盾才被提出。这个例子充份说明了现代问题的德国式的提法,说明我们的历史就象一个笨拙的新兵,只会重复旧的操练一样,到现在为止一直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重复旧的历史。

分享: